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 格式:docx
- 大小:13.96 KB
- 文档页数:13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一、前言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
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第三章血液目的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教学内容: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与内环境稳态。
血量。
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血细胞的破坏。
血液凝固。
抗凝系统的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
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第四章血液循环目的要求: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1110061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72/0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5 学分:4.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含专升本)、医学影像、麻醉、法医、眼视光(含七年制)、口腔、预防等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绪论 2 2 0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10 0 三血液 4 4 0 四血液循环 12 12 0 五呼吸 6 6 0 六消化和吸收5 5 0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0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7 7 0 九感觉器官的功能5 5 0 十神经系统的功能 12 12 0 十一内分泌 6 6 0 十二生殖 1 1 0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
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 1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hysiology(中医学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10050111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
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
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讲授1 绪论 2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3 血液 44 血液循环105 呼吸 56 消化与吸收 5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9 感觉器官的功能010 神经系统生理 311 内分泌生理 5合计48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系统水平,细胞、分子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医学和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2、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3、了解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4、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2、细胞生理:讲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等;3、组织生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4、器官生理:讲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5、内环境稳态:阐述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6、生理学实验:介绍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主题。
课程安排如下:1、第一章:绪论(2学时)2、第二章:细胞生理(4学时)3、第三章:组织生理(6学时)4、第四章:器官生理(8学时)5、第五章:内环境稳态(4学时)6、第六章:生理学实验(2学时)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及其运行机制。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
通过学习生理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进一步学习医学、药理学、生物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40010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学分:4学分总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参见机能学实验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教材: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参考数目: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姚泰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姚泰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丁报春生理学(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
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与调节机制,对于学生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机能非常重要。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在本教学大纲中,我们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与各个系统相关的生理学知识;3. 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应的调节机制;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解析能力;5.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绪论1.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3 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细胞与组织生理学2.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2 细胞膜的运输和通道机制2.3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换3. 神经系统生理学3.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3.2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机制3.3 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调节4. 心血管系统生理学4.1 心脏的结构和心肌收缩机制 4.2 血压的形成和调节4.3 血液循环与组织灌注5. 呼吸系统生理学5.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5.2 呼吸的机制和调节5.3 氧合与二氧化碳排出6. 消化系统生理学6.1 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6.2 消化过程和饮食调节6.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7. 泌尿系统生理学7.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7.2 尿液形成的机制和调节7.3 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8. 内分泌系统生理学8.1 内分泌腺体的结构和功能 8.2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机制8.3 内分泌调节与代谢平衡9. 免疫系统生理学9.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9.2 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调节9.3 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治疗10. 生殖系统生理学10.1 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0.2 生殖周期和性激素调节10.3 生育和生殖健康问题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理解,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2. 实验教学:组织实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验技能;3.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生理学相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临床联系:引入临床案例,让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使用)《生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药学总学时: 52 其中理论学时: 36 实践学时:1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侧重点在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药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教学使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掌握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器官与器官、器官与系统、系统与整体的有机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可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包括自学、参考书)。
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生理学的重点内容。
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对生理学授课和学习情况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生理学是医学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之一,与其他医学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掌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好生理学,并为药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生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水平,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即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思想观点去学习、认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
2.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各系统生理功能产生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联系临床病例,用生理学知识去解释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结合授课内容,适当了解本课程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为考试课,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笔试),卷面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说明: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
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内环境稳态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熟悉要求: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反射和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体液的组成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钠泵的生理意义;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1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熟悉要求:细胞膜的组成;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熟悉要求:血型和输血原则了解要求: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期和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各期特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泵功能贮备;动脉血压的概念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血管的神经支配;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机理;心血管中枢的位置;压力感受形反射的过程的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熟悉要求: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和各波形的意义;心房收缩对心脏泵血的作用;心音的概念、分类和意义;静脉血压与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的构成和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其它激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要求:搏功的概念脉搏波的概念和特点:淋巴回流的作用;局部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肺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屏障;第五章呼吸(9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形式、肺内压及其呼吸周期中的变化、胸膜腔内压及其形成和意义;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差异;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相关概念;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意义;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熟悉要求:比顺应性;3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中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 与O2 结合的特征;CO2 的运输形式和CO2 解离曲线;呼吸中枢的部位和呼吸节律的形成;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了解要求:呼吸功;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第六章消化和吸收(7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蠕动的定义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胃液的成分和功能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体液因素对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分节运动的定义及生理意义熟悉要求: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的特点胃的运动形式及其控制胃排空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糖、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中的吸收方式了解要求: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调节咀嚼与吞咽的过程与神经反射呕吐及生理意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形式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4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吸收的部位和过程水和无机盐离子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3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能量代谢及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相关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机体产热的器官和产热活动的调节蒸发散热的类型和意义体温调节的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和调定点学说熟悉要求:ATP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地位体温的分类和体温的正常波动与影响因素机体散热的基本途径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了解要求:机体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体温调节的两种类型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9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有效滤过压与滤过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Na+、Cl-及水的在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尿生成中肾内自身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熟悉要求: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自身和神经体液调节球旁器的组成和功能K+的重吸收与分泌NH3 的分泌及功能5尿液的浓缩与直小血管的作用清除率及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了解要求:肾的功能解剖重吸收与分泌的概念以及几种转运方式Ca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稀释肾交感神经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心房钠尿肽的作用自由水清除率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排尿异常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6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眼视近物时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内耳基底摸的振动和行波理论熟悉要求:感受器的定义,及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简化眼与眼内光线的折射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异常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中耳的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了解要求:眼的结构与光学特性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外耳和中耳的结构与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结构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与功能触-压觉、痛温觉感受器的特点6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5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乙酰胆碱及其受体系统的分布、分类和功能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系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维持觉醒中的作用牵张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征熟悉要求: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非定向突触传递受体的概念、分类和受体的调节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易化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内脏痛的特点与牵涉痛运动传出中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及运动单位脊休克的原因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运动传出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图的波形和形成机制睡眠的时相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了解要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7 突触的微细结构和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调节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电突触传递的特性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存、鉴定和代谢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神经肽、嘌呤类递质及其它可能的递质与其相应的受体躯体感觉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的对侧伸肌反射和节间反射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黑质-纹状体系统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脊髓对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和睡眠时相产生的机制学习与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第十一章内分泌(6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要求:内分泌系统的构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及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和垂体释放的激素名称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催乳素的功能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作用及其调节以及1,25-二羟维生素D 3 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血管升压素、缩宫素的生理作用了解要求:激素的分类和各自的细胞作用机制促黑激素的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雄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8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组织激素第十二章生殖(3 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雄激素的生理功能雌激素的生理功能孕激素的生理功能熟悉要求:睾丸的功能和调节卵巢周期和xx 周期的激素调节了解要求:妊娠和分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