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天气分析I—梅雨1
- 格式:ppt
- 大小:18.87 MB
- 文档页数:22
梅雨资料.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1.梅雨(1)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
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
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
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
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初夏随着而来,但不久,天空又会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有时还会夹带着一阵阵暴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临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一次典型梅雨锋锋面结构分析柳俊杰;丁一汇;何金海【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3(061)003【摘要】1999年梅雨期在长江中下游维持着一条典型的梅雨锋,锋面和梅雨雨带呈东西走向,从中国的四川省一直延伸到日本.锋面两侧的温度及湿度对比明显,并且其上有数个中间尺度的低涡沿梅雨锋依次向东移动发展,在长江中下游造成严重的梅雨暴雨和洪涝.文中分析了1999年这次典型梅雨锋的锋面结构.结果表明,从温度场看,由于梅雨区对流和降水的显著发展,梅雨锋的低层温度对比几近消失,其中上部仍具有典型的上宽下窄的锋面结构,锋面随高度向北倾斜.在低层经向温度场呈现复杂的暖-冷-暖的结构,即北部华北平原为地面感热加热造成的相对较暖的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中间为冷空气南下和降水冷却造成的相对较冷的梅雨区,南部是相对较暖的热带海洋气团.在这种温度场下,由北部低层变性暖气团与梅雨区偏冷空气形成了明显的温度对比区,文中定义这个区域为梅雨赤道锋.因而,在低层东亚梅雨区的锋区结构由梅雨赤道锋和减弱的梅雨锋构成.在600 hPa以上前者消失,只有单一的极锋型的梅雨锋结构.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文中给出了东亚梅雨期锋面结构模型图.另外还指出,从假相当位温场分析,主要表现出梅雨区的深厚对流.降雨引起了高θse带及其南北高θse梯度区,其北侧高θse梯度区大致相当于梅雨锋,而南侧高θse梯度区则不是典型意义下的梅雨锋锋面.【总页数】11页(P291-301)【作者】柳俊杰;丁一汇;何金海【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J], 赵玉春;王叶红;崔春光2.我区大兴安岭林区一次锋面云系及粒子结构分析 [J], 薄玉华3.2018年一次非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J], 毛程燕; 李浩文; 龚理卿; 孙杭媛; 王健疆; 陈慧玲4.上海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分析 [J], 徐颢玮;兰鑫5.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 [J], 邓雪娇;吴兑;唐浩华;范绍佳;黄浩辉;毛伟康;叶燕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季节性降水现象。
每年的6月至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进入梅雨季节,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于2023年在某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 掌握梅雨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分析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提高自己的气象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和特点1. 形成机制:梅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变动以及冷暖气团的相互作用。
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加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
2. 特点:梅雨期间,降水频繁,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
雨势以间歇性降雨为主,有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二)梅雨预报1. 基本方法:梅雨预报主要依靠数值预报、卫星遥感、雷达观测等多种手段,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2. 技巧:在预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副热带高压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变化,分析冷暖气团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流性降水的发展趋势。
(三)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有利影响:梅雨期间,降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 不利影响:梅雨期间,降水频繁,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死亡。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 学习梅雨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等方式,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特点、预报方法等。
2. 参与预报工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梅雨预报工作,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协助预报员进行预报。
3. 实地调查:为了了解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需求和遇到的困难。
4. 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我根据实习内容和所学知识,撰写了这份实习报告。
梅雨属于什么类型的雨
梅雨是锋面雨,梅雨是每年夏季,海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向陆地运动的过程中,和陆地上大陆气团相遇,形成了锋面,而大陆气团和海洋气团势力相当,于是锋面在长江流域一点来回摆动,这样就是准静止锋。
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梅雨天气。
梅雨天气的特点是连阴雨不断,空气潮湿,物体发霉,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多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
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
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
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
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
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
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梅雨是由什么引起的梅雨季一般在六月出现,而出现的地区一般集中在我国中下游地区。
只要到了梅雨季,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外,它还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每年的梅雨季节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比且长时间会稳定,这样太平洋出来的暖湿气流到此后,上升冷却形成降雨,由于连续降雨时间较长能达到一个月,好多东西会因此发霉故也叫“霉雨”。
梅雨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
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
二、梅雨一般什么时候出现6月上旬—7月中旬,梅雨期长可达一个多月,一般是持续20—25天左右。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
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通过佰佰安全。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一)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
1. 梅雨的定义和特点
•梅雨是指一年中的某个时段,由于暖湿气流与冷气流的交汇,导致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梅雨期通常出现在夏季,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因地区而异。
2. 梅雨的地理分布
•梅雨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地区,包括日本、菲律宾、中国南部等地。
•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是梅雨形成的主要条件。
3. 梅雨的气候影响
•梅雨期间,降雨量较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高湿度和高温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梅雨期间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好处,但过多的降雨也可能导致水浸和病虫害的发生。
•梅雨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5. 梅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梅雨期间,湿气重、天气闷热,容易引发健康问题,如湿疹、感冒等。
•雨水增多,交通和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6. 应对梅雨的措施
•加强防洪工作,确保城市和农田排水系统畅通。
•积极开展农作物防病虫害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注意个人防护,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暴雨天气下户外活动。
7. 梅雨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展望
•随着气候变化,梅雨的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梅雨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梅雨的研究的相关报告,希望能为大家对梅雨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次南京梅雨期降水过程分析
周文翀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13(000)017
【摘要】利用地面观测和卫星、雷达等相关资料对2012年7月1日至3日出现
在南京的多次短时对流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梅雨期间准静止锋造成的降水,小股冷空气活动对降水区中的对流系统发展有着加强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小幅震荡对梅雨期的对流过程有着密切影响。
最后,本文也根据当时的趋势预报发布与保障工作完成情况,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总页数】1页(P188-188)
【作者】周文翀
【作者单位】民航江苏空中交通管理分局,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武汉市一次梅雨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J], 王晓勤
2.黄石市2020年梅雨期第五轮较强降水(7月2日)过程分析 [J], 童红梅;童琴;刘
熠炎;潘梦莹;张新宜;吕灿九
3.浙江一次梅雨期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J], 郑一灵
4.2020年梅雨期上海一次强降水过程垂直结构的综合观测分析 [J], 傅新姝;顾问;
彭杰;麻炳欣;郭巍;王晓峰;岳彩军;张燕燕;薛昊
5.孝感市一次梅雨期大暴雨过程降水差异成因分析 [J], 邓凯;张慧娟;杨明伟;阮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