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 分布规律 对策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黄润秋【摘要】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的现象.本文收集整理了震前和震后灾区地质灾害的数据资料,尤其研究了震后3a灾区重大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震后灾区地质灾害可能的持续时间、演化趋势以及高风险区的范围.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震后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将持续20~25a;在这段时间内,地质灾害将以4~5a一个高峰为周期,呈震荡式的衰减下降,并最终恢复到震前的水平.震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将出现在耿达-映秀、小鱼洞、红白-茶坪、擂鼓-陈家坝和青川东河口-窝前这5个地段上.%It was 3 years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 lo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great deal of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have published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s. Since th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increased markedly,especially in 2010, many researchers are beginning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occurrence roles, activity trends and duration of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rainfall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data pre-and post-earthquake,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rules of major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rainfalls in the last 3years in the Wenchuanearthquake area. Based on this ,the duration ,activity trends and high risk areas of geohzard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s were analyzed. The preliminary study results indicate geohazard activity in theWenchuan erathquake area will keep still intense in future 20-25 yea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geohazard activity level appeared to decline in shock with the cycle of every four or five years. After that,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will be gradually stable. The high geohazards risk areas will b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especially in the sections of Genda-Yingxiu in Wenchuan county, Xiaoyudong in Pengzhou county, Hongbai, Shifang county-Chaping, Anxian county, Leigu-Chenjiaba in Beichuan county and Donghekou-Woqian in Qingchuan county.【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19)002【总页数】7页(P145-151)【关键词】后效应;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活动性;发展趋势【作者】黄润秋【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TU43一次发生在地形复杂山区的强震会触发大量的同震滑坡、崩塌及其相关地质灾害;同时,由于强震对一定范围地质环境的强烈冲击,也将导致灾区范围内山体的松弛、震裂。
2010年8月14日映秀至汶川走廊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像图201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每年雨季都叫人很揪心,每次大雨都会引发地震灾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其规模和危害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许多公路被掩埋或被冲毁,不停地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
强震后山区公路的次生地质灾害具有面广量大、预测困难、持续时间长、处治乏力且手段少的特点,但灾区公路建设又必须加以应对,必须掌握地质灾害演变规律。
面对“两毁三建”的映秀至卧龙公路和映秀至汶川公路,持续近十年,对走廊带内的地质灾害演变进行连续不断地跟踪观测及研究,结合公路灾后重建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成果。
汇报内容汶川地震是典型的山区强烈地震,强震区处在高陡峡谷山区,并具有带状特征。
汶川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在地貌上处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该区域在不到50km 范围内,地形高差达5km以上,形成了龙门山深切峡谷地貌条件。
S E 汶川北川-映秀断裂茂县-汶川断裂龙门山青藏高原映秀都江堰灌县-江油断裂暖湿气流成都地震成因: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地块向东运动,受到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弹性应变能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上积累,叠瓦状破裂、能量释放产生的强烈地震。
震后调查发现:导致公路中断、严重损坏、抢通困难的罪魁祸首是由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地质灾害给公路造成的损害远超过公路直接震害。
地震发生时,造成公路破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落石以及由滑坡阻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主要类型:①滑坡②崩塌④堰塞湖地震发生后一定时期,造成公路破坏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塌落石,以及河道被淤积抬升所引起的公路被淹没和冲毁,而泥石流和洪水是对公路破坏最大、最主要的灾害。
研究时间:历时九年,持续跟踪观测依托工程:重点是“两毁三建”的映秀至卧龙公路;另外,映秀至汶川公路——持续跟踪地震灾区其它多条山区公路——非持续跟踪方法:原型试验——调查、遥感解译、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构建分析模型、现场验证并修正模型成果应用——监测预警,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技术对策,指导灾后重建“7.9”洪灾雨季泥石流“8.14”洪灾“7.3”泥石流震后多年地质灾害仍持续爆发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映秀至卧龙公路某一工点:一、震后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类型Ø极重、重灾区Ø总里程4573.8Km;Ø各类灾害点878个2.6%77.2%17.8%2.4%地表破裂(2.6%)崩塌(77.2%)滑坡(17.8%)泥石流灾害(2.4%)Ø龙门山三大断裂带Ø地貌Ø岩性震后地质灾害类型:地表破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类型震后详细调查统计类型分析影响因素u 岩性:硬质岩区发育密度、规模最大u 地形: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失稳方向与发震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
地质灾害成灾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摘要:我国地质灾害隐患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目前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但统计表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有约80%都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内,由此推断,我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能会超过100万处,因此,尽可能全面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并提前主动管控,成为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基于此,对地质灾害成灾特点与防灾减灾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灾特点;防灾减灾对策引言当前在资源过度开采、地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地质环境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要想积极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地质环境治理现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环境问题治理体系,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不断创新治理技术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地质问题,提升地质环境防治水平。
1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1.1规模小但灾情严重由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小规模的地质灾害往往也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害分布广,规模小但损失往往严重,这给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2不可避免性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地球始终处于运动的状态,在地球运动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例如在2017年四川阿坝州沟寨沟发生7.0级地震,景区内道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诺日朗瀑布泥土垮塌,涓涓细流变成一股急流;二是人口、社会的发展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必定发生变化,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全球变暖、碳中和等环境问题出现,地质灾害问题也在悄悄酝酿。
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地质灾害有着不可避免的特点。
作为人类,虽然不能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加强保护,降低损失。
1.3迹象不明显,早期识别难通过分析高强度降雨引发的坡面泥石流发现,这些泥石流的爆发非常隐蔽,前期识别难度极大。
一般认为,植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土持水,从而大大降低强降雨期间的地质灾害诱发几率。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剖析
丁骢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文摘》
【年(卷),期】2015(030)002
【摘要】浅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和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相关因素,以为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丁骢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彭王星
2.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J], 梁京涛;王军;汪友明;王猛;刘斌;杨磊
3.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与景谷、盈江地震对比研究[J], 殷志强;徐永强;陈红旗;撒兰鹏;姜兴武
4."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地震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初步调查 [J], 王治华;周英杰;徐斌;贾斌
5.“5.12”汶川大地震诱发边坡地质灾害及其对公路基础设施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刘天翔;杨雪莲;周永江;程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大学通识课《地震减灾漫谈》结课论文浅谈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预防措施摘要: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在地震预报不准确的情况下,震灾预防是减轻灾难发生的重要途径。
本文浅谈了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征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特征;预防措施0 引言汶川8.0级大地震不仅在四川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邻省市也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还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近7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36万人受伤,1500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累计受灾人数达到4550万人,重灾区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
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威胁更甚于地震;因此,对其有效预防是灾后重建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仅从灾区的地质结构和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出发,浅谈如何进行震灾预防。
1汶川地质条件的分析汶川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
对龙门山的地质结构、地震活动起到控制作用的,是与龙门山脉走向平行的3条大断裂。
这3条大断裂把龙门山分成两个条带,自川西平原向西依次是:江油一都江堰大断裂,前龙门山,北川一映秀大断裂,后龙门山,茂县一汶川大断裂。
江油~都江堰大断裂是四川I盆地与龙门山区的天然分界线,又称龙门山的主边界断裂或主前缘断裂,其东侧由一系列的冲积扇发育成广阔的山前扇形平原;前龙门山山势较和缓,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至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自垩系)的地层构成;北川一映秀大断裂是前龙门山与后龙门山的天然分界,为龙门山的主中央断裂;后龙门山主要是中山和高山,山势高峻陡峭,海拔多在3500m以上,山体主要由前武系的花岗岩类岩石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的地层及岩石构成;茂县一汶川大断裂是龙门山的西部边界或后缘边界,又称龙门山主后缘断裂,是龙门山与邛崃山、岷山的分界。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其密度特征分析
"5.12"汶川地震由于震级高、持续时间长、震区地质环境复杂,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震一年来,作者根据灾后对崩滑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并结合震后有限的ALOS、ASTER以及航空摄影等多源数据对地震重灾区的崩滑体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获得确定*的崩滑灾害点有16704处,但是,由于排查范围及遥感数据的局限*,上述数据并不能代表这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总的数量.为了查明这个问题,本文在上述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烈度地区典型抽取样本统计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烈度区崩塌滑坡的发育密度,进而根据不同烈度区面积统计得出了本次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的估计值,并与*上若干大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量及分布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作者给出了灾区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密度分布图,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数量约为3.5万处,分布面积约为10×104km2,发育密度最高在映秀-北川断裂上盘都*堰和彭州段以及沿岷*河谷的映秀-草坡段,约为5~6处/km2.。
地质灾害的特征、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预防措施摘要:目前,随着地质灾害和全球环境的恶化,相对于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涉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组成部分。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危害预防对策在我国社会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于工程施工建设活动以及各种资源开发等工程活动力度不断扩大,为我国的地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地质灾害的频率不断的上升,对此,该文就针对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特征、地质危害以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
一、地质灾害的特征地质灾害是目前我国范围内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之一,这种灾害的表现形式不一,但是却具有相同的特点。
1.瞬时性。
从目前的资料研究来看,地质灾害最突出的特点是瞬时性,所谓的瞬时性指的是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别的短。
举个简单的例子,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代表形式,此种灾害的发生短则几秒,多则十几秒,所以说其是一种瞬发性的自然灾害。
2.区域的不确定性。
区域的不确定性是地质灾害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就地震来看,其发生主要在火山地震带上,但是从地震发生的真实数据来看,所有发生地震的区域并不都在火山地震带上。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归纳总结出了我国的四个地震带,位于地震带的区域,其地震的发生率较高[1]。
3.时间的无规律性。
时间的无规律性是地质灾害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突出特征。
所谓的时间无规律性主要指的是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捕捉性。
同样以地震为例,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午两点多钟,同样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还有的一些地震,或发生在早上,或发生在晚上,总之是时间分布比较凌乱,无规律可循。
4.后续灾害的隐藏性。
后续灾害的隐藏性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新竹特征。
所谓的后续灾害隐藏性指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后续的一些动作会再次造成灾害的发生。
四川地震灾后生态环境重建及对策研究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复杂。
主震区邛崃、岷山和秦岭山系,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是长江上游水源林涵养区,也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施区,森林面积大、蓄积量高,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属于我国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由于长期垦殖和大量水电开发,地震前受灾地区已出现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严重,地质不稳定,动植物种类数量大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8级强烈地震对灾区森林资源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基础。
地震灾区在我国生态系统中担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上游地区至关重要,而且对全流域、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恢复和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灾后产业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
因此,评估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恢复灾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区生态重建的措施,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实施以及灾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汶川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对灾区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评估是灾后生态环境重建的基础工作,相对而言,地震发生时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的直接影响容易准确评估,如地震造成森林、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破坏等。
但从灾区调研情况来看,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以灾害链的形态产生,比如地震发生后地质环境稳定性变差,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增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部分重要生态功能退化等,这种继发性、持续性的链式作用对灾后重建工作有很强的制约性和破坏性,且容易被忽视也很难有准确的评估,这使得灾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摘 要“5.12”汶川大地震震裂山体灾害勘查评价与治理设计方法研究作者简介:张瑛,男,1983年10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2009年0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摘 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发育了1700余处“裂”而未“滑”、“松”而未“动”的震裂山体,对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地震震裂山体的现场调研、类比研究、室内分析计算等综合手段,查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其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及特征,对不同类型的震裂山体进行分类,并结合青川县狮子梁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实例,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于震裂山体的勘查、评价及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灾区新增对人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的地质灾害点达9000余处,地震地质灾害在空间上沿发震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和线状分布;存在明显的上盘效应。
距离发震断裂越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越高,在地形坡度由缓变陡的过渡转折部位、单薄山脊和孤立山头或多面临空的山体部位尤其发育。
这些地质灾害在硬岩地层的发育程度高于软岩地层;硬岩地层中通常发生的是崩塌类型的灾害,而软岩地层中通常以滑坡居多。
(2)震裂山体多发育于长条形的山脊部位,震裂的面积较大,震裂的裂缝分布较广,潜在灾害点多呈零星分布,并且受土质岩性、地貌条件、水文地质和地震地面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表现为不同的灾害形式,如崩塌、滑塌体及泥石流等。
同时,山体被震裂后,大多裂缝比较隐蔽,对灾后重建构成极大威胁。
作者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地层岩性将其分为硬岩区震裂山体、软岩区震裂山体和松散堆积体区震裂山体;根据震裂山体发育的灾害类型分为潜在崩塌、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
(3)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针对震裂山体发育的震裂裂缝、潜在危岩体、潜在滑坡及滑塌体和潜在泥石流灾害分别提出了详细的勘查、评价和治理设计方法。
汶川强震区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成灾模式研究
刘波;胡卸文;何坤
【期刊名称】《灾害学》
【年(卷),期】2024(39)1
【摘要】为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灾模式,首先基于植被退化趋势法和全球地表类型覆盖图等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对研究区震裂山体进行识别,建立了124处典型震裂山体灾害点数据集。
分析表明:震裂山体分布特征与地震的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和断层距呈现高度正相关性,受高程放大效应和地形影响,85.48%的灾害点发育于泥石流沟域内,同时94.35%的震裂山体来源于同震滑坡后缘的持续变形;震裂山体主要成灾模式包括高位震裂山体高速崩滑碎屑流、高位震裂山体崩滑铲刮侵蚀型泥石流和高位震裂山体多点崩滑堵溃型泥石流三种灾害链。
研究结果对强震区震裂山体灾害的全面识别和综合防治及强震区工程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页数】11页(P177-187)
【作者】刘波;胡卸文;何坤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X43;X915.5;P315.5
【相关文献】
1.汶川地震区典型堆积体成灾模式研究
2.汶川震区银厂沟区域8·18暴雨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与特征
3.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成灾机理与特征
4.震裂山体崩塌形成特征及运动学三维模拟——以汶川县三官庙村崩塌为例
5.汶川地震震裂山体裂缝变形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特点、分布规律、对策的研究 10地理二班 谢泳龙 100204089 一、查询文献资料目录 1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2). 2 张永双等.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3 殷跃平,等.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4). 4 韩用顺,等.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4). 5 程思,易加强,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7,(3). 6 谢洪,王士革,孔纪名,5 1 2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山地学报,2008,26(4). 7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14(3). 8 程强,吴事贵,苏玉杰,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 9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黄润秋,李为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 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 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 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 (1) 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 km;(3) 地形 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 地震地质灾害 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 500~2 000 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 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 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 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 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四川 512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张永双等《地质力学学报》 摘要: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 8 0 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 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 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 初步调查成果, 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 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 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 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殷跃平等《工程地质学报》 摘要:汶川地震触发了 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 ,反映出地震对山区高陡斜坡的影响差异性非常大 ,在山顶上的放大作用非常显著 。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 、 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 ,对地震形成的 33处坝高大于 10 m 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 ,划分出极高 、 高 、 中和低 4种溃决危险 。 汶川地震滑坡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 , “ 尖点撞击 ” 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 , 可以分为勺型滑床 、凸型滑床和阶型滑床等类型 。 据实地调查 ,滑坡附近震毁建筑物垂向震动非常明显 ,具有“ 地震抛掷 ” — “ 撞击崩裂 ” — “ 高速滑流 ” 三阶段特征 。 在高速滑流中 ,发生 3种效应 : ( 1 )高速气垫效应 ,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 ,具有一定厚度 ,飞行行程可达 1~3 k m; ( 2)碎屑流效应 ,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 ,特别是含水丰富时 ,形成长程流滑 ; ( 3 ) 铲刮效应 , 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 ,形成新滑坡 、 崩塌 ,但是 ,其厚度不大 ,滑床起伏不平 。 本文以北川城西滑坡和青川东河口滑坡为例 ,分析了地震滑坡高速远程滑动及成灾机理 。 北川县城城西滑坡导致 1600人被埋死亡 ,数百间房屋被毁 ,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 ,举世罕见 。 青川东河口滑坡 — 碎屑流是汶川地震触发的较为典型的高速远程复合型滑坡 ,滑程约 2400 m ,高速碎屑流冲抵清江河左岸 ,形成滑坡坝 ,致使 7个村庄被埋 ,约 400人死亡 。 《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趋势》韩用顺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摘 要:通过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实地考察遥感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次生山地灾害类型与特征,分析了次生山地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灾害活动特性,探讨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趋势,提出了灾区防灾减灾和恢复重建的对策与建议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汶川地震在极重灾区诱发次生山地灾害逾万处,其分布具有点多面广类 型 多 样成 灾 迅 速危 害 严 重监测预报困难等特点;( )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受地震烈度地 质 构 造地 形 地 貌地层 岩 性 的 制 约,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延续性;( )利 用 和 遥 感 技 术,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动态监测与灾情评估,从而为防灾减灾管理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程思,易加强《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摘 要 :汶 川县 位 于 四川盆 地 西 北部 ,山 高谷深 ,地表 切 割 强 烈 ,地 层 岩性 和地 质 构造 复杂 ,地质 灾害发 生频繁 ,造 成的损 失 巨大 ,成 为 国民经济和社 会 发展 的 重要 障碍 。在 分析汶川县地 质 灾害的主要 特征 、地 质 灾 害隐患 的基础 上 ,划分 出了地 质 灾 害易发 区 ,阐述 了地质 灾害的成因,提 出了地 质 灾害防 治的初 步规 划建议 ,同时提 出 了建 立地质 灾害信 息 系统 ,建立健 全群 专结合 、群测 群防 的防 灾减 灾和地质 灾害预报 预 警 系统 ,为有计 划地 开展 地 质 灾 害防治和合理 安排 生产 建设提供 了科 学依 据 。 《5 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谢洪,王士革,孔纪名《山地学报》 摘 要 :“ 5 . 1 2 ”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 , 主要分 布在龙 门山高 山峡 谷区和 四川 盆地深 丘 区等地 , 行 政 区划上涉 及 四川省的成都市 、 绵 阳市 、 德 阳市 、 广元市 、 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 , 甘肃省 的陇南市 , 陕西省 的汉 中市等 的山 区, 面积大 于1 0× 1 0 k m 。强烈地震 除直接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各种设施被 毁外 , 还在 山区引发 了大量次生 山地 灾害 , 形成 灾害叠加 , 导致灾情更 加严 重。次生 山地 灾害主要 沿龙 门 山地震 断裂带集 中分布 和沿河 谷两岸 山坡分 布 , 具 有下 列 特点 : I . 类 型多样 , 包括崩塌 、 滑坡 、 滚石 、 堰塞湖 、 泥石流等 ; 2 . 数量上 以滚石 、 崩 塌、 滑坡 为主; 3 . 导致 了大量人 员伤亡 ; 4 . 堰 塞湖主要由地震滑坡 、 崩塌形成 ; 5 . 泥石流活动具滞 发性 , 地震直 接激发 的泥石 流仅一 处 ; 6 . 对生态 环境破坏极大 ; 7 . 加剧 了防洪形势的严峻性 ; 8,主要沿龙 门山断裂 带活动 ; 9 . 活动强 弱与地震 烈度大小关系密切 。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施斌等《高校地质学报》 摘要 :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 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丁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程强,吴事贵,苏玉杰 摘要:映秀至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研究中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实测了大量地质剖面,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分析论述了一处特殊的水压力致远程滑坡灾害基本特征及机理。在茂汶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显著差异,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6°~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失稳位置在0.12坡高至0.91坡高之间,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在影响斜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多个因素中,地震动和斜坡地质结构是两个基本的决定因素。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黄润秋,李为乐《工程地质学报》 摘要:5 12汶川大地震 ( M s = 8 . 0 ) 触发了数以万计的 崩滑地质灾 害, 分 布范围 约 10 万 k m2。 这些地质 灾害的 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 活动等 因素 的影响, 然 而主 要还是 受到 发震 断层的 控制, 沿 发震断 裂呈 带状分 布。 通过都 ( 江堰 ) ) 汶 ( 川 ) 路、 北川 ) 安县、 马公 ) 红光 3 个地质灾害集中发 育区的研 究, 发现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具有以 下断层效应: ( 1 ) 由于属逆断型发震, 地质灾害 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 " 上 / 下盘效应 " , 发 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 高、 范围广、 规模大; ( 2 ) 断层上盘 0 ~ 7km 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 断层上 盘 7 ~ 11 k m 范 围和下 盘 0 ~ 5k m 范围为 地质灾 害中等发育区; 绝大多数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