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
- 格式:pptx
- 大小:345.77 KB
- 文档页数:15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二是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四个: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这一课内容教材编排体系清晰,每一子目都呈现对比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说明民主与专制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一目‚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本目介绍了袁世凯专权和二次革命两个问题。
能让我们对袁世凯走上复辟之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共和制的艰辛斗争。
①袁世凯专权先简单回忆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教师总结,这决定了他必然要对内镇压革命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拥护共和,但暗地做好镇压革命势力的准备,以实现其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主要做法,先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阅读“历史纵横”材料,思考袁世凯杀害宋教仁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再次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接着又免去江西、安徽、广东三个省反对借款的都督职务,并派兵南下镇压。
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历时一个多月,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第二目‚‘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袁世凯靠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一步步走上了独裁、复辟的道路,为此也有了反对复辟的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社会基础;失败原因自1914年5月袁记“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公布后,袁世凯就准备再高升一步,做中国的新式皇帝。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表面同情和支持,包括政治上的许诺和财政上的支持,以及人员参谋等方面的参与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公开怂恿袁世凯称帝,英国公使也亲自和袁密谈,宣称在辛亥革命时就曾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表示对袁世凯的复辟早已心照不宣。
袁世凯派人到美国活动,美国也表示同意。
帝国主义可谓用心良苦,其意图是想进一步掠夺中国。
第二,袁世凯操纵和控制的北洋军阀反动势力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实力保证。
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是带有近代特征(即资本主义色彩)的军队,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所以袁世凯利用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逼迫清帝退位,而且也迫使革命党人让步,夺取了革命果实,最后还依仗这股军事实力妄图复辟。
辛亥革命赶走了清帝,建立了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仍然存在着产生皇帝的社会基础。
封建君主专制是适应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的政治制度,当袁世凯确立了军阀专制独载的统治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重建封建王朝的意图。
第三,思想舆论基础:袁世凯下令尊孔复古,定孔教为国教,学校读经,宣扬封建伦常道德;还授意他的政治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国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君主制”,另一顾问有贺长雄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随即由其心腹杨度组织“筹安会”筹备复辟,并组织“公民请愿团”向参议院请愿“变更团体”。
总之,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认为复辟帝制的障碍已除,开始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的阶段。
袁世凯复辟帝制首先是破坏先定宪法,后选总统程序,使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独裁者。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一个重要而具有争议的事件。
袁世凯复辟帝制指的是1915年至1916年间,袁世凯企图将中华民国改变为君主立宪制度,自己成为中国的皇帝,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1. 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晚清时期曾以镇压和平维新运动著称,并因推动清朝政府进行改革而得到赏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努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2. 复辟:复辟是指某个政治系统或制度重建或恢复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复辟多指帝制恢复,即君主权力重新恢复,国家由共和制转变为君主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即指他企图使中华民国成为帝制国家,自己成为皇帝。
3. 帝制:帝制是一种君主制度形式。
帝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拥有,世袭于家族。
皇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具有绝对权威,通常由神权或家族血脉资历进行合法化。
皇帝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常被以尊贵的地位、宫殿、仪式和礼仪。
4. 民国:中华民国于1912年宣告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治全国的民主共和国家。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共和时代,民国推行了许多现代化的改革和政策,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5. 复辟帝制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是他渴望集中权力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袁世凯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帝制,他才能更好地掌控国家事务,消除地方割据,确保自己的权威得到认可。
此外,袁世凯认为民国时期的混乱和分裂使国家面临危机,而帝制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有效的统治。
6. 复辟帝制的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短短数年,国内和国际形势均不稳定,许多人对袁世凯的复辟计划表示反对。
国内外的舆论和抵制力量逐渐形成,袁世凯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
另一方面,袁世凯本身在内部也面临困难和挑战,地方势力和军阀争夺权力,使得他的复辟计划难以实现。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必然?偶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必然?偶然?作者:张志娟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中国社会学旗下“社科阅读”平台(shekeyuedu)发布,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袁世凯不仅是一个旧官僚,而且是个经受两年现代政党政治的磨练的高智商政客,他复辟帝制的选择既是历史发展的一大悲剧,也是袁世凯个人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失误,83天的皇帝,却遗臭万年。
不过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去考察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一系列偶然因素相结合所促使的。
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袁世凯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是中国社会舞台的主角之一。
英国学者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园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以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
在这样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人们都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政治体制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在君主立宪向和共和过渡的关键时刻,袁世凯确实起过推动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体迅速在中国得以和认可确立。
他本可以成为和孙中山一样杰出政治家,在历史上划出浓重一笔,然而一念之差,由于其子袁克定的欺父误国行为,由于受传统帝制和官本位文化意识的深刻影响,由于错当时内忧外患的现实等,他复辟帝制的选择,使其失足,帝王梦由此破灭。
然而,对于辩证的看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多种原因,及共和政体和帝制失败后,中国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选择的缘起若只从袁世凯复辟帝制从而全面否定其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纵观袁世凯在民国时期政客生涯,不难发现袁世凯旧官僚特点,但也不可否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从其复辟帝制的原因的角度入手,作出全面分析,实事求是地定位袁世凯的真实形象,有助于重建历史真相。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动机始于辛亥革命,由当一个当朝宰相或者统兵大将乘乱篡位,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是有一定套路的。
我对袁世凯的评价我对袁世凯的评认识摘要:袁世凯是何许人也,在中国的历史上对袁世凯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只因为有这样的结果,原因复杂。
他主张教育兴国,又盗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复辟帝制;他曾驻使朝鲜,不辱使命,在朝鲜期间极力维护清王朝与朝鲜宗藩关系,又出卖中国,签署《二十一条》。
本文就从之下几个方面对袁世凯的平生进行分析。
关键字:袁世凯帝制教育窃国贼袁世凯(1859.9.16—1916.6.6),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
生于咸丰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河南项城县人。
在中国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十岁顽童,恐怕大都知道袁世凯。
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说他是卖国贼;还有人说他是爱国英雄,有人说他是卖友求荣的的小人等等。
为何对一个人的评价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人。
历史极为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很难用一个框框来简单地评其一生是非功过,也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他的动机如何,而应该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而定,我们只有事实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从事活动的事实活动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实际的论断。
原因复杂,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兴办新式教育的楷模1905年,由袁世凯领衔,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江总督周馥等奏请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西式学校,得到批准。
清政府谕令从1906年起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试。
这样,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为新式学校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袁世凯后来经常与其子女谈起这件事,认为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并说自己从小就痛恨科举制度。
袁世凯还积极兴办新式学校,通过组建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筹措办学经费和培师资等措施,使得他管辖下的直隶省(今河北省)的新式教育发展迅速。
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镇”为首的现代化陆军及“保定陆军学堂”“军医学堂”等一大批军事院校;创办北京、天津两市的现代化警察部队,使民国初北京、天津两市的治安曾享誉全世界;他还是百年名校山东大学的建校元老,于1901年上书光绪帝,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对当时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