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华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华北黄土高原是中国境内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讨论华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华北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横跨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总面积约为394万平方公里。
由于受到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条件、缺少地表水源的供给和土壤贫瘠的影响,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华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许多演变过程。
最早的时候,这一地区是一个湖泊密布的湖泊湿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的水位逐渐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沉积物开始逐渐沉积形成了黄土。
因此,黄土高原的地壳垂直运动、气候逐渐干旱以及黄土堆积成土的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地貌。
然而,人类活动对华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演变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古代,华北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古代农民通过耕地、种植作物和养牲畜来维持生活,这导致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过度利用。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沙化等问题。
尤其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华北黄土高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大规模的工业与农业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严重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资源。
同时,大量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土地表面被覆盖,破坏了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华北黄土高原的环境状况。
首先,加强了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通过建设阶梯田、护坡、水土保持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了对非法采矿和不合规产业的打击力度。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通过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开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环境质量。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古环境重建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是一个广阔而独特的地理区域。
它的形成对于研究古代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古环境重建来了解它的演变历史。
黄土高原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新生代地质时期。
在这个时期,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构造共同促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首先,气候条件在形成黄土高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生代早期,黄土高原所在地区的气候相对湿润,有着丰富的植被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渐转冷,降水减少,导致植被逐渐退化。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植被覆盖的缺失,使得土地暴露在自然侵蚀的影响下。
土壤逐渐被风力和水力侵蚀,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其次,地质构造也对黄土高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位于中国北方的构造抬升带,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
这些构造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变形,形成了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同时,地壳抬升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土壤中的黏土颗粒逐渐结合形成硬质黄土。
黄土高原作为一个古环境记录的存储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其层层积累的黄土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环境信息。
通过对这些古代环境信息的重建,我们可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古气候、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演变历史。
一种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方法是通过分析黄土中的粒度特征。
黄土中的粒度分布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粒径的颗粒反映了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较细颗粒的存在通常与湿润的气候有关,而较粗颗粒则可能表示干旱气候。
通过分析这些粒径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出黄土高原过去的气候变化情况。
此外,黄土中还蕴藏了古植被的信息。
通过分析黄土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种子、花粉等微观植物化石,我们可以了解黄土高原古代植被的组成和演变。
这对于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植物种类的迁移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考古学也在古环境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历史,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中的遗物以及古人类活动痕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当地的古代人类活动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以环县封山禁牧为例吴巧利(历史系2010级历史文化产业)摘要:封山禁牧政策的实施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封山禁牧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偷牧、割草偷草、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该地区封山禁牧政策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封山禁牧与农民的利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封山禁牧效果问题原因建议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除了地形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层疏松深厚、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主要与土地利用不合理、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有关。
植被最大程度上的恢复和重建才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风沙飞舞的根本措施。
植被建设主要包括人工造林、种草、封山禁牧等几项措施。
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围绕封山禁牧来进行说明。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根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世纪以来至三四千年前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1]。
但近年来由于天气变冷并且越来越干燥,再加上人们乱砍乱伐,无止尽的开垦,环境变得无比的恶劣,刚开始人们还没怎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恶果。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沙尘满天飞舞,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人们才迫切的认识到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所以在进入21世纪,封山禁牧这一政策在环县拉开了序幕。
一、封山禁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偷牧现象屡禁不止。
环县自全县实施封山禁牧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山区草场生态恢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沙尘天气状况。
但禁牧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关系生计大事的外来干预,牧民由野外自由放牧变为圈养饲舍,彻底打乱了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
“圈养是目前的替代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自然有其优势,但乡、镇、村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状况存在着差异,因此对政策的反应自然会有所不同”。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迁,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古气候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代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从陕西省林业厅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在迅速扩大;1999年以来,延安市退耕还林882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林草覆盖率由42.9%提高到57.9%;。
2000年前黄土高原摘抄2000年以前,人类活动已成亚洲沙尘暴主因,黄土高原今日的黄土高原植被主要是半干旱草原,点缀着一些干旱荒漠草原和半湿润森林草原。
对于黄土高原过去的环境变化,学界一直有争议。
历史地理学者多主张黄土高原在历史上存在过较为广泛的森林或森林草原植被,从事全球变化研究的学者对此则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学者认为,过去数万年来,黄土高原的植被以草原为主,黄土高原未曾出现大片森林;部分学者认为黄土高原有过大片森林。
安成邦等人的工作为解开这一难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他们研究开始于2000年10月,在对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西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变化考察时发现,河谷地带的全新世剖面中都存在类似湿地的沉积层。
2001年6月,他们又对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河谷地带的祖厉河、清水河上游、葫芦河、渭河的部分支流进行系统考察后发现,在这些河谷地区类似的沉积普遍存在,并对10个剖面进行了采样以供实验研究。
安成邦介绍,在考察中发现,该沉积层中有着大量的水生-湿生蜗牛化石。
根据后期实验室鉴定,这些蜗牛主要生活在水流动相对较少的静流或缓流沼泽-湿地中。
根据在亚利桑那大学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AMS碳-14测年实验室和贝塔分析实验室对年代样本的测定结果,确认沼泽-湿地广泛发育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前。
据介绍,各项指标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西部总体上气候湿润或较为湿润,河谷地带沼泽-湿地广泛分布,直至距今4000年前才由于夏季风强烈衰退总体趋向干旱。
相关研究证实,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干旱化,对该地区史前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农业衰退并最终被畜牧业所代替。
安成邦指出,沼泽-湿地的大量存在,说明距今4000年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应当比较高,高原西部应有广泛的森林草原分布,可以用“郁郁葱葱”来形容当时的景象。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认为,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进程,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再造秀美山川”环保工程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判断何种植被才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土质和气候条件。
第四纪黄土测年研究综述第四纪黄土是指地质年代为第四纪的黄土,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一种特有地质遗迹。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研究可以为了解气候变化、古地貌演化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对第四纪黄土测年的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从而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第四纪黄土的形成第四纪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陕甘宁边缘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是由古风化残积和风成物质混合堆积而成的。
黄土的形成与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干旱气候条件下。
在气候干燥的条件下,岩石表面的风化残积物质经风力搬运到较远处沉积,形成黄土。
因此黄土记录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古地貌演化等重要信息,对于探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放射性测年法放射性测年法是目前对第四纪黄土进行测年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钾-氩(K-Ar)测年、氡子体法(U-Th)测年和碳-14测年等。
通过分析黄土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以及其衰变产物的比例,可以确定黄土的年代,从而推断地表的沉积年代和年代序列。
2.磁化测年法磁化测年法是一种基于岩石和矿物的磁性特征来推断地质年代的方法。
通过研究黄土中磁化特性的变化,可以推断黄土的沉积年代及古地磁事件,从而揭示黄土沉积过程和古环境演化的情况。
3.同位素测年法同位素测年法是通过分析黄土中特定同位素的含量及其变化来推断沉积年代的方法。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氧同位素、碳同位素等。
通过分析黄土中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得到黄土沉积时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进而推断黄土的沉积年代。
1.气候变化记录第四纪黄土是记录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档案,通过对黄土中气候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分析,可以揭示第四纪气候演化的过程。
许多研究表明,第四纪黄土的沉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波动过程中,黄土的沉积变化具有显著特征。
2.古地貌演化研究第四纪黄土的沉积过程也记录了古地貌演化的信息,通过对黄土地层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北方地区古地貌发育的过程和特征。
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
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
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发现了好多有意思的地方呢。
先说说这地形吧,黄土高原那地形真的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
我一开始看到还觉得挺奇怪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沟沟壑壑的地方呢?就像一块平整的大蛋糕,被谁用刀子东划西划的,全是一道道的缝。
这些沟啊壑啊的,好多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你想啊,一下雨,那水就顺着地面流,时间长了,就把土地冲出一道道沟来了。
我记得有一次去那儿,站在一个沟边往对面看,对面看起来就在不远处,可真要走过去,那可得绕好远的路才行,因为这沟实在太深太宽了。
再说说这儿的土壤,大名鼎鼎的黄土啊。
这黄土特别的疏松,拿手一攥能感觉到它颗粒分明的。
风一吹啊,能扬起好多尘土。
我就有一回大意了,在有风的时候站在一片开阔地,那黄土直往眼睛和嘴里钻,呛得我直咳嗽。
而且啊,这黄土还特别厚,感觉像老天爷给这片土地盖了一层厚厚的黄被子。
就因为土壤疏松,所以它的肥力还不错呢,适合好些农作物生长。
不过这也有个问题,就是水土流失太严重了,肥力很容易就被冲走了。
还有啊,这气候比较干旱。
降水不是很多,感觉老天就很抠门,一年到头也下不了几场像样的雨。
而且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夏季,那降水一集中啊,加上地形和土壤的原因,就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了。
夏季的时候啊,那雨哗哗的下来,没有植被挡着的话,那水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带着泥土就跑了。
对了,植被情况也得说说。
植被不算多,好多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些耐旱的草啊,还有长在沟边或者山脚下的一些灌木丛。
你看那些草,长的也不怎么旺盛,稀稀疏疏的,就像头发快掉光的人头上的头发一样。
我自己还有个疑问呢,为啥植被这么少?是因为气候干旱呢,还是一直以来的人类活动砍伐多了呢?我想啊,应该这两个因素都有关系吧。
人类在这一直开垦种地、砍树什么的,环境破坏了一些,再加上本身气候干旱不利于植被生长,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然后就是这河流,黄河从这儿流过。
黄河的水啊,在黄土高原这一段是相当浑浊的,因为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植被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不同,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遥感;地面观测;统计分析1. 前言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然而其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和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2. 数据与方法本文采用了30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该影像数据的植被指数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了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其中,植被指数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反映了植被覆盖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地面实测数据包括各类植被的面积、覆盖率、碳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
3. 结果与分析3.1 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通过对黄土高原1990年至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得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趋势如下:1990年到2000年,植被覆盖率呈缓慢下降趋势,1990年至2015年,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3.2 植被覆盖的时空差异黄土高原各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是有明显时空差异的。
以植被覆盖率的年均变化率为指标,不同类型的植被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如下:在草地区,草地的年均变化率最高;在林草混交区,草地与林地的年均变化率均较高;在纯林区,林地的年均变化率最小。
人类行为: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战国以后,情况逆转。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特别是两汉、隋唐、明清各代均有较长时期的统一稳定,人口增加很快。
再加上愈演愈烈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战乱的平凡,要求有充足的军饷供应,这些使得对于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扩耕种粮,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
但由于粮食单产低,只能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黄土高原的大片森林被毁,土壤遭到冲刷、侵蚀,毁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整个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概述中国环境史研究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的文人墨客便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描绘。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环境史,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探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如何从传统的自然描写走向科学系统的学科构建,以及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1.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环境变迁与文明发展的关系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生活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从广袤的草原到茂密的森林,从巍峨的山脉到曲折的河流,自然环境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这使得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环境史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环境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其背景不仅在于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更在于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明兴衰背后的环境因素,如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中华文明的崛起,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江南文化的形成等。
从现实角度看,环境史的研究可以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如古代的林业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等,都可以为今天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环境史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整理,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中国环境史研究,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林地资源对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情况日益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对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多样且普遍的。
从时间上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雨季,特别是春季和夏季,而冬季和秋季侵蚀程度相对较低。
从空间上看,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农田和道路附近。
同时,土壤侵蚀的程度在不同地点也存在差异,主要受到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影响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降雨量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土壤壤力和径流强度,进而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其次,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过度的农耕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林地的覆盖和保护作用,造成土壤侵蚀。
此外,土壤类型和地形也会影响土壤侵蚀程度。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抗侵蚀能力,而地形的起伏程度和坡度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速率。
最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土壤的流失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林木和农作物的减产,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此外,土壤侵蚀还引起了水质的恶化,增加了河流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
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缓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程度,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综上所述,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多样且普遍的。
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黄土高原的资料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面积最广、地势最高的黄土地区之一,也是
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丘陵高原之一。
在地貌上,黄土高原呈阶梯状,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河流扭曲,洼地低洼。
这里的土地贫瘠,透水性差,植被稀疏,土壤肥沃度较低。
地理信息
黄土高原横跨陕西、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区,总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在气候上,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温变化大,年均降水量较少。
自然资源
黄土高原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主要包括煤炭、铅、锌、石灰石等矿产
资源,以及同步发展的畜牧业。
植被覆盖率低,土壤疏松、贫瘠,水资源也较为匮乏。
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因长期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力弱。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效果。
文化遗产
黄土高原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兵马俑、古长城、岳飞故里等众
多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见证了黄土高原古老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发展前景
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黄土高原的一些资料,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与文化。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作者:佳宏伟(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7-19 19:19:51发布)阅读819次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佳宏伟(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关键词]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摘要]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X2;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6-0112-08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in Recent Ten YearsJIA Hong-wei( Department of Histor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China)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review of studies Abstract: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environment have achieved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se achievements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changes of environ- ment, ancient capital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of animal-plants and regional desertization, disasters, disease and pestilence, the changes of climate, etc. which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studies.近十余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人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因素,已成为国际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何星康,10历史学,100301021)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是处在经常不断地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去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今天。
①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②《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LOESS PLA TEAU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一论文:(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38曹世雄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政策与农业环境的历史变迁农业考古 2008/0139李友东协作式农业文明产生的特定地理环境??黄河中下游农业文明起源地理背景比较初探农业考古2008/0440王双怀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宁夏社会科学 2008/0441秦燕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甘肃社会科学 2008/05(二)社会经济研究:1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2王大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文史哲 1999/033胡波试析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常平仓储粮规模的时代变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4李智君河陇形胜的分层结构与社会空间格局清史研究 2007/04(三)城镇聚落地理研究:1刘景纯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022张萍黄土高原原梁区商业集镇的发展及地域结构分析??以清代宜川县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2003/033雍际春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44刘景纯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45雍际春 20世纪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6秦燕明清时期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甘肃社会科学 2007/047刘景纯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四)文化地理研究:1孟繁仁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中国文化研究 1999/022刘景纯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033古言黄土高原的“亚圣之裔”和《孟氏家谱》世界 2006/094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15马世之黄土高原地带的伏羲文化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6吴世彩易理“阴阳五行”在黄土高原农耕农事中的观照周易研究 2008/01(五)研究综述及书评:1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 2004/062李清凌 1980年以来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023牛晓燕. 近十年来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4毛双民 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121王守春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的开拓──《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读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2吴宏岐区域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3王守春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研究的承前启后之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评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044邓辉《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与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读史念海先生《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有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15杨国顺读《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02/046史红帅1908-1909年克拉克探险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考察??基于《穿越陕甘》的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04二学位论文:(一)硕士:张建强明清陕商经营艺术研究西北大学 2001胡波试论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仓储保障体制陕西师范大学2002杨红娟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陕西师范大学2003孙伟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5聂敏明清陕西茶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卫所建置考实中央民族大学2005邓群明清陕西乡村寨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樊金玲秦汉时期林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影响考述吉林大学2006漆彦忠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分层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党晓虹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杨丽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郑州大学 2007朱磊汉唐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杨宁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农业开发研究西南大学 2008程家文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西北大学 2008支雅惠陕西商帮在近代解体的原因探析西北大学 2008崔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问题研究延安大学 2008(二)博士: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0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3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孙爱芝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及环境变化研究兰州大学2007薜平拴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00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04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吉林大学2004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05张连银雍正朝西路军需补给研究厦门大学2007三著作: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之前有史念海、朱士光、曹尔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景可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等著述)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王炽文黄土高原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 2005许永结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科学出版社 2007刘景纯城镇景观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李锐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科学出版社 2008四研究综述:黄土高原由于其环境和地貌在历史时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与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密切关系,故在很早就已引起历史地理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早在建国初期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就已逐步展开,关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章、著述等可谓成果颇丰、汗牛充栋,因此要做整个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或者姑且称为黄土高原历史地理学)兴起及蓬勃发展的综述难度颇大,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难于把握。
因此我只是把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总结,做成综述,同时为了体现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源流和脉络,我对建国以来该领域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述,另外综述所涉及主要是陕北、陇东等较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山西因成独立的地理单元且有独特之处(如晋商文化)而不涉及)。
(一)建国以来研究简述: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在清代学者胡谓《禹贡锥指》的黄河变迁的分析中有一定的记述,20世纪五十年代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对历代黄河变迁、河患及治河等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兼及对黄土高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