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90年版)

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90年版)

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90年版)
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90年版)

一、教学目的要求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五、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高中二年级生物学教学内容高中三年级生物学教学内容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课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一、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2.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empirenews.page--]3.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返回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1.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2.选取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理解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都有重要意义。3.选取生态学的知识。生态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并且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empirenews.page--]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返回三、教学内容的安排1.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empirenews.page--]2.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细胞的知识,包括细胞的成分、结构和分裂。第三部分是有关生物个体的知识,包括生物的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第三部分是有关生物界的知识,包括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修课的内容由生理卫生部分和生物学部分组成。>>返回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 要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参观、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

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二)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这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empirenews.page--](三)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四)加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该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五)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六)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生物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生物学科技活动,如做生物实验,制作直观教具,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等。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七)生物课教学要同劳动技术课教学紧密配合。[!--empirenews.page--]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有密切的联系。生物课主要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从而为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课打下必要的基础。与农业有关的劳动技术课主要讲述关于作物栽培、植树造林、植物保护、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农村学校中,生物课应该紧密配合劳动技术课,使学生学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技术。>>返回五、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说明:1.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由高中二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和高中三年级开设的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共计174课时。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当于原《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程度。2.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必修课,每周3课时,共计102课时。讲述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基础知识。3.高中三年级开设的生物选修课,按每周3课时安排。共计72课时。生物选修课由生理卫生部分和生物学部分组成。生理卫生部分讲授40课时;生物学部分讲授32课时。4.高中三年级选修课的生理卫生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初中生理卫生部分中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内容,要求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掌握的程度。[!--empirenews.page--](2)初中生理卫生部分的全部实验,要求在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中完成。

(3)高中三年级选修课的生理卫生部分,有些内容与高中二年级生物教学内容有联系,因此,要求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教学内容的理解。5.高中三年级选修课的生物学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的程度。(2)将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因较难而减去的教学内容,改为安排在高中三年级讲授。(3)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调整后降低为只要求作一般了解的教学内容,在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中,通过学习要求达到掌握的程度。(4)原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为“一般了解”的有关教学内容,在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中,不要求达到掌握的程度。>>返回高中二年级生物学教学内容(总课时 102课时)绪论(2∶0)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

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empirenews.page--]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细胞(13∶2)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的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说明:在《细胞》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3.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有丝分裂。二、生物的新陈代谢(16∶[!--empirenews.page--]4)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矿质代谢——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动物的新陈代谢: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代谢——食物的消化(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能量代谢——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1.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和特点)。2.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empirenews.page--]〔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说明:1.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2) 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3) 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4) 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5) 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6) 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2.脂类代谢,移到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中讲述。三、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0)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生殖的种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这些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empirenews.page--]〔演示〕(1)观察减数分裂的切片或模型。(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察荠菜种子形成过程的切片或模型。(3)

观察蛙受精卵发育成蛙的实物或模型。说明: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生殖的种类。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3.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4.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四、生命活动的调节(4∶0)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的激素调节(内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说明: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生长素的发现。2.昆虫的激素调节。五、遗传和变异(20∶2)生物的遗传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的概念。[!--empirenews.page--]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基因型和表现型,测交,基因的分离规律的概念,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测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概念,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基因连锁和互换的原因,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性别决定——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以XY型的性别决定为例来讲述。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以人的色盲为例来讲述。禁止近亲结婚对预防遗传病的意义。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的原因。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说明:1.在《遗传和变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的概念。(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测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概念,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3)基因突变的原因。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empirenews.page--]2.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基因连锁和互换的原因,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这些内容移到高中三年级选修课中讲述。3.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完成《观察玉米杂种后代粒色的分离现象》的实验。六、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6∶0)生命的起源: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古生物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演示〕(1)马前肢进化的模型或挂图。(2)几种脊椎动物前肢骨与人上肢骨的比较的挂图。(3)几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的挂图。说明: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生命的起源——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2.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七、生物与环境(15∶3)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群的概念,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和实例。[!--empirenews.page--]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碳的循环为例)。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自然保护: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消除噪声)。草原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重要意义。说明:1.在《生物与环境》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1)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和实例。(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返回高中三年级生物学教学内容(总课时 72课时)2.生理卫生部分(40课时)绪论(1∶0)生理卫生的内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成就。学习生理卫生的意义和方法。(一) 人体概述(2∶1)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生理概述。组织的概念。人体的器官和系统的概念。[!--empirenews.page--]2.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名称。人体结构概况。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实验〕(1)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辨认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2)用显微镜观察四种组织切片。注意辨别各种组织的结构特点。〔演示〕观察人体解剖的模型、挂图等,了解人体的结构概况。(二) 皮肤(1∶0)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表皮、真皮。皮肤的保护、排泄、感受外界刺激和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的再生。锻炼皮肤。保持皮肤清洁。2.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皮下组织。皮肤的附属物(毛发、皮脂腺和汗腺等)。3.〔演示〕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切片(通过汗腺、毛发的皮肤切片),注意观察皮肤的表皮、真皮以及汗腺等的结构特点。4.(三) 运动系统(2∶1)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结构和功能。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生长。保持正确姿势的意义。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肌肉的收缩特性。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以屈肘、伸肘为例)。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影响。[!--empirenews.page--]2.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人体骨骼的组成(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概述。骨的形态。骨连结的形式。脱臼及其急救原理。全身骨骼肌群(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的表层肌肉概述。3.〔实验〕(1)观察长骨的结构。(2)观察关节的结构。(3)鉴定骨的成分。〔演示〕肌肉收缩的实验(用带神经的肌肉做实验,证明肌肉的收缩特性和神经在其中的作用。(四) 循环系统(6∶1)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和功能。血管和心脏,其中流动着血液。血浆的成分和功能。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贫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发炎。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血清。输血及其意义。血管的种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心率。心输出量。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及其生理意义。动脉血和静脉血。血压、脉搏的概念。内环境的概念。2.安排在高中三年级新讲述的教学内容,要求掌握:血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概述)。输血的原则。心动周期。3.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人体内的血量。ABO身型系统。冠脉循环(简述)。淋巴的形成。淋巴系统的组成(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脾)和功能。淋巴循环及其意义。[!--empirenews.page--]4.〔实验〕(1)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2)用显微镜观察蛙蹼(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3)观察哺乳动物(猪或羊等)心脏的结构。(4)观察蟾蜍(或青蛙)心脏的节律性搏动。〔演示〕(1)观察试管中加入少量防凝剂(如柠檬酸钠)的血,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体积之比。(2)观察试管中凝固的血,辨认血清。

(五) 呼吸系统(2∶1)1. 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呼吸的概念和意义。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道的组成(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及其各部分

的结构、功能和卫生。痰的形成。肺的结构和功能。吸气和呼气的机械原理。呼吸频率。肺活量。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 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意义。3. 〔实验和实习〕(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肺活量的测定。(3)胸围差的测定。〔演示〕用呼吸运动的模型,演示肋骨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六) 消化系统(2∶1)1. 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类、水、无机盐、维生素)。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纠正偏食的习惯。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牙齿的结构。[!--empirenews.page--]胃的位置、形态、结构。胃的蠕动和胃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小肠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肠绒毛的结构。与小肠有关的消化腺(肠腺、肝脏和胰腺)。物理性消化(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和化学性消化(通过唾液、胃液、肠液、胰液中各种消化酶和胆汁的作用)。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糖类(淀粉和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等。各段消化道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营养成分吸收入血的途径。肝脏的位置。肝脏的功能(分泌胆汁、贮存和解毒的作用)。2. 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唾液腺。牙、舌、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咽和食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大肠的位置、形态和功能。盲肠和阑尾的位置。阑尾炎。便秘及其预防。饭后不能立即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预防食物中毒。3.〔实验〕(1)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的小肠绒毛。(七) 新陈代谢(2∶0)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酶的概念和酶的作用特点。正常的体温及其波动幅度。2.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蛋白质、糖类、脂肪、水和无机盐的代谢(简述)。食物的热量价。基础代谢。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与补充。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人体发热的概念和发热的意义。中暑及其急救原理。(八) 泌尿系统(2∶0)[!--empirenews.page--]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新陈代谢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意义。排泄的概念。排泄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概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尿的排出。泌尿系统的卫生。2.〔演示〕观察剖开的哺乳动物的肾脏,辨认它的皮质、髓质、肾盂。(九) 内分泌系统(2∶0)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内分泌腺的概念。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激素的概念。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胰岛的位置和功能。胰岛素的作用。垂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以它分泌的生长素的功能为例来说明)。垂体在内分泌腺中的突出作用(分泌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甲状腺功能不足的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体液调节的概念。(十) 神经系统(8∶2)1.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所发出的神经)。灰质和白质的概念。神经冲动的概念。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empirenews.page--]脊髓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概述。脑的位置、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脑干(间脑、中脑、脑桥、延髓)的主要功能。小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的灰质和白质。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定位。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感觉器官的概念。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近视和远视。眼的保健(预防近视、沙眼)。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2.安排在高中三年级新讲述的教学内容,要求掌握:植物性神经的概念、分类和主要功能。双重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意义。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和本体感觉等感受器的分布、结构和功能概述。

3.在初中作为

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掌握:神经元的分类。脊神经及其分布。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简述。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生理意义。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注意适当的休息和睡眠。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不吸烟、不喝酒。感受器的概念、分类、意义。眼球的附属结构。耳的卫生。4.〔实验和实习〕(1) 脊蛙反射实验。(2)视力检查。(3)测试盲点。〔演示〕(1)观察牛或猪眼球的结构。(2)膝跳反射实验。(十一)生殖和发育(1∶0)1. 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生殖和发育的概念。胚胎的发育和营养。人体发育的分期。青春期的发育特点。青春期卫生。2. 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受精。[!--empirenews.page--]计划生育的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十二)传染病(2∶0)1. 在初中学习生理卫生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增强体质、保护健康的主要途径(锻炼、合理营养、讲卫生防疾病等)概述。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预防伟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免疫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及其分类(自然免疫、人工免疫)。预防接种。2. 在初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传染病的分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症状和预防。(病毒性肝炎、伤寒、蛔虫病、绦虫病和蛲虫病等)。血液传染病——疟疾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体表传染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因、症状和预防。(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3.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以蛔虫卵为例)。二、生物学部分(32课时)绪论(1∶0)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empirenews.page--](一) 细胞(3∶2)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二) 生物的新陈代谢(5∶2)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利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empirenews.page--]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氧型的概念和特点)。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2.安排在高中三年级新讲述的教学内容,要求掌握:脂类代谢。3.

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4.〔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4)(三)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3∶0)[!--empirenews.page--]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3.〔演示〕1)观察减数分裂的切片或模型。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察荠菜种子形成过程的切片或模型。3)观察蛙受精卵发育成蛙的实物或模型。(四) 生命活动的调节(2∶0)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五) 遗传和变异(8∶0)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生物的遗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遣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分离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基因型和表现型,测交,基因的分离规律的概念,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性别决定——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概念,以XY型的性别决定为例来讲述。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以人的色盲为例来讲述。禁止近亲结婚对预防遗传病的意义。[!--empirenews.page--]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的概念。2.安排在高中三年级新讲述的教学内容: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基因连锁和互换的原因,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3.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有解释,测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概念,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基因突变的原因。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六)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2∶0)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古生物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生命的起源——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3.〔演示〕1)马前肢进化的模型或挂图。[!--empirenews.page--]2)几种脊椎动物前肢骨与人上肢骨的比较的挂图。3)几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的比较的挂图。(七) 生物与环境(4∶0)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态学的意义。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概念。生物因素中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群的概念,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碳的循环为例)。生态平衡的概念,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消除噪声)。草原的利用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及其重要意义。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非

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和实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和实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组织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原生物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为一般了解的教学内容。括号内所列传染病,仅供讲授地方性教材时参考。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 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 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儿科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实习,学会采集与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熟悉各系统各部位的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重点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最终达到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能独立进行病史采集、系

统体检、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并作出初步诊断;能完成格式正确、文笔通顺、简练,有系统分析与符合逻辑的完整病历;初步具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 目的要求 诊断学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是临床各科的入门和基础,是由基础过渡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因此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及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与体征、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一些特殊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与书写,通过临床思维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 2、熟悉诊断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自学(适当指定参考书及相关杂志)。 问诊 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3.问诊的内容 ①一般项目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系统回顾 ⑥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问诊内容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录像。 水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 2.掌握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主要内容 1.保持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平衡的主要因素及水肿产生的机制2.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 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儿科病史采集、体检 腹泻病、液体疗法 肺炎 先心 肾炎、肾病 贫血 颅内感染 出疹性疾病(门诊)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办法。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的教学口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配合第八版《儿科学》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对《儿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病例图片或动画模式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介绍国内外儿科领域的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结束后留相应的思考题。实习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 六、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 课间见习成绩:见习报告及见习病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范圉、任务及发展。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心理、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标要求: 1、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圉、上臂围、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异常情况的意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教学内容: 1、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身高(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头围:岀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胸圉:出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上臂圉: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3、系统的生长发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儿科学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科学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等基础医学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小儿是一个在解剖、生理等方面尚未成熟且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因此无论在疾病的发展,防治等方面,在各个不同年龄段都有其特点。儿科学自始至终贯穿这个特点。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特点。通过儿科学逐渐培养掌握儿科的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医疗和科研打下基础。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婴儿腹泻、肺炎、营养不良、感染性休克等病症的小儿液体疗法。 2掌握下列儿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婴儿腹泻、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营养性贫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窒息。 3.掌握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4、掌握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颅高压、脑水肿等危急重症的诊断与抢救措施。 5、熟悉下列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了解小儿保健原则,了解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物质代谢特点 (二)技能目标 1掌握物理降温、氧气疗法、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儿科病史的采集和体查。 2了解人工呼吸器、保温箱、光疗设备的使用。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树立喜欢和爱护小儿的意识。 2、具有精益求精、珍惜生命的态度。 3、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行医准则。

诊断学教学大纲(特选参考)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医学影像学、护理专业用) 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内科学教研室 二○○四年三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diagnosis learns the syllabus 课程编号: 学时:14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76学时 学分:7.5学分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专业用 先修课要求:全部基础课程 一、前言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诊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诊断学教学中,通过理

论学习,课间实习或实验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诊断学》教学大纲是以第六版教材为依据编写。诊断学中的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诊断思维方法与病历书写,为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6.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书写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学时分配] 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对《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4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实习7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讲授实习合计讲授∶实习 绪论 1 0 1 问诊 2 3 5 常见症状8 2 10 基本检查方法 1 2 3 一般检查 1 2 3 头、颈部检查 2 3 5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儿科学 英文名称:Pediatric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32学时) 学分:6.0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预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 建议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8版,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

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以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等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