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9.97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2月我国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分析2013年2月,我国北方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过程,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这场天气过程的成因、发展过程和影响程度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一、成因这次冰冻雨雪天气过程是受强冷空气影响形成的。
2013年2月起,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股大范围的冷空气,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步推进。
同时,高湿度、强垂直风切变等条件也推动了这场天气过程的发展。
二、发展过程2月2日,北方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温,温度普遍下降到了零度以下。
此时,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些小雪和雨夹雪。
3日,在强冷空气的再次影响下,北方地区的温度持续下降,开始出现大范围的雨夹雪和小雪。
4日凌晨,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了雨夹雪的天气。
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北方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降雪和冰雨天气,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冷空气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大范围的冰雪天气过程。
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星期。
三、影响程度这次冰冻雨雪天气过程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受该天气过程影响,交通出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很多机场、高速公路和火车站都关闭了,成千上万的旅客滞留在车站、机场等地。
其次,该天气还给北方地区的电力供应带来了重大挑战。
因为冰雪天气导致电线杆断裂、输电线路损坏等原因,造成许多地区停电。
同时,冰冻雨雪对农林业、畜牧业等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很多果树、农作物受到了冻害。
最后,冰冻雨雪导致很多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物体严重受损。
总之,这次冰冻雨雪天气过程是一次十分罕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
它充分证明了天气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机制分析自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开始面临雾霾问题。
南通也不例外,每年冬季,南通地区都会受到一次大范围的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影响。
因此,探究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南通地区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地污染源,如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二是外来污染源,如长江口远洋航运、农村散煤等。
这些污染源都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在空气中积累和逐渐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二、天气因素南通地区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相对湿度低,加上北风频繁,这样的天气条件为南通地区的雾霾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阴雨天气可能会使污染物降解和输送减缓,而晴朗干燥的天气,则会使污染物积累和扩散加剧。
三、地形地貌因素南通地区地势低平,东部面临长江口,西南部是山区,地形地貌使得南通地区的空气质量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东部的污染物排放在长江口处积累,而西南部的山区则可能会形成气流的隔离,使得污染物在南通地区逗留时间更长。
四、人为因素由于南通地区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大量的机动车、燃煤发电厂、工业企业等都是南通地区每天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来源。
此外,南通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对雾霾天气造成不良影响,如大量烧烤、焚烧垃圾等行为都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五、环境治理不到位南通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包括空气质量监测不健全、治理措施不到位、公众环境意识不够等。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南通地区雾霾天气的影响更加严重。
总体而言,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源、天气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治理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治理南通地区的雾霾问题,需要全面加强环境监测,加强污染源管控和减排,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多措并举,才能有效减少南通地区雾霾天气的发生。
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机制分析
近年来,中国许多地区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其中南通地区也不例外。
雾霾是由于大
气中的粒子物质和污染物排放导致的一种气象现象。
而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
气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自然因素影响:
南通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到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
冬季寒冷湿润,气温低于较长时间,高湿度环境有利于雾霾的形成。
加之地势低洼,空气不易流通,进一
步加剧了南通地区的雾霾问题。
2.工业排放的影响:
南通地区有着较多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污染物排放物,其中包括
二氧化硫、硫化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与天气条件相结合,将会形成大量
的颗粒物和细微悬浮物,从而导致雾霾问题。
4.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燃煤的家庭取暖方式也是南通地区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
农业方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质会释放出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燃煤的家庭取
暖方式也将排放大量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南通地区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机制主要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寒
冷潮湿的气候、地势低洼、工业排放、交通尾气排放、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燃煤取暖
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南通地区的雾霾问题严重化。
为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工业和交通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空气污染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空气污染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空气污染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破坏。
本文将分析几个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以期增加对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北京雾霾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北京长期受到雾霾污染的困扰。
雾霾是由大气中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积累所导致的。
主要原因有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等。
雾霾天气不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还严重影响了健康。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的监管,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料,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并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京的雾霾问题,但仍需要继续努力。
案例二:印度德里的严重空气污染近年来,印度德里持续遭受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德里的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高达数十倍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排放、规模庞大的机动车尾气、露天焚烧废弃物等。
解决方案:针对德里的空气污染,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限制高污染源工业的运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实施交通管控措施,加强废弃物处理等。
此外,政府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通过推广绿化和植树等方式改善环境。
案例三:伦敦的烟雾事件19世纪中叶,伦敦曾发生过一场持续数日的严重烟雾事件,被称为“大雾”。
当时,伦敦的大气中充斥着煤炭燃烧所释放出的大量烟雾,导致能见度极低,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此次烟雾事件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伤病,被视为环境灾难的重要里程碑。
解决方案:伦敦大雾事件后,政府意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改善煤炭燃烧所产生的污染。
他们推行清洁能源,推动煤炭燃烧技术的进步,并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这些努力使得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结论:以上案例分析显示,空气污染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问题。
洛阳地区一次极端低能见度过程分析本文以2016年12月24日至25日洛阳地区一次极端低能见度过程为研究对象,使用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该过程的发生原因和气象特征,并探讨其对交通、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 过程的时空分布该次极端低能见度过程发生在2016年12月24日至25日,持续时间约22小时,涉及洛阳市和周边地区。
其中,24日晚上至25日清晨为最严重时段,能见度普遍低于50米,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0米。
25日上午阳光逐渐出现,能见度恢复,但仍有雾霾存在。
2. 大气环流和天气形势过程发生时,洛阳位于一个高压系统的南侧,风向为偏南风,传输来自华北平原的大量水汽和污染物。
此外,该时段处于冬天,大气层稳定,湿度高,是雾和霾形成的有利条件。
3. 气象特征分析在该过程中,能见度极低的原因主要是雾、霾和气溶胶等大气污染物的叠加作用。
其中雾主要由水汽聚集和空气降温形成,霾则是由于大气污染物在高湿度和低透过率的大气条件下形成。
而雾和霾的叠加作用则导致能见度更加极低。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包括粉尘、烟雾、车辆尾气等,其作用在雾和霾的形成中至关重要。
4. 影响与对策该次极端低能见度过程严重影响了交通、航空、环境和人类健康。
在交通方面,由于道路能见度低,导致车祸频发,交通拥堵。
在航空方面,由于低能见度和大气污染,多个航班取消或延误。
在环境方面,空气污染严重加剧,导致居民出现健康问题。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此外,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交通指导和应急预案,以便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和应对。
总之,该次极端低能见度过程是由大气污染、水汽和气象条件复杂交互作用而成。
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事件,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建立应急机制和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以确保人类活动的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2月26-28天津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发布时间:2021-11-06T01:40:21.646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9月下18期作者:何超[导读] 本文采取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2月26-28日天津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产生的,500hPa高空环流主要受弱西北气流的影响,天津及其周边城市均在槽后弱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均表现为下沉特征;850hPa环流主要受西南气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南气流将冀中南一带的污染物逐渐向天津市输送,并且西南气流带来暖平流,对于逆温的产生比较有利,这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形成。
天津市西青区气象局何超 300000摘要:本文采取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8年2月26-28日天津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产生的,500hPa高空环流主要受弱西北气流的影响,天津及其周边城市均在槽后弱西北气流的作用下均表现为下沉特征;850hPa环流主要受西南气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南气流将冀中南一带的污染物逐渐向天津市输送,并且西南气流带来暖平流,对于逆温的产生比较有利,这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造成重污染天气的形成。
天津北边靠近燕山山脉,污染物在朝北边区域输送的时候因为山脉的阻挡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在天津地区积聚,并且因为逆温、高湿以及静风等气候条件的影响,使得大气污染逐渐积累以及二次转化,这是天津重污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由后向轨迹进行分析来看,本次重污染天气团沿着东南方向以及西南方向经冀南至天津一带输送。
关键词:天津;重污染天气;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引言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生产、机动车、扬尘以及燃煤等排放的废气、有害气体不断增多,这些经常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尤其是对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地区而言,因为工业经济发展快,人口密集,机动车辆多,大气污染问题更加严峻。
江苏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致灾大风成因分析江苏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灾害,伴随着强烈的大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
本文将从大气环流、地形特征、锋面活动以及降水特征等方面,分析江苏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致灾大风的成因。
首先,大气环流是引发暴雨和大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次事件中,赤道附近的副高强势,带来了强盛的暖湿气流,与位于高原地带的冷干气流相互冲撞。
由于暖湿气流相对较稳定,使得冷干气流被迫上升,形成了强烈的垂直运动,进而引发了暴雨和大风。
此外,东亚季风也是影响江苏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季风的强弱和北方冷涡等系统的活动状态都会对暴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地形特征是江苏大风成因的重要环节。
江苏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缺乏自然屏障。
此外,长江、淮河、苏北沿海等水域地形也使得湿度条件得以进一步加强。
当暖湿气流遇到这些地形特征时,会形成地形势力,促使空气升温、凝结和压缩,从而产生大风等极端天气。
另外,江苏地区还有许多湖泊和河道,这些水域不仅会加强湿度条件,还会造成蒸发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强暴雨和大风的形成。
再次,锋面活动也是造成大风的重要因素。
在此次事件中,副高和冷干气流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明显的锋面,两股空气在锋面上的强烈摩擦和交汇,产生了大规模的对流,进而发展成暴雨和大风。
尤其是在锋面两侧的强烈上升运动区域,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对流运动,进而导致暴雨和大风的形成。
最后,降水特征也是江苏大风成因的重要方面。
此次暴雨过程中,降水强度极高,短时间内降水量巨大,降水过程中伴有强烈的对流云团和雷暴活动。
这种突然而剧烈的降水现象,会对局地造成较为强烈的冷凉效应,进而引发大风等极端天气。
总之,江苏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致灾大风的成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特征、锋面活动以及降水特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成因,对于预测和预防类似灾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和研究,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江苏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致灾大风的成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地形特征、锋面活动以及降水特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602021年12月下 第24期 总第372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大风是一种风暴现象,意为很强劲的风。
气象学上是指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m/s 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8级的风,常出现在冷空气猛烈南下、台风侵袭或雷暴来临的时候[1],大风对飞行的影响主要分为逆风、顺风、侧风3种。
大风过境时,逆风和顺风起降会造成飞机滑出跑道或场外接地,常导致飞机复飞;侧风起降则更为危险,容易造成飞机侧翻或偏离跑道,严重影响航空飞行安全[2]。
因此,本文针对长沙黄花机场2021年5月10日一次罕见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大风天气过程,提前预判天气形势,对航空气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过程概况受短波槽和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2021年5月10日白天,长沙黄花机场中低层西南低空急流建立并持续加强,长沙地区对流潜势指数均处于高位,为随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不断积聚能量。
21:00(北京时间,下同)左右,强对流单体在黄花机场以西90km 处逐渐生成,随后沿着正东方向移动合并并不断增强。
23:00来到黄花机场以西20km 以内,单体强度达到最强,出现超级单体强回波带。
随着超级单体持续逼近黄花机场,23:10左右黄花机场跑道两端风速开始显著增大,至23:15出现历年罕见极端大风天气,气象自动观测数据显示跑道瞬时最大收稿日期:2021-10-23作者简介:罗智俐(1996—),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航空气象。
黄花机场一次大风天气过程特征分析罗智俐(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湖南分局,湖南长沙 410137)摘 要:利用自动气象站数据和多普勒气象雷达探空资料等,对2021年5月10日黄花机场发生的一次罕见的超强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风持续时间较短,最大风速值34.3m/s 为黄花机场历年检测到的罕见极端大风值。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颗粒物、有害气体等,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气污染案例,探讨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大气污染案例。
2013年,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北京、天津等城市PM2.5浓度一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标准。
这场雾霾的成因主要是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燃煤供暖。
长期暴露在这种污染环境中,人们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个国际案例。
2015年,印度新德里因焚烧农作物秸秆和工业排放,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PM2.5和PM10浓度均超过安全标准。
空气污染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呼吸系统健康。
再来看一个欧洲的案例。
2019年,法国巴黎因交通拥堵和工业排放,空气质量指数多次达到警戒线。
政府采取了限制车辆出行、增加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来应对污染。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有效防治大气污染,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如加强工业排放监管、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市规划等。
此外,公众意识的提高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一环。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鼓励人们采取绿色出行、减少能源消耗等行动,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努力。
总之,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源,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0年3月21日柯桥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2020年3月21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当天,强对流天气带来了狂风暴雨、冰雹和龙卷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危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影响,以期对未来类似天气过程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来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据气象部门分析,3月21日柯桥区出现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气的激烈对流。
当天,柯桥区受到了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冷空气与此前南方的暖湿空气相遇,形成了强烈的冷暖空气对流。
在这种对流的作用下,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大幅度的运动,形成了狂风暴雨、冰雹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我们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这次强对流天气给柯桥区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灾害损失。
据当地政府统计,这次强对流天气造成了几十处房屋受损,上百棵树木被连根拔起,道路被严重损毁,数百辆车辆遭受损毁,甚至还有不少人员受伤。
农作物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冰雹砸毁,许多果树被折断。
整个柯桥区的生产生活秩序都被这次强对流天气打乱了,居民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我们对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
我们必须认识到强对流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这些危害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我们要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提前警示社会各界,做好防范准备。
我们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增强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认识,争取尽快提高预测和防范能力,为应对未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做好充分准备。
2020年3月21日柯桥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
只有认真总结教训,加强警惕,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工作,加强科学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超出了环境容许的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危害。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城市大气污染案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长期以来,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据统计,北京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燃煤取暖等因素。
这些污染物质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健康。
在雾霾天气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呼吸清新的空气,甚至需要佩戴口罩出行。
大气污染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影响了植被生长和动物的生存。
因此,治理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政府的一项紧急任务。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工业大气污染案例。
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比如,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废水,导致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甚至影响了附近居民的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推动工业生产向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农业大气污染案例。
农业生产也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甲烷等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比如,农田的施肥和农作物的腐烂都会释放大量的氨气,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此外,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肥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农业生产需要采取科学的耕作方式,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净化大气,让人们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气象科学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5海峡科学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福建省长汀县气象局罗葳[摘要]该文针对2010年3月21~23日福建省出现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利用PM 10(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该事件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与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扬沙过后其尚未下沉的尘土和细沙随高空气流进入本省的沙尘天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污染物所属的天气现象为浮尘。
[关键词]空气污染浮尘天气过程分析0引言2010年3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我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严重的由沙尘暴和扬沙引发的空气污染过程。
此次污染过程强度强、范围大,不仅对北方等地区造成了影响,沙尘还伴随大风一路南下,蔓延至黄淮、江汉、江淮、华南大部等,累计影响21个省(区、市),并波及到日本、韩国。
此次沙尘天气所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中的PM 10浓度在多地突破历史极值,受其影响,当年3月21~23日福建省自北而南由沿海到内陆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简称“3.22”空气污染)。
据环境部门监测,当时全省9个设区市城市中有7个城市空气中的PM 10指数最大时达到(或超过)仪器所能测量的最大上限值500,而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标准[1],PM 10指数>300时,属于最高级别的重污染。
本文通过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料以及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此次污染物的成因、迁移和对我省的影响,从而为PM 10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1.1空气污染物资料2010年3月20~24日空气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 10,PM 10指数取全省9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到的PM 10浓度进行换算。
资料来源于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空气质量日报。
其日均值统计时段为北京时间前一日12时至当日12时止的24小时平均值。
1.2气象观测资料2010年3月20~24日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
2“3.22”空气污染实况、变化特征及成因2.1空气污染实况PM 10为飘浮在空气中的当量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
PM 10可由被风扬起的尘土产生,其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很大,PM 10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2]。
根据设区市监测到的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情况(见表1),从3月21日起,宁德市的PM 10指数较前一日增大了3倍,空气质量状况已达中度重污染程度。
南平、福州、莆田、泉州等设区市的PM 10与前一日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而到了3月22日,在9个设区市城市里,PM 10全部上升,除三明和龙岩两个内陆山区城市的PM 10指数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余7个城市更是达到了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仪器量程测算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7个设区市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 10的指数至少为500,比20日分别至少上升了2~7倍,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污染。
3月23日,处于沿海的宁德和漳州PM 10指数仍保持在500(或以上),福州、泉州和厦门的PM 10指数虽有所下降,但空气质量状况仍达到了重污染的水平,莆田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重污染,只有龙岩、三明和南平等内陆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回落到良~轻度污染之间。
到了3月24日,全省的PM 10指数完全降到100以下,回落到良的范围。
根据报道,当时福建省许多地区天空一片昏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露天、室内物体的平面上均布满了细沙和尘土。
2012881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表1各设区市空气污染物PM10指数表日期城市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宁德8826050050099南平8411950016576三明12110318814380福州11512450042175莆田9413350026570龙岩69831929564泉州9411150038759漳州939450050065厦门7272500476592.2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全省空气污染物PM10指数变化图(见图1)显示,该次严重空气污染是从21日起自北而南从沿海到内陆开始顺次影响福建省的,最先影响福建省的东北部。
至22日,已全面影响福建省,处于福建省内陆的西部地区影响程度较弱。
23日从内陆往沿海影响程度依次减弱。
到24日全面结束,空气质量状况已恢复到污染物入侵影响前水平。
图1各代表站空气污染物PM10变化图2.3空气污染成因沙尘天气的形成必须具备“沙源地”这一物质条件以及相应的气象条件。
福建省处于我国的南方,远离沙源地,省内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68.3%(二类调查),位居全国第一,再加上当时也算不上干旱,因此,不可能由本地或附近区域形成如此大范围严重的高PM10浓度空气污染。
蒙古国南部、我国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和甘肃西部等地区存在着大片广阔荒芜的沙漠,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土质松散,多年来这里都是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沙源地之一,本次侵袭我国沙尘天气的尘土主要来自这些地方。
进入3月中旬,这里的气温明显回升,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至4℃~6℃,土壤全面解冻,沙尘天气的卫星监测图像显示,主要沙尘区域的积雪已经融化,大量裸露、松散的沙土为沙尘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月19~20日,受从西伯利亚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风力普遍达到5~7级,阵风8~9级,并出现了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或扬沙等天气现象。
其沙尘天气过程伴有蒙古气旋的发生,导致沙尘主要源地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强风将地面的沙尘卷至高空,入侵我国冷空气相伴随的高空槽也明显向南伸展,致使我国东部地区高空西北气流加强。
因高空风力大(风速达到40米/秒),裹着沙尘的空气沿途逗留时间短,途中沙尘沉降少、损耗小,随着高空上下一致的西北气流向东南长驱直入,直扑我国中、东部,造成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或浮尘的天气。
3月20日,500百帕、700百帕东亚大槽继续加强并东移南伸,20时槽线已移出我国大陆,我国整个中、东部高空均在槽后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
3月21~22日,随着沙尘天气向东南继续扩散,导致福建省“3.22”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受山脉和低层气流从偏东路径侵入的影响,这次沙尘天气主要经福建省沿海上空自北而南从沿海到内陆影响福建省,对福建省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3天气现象实况及要素变化特征3.1天气现象实况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定义,浮尘是指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视程障碍现象[3]。
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俗称“落黄沙”,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严重的会在水平面上形成一层灰尘,所以浮尘对PM10浓度的贡献很大[4]。
出现浮尘时相对湿度会比较低,当高空浮尘下传时,相对湿度会迅速下降[5]。
浮尘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快,当浮尘由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时,风力一般较强,影响范围大,垂直能见度较差[6]。
据福建省气象观测站所记录的霾和浮尘资料统计,3月20日仅有1个站记有霾。
从3月21日开始,全省记有霾和浮尘的站数开始陡增,其站数为39个,占全省总站数的57%。
3月22日记有霾和浮尘的站数达到最多,为44个,占全省总站数的64%。
3月23日仍有16个站记有霾和浮尘,占全省总站数的23%。
从3月24日起恢复平常状态,未再出现霾和浮尘。
根据这些霾和浮尘所出现的时段与全省各环境监测站监测到的PM10指数所出现的时段比较,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呈正相关。
参考刘从容[7]、赵惠芳[8]等的研究分析,产生这次PM10指数猛增达到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所属的天气现象应为由北方出现的沙尘暴和扬沙随高空西北气流向东南扩散下来的浮尘,其所记载的霾,也应属沙尘天气影响,按浮尘考虑。
这次空气污染过程中,福建的西部地区影响较轻,全省有23个站未记有霾或浮尘。
3.2地面要素变化特征这次沙尘天气首先影响的是福建省东北边的福鼎市,该地在3月20日23时后,湿度迅速下降。
从3月21日6时起12012886年第期(总第6期)气象科学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海峡科学风向偏东,风力1~2级,持续至21时,21时起转为偏北,风力在静风到1级之间,3月21日极大风速为4.7米/秒,风向东南,出现时间为13时57分。
3月21日平均相对湿度56%,比前一日偏小20%,最小相对湿度34%,比前一日偏小16%,属显著下降。
3月21日5时41分,能见度开始小于10.0千米,天气现象记浮尘,一直持续至3月22日12时20分。
3月21日3时起,福建省最南端的东山开始吹东风,风力2级,7时风向转东北风,风力突然增大到5~6级,9时13分出现8级大风。
9时后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当日平均相对湿度58%,比前一日偏小11%,最小相对湿度31%,比前一日偏小15%,显著下降。
14时能见度记3.0千米,比前一日14时下降了29.0千米,天气现象记霾(根据综合分析,应属浮尘)。
而位于福建省西部的长汀县因处于内陆山区,虽然22日相对湿度和最小相对湿度也有大幅减小,分别比3月21日偏小15%和10%,但3月21日、3月22日风向以偏南风为主,风力仅1级左右,垂直能见度不会很差,天空虽也昏黄,远物呈土黃色,大阳呈淡黄色,但其程度较轻,未出现视程障碍现象。
4结论4.1根据空气污染事件污染物实况、变化特征及成因,结合当时的天气实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2010年3月21日~23日严重影响福建省空气污染的污染物为来自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和扬沙过后其尚未下沉的尘土和细沙随高空气流进入福建省的浮尘。
此次沙尘天气对福建的影响,入侵时迅速,消散时也迅速。
4.2福建省地处我国的南方,森林履盖率高,不可能由本地形成大范围的高PM 10浓度的空气污染。
要形成大范围的高PM 10浓度的空气污染,必定是由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扬沙经上层气流南下传播而来的浮尘。
对于福建省来说,浮尘天气多出现在春季的三四月份。
参考文献:[1]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表[EB/OL].http://environment./CACS/API.htm[2]Fuentes M,Song H R,Ghosh S K,et al.Spatial ass ociation between speciat edfine particles and mortality [J].Biometrics,2006,62(5):855-863.[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易仕明.略谈轻雾、霾、浮尘、烟幕[J].气象,1982(11):25-28.[5]杨志彪,张本正,汪孝清,等.地面气象观测员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课程[EB/OL].中国气象局远程教育网,2010.[6]余小平.霾与浮尘的区别及观测记录[J].江西气象科技,1994(4):36-37.[7]刘从容.沙尘天气对环境空气中PM 10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2):44-46.[8]赵惠芳,洪志聪,施俊岳,等.一次引起晋江市空气质量重污染事件的天气现象分析[J].福建气象,2010(4):58-61.(上接第14页)3.3福建年寒潮及秋、冬季寒潮均呈减少趋势,而春季寒潮呈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