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全诗翻译赏析

《长干行》作者: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⑵,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⑶,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⑷。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⑸。

门前迟行迹⑹,一一生绿苔⑺。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⑻。

【其二】

忆妾深闺里⑼,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⑽。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⑾。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⑿。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⒀,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⒁,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⒂,佳期兰渚东⒃。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⒄。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注解】: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⑶床:后院水井的围栏。《辞海》上有,但未注明出处。也只有这种解释,李白的《静夜思》紧扣月和井来想,才易理解。

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⑷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⑸天上哀:哀一作“鸣”。

⑹迟行迹:迟一作“旧”。

⑺生绿苔:绿一作“苍”。

⑻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⑼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⑽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⑾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岳阳。

⑿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⒀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⒁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⒂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⒃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⒄翡翠:水鸟名。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

译文

【其一】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你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我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其二】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

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

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赏析二:

本诗为描写“商人妇”婚姻生活的叙事诗。诗歌以爱情为内容,通过商妇的自白,缠绵婉转地表达了她对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和挚爱,也表现了她对待感情的执著。本诗人物形象鲜明完整,感情缠绵细腻,语言直白动人,格调清新悠远,属乐府佳作。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描写男女幼时情意的佳话。

开头六句,商妇追忆了与夫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情景。“十四为君妇”四句生动表现了商妇少女成婚时的娇羞,再现了两人新婚时的甜蜜情形。“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写了两人婚后感情美满、恩爱有加的情形。“十六君远行”四句写丈夫远行经商后,商妇为之担惊受怕的心情。下四句写商妇深刻的相思。末四句写商妇期待夫君早回。这里,商妇对夫君热烈的爱、对见面的期待、心中隐藏的浓烈感情,都被诗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两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

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

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庞德诗歌翻译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大家的翻译: 1颜芳芳: 地铁站里茫茫人海魅影见,沉沉黑枝雨打花瓣残。 2张梦璐: 在那个地铁站,拥挤的面目恍若幽灵,湿润的花瓣,黑色的枝条 3张秋香Just: 在一个地铁车站,在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幻影,花瓣在潮湿的黑树枝 4高达: 地铁站的一瞬间那几张面孔在人群中如幻影般浮现雨水打湿的黑树枝也飘过花瓣一片又一片 5刘珈珞Rayecho: 地铁站里,人群中那些幻影般匆匆而过的面庞,如打湿的花瓣模糊在黑色的枝条的间隙 6申刘潇翔: 地下铁中,人群的容颜飘闪,如黑色枝条般的甬道里开出潮润的花. 7胡晶静: 车站掠影人群之中这些面孔幽灵般的显现,雨水浸湿的黑树枝飘过花瓣片片。 8陆君洋: 人海中浮現的臉龐亦如樹枝上濕透的花瓣 9谷晓莹Annie: 在火车站台,人群中出现这些幻影。。。。花瓣在潮湿的黑树枝上 10伊尔盼江: 在巴黎地铁的站台上,拥挤的人群中这些幻影的脸庞,湿漉漉的花瓣,黑色的树枝,悲怆! 11张心夏: 在一个地铁站,人群中这些面庞的幻影,花瓣在潮湿的漆黑的树枝上 12刘霁遥Dyesebel:A 地下铁倩女幽魂末路狂花B地铁站内一瞬间我瞥见了熙攘人群中你冶魅般的面庞恍若那黯然枝桠上缀着的点点红花撩拨着我炽热的心 13张超Joe: 在一个地铁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14王诗韵: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李白长干行拼音版85591

cháng gàn xíng 长干行 zuò zhě:lǐ bái 作者:李白 qièfāchūfùé,zhéhuāmén qián jù。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láng qízhúmǎlái ,rào chuáng nòng qīng méi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tóng jūcháng gàn lǐ,liǎng xiǎo wúxián cāi 。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shísìwéi jūn fù,xiūyán wèi cháng kāi 。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dītóu xiàng àn bì,qiān huàn bùyīhuí。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shíwǔshǐzhǎn méi ,yuàn tóng chén yǔhuī。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cháng cún bào zhùxìn ,qǐshàng wàng fūtái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shíliùjūn yuǎn xíng ,qútáng yàn yùduī。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wǔyuèbúkěchù,yuán shēng tiān shàng āi 。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mén qián chíxíng jì,yīyīshēng lǜtái 。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tái shēn búnéng sǎo ,luòyèqiūfēng zǎo 。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bāyuèhúdiéhuáng ,shuāng fēi xīyuán cǎo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gǎn cǐshāng qièxīn ,zuòchóu hóng yán lǎo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zǎo wǎn xiàsān bā,yùjiāng shūbào ji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xiàng yíng búdào yuǎn ,zhízhìcháng fēng shā。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庞德译长干行

庞德译李白所作《长干行》翻译技巧与方法拾例 学校:石河子大学 专业:师范英语 班级:2012级英语1班 指导老师:张丹丹 学号:2012501281 姓名:刘明霞

庞德译李白《长干行》翻译技巧与方法拾例 引言: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乐府诗,埃兹拉.庞德作为意象派诗人中的领军人物,作为诗人翻译家,他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家,而是将译文进行再度加工,用翻译策略诠释意象派的诗学观:语言表达力求含蓄、简练、凝缩,意象美是至高追求,而他所表现的意象如他所说是“理智和情感在瞬间的综合”。 本篇文章对庞德的翻译过程进行如下几点分析:首先是庞德因为不仅受中国文学影响也受日本文化影响对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带有日式外衣;其次是翻译过程中由于转述而造成的误译;最后最重要的是由于文化差异所涉及到的两个翻译技巧:归化(即对该内容进行舍弃直译其意或者将其转换成本国语言的对等语)、异化(即对该内容进行保留或者文内加注)。 一、首先,庞德不是看着中文的原本进行翻译的,而是根据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注本进行翻译,而他的注本用的是日语中的对等语,因此庞德的翻译内容表现出了日式色彩。这一点在译文对李白的名字中有所体现,李白的英译名为“Li Po”,而庞德的翻译为“Rihaku”;此外,庞德还将“长干”译为“Chokan”,“瞿塘峡”译为“Ku-to-en”,“长风沙”译为“Cho-fu-sa”。 二、其次,毕竟庞德当时是靠转述了解这首诗进行翻译的,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多义不甚了解,因此造成一些误译。笔者将误译归纳如下: 1、首先是标题中庞德加了“A Letter”,熟悉中国文化的应该知道《长干行》是乐府诗歌,是商人之妻在商人久离家门而不归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略带委屈怨念的内心独白,这么表白心迹的话断然不可能是给商人的一封信,因此此处笔者认为是误译,只能视为“monologue”而绝非“letter”。 2、此外,在对这一经典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翻译上,1)庞德将“竹马”译为“bamboo stilts”即“竹高跷”,而按照中文解读是指小孩子把竹竿骑于胯下当作马来玩,因此此处是“竹竿”而非“竹高跷”,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背景不甚了解而造成的误译;2)庞德将“青梅”译为“blue plums”,而“青梅”在英语中本来有对应译法即“green plums”,庞德此处用“blue”传递出的英美文化情感是“sad, depressed”即“忧郁”,而原诗中强调的是“青涩”,因此此处是对颜色词在文化语境中的蕴含意义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译。 3、最明显的误译之处在于庞德将“五月不可触”译为“And you have been

诗歌鉴赏 李白 长干行

诗歌鉴赏 ——李白《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品读古今中外的诗篇,最欣赏的还是李白的诗。李白的诗歌风格自然飘逸,风流儒雅。被称为“诗仙”的他是个浪漫主义者,因此他的诗更能表现出别的诗人不能表现出的气质。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友人的情谊,更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乡之情。而现在,说的是李白的一首爱情叙事诗——《长干行》。 这首爱情叙事诗从男女主人公天真烂漫的童年开始说起,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心愿写得十分细腻生动。诗歌的前六句,交代了男女主人公的两小无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千古佳句更是引申出了现在用来形容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的成语“青梅竹马”。“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出了新婚燕尔时的羞涩和甜蜜,惹人羡慕的刚开始时的美好日子。“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新婚过后婚后的日子甜蜜依旧,有着山盟海誓,夫妻俩过着幸福恩爱的生活。“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甜蜜的日子没过多久,因为生活所逼迫,丈夫要远行经商,妻子担惊受怕丈夫的安危,想起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容易触礁翻沉而缠绵悱恻。“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写了丈夫走后,妻子在家中触景生情,丈夫离去的日子是那么久,门前伫立等待的足迹上,长了青苔,落了秋叶。“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表现出妻子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看到了双飞的蝴蝶而更加忧愁了因忧愁的煎熬,容貌也变得憔悴了。“早晚下三巴,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一年级古诗诵读1-25首(带拼音版)

一年级暑假古诗诵读目录

1、yǒng étáng luòbīn wáng 咏鹅唐·骆宾王 éééqǔxiàng xiàng tiān gē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bái máo fúlǜshuǐhóng zhǎng bōqīng b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chūn xiǎo táng mèng hào rán 春晓唐·孟浩然 chūn mián bùjuéxiǎo chùchùwén tíniǎo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yè lái fēng yǔshēng huāluòzhīduōshǎo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gǔ lǎng yuèxíng táng lǐbái 古朗月行唐·李白 xiǎo shíbùshíyuèhūzuòbái yùpán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yòu yí yáo tái jìng f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dēng guàn què lóu táng wáng zhīhuàn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bái rìyīshān jìn huáng hé rùhǎi li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yùqióng qiān lǐmù gèng shàng yìcéng ló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chìlè gē nán běi cháo yì míng 敕勒歌南北朝·佚名chì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 sìqióng lúlǒng gài 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máng máng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全诗翻译赏析 《长干行》作者: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⑵,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⑶,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⑷。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⑸。 门前迟行迹⑹,一一生绿苔⑺。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⑻。 【其二】 忆妾深闺里⑼,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⑽。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⑾。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⑿。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⒀,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⒁,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⒂,佳期兰渚东⒃。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⒄。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注解】: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⑶床:后院水井的围栏。《辞海》上有,但未注明出处。也只有这种解释,李白的《静夜思》紧扣月和井来想,才易理解。 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⑷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⑸天上哀:哀一作“鸣”。

⑹迟行迹:迟一作“旧”。 ⑺生绿苔:绿一作“苍”。 ⑻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⑼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⑽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⑾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岳阳。 ⑿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⒀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⒁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⒂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⒃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⒄翡翠:水鸟名。 【韵译】: 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最新-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精品

庞德对古典文学的翻译 庞德,1965—1972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擘的翻译活动与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一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使他形成了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本文从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的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时间的影响。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1、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传统中主要发现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和语势。 他认为译文一定要洞察入微,巨细无遗,不要放过一个细节,一个物象。

李白《长干行》

译文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注释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天上哀:哀一作“鸣” 迟行迹:迟一作“旧” 生绿苔:绿一作“苍”

蝴蝶来:一作“蝴蝶黄”。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作‘黄’字亦有道理 早晚:多早晚,犹何时 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考核重点 教材各章节概述 先秦诗歌概述 《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诗经》分类 ?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即土风,指带有诸候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 篇。艺术性比较高,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即正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分周、鲁、商三颂。 《诗经》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根据《诗经》作品概括出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和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阵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 《诗经》的语言形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而迫促。通篇如是,会有呆板单调的感觉。 ?重章叠句、叠字。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能使节奏舒卷徐缓,读来回环往复,利于抒情和增强音乐性,并补四言节奏迫促之局限。 《诗经》代表作品 ?《关雎》 ?《蒹葭》 ?《氓》 楚辞概况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屈原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风”“骚”并举:国风;离骚。 《古诗十九首》 ?情感类型: ?宦游失意士子的悲哀; ?与士子远游相对应地是妻子困守家园,思妇的伤别念远; ?对年命短暂的悲哀,忧生惧死的情绪。 建安文学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 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伦敦《英文评论》杂志主编马多克斯·福特曾赞这诗集中的译诗:“假如这些诗歌是原作,那么,庞德先生就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他觉得庞德译诗无论是选择原作还是改写加工,都体现他对审美和再现的执着,我觉得庞德就是在把握中国诗歌中“无法毁坏”的这个部分。在引用的《诗经·小雅·采薇》的诗句中既有寄情与物,又有鲜明的对照,如“昔我”,“今我”的对照,还运用了大量叠词,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节奏。庞德的译文有明显的改写加工,如“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杨柳随春风垂动)”,“we come back in the snow(我们冒雪返家)”虽然少了中文诗歌的对仗结构美,但还是有其传神和生动的地方,重要的是诗歌的精神实质还是保留了下来。 庞德在译诗过程中除了把握诗歌的精神本质外,也很注重突出诗歌的意象和细节。这和逐字逐句翻译是有区别的。庞德认为诗歌中的词语和具体细节不仅是代表事物的符号,还是作者刻意塑造出来的意象,必有其深意。因此他觉得译者的重要任务包含再现这样的细节和意象。很多时候庞德在理解和翻译中常常忽视句法和语篇的联系,更多的是集中精力通过关键的细节和意象,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再现原作的美。

一年级必背古诗注音版25首带拼音

' 悯农李绅 chúHérì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 dī héxiàtǔ 汗滴禾 - 下 土。 shuízhī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 lì jiēxīn kǔ 粒粒皆 、 辛 苦 绝句杜甫 chírì ) jiāng shān lì 迟日江山 ! 丽 , chūn fēng huācǎo xiāng \ 春 风花草香。

níróng 《 fēi yàn zǐ 泥融飞燕 @ 子 , shānuǎn shuìyuān yāng ~ 沙 暖睡鸳鸯。 江南(汉乐府) jiāng) nán kěcǎi lián 江南可@ 采 莲, lián yèhétián tián】 莲叶何田田! yú¥ xì lián yèjiān 鱼戏莲| 叶 间。 yúxìlián yèdōng` 鱼戏莲叶东, yú~lián yèxī

xì 鱼戏莲- 西, 叶 yúxìlián yènán: 鱼戏莲叶南, yú$ lián yèběi xì 北。 鱼戏莲~ 叶 " ~ 敕勒歌 (北朝民歌) ; chìlèchuān yīn shān xià $ 。 敕勒川,阴山 下

tiān sìqióng lúlǒng gài " sì yě 天似穹庐,笼 。 盖 四野。tiān cāng cāng ? yě máng máng 天苍苍, * 野 茫茫, fēng chuīcǎo dī 》 xiàn niúyáng 风吹草低 { 见 牛羊。 咏鹅(骆宾王) é· éé 鹅,鹅 % , 鹅,qū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项向天歌。bái … máo fúlǜshuǐ 白毛浮 ; 绿 水,hōng zhǎng bōqīng bō —红掌拨清波。 ~

从庞德译《长干行》看译本的接受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 从庞德译《长干行》看译本的接受 丁彦婷 (湘南学院 外语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庞德所译的《长干行》在英美世界得到了一致好评,而实际上,庞德对该诗歌存在着大量的误译。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如何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呈现给异国读者十分关键。论文以庞德的这首译诗作为一个切入点,探讨跨文化语境中译本被读者接受并获得肯定的原因。 关键词:庞德;长干行;操纵学派;美国新诗运动;译本的接受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162-03 庞德是新诗运动中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对中国诗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他英译李白的《长干行》而成的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被收录于Cathay《神州集》,也名《华夏集》)中。无论是庞德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给予该诗集一致的好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评论为:“(《神州集》)是英语写成的最美的书……如果这些诗是原著而非译诗,那么庞德便是当今最伟大的诗人。”[1]p12-13。《长干行》还被认为是“他对英语诗歌所作的‘最持久的贡献’。这首译诗被入选105 American Poems,该书大多是美国名诗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读者称赞。这部诗集一共只选取了12首情诗,而庞德的《江船商人之妻的一封家书》作为唯一的一首译诗被列其中,由此可见,这首诗在美国诗歌中的地位”。[2]p37以上信息透露出两点:一、庞德英译的长干行受到了读者的接受与肯定;二、庞德对于这些诗歌而言,究竟是翻译者还是创作者,还难以定论。作为一首“译作”,《长干行》漏洞百出,但他却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歌”,不忠的译作获得了读者的接受,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译者和读者首要关注的又是什么?本文试以庞德译《长干行》为例,分析以上问题。 一对庞德《长干行》英译中的误译分析 李白在《长干行》中,以一位商人妻子的口吻,描述少妇对离开家乡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在诗中,妻子回忆与丈夫青梅竹马、嬉闹玩耍的童年时光;羞涩含蓄的新婚日子;渐入佳境的婚姻生活以及在丈夫离家后妻子独守空房的触景生情。庞德在对此诗的翻译中存在大量的误译,以下试一一列举并分析。 收稿日期:2011-12-30 作者简介:丁彦婷(1985-),女,湘南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标题的翻译 《长干行》是乐府旧题《杂曲歌辞》的调名,原为长江下游一带民歌,其源出于《清商西曲》,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的生活。“长干”是一个地名,古时有长干里,其地靠近长江。“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而庞德将其译为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江船商人之妻的一封家书》)。庞德忽略了中国诗歌的曲调命名传统,将多情的妻子的内心独白误以为是给丈夫写信,从丈夫的身份误认为专门在长江上跑货运的商人。对于原文这可谓极大的不忠实。 在《长干行》中,李白假托少女的身份与口吻,代女主人公言情叙事。与此相应,庞德在英诗的戏剧性独白中为诗中少女找到了言说途径,借用书信体的言说方式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书信体的小说是“‘一种包含着主观和客观的,一面抒发主观,一面叙述客观的小说’。也就是说,既可以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又适宜抒写幽深的感情”[3]p89。这段论述书信体小说的文字也同样可以解释庞德对于《长干行》言说方式的改造。李白的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明快。庞德借用书信体的叙述方式,运用口语化的句式、浅白的词语,将李白诗的清新自然融入戏剧性独白的诗歌格局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可以说,庞德对《长干行》标题的大肆改动,毁灭了形式而保全了意境。对于讲求意境的中国诗歌,庞德的这一改动,为诗歌正文的翻译埋下伏笔,起到化龙点睛的作用。 (二)典故的翻译 庞德对于“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这一句译为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out?他漏译了“常存抱柱信”,增译了一句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又将“望夫台”简单译为lookout。然而,这两句所涉及的典故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常存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粱柱而死。”诗中说“常存抱柱信”体现了少 162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赠新平少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鞴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李白天宝三年(744)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及此诗,他蒙冤上书自白,并恳求裴长史引荐。但裴氏听信流言,拒绝了他的要求。李白遂决意西入长安寻求出路。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前八句借韩信事自喻,自认为有韩信那样的辅国才智,同时也是自比眼前的遭遇有 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 B. 后十句由咏史转入言志,“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表明自己处境困顿,但仍 怀高洁之志。 C. 最后四句以猛虎、雄鹰自比,说明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 有如被缚的雄鹰,不能展翅腾越,搏击长空之志无法实现。 D. 本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目前困境,一展雄才的内心情感。 16.本诗选取了韩信的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描绘春天的景致,也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正所谓“春愁隔夜生”。 (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写出了水天辉映、星月晶莹的美景。 (3)秦观的《鹊桥仙》中“▲,▲”两句,写出了恋人相聚时的情意缠绵和相会的时光美好短暂。 (4)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形神兼备,描摹了箜篌乐声清脆悲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