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1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许昌市煤炭资源丰富,大小煤矿随处可见,因为长时期人工过度开采

或不规则开采留下大体积采空区,且大多采取自然塌落法,不进行回填,加上爆破震动,引起顶板岩体裂隙,稳定性变差,在地表水下渗

作用下,易发生塌陷。塌陷则必然引起地面变形、裂缝,直接威胁煤

矿区及附近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大,造成较严重的经济

损失。据统计,仅禹州市110个地质灾害点共造成毁房9434间,毁田885.87hm2,毁坏路段650m,人员死亡27人,直

接经济损失6073万元。其中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24.5万元,占总损失的99.2%,死亡1人;滑坡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46万元,占总损失的0.75%,死亡26人;崩塌及河流塌

岸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表3)。各乡镇灾害损失情况,根据所

在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不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差异较大。其中鸠

山乡损失680.9万元,磨街乡损失620.9万元,方山镇损失

1219万元,神垕镇损失539.5万元,古城镇损失96.5万元,方岗乡损失30.6万元,文殊镇损失682.5万元,梁北镇

损失181.5万元,朱阁乡损失184.0万元,苌庄乡损失155.2万元,浅井乡损失195.0万元,鸿畅镇损失1487.4

万元(表3)。襄城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在500万元以上。

地质灾害隐患及损失评估通过对禹州市内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认真系

统的分析,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

胁农田614.13hm2,房屋14432间,道路3610m,

煤矿一座,威胁人口20137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8398.4

万元。其中地面塌陷威胁人口19056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78

16.7万元;滑坡威胁人口782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34

2.8万元;崩塌威胁人口159人,经济损失预测6.9万元;不

稳定斜坡威胁人口160人,经济损失预测232万元。38地质灾

害与环境保护2015年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

鸠山乡1157.2万元,磨街乡1234.1万元,方山镇1053.5万元,文殊镇1226.0万元,梁北镇330.0万元,古

城镇93.0万元,方岗乡656.5万元,神垕镇926.0万元,浅井乡257.5万元,苌庄乡134.5万元,鸿畅镇133

0.1万元(表4)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评价标准,对区内110

个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重大级1处,较大级15处,一

般级94处。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已发生但还存有较大威胁的地

质灾害隐患进行危害水准分级评价,禹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评价结果:特大级3处,重大级39处,较大级38处,一般级

10处。

2环境治理研究

2.1许昌市环境治理现状近年来,许昌市各级政府和矿山企业逐步

认识到保护矿山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增强制度建设中、做好地

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和组织矿山环境调查、规划和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土地复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1增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

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

理办法>办法》、《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许昌市先后颁布了基本农田、防震减灾、矿产资源、土地管理、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规划及相对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为增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

法规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1.2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依法行政有了组织保障许昌市各

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相继设立了地质环境管理科室,初步建立起市、

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地质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体系,从组织

上保障了全市矿山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一般大

型矿山设置环保科、地质测量科、土地征迁科,中、小型矿山建立科

或组,负责矿山环境监测、污水治理、矿山防尘、矿区绿化、土地复

垦等工作;与矿山生态环境相关的矿山安全组织机构比较齐全,设置

时间较长。

2.1.3控制源头,增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新建矿山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全面贯彻实施,初步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

矿山环境问题和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矿山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认真部署,相关部门、企业

已制定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对危害地质环境、诱发灾害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汛期应急调查制度、汛期防灾预

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等,防灾应急

能力和反应速度得到提升。

2.1.4增强宣传教育,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开展了相关矿山

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及

从业者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与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调动了

矿业权人、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矿山环境保护治

理工作。

2.2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许昌市制定了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调

动矿山企业及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治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2

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

0号文批准了“禹州市白庙矿业集团白庙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资金260万元。弃碴复耕工程共完成弃碴清理49050

m3,土方开挖3850m3,土方回填平整7100m3,使基本

农田增加0.8hm2;土地平整工程共完成弃碴清运9850m3,土方回填98300m3,土地平整82100m3,恢复良田14.67hm2;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3100株。(2)200

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

文批准了“河南省襄城县紫云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批复资金

200万元。治理共完成弃碴清理1120m3,弃碴回填1509

5m3,土方回填10500m3,人工回填平整26715m3,

浆砌石工程510m3,施工便道1.85km,植树37145株。(3)200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及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5]330号文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吕沟煤矿煤矸石综合治理工程”,批复资金150万元。整治煤矸石堆面积0.1736km2,土地复垦4.26hm2。(4)2006年底,省国土资源厅及省

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

中锋枣园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批复中央财政资金200万元。土地复耕面积8.73hm2;将取土区翻耕3600m3;修

筑挡土墙430m;修筑了施工便道0.43km;实施了生物工程,植树430株。(5)2006年底,省财政厅以豫财办建[2006]333号文件批准了“河南省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矿山环境治理”项目,项目申请资金803.13万元,批复资金200万元。治理

工程共完成回填区平整0.72hm2;埋置排水管45m,改善山

坡地表水径流条件;修筑挡墙140m,加固坡体内的平台陡坎,以

保障坡体稳固;修建施工便道1.20km,保留了0.50km作

为景观路,改善项目区内交通条件;对治理后的坡地进行绿化,绿化

面积8.67hm2,种树13500株,恢复生态环境。上述矿山

环境治理项目的开展,不但恢复和改善了这些矿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减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煤矿塌

陷区治理、矸石山治理和石料矿山弃渣、弃石治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全市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结语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

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

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勘查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要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地形地貌景观,防治次生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强对矿山“三废”排放的治理及矿山生态

环境的恢复,逐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增强法规制度建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与许昌

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投入保障机制下约束机制,稳步推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实施生态矿业,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矿山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督管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使区内矿山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严格监测与控制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及环境治理研究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2省道(211国道)旬阳至小河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项目部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文件编号 SRBG-XXLJ-03-2016安 拟制安保科 审核人 批准人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生效日期 2016年6月25日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目的 (3) 第二章适用范围 (3) 第三章应急救援体系 (3) 一、组织体系 (3) 二、运行机制 (5) 三、应急响应 (7) 四、应急部门职责 (7) 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10) 第五章应急结束 (10) 第六章后置处理 (11) 第七章培训 (12) 一、培训 (12) 二、演习 (12) 三、奖惩 (12)

第八章预案管理 (13) 一、审查复审 (13) 二、预案管理 (13)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专项、现场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避免或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旬阳至小河公路XXLJ-03项目部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应急[2007]88号文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 二、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补充复习材料: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社会资源,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微观、直接干预。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B、转型期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1)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2)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行政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3)建立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 2,入世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阻碍市场化进程。 (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法律规则意识淡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利益至上,阻碍WTO规则的有效执行。 (3)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官员的市场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化;竞争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不足)。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一、公共组织:广义――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国家机关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 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三、公共组织的类型▲ 根据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可分为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公安、外交等事务的各种公共组织。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5:30:56.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邓戴斌[导读]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 云南省地质工程勘察总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今天,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房屋建筑等项目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然山体被破坏,乱砍乱伐等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状况十分的严峻。本文将重点概述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问题,结合着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阐述应该采取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滑坡属于负面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危害面较广,会对交通、河道等产生影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国家对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近二十年的时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空前活跃,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针对于多种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中国及其他国家仍然推动着各项研究的进一步落实。 1、滑坡产生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滑坡通常是在特殊的地形及地质条件下受到了岩土的自重作用,结合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坡体失去了稳定性,沿着内部的软弱面产生了滑动变形的问题。发生滑坡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的内因,就是指的地质构造和岩土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破碎断层和节理发育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属于滑坡发生频率较高的地质构造。滑坡发生的外因就是积水渗水、地下水发生了变化等,这就使得原有地层内应力的平衡构造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极易产生滑坡这类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山区若是修建水库和电站等,需要对山坡大面积的开挖,这种情况便会导致老滑坡复活。 2、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 2.1 辨明影响因素 想要真正的将滑坡地质灾害加以治理,需要坚持着基本的原则,应该将查清地质条件并分析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视为重要的基础。通过准确的分析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基础性的工作落实到实处,重点是清楚地认识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存在,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防治举措【2】。 2.2 探索条件及规律 在对滑坡加以整治前,应该及时的将斜坡变形的具体规律和对应的边界条件等准确的分析,因为考虑到变形破坏的规律存在差异,所以采取的处理对策也有差别,应该严格的依照斜坡变形规律确定科学的方案。需要准确的分析出变形破坏面的具体位置和基本的形状,由此才能确定相应的规模和基本的活动方式,在实际布置防治工序的时候更加合理。 2.3 彰显出针对性 为了让治理效果更加的明显,主张积极的分析出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依照重要性确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如果斜坡失稳,将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这属于较大的工程项目,应该注重安全稳定性系数的提升,关注相应的投资比重。若是临时的工程项目,应该确定采用较为简易的防治对策。除了上述提及到的相关问题,在具体落实相关的行动时,还应该准确的判断实地情况,采取最优的治理方案。 3、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滑坡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特别是在地形、地质等条件之下,斜坡部分岩、土受到自重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并不稳定的情况,内部的软弱面会产生极为明显的滑动变形情况。我国是滑坡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现阶段国家对相应的治理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 3.1 及时的将滑坡体清除 针对于坡高低于15米,并且坡面长小于50米的小型土质边坡,应该考虑其并不存在着继续向上和两侧扩展的可能性。因为挖方的工作量有限,在挖除之后能够保证将危害彻底的消除,所以可以考虑运用挖除的方式彻底的根治【3】。 3.2 排水工程的实践 排水工程中涵盖着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因此在整治滑坡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在滑坡体外及时的修建环形截水沟,保证在对其合理利用的时候,及时的将地表水引到天然沟谷中。滑体中需要及时的修建起树枝状的排水系统,这主要是迎合了具体项目的实践要求,在布置阶段的主沟需要和滑坡方向保持着一致。为了避免地表出现渗透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将地表填平并且夯实,针对于风化以及存在着裂隙的区域,必须要采取锚喷防护举措或者是灌浆手段,同时也需要格外的重视绿化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土壤能够适当的固定起来。地下排水可以适当的划分出浅层、深层排水以及截水等不同的类型。所谓的浅层排水方案,重点是深度保持在数米和数十米的区域,如果说地下水埋藏的深度达到了15米以上,需要落实经济技术的对比。 3.3 积极的落实支挡工程 3.3.1 抗滑挡土墙 若是中小型的滑坡,应该考虑其本身的下滑力,在其下滑力并不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设置出挡土墙,然后把基础置于硬层或者是基层土上,挡墙较为常用的形式便是重力式挡土墙,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验证出这种挡土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开裂和变形的问题,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其结构受力机制并不科学。为及时的将这种局面加以改善,锚定板挡墙和预应力锚索等新型的挡墙应运而生【4】。很多新型挡墙的出现使得挡土墙的受力机制发生了变化,相关联的造价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对比于重力式的挡墙来说,预应力锚杆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3.3.2 抗滑桩 这种抗滑桩重点是通过运用桩和周边岩土的共同作用,及时的将滑坡推力加以传递,然后达到了稳定地层的抗滑结构。因为这样的抗滑桩存在着较强的抗滑能力,同时污工量较少、桩位较灵活,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钢筋混凝土桩和钢管桩,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慎重的选择。 3.3.3 锚固法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摘要: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较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针对于典型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利用灾害链式机理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对于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链式机理;锻炼措施 前言: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经常产生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典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石漠化等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建立有效地链式机理,对于解决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典型地质灾害的链式过程分析,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有效发现,形成灾害链,对要素问题进行把握和分析。目前来看,对于滑坡、泥石流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如何对灾害链式机理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防护,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分析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我国经

常2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对于灾害产生的链式机理进行分析,以寻找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一)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探究 滑坡产生的原因与地质、岩土性质、结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这些因素会导致滑坡灾害出现,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地震区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另外一些强降雨地区,滑坡灾害较为显著。关于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活动会对原始地貌环境产生破坏,从而为滑坡产生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上自然环境,例如地震、强降雨、冰雪融水等影响,从而激发滑坡灾害发生。为了更好地预防滑坡灾害,通过采取有效地工程措施,能够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稳定。 (二)泥石流灾害链式关系研究 泥石流问题,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高浓度水砂砾复合,由颗粒差异较小的岩石体和液体进行联合运动。泥石流的产生往往与滑坡相伴而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关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泥石流的?a生主要是人们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导致土壤出现疏松的现象。同时,由于

MPA公共管理基础 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MPA公共管理基础复习试题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活动既是许多人协作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同时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的,这表明和管理活动具有()C A、专业化 B、社会性 C、两重性 D、目的性 2、最早提出并划分管理职能的是()C A、泰罗 B、韦伯 C、法约尔 D、孔茨 3、在管理职能中,作为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首要职能的是()A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领导 4、下列职能中,不属于法约尔提出的五职能论中的是()D A、计划 B、协调 C、控制 D、领导 5、作为管理过程的控制器,对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保证作用的职能是()C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领导 6、近代管理著作中,《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作者是()D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7、标志着管理科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C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B、《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C、《科学管理原理》 D、《工作与人性》 8、在管理理论中,提出要实行计划和执行只能分离,使管理职能细化的学者是()A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9、确立当代行政体系的基本原则,提出建立科层制、专业化、行政人员委任制等原则的是()B A、泰罗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10、下列不属于现代管理理论的是()D A、社会系统学派 B、权变理论 C、人性行为学派 D、X理论-Y理论 11、在下列理论中,主张管理者应当吸收工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理

方式,强化工人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的理论是()D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动态平衡理论 D、不成熟-成熟理论 12、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同时组织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影响,对组织的管理分析应当按照系统的原则进行的管理理论是()D A、管理科学学派 B、管理过程学派 C、社会系统学派 D、系统管理学派 13、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D A、街道办事处 B、司法部 C、中国人民银行 D、政治协商会议 14、提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观点的是()D A、魏洛比 B、怀特 C、巴纳德 D、威尔逊和古德诺 15、下列不属于行政管理的客体是()B A、国家事务 B、管理事务 C、行政机关内部事务 D、社会公共事务 16、行政学发展历史上重视民主管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属于()B A、传统管理时期 B、人际关系时期 C、现代化管理时期 D、新公共管理时期 17、在行政学发展的新公共行政时期,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理论流派是()D A、西蒙的决策理论 B、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 C、马斯罗的需要层次理论 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18、下列属于行政管理事务的是()B A、某国有企业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B、媒体和公众要求政府对物价实行控制 C、某企业员工举行示威活动,要求企业增加工资 D、某政府机关与某公司发生经济合同纠纷 19、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A A、依法管理 B、效率 C、公平 D、成本收益的最大化 20、标志着西方行政学诞生的著作是()B A、《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 B、《行政管理学之研究》 C、《公共行政原理》 D、《行政管理科学论文集》 21、第一本为公共管理确立基本学科框架的教科书是()C A、马克斯的《新民主中的公共管理》 B、奥特、海德、沙夫里茨的《公共管理精华读物》 C、波兹曼、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战略》 D、巴可夫、纳特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 22、(07试题)提出使管理职能细化并提出“职能工长制”的管理学家是()A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70年初期,法国专家提出了ZERMOS法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该理论认为滑坡的空间分布不是单因素所能控制,因此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因素控制其发育,并利用两种主控因素建立了滑坡分区的数学模型,对法国局部山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区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对社会安定及经济的严重影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灾害研究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基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贵州大学研究生复试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含着“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含义。 3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 政事务管理工作。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4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 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5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 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6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7政治行政二分法:行政与政治不同“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 它与政治领域的 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甚远 8 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论学派. 9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 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10.公共治理理论:关于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和 能做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的一系列理论。 11.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 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12.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 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13.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 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14.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 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 15.科层制: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16 公共领导:指社会公共组织协调统一地在公共领域,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 合理享用和可持续增长,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并且为此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和调控的领导活动。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文档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文档 Document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plan for lands lide 编订:JinTai College

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 案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 灾害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指导协调小组已决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为认真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镇布局,科学论证重建项目,率先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安全第一、民生优先,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确保尽快完成东乡县特大滑坡地

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规划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限确定为两年。 二、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内容 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城乡住房建设标准、规模,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重建资金安排,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为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小组(组成人员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小组”),全面组织协调东乡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具体任务及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灾害损失评估组。由省民政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临夏州、东乡县政府对灾害范围及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土地利用、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规划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对东乡县城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隐患

【刘亚平】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

第63卷 第4期2010年7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V ol.63.No.4July 2010.574~582 作者简介:刘亚平,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Z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7J C810010)  [文章编号]167227320(2010)0320574209 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与前景 刘 亚 平 [摘 要]协作性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逐渐呈现出的理论内核。作为一种研 究组织间关系管理理论,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资源依赖理论、政府间管理和网络理论。目前学者们对协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协作的结构、过程、协作关系的领导以及参与者四个方面。协作性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协作中的权力影响、责任问题并认识到协作并非一定是有益的。 [关键词]协作性公共管理;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一、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兴起 现代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之上的。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设计使每个子单位只关注自身而忽略其他单位从而将个人的局限转换为组织的力量。它认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小的、相对独立的组织成分,通过分别处理这些小的部分,就能够实现组织的总体目标[1](第69页)。这种分解任务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职能进行分工,从而形成组织的各职能部门;另一种分解方式是根据地域进行分工,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管辖地域。这样一种管理思路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当我们面临任何新问题、突发问题时,我们首先的反应就是,应该由哪个部门或哪个地方负责处理?如果没有现有的部门或地方对该问题的处理负责,人们往往建立起一个新的职能部门或设置一级政府来处理这样的问题。正如Kettl 所言,边界已经构成公共行政和政府的根本[2](第10页)。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我们发现这样的思路已经逐渐面临着根本的困境。正如1993年绩效评审报告所言:政府机构一再发现很难去实现客户的需求,原因在于组织边界的障碍。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重新设计组织图表,而是融化组织间的强大边界[3](第48页)。同样,Brookings 的《改进政府绩效》系列中也指出,今天服务于公民意味着寻找方法来跨越辖区边界,这要求联邦所有层面的官僚都坚决地致力于培育一种善于跨越边界的政府管理人才,那些突破自己组织的界限,从其他组织中寻找能够一起解决问题的同僚[4](第60页)。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行政管辖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交通的便利和信息传递的迅捷使得各种跨越边界的行为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况下公共行政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传统“内部”问题日益外溢和无界化,建立在封闭管理辖区和地域基础上的管理理念和体制也日益显得软弱无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许多问题本身不完整、矛盾和不断变化从而使得该问题的解决成为不可能,同时也因为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使得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层面的努力往往会产生或加剧另外的问题。这类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所谓奇特问题(wicked problem )不断涌现[5](第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

第18卷第4期灾 害 学V o l.18N o.4 2003年12月JOU RNAL O F CA TA STRO PHOLO GY D ec.200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 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回顾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总结并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评价 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分析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64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11X(2003)0420059205 地质灾害是在地质作用下,地质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毁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的过程或现象,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损毁的地质事件[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发展及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评价建设工程用地的适宜性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依据;为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制定应急措施以及为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直接为科学而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服务;为灾害保险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损失提供参考依据[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1]。 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价)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还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各专业灾害评估(价)仍处于日益深入的探讨和总结过程。 1 风险及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关于风险的定义,不同部门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至今尚未统一,它的定量表达仍在探索之中。韦伯字典将风险定义为“面临的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在保险业中则定义为“灾害或可能的损失”。在金融投资风险的概念中,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风险就是实现预 收稿日期:2002_05_2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 作者简介:卢全中(1971-),男,湖北鄂州人,讲师,博士生,现从事地质工程和岩石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1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MPA公共管理基础重要考点-经典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的动员和配臵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职能 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管理学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 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科学管理学派:美国、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2、组织管理学派:法国、亨利〃法约尔和德国、马克思〃韦伯 行为科学阶段;霍桑实验。乔治〃埃尔顿〃梅奥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2、在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1)关于人口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保健和激励《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2)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企业的人事方面》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个性与组织》注重自我管理3)人际关系问题:巴纳德、动态平衡理论;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非正式组织群体对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孔茨—管理过程;麦格雷戈—人性行为;巴纳德—社会系统;马克兰—管理科学;西蒙—决策理论;卡斯特—系统管理;德鲁克—经验;明茨伯格—经理角色;特里斯特—技术;布里奇—经验管理;卢丹斯—权变理论。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文章对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变理路进行述评,分析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的启发。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以及范式特征。按照休斯的说法,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如下四个永久性的原则:第一,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第二,一旦涉及政策领域,那么,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三,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则是政治家们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第四,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不稳定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开支大幅上升,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同时,由于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失控、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伴随着财政危机政府陷入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改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深入展开,“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新范式以及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后来也波及英联邦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方案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 殷跃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5)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灾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西部地质大开发中突发性地质灾害问题突出;东部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参照联合国提出的国际减灾战略和美国制定的滑坡减灾国家战略,对我国本世纪初的地质灾害减灾战略的制定提出了初步建议。作者对我国地灾减灾目标提出了五点建议:1.开展地灾风险区划,并作为国家减灾强制性标准加以实施,建立减灾科学体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对国家、区域、城市、乡村的承灾载体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专结合体系。2.提高崩滑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开展国家和省级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预报;全面建成地面沉降等缓变地质灾害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工程。3.对本世纪全面实施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圈建设、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小城镇建设、重大生命线工程等推动中华民族社会经济进程的关键战略分层次进行全面的综合减灾对策战略研究、减灾规划和减灾措施的实施。4.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减灾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加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的力度。提高民众防灾自护文化意识及技能,为减灾教育保证足够的媒体及园地。5.通过综合减灾,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到2020年人员伤亡减少70%,即由现今每年死亡1000人以上,降低到300人以下;预期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减少50%,即由现在的100亿以上减少到50亿以下。 关键词:地质灾害,国际减灾战略,滑坡,地面沉降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