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8
岩土工程中的岩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岩土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预测和防治岩土地质灾害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岩土地质灾害的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
1. 岩土地质灾害预测岩土地质灾害的预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地质勘察和地质调查地质勘察和地质调查是岩土地质灾害预测的首要步骤。
通过对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调查,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灾害潜在风险。
地质勘察和地质调查包括对地层、地形、地貌、泥石流通道等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及对历史地质灾害的研究,从而确定岩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数值模拟和预测分析数值模拟和预测分析是岩土地质灾害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岩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预测岩土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程度。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边坡稳定分析、土体动力学分析等。
2. 岩土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造成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1)预防措施预防是岩土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任务。
预防措施包括对工程建设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选择、对地质灾害潜在区域进行合理利用和管理,以及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
此外,还需要进行健全可行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2)应急措施即使在严格的预防措施下,地质灾害还是有可能发生。
因此,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应急措施包括疏散人员、清理危险区域、紧急修复和加固工程等。
(3)治理措施治理措施是针对已发生地质灾害的修复和防治。
治理措施包括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害进行修复和恢复,以及对潜在灾害点进行加固和防治。
治理措施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工程技术和经济效益。
3. 结论岩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课题,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G eologic hazard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的研究张丽艳(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现如今地质灾害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安全,所以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必须抓起来,不容小觑。
这应该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可能的降低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度。
深入探讨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实现为后期地质防治和开发提供对策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8-0157-2Research o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y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pplicationZHANG Li-yan(The Second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Gansu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anzhou 730020,China)Abstract: Today's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cause great damage 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erious threats to life safety. Therefore, it must be grasp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by the state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minimize the damag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provide countermeasures and guarantees for post-geological prevention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ydrogeological survey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因为地球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和改变的一个状态,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从而发生碰撞。
地质学的研究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变迁及其地球现象规律的学科。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为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学研究可以提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依据。
首先,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之一是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震带、断层、地下水位等地质因素,预测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帮助政府和社会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地质学也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地质体的特征和成因,预测矿藏的分布和储量,指导矿产资源的开采规划,并提出合适的环保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质学也可以提供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
地质对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监测大气、水、土壤等各个环境介质的质量。
地质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地质圈、水文地质、岩石矿物等方面的知识,帮助研究人员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站点,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和分布特征,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污染事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地质学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古地磁场、古气候、地层沉积物等地质记录,可以重建过去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揭示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这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质学的研究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资源的开发、环境的监测以及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科学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质学的教育也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因此,地质学的研究不仅对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防治研究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它是一种具有高风险和高破坏性的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首先,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是非均匀的。
地球上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地球活动较强的地区,如构造活动较活跃的地震带、火山带等。
同时,由于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地质灾害在不同地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泥石流等;在沿海地区,海啸、海岸侵蚀等灾害较为突出。
其次,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和温度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进而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加剧,进而增加了冰川湖溃决的风险。
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往往会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治研究。
一方面,他们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原因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预防灾害的发生。
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对灾害隐患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还致力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和救援技术,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及时响应,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地质灾害的防治也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更新,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水平。
同时,通过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总之,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防治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毕业论文选题建议地质灾害防治在土木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安全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在土木工程领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篇文章将针对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提出一些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1.1 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影响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土木工程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的。
这些灾害会导致土地沉陷、桥梁倒塌、房屋毁损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1.2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危害,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治对策。
如合理的工程设计、地质环境评估、监测预警等手段,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防治在不同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2.1 地质灾害防治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桥梁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其安全性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对桥梁的影响往往是灾变性的,因此需要对桥梁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灾害防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2 地质灾害防治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隧道作为地下工程,在地质灾害面前更加容易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运营,对地下水、地质构造、地质力学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2.3 地质灾害防治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筑工程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对其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更加重视。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
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3.1 桥梁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案例通过对桥梁工程中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指导和参考。
3.2 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案例隧道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面临的挑战比较大,因此值得研究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中国西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中国西部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不断加强对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首先,西部地区的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由于西部地区地壳构造活跃,地震频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地裂缝、滑坡、地面沉降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另外,西部地区山区较多,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泥石流、滑坡灾害也十分常见。
此外,西部地区还存在草地退化、沙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
因此,西部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其次,西部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
西部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泥沙高原上,地理环境独特,构造活跃程度高。
地震频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大地构造活跃引起的。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地形陡峭、降水集中、土壤结构疏松等因素导致。
草地退化、沙漠化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度放牧等因素造成的。
由于西部地质灾害成因的复杂性,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多个因素,从不同角度来探索防治措施。
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中国科研机构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对于地震灾害,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防御水平。
在泥石流和滑坡防治方面,中国采取了生态工程、护坡堰、引导河流等手段来减轻灾害影响。
针对草地退化和沙漠化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措施,希望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平衡。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救援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总之,中国西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析以及防治措施等。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危害,中国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倾力研究并实施防治措施,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研究地质灾害是在地球表面、地面下或海底发生的地质过程或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与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潜在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损失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灾害风险的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这对于科学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制定灾害预防和减灾政策以及决策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法、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
统计法主要通过历史灾害事件的统计数据,分析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定性评估法主要是依靠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对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暴露度的评估,得出灾害风险的等级。
而定量评估法则是利用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灾害风险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通过合理组织、快速响应和科学处置,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的行为。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可以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和抢险工作,挽救被困群众的生命。
其次,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可以合理调动社会资源,高效应对灾害事故,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最后,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可以通过科学的预警和预测,提前预知气象灾害的发生,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灾害风险和损失。
三、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1. 健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人民对灾害的认识和警觉性。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质灾害对工程稳定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条件不利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破坏性自然现象,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危害、成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通常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山体滑坡是指山岩或土壤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性滑动的现象,引起的山体滑坡灾害往往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重大损失。
泥石流是由陡坡上的山岩坡地形发生泥石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所带来的破坏性远远超过其他地质灾害,给水电工程带来的风险更大。
地裂缝是由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下岩体脱岩、岩溶等地质过程引起的地质现象,地裂缝的存在可能会威胁水电工程的安全。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或岩层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沉陷,造成地表下陷,地面塌陷往往会给水利水电工程带来巨大损失。
二、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灾害容易造成水电工程设施的损坏,导致水电工程的运行受阻,甚至无法正常运转,给电力供应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地质灾害可能导致水库库容减少,流量减小,影响水库的发电效益,增加电力供给的成本。
再次,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水电工程周边环境的破坏,如泥石流、山体滑坡可能对周边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影响,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地质灾害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危害。
三、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条件不利、构造破坏、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地质条件不利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直接因素,如山体的地质构造状况不稳定,地形地势特殊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地质灾害,如同隐藏在大地深处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人们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减少损失,地质灾害预测技术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推进,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早期的地质灾害预测主要依赖于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判断。
地质工作者通过对过去发生的灾害事件进行记录和总结,试图找出一些规律和特征,以便对未来的灾害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但由于其过于依赖经验,准确性和可靠性往往难以保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监测手段逐渐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领域。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的出现,为大面积、高精度的地质监测提供了可能。
通过卫星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地表的变化,如地形的起伏、植被的覆盖情况等。
当发现某些异常变化时,就能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GPS 技术的应用也为地质灾害预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一些容易发生滑坡、地面沉降的地区,安装 GPS 监测点,可以实时监测地面的位移情况。
如果位移量超过一定的阈值,就意味着可能有地质灾害即将发生。
除了监测手段的进步,数值模拟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输入相关的地质参数和边界条件,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可以预测在不同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还能为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也被引入到地质灾害预测中。
这些算法能够自动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和特征,大大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卫星图像、地形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快速识别出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
在地质灾害预测技术的研究中,多源数据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将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如卫星遥感数据、GPS 数据、气象数据等进行融合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地质体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从而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切割强烈,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调查及资料分析,综合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亦呈上升趋势,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地质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其中以滑坡、崩塌灾害最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1-2]。
以往工作成果尤其是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作程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该区的地质灾害成因和防止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一、区域概况陕北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吕梁山南端的边缘地带,行政隶属于延安市、榆林市地区,境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砂、泥岩互层,晚更新世上更新统黄土和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在中生代三叠系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侏罗系及新生界红土和黄土层,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造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频繁;其中滑坡灾害与地层岩性有直接关系,崩塌发生的位置多分布在公路两侧和村庄房屋附近,这两类地质灾害都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二、地质灾害种类特征(一)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中陕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
1.滑坡按照物质组成、滑体厚度、滑体体积、运动形式、发生原因、稳定状态、发生年代等方面分类,区内滑坡主要是由前缘牵引作用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浅层小型土质滑坡,大部分滑坡处在基本稳定状态、其次为不稳定。
1.崩塌按照物质组成、崩塌体体积、稳定性等方面对崩塌进行了分类。
国内外滑坡防治与研究现状综述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探究滑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多国内外学者和科研机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重视地质灾害研究和防治工作,滑坡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滑坡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 滑坡地质机理研究通过对滑坡形态、地质构造、地质物理特征以及工程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学者们深入探究了滑坡发生的内在机理和原因。
例如,岩土力学分析、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滑坡地质机理研究中。
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观测也能够帮助学者们研究滑坡地质机理,并为滑坡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滑坡预测与防治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是我国滑坡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预警与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还有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
因此,滑坡预测和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滑坡预测与防治研究主要从地质勘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测、防治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尤其是滑坡监测技术已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高分辨率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数字测量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到滑坡监测与预测中,这些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滑坡监测预测方法,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外滑坡研究较早,相对于我国,国外的滑坡研究更为深入和复杂。
目前,国外滑坡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外学者对滑坡的形态、地质构造、地貌地质、岩土结构和应力耦合制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大量有关滑坡地质机理的理论与观点,并通过现场实践和数值模拟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理论。
国内外已有多种滑坡预测方法,包括数据驱动方法、物理问答方法、过程驱动方法等等。
在防治工作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采用预防措施和干预措施两大类。
其中,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工程防护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而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和地质工程等方面,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人员安全和保护财产安全。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共 8 页 第 1 页 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意义 焦 旭 摘要:本文从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学的研究现状。并从地质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方面简要论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方法,治理方法,分类等级,防治意义 1地质灾害学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事件。
1.1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1.1.2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暗含了人类社会和经济枝术发展水平应对正在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社会经济易损性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前者主要包括受灾体类型、数里和分布情况等;后者包括人口分布、城镇布局、工矿企业分布、交通通讯没施等。 易损性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划分受灾体类型,调查统计各类受灾体数量及其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价值,分析各种受灾体遭受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危害时的破坏程度及其价值损失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共 8 页 第 2 页 率。 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1)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与受灾前受灾体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2)灾害敏感度: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3)承灾能力:是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1.1.3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评价区域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额、损失模数、相对损失率;评价经济损失水平和构成条件;分析破坏损失的区域分布特点。 基本途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破坏范围、危害程度和受灾体损毁程度分析的基础下,研究地质灾害的经济损失构成,进而确定经济损失程度和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成本价值损失核算、收益损失核算、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等方法。
1.1.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 基本内容: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科学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基本途径:是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或防治方案,评价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E=O/I 其中,E为防灾效益,O为防灾收益(或地质灾害期望损失费用),I为防灾工程投人费用。
1.2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
1.2.1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 (1)地灾防治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务之急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培训工作。 (2)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包括1:1万乡镇地灾易发区图)。 (3)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汛期地灾巡查、调查。 (5)汛期地灾气象预警预报。 (6)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7)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并对其监督管理。 (8)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承担单位资质等的管理。 (9)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10)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和纠纷调处。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制度: (1)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报制度。 (3)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4)汛期值班制度。 (5)险情巡视(查)制度。 (6)灾情速报制度。 (7)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共 8 页 第 3 页 (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质管理制度。 (9)与建设工程配套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1.2.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 (一)地质灾害调查: (1)区域调查 如《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编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委托专业地勘队伍进行,技术要求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分4个阶段:资料搜集、设计编写与审查、野外调查及检查验收、成果编制与评审;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于组织管理及配合。 (2)灾害(隐患)点调查 是勘察、治理及应急的基础。灾情严重的应当由专业人员、最好有专家参加。 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来说,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灾害的规模的确定,二是威胁范围和程度的确定。 (二)地质灾害监测: 针对我省灾害的特征(灾点多、规模小)以及目前和今后几年以群测群防为主的现状,重点介绍适宜群测群防的简易监测方法。 (1)滑坡、崩塌监测方法 包括位移动态观测和水动态观测两个方面。 位移监测: ①地表位移监测:掌握滑坡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既观测平面位移量,又观测垂直方向(即高程)的位移量。方法很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简易的观测方法和精密观测方法。后者即借用观测网(方格网)用经纬仪测量各观测桩的平面位移和用水平仪测量其高程变化。 ②深部位移监测:为全面掌握滑坡体各个部位的位移动态情况而进行,方法主要有:测斜仪法、放射性同位素法、电阻丝片法、金属球法。 水动态监测: ①水文地质监测:即每隔一定时间测钻孔或井中的水位、水温,并取水样进行化验,查看异常变化。 ②地表水文监测:对于处在河流、湖泊(水库)附近的斜坡,需要进行水位、波浪、冲刷作用等观测。 (2)泥石流监测方法 物源监测: ➀形成区松散堆积物的面积、体积的变化; ➁形成区和流通区内滑坡、崩塌的体积和变形情况,是否有裂缝产生、裂缝的变化; ➂形成区内森林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水土保持的状况。 水源监测: ➀降雨量及其变化; ➁水库、堰塘等地表水体流量、水位及堤坝渗漏水量; ➂坝体稳定性和病害情况。 (3)地面塌陷监测方法 地表监测: ➀地面、建筑物的变形:通常设置一定的点位,用水准仪、百分表及地震仪等进行测量。 ➁水点变化:井孔、泉点、矿井突水点、水库渗漏点等水量、水位及水质的变化。 地下监测: ➀地下洞穴分布及其发展状况:借助物探或钻探方法查明。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 共 8 页 第 4 页 ➁地下岩、土体特征的变化:可采用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等进行监测。 塌陷前兆现象监测: 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面环形开裂,地下土层垮落声,水点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现象等 (4)地面沉降监测方法 ①研究区的水准测量点定期测量; ②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长期观测; ③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 ④沉降标、孔隙水压力标和基岩标监测,用以深入了解各土层和含水层的变形规律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 (三)地质灾害治理 (1)滑坡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①排除地表水 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 主要工程措施有: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②排除地下水 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③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 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J”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①削坡减重 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②修筑支挡工程 因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 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 ③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2)崩塌 ①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