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1912.3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东北易帜)(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特点: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对内:专制独裁(解散国民党;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改革总统选举)→复辟帝制(称帝改元)(2)对外:卖国(背景:日本利用一战契机,提“二十一条”;结果:“中日民四条约”)2.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1)二次革命(1913;背景:“宋教仁案”;结果:失败);(2)护国战争(1915—1916;背景:袁世凯称帝;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二)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1.军阀割据的形成(1)概况:★(2)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由不同帝国主义支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2. 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4. 护法运动(1917—1918;背景: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结果:失败)5. 对外:参加一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向德、奥宣战,派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3)影响:收回德、奥部分租界;撤销德、奥领事裁判权;付出巨大,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贡献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一)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1)原因:外因: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内因:(政府)民国成立,扫除政治阻碍,鼓励兴办实业;(群众)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想(2)表现:轻工业发展、民族企业迅速壮大。
(企业家:荣宗敬、荣德生)(3)影响: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提供阶级基础;②产业工人急剧增加,为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二)社会生活1.原因: 共和政体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推动。
2.表现:P116三、新文化运动1. 原因:(1)政治:列强扶植袁世凯,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西方思想传播;对辛亥革命反思2. 兴起: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1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建立时间:1912年3月;2、建立标志: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3、政权实质:封建买办军阀的专制统治;4、统治期限:1912年至1928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至1916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年至1928年;5、结束标志: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二、袁世凯专权独裁1、政治方面:破坏《临时约法》,控制责任内阁;(专制独裁第一步)☆安排亲信把持要害部门:(1)控制了军事、财政、内政和外交等要害部门;(2)同盟会分享:司法、教育、农林、工商等“冷衙门”(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微小让步);☆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1)唐绍仪内阁是中华民国第一届责任内阁;(2)原因:内阁总理唐绍仪要求行使责任内阁权力;(3)结果:袁世凯直接操纵了内阁的更迭;(4)影响:标志责任内阁制开始遭到破坏;2、军事方面:加强北洋军,削弱南方革命军;三、革命党人反袁专制独裁的斗争◎设问: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加紧专制独裁,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的主要对策是什么?▲回答:实行议会政治斗争(合法斗争),确保共和体制;1、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链接材料: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国民党宣言》(1)时间:1912年8月;(2)目的: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3)领导:☆理事长:孙中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民主共和的放手,实际主持人);(4)成效: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国会第一大党;※链接高考:(06,重庆,16)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A、孙中山B、李烈钧C、黄兴D、宋教仁2、宋教仁案(1)根本原因:宋教仁力主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2)制造目的:阻止国党组织责任内阁;(3)基本概况:1913年春,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4)基本认识:①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斗争;②宋教仁成为“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③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认识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严重性;※链接高考:(07•北京文综•18)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袁世凯清末民初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政治生涯的起伏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本文将从袁世凯的个人背景、政治生涯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
一、袁世凯的个人背景袁世凯于1859年出生在湖北省宜昌。
他出身于一个军官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
1874年,袁世凯考入官立京师高等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这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考入洋务派的北洋小学堂,学习更加深入并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二、袁世凯的政治生涯1. 光绪时期在清朝末年,袁世凯曾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并参与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战斗。
他因军事才能而出类拔萃,逐渐引起了光绪皇帝的注意。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成为投身革命的关键人物之一。
1911年,他率领北洋军队在武昌发动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袁世凯在革命的初期担任临时大总统,并在此后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各方势力的派系斗争和复杂的政治环境,袁世凯很快陷入了困境。
3. 中国第一任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当选为中国第一任大总统。
他致力于推动现代化建设,包括制定宪法、建立国民银行等重要举措。
此外,他还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寻求稳定的统治。
然而,他的权威逐渐受到各方的质疑和争议。
4.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在袁世凯执政期间,北洋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军阀混战、各方派系的激烈斗争以及国内经济的困境,使得袁世凯的治理任务异常困难。
他多次尝试通过权谋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些手段往往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和反对声音。
三、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 统一中国袁世凯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他提倡国家主义和现代化理念,致力于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现代国家,推动中国摆脱封建落后的束缚。
尽管他的尝试并未完全实现,但他的思想和努力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北洋政府的衰败袁世凯执政期间,北洋政府逐渐衰败,出现了腐败、军阀混战和民众不满等问题。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二、政治状况(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1、专制独裁(1)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2)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1914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对外关系(1)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
(2)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3、复辟帝制(1)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2)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年—1928年)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
2、概况(1)军阀割据和混战(2)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1)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
(2)过程: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3)结果:张勋复辟。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护法运动(1917 年8 月)(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 年8 月,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 年8月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
(3)影响①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原因(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4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_、山东;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袁世凯的统治教案第一章:袁世凯的崛起1.1 袁世凯的背景介绍出生与成长:1859年出生于河南项城,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经历:曾就读于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后赴日本留学。
1.2 袁世凯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色,逐渐崭露头角。
政治手腕:善于利用政治手段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包括与清朝皇室、地方势力派以及列强的关系。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袁世凯的崛起2.1 辛亥革命背景介绍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2 袁世凯的崛起南北议和: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南北双方进行和平谈判的主要人物。
逼迫退位:袁世凯利用手中权力,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结束清朝统治。
第三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1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2 袁世凯的总统统治政治改革: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第四章:洪宪帝制的失败4.1 洪宪帝制的提出1915年,袁世凯试图建立洪宪帝制,引发国内外的强烈反对。
4.2 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护国运动:1915年底,护国运动爆发,反对袁世凯的洪宪帝制。
袁世凯的去世:1916年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去世。
第五章:袁世凯的统治评价5.1 袁世凯的统治成就政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推动国家现代化。
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5.2 袁世凯的统治不足专制倾向:袁世凯在统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专制倾向。
洪宪帝制:试图建立洪宪帝制,引发国内外的强烈反对。
第六章:袁世凯的政治遗产6.1 袁世凯的政治体制袁世凯在统治时期建立了总统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他试图建立洪宪帝制,虽然失败,但对后来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6.2 袁世凯的政治手腕对后世的影响袁世凯的善于利用政治手腕,对后世的政治人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政治手腕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10、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课程标准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2、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教学过程1、袁世凯简介: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河南项城人。
甲午战争后,开始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武装力量(新建陆军),逐渐为清廷所倚重,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个纵横捭(bǎi)阖的重要人物。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任清朝內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把北洋军发展为以袁世凯为头目的军阀集团。
2、北洋军阀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买办的军事政治集团。
是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对内镇压革命,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投降卖国。
北洋军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如: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作霖等。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1912年——1916年为袁世凯统治时期,是统一的统治时期;1916年——1928年为军阀割据时期,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的支配。
(注: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6年袁世凯去世;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二、袁世凯独裁统治通过以下手段,袁世凯逐步建立起以北洋军阀为核心的独裁专制统治。
1. 政治上: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安插亲信控制内阁要害部门;迫使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建立了完全听命与他的新内阁。
制造“宋案”: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组织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不久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为了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刺杀宋教仁。
1913年7月,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爆发。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1、袁世凯专权
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袁刺宋。
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政党——国民党领导。
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
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5、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
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
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