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因重排的分子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是影响生命过程的两个关键机制。
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错误,而重排则是指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被移动或复制到另一个位置。
这些变化会导致有害的影响,如导致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遗传病等。
因此,检测这些变化变得极其重要,以便及早发现并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
在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的检测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在诊断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方面证明了非常有效。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检测方法。
1. Sanger测序Sanger测序是第一种可靠的DNA测序技术,通过分析DNA序列来检测突变和重排。
将DNA反复复制并添加特定的荧光标记,然后测量不同荧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DNA序列。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单个基因的突变以及一些基因的重排,并已广泛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
2. PCRPCR是另一种常见的基因检测方法,它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扩增DNA片段。
通过扩增目标DNA片段,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和重排。
PCR可以用于从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等样本中提取DNA,并且已成为诊断基因突变和重排的主要工具。
3. FISHFISH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可用于检测基因重排。
通过将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细胞的染色体配对,科学家可以识别染色体上的重排。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分析和遗传诊断等领域。
4. CGHCGH是一种用于检测基因重排的分子遗传学技术。
它可以检测整个基因组上的DNA重排,而不是单个基因。
CGH技术基于比较样品DNA和控制DNA之间的差异,以检测DNA重排的部位和类型。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组的变异,并在癌症和遗传性疾病诊断中得到应用。
5. NGSNGS是一种DNA测序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DNA序列。
它通过将样品DNA纳入微型反应器中,然后生成数以百万计的DNA片段。
NGS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的突变和重排,并已广泛用于快速检测基因变异。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09中西七年制2班内容摘要: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原核生物复杂,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都被分隔开,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先后进行,并且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复杂,蕴藏大量的调控信息,因此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要比原核生物要复杂的多。
真核生物可以从多个层次调控基因表达。
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种类(一)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瞬时调控或称为可逆性调控,它相当于原核细胞对环境条件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瞬时调控包括某种底物或激素水平升降时,及细胞周期不同阶段中酶活性和浓度的调节。
二是发育调控或称不可逆调控,是真核基因调控的精髓部分,它决定了真核细胞生长、分化、发育的全部进程。
(二)根据基因调控在同一事件中发生的先后次序又可分为:DNA水平调控--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翻译后水平调控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的多层次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可以随细胞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在不同表达水平加以精确地调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水平上:(一)DNA 水平:主要包括:染色质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染色体DNA的修饰和异染色质化等,这些变化都是永久性的,会随着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使这类细胞具有特定的表型,成为某种特定的分化细胞。
1:基因的丢失、扩增与重排1)基因丢失:只存在于一些低等生物体细胞中。
在细胞分化时,当需要消除某些基因活性时才发生。
采用基因丢失的方式调控是不可逆的。
体现了真核细胞全能性。
例如小麦瘿蚊的染色体丢失,瘿蚊卵跟果蝇相似(始核分裂胞质不分裂),其卵的后端含有特殊的细胞质,极细胞质核→保持了全部40条染色体→生殖细胞→其他细胞质区域核→丢失32条、留8条→体细胞;2)基因扩增:是指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专一性增大的现象,它使得细胞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的基因产物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基因活性调控的一种方式。
如非洲爪蟾的基因扩增,是两栖类和昆虫卵母细胞rRNA基因的扩增。
染色体tfe3重排染色体tfe3重排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骨骼异常等症状。
本文将对染色体tfe3重排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探讨,以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染色体tfe3重排的概述染色体tfe3重排,又称特发性矮小症,是一种由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
该病主要由位于染色体10q26.3的TFE3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患者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生长速度减缓,骨龄延迟等症状。
二、染色体tfe3重排的临床表现1.生长发育迟缓:患者出生后身高增长速度缓慢,青春期发育延迟,最终导致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
2.智力障碍:部分患者伴有智力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3.骨骼异常:患者骨骼发育异常,如指间距宽、掌骨短、脚拇指内翻等。
4.其他:部分患者还伴有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畸形等症状。
三、染色体tfe3重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tfe3基因重排,有助于确诊。
2.分子遗传学检测:针对tfe3基因进行突变检测,进一步确认诊断。
3.鉴别诊断:与其他生长发育障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四、染色体tfe3重排的治疗与预防1.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康复训练等。
2.预防:染色体tfe3重排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婚前遗传咨询、孕期保健等,降低患病风险。
五、总结染色体tfe3重排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遗传性疾病。
了解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染色体不稳定性和癌症发生关联性探究引言:癌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许多研究表明,染色体不稳定性与癌症的发生关系密切。
本文将对染色体不稳定性和癌症的关联性进行探究,并阐述相关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一、染色体不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染色体不稳定性指的是细胞的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异常,这种异常包括结构性染色体畸形和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不稳定性可以使细胞发生大规模的基因改变和突变。
染色体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即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DNA复制错误、细胞周期调控失调、DNA损伤修复机制异常等,而外源性因素则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病毒感染等。
二、染色体不稳定性与癌症发生的关联性:许多研究表明,染色体不稳定性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肿瘤组织中常见的染色体不稳定性表现为大片段染色体的缺失、重排、放大和染色体整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不稳定性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有两个主要的机制,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
染色体不稳定性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以使细胞内的抑癌基因失活,致使癌基因的过度沉默,从而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染色体不稳定性还可以导致染色体上重要基因的重排,例如原癌基因的重排常导致基因的放大和表达失控,促进癌细胞的恶性转化。
三、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细胞周期调控、DNA 修复和基因表达等相关通路。
1.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细胞周期调控异常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质的缺失或突变,如P53和CDK等,会使细胞周期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基因复制和分配的异常。
这样的细胞往往会积累大量的染色体畸变和数目异常。
2. DNA损伤修复机制异常:DNA损伤修复机制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染色体不稳定性与DNA修复过程的损伤和修复不平衡有关。
如果DNA修复机制中的修复蛋白异常,如BRCA1和BRCA2等,就会导致细胞在DNA损伤后无法进行有效修复,进而引发染色体不稳定性。
DNA的重组(考研分子)知识点梳理1.D NA分子内或分子间发生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称为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或基因重排(genetic rearrangement),重组产物为重组体DNA,DNA的重组广泛存在于各位生物中,真核生物多发生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2.D NA重组能够迅速增加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有利的变异与有害的变异分开,通过优化组合积累有意义的遗传信息;为DNA的损伤或复制障碍提供修复机制;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或生物的发育过程3.D NA重组(recombination)●概念:指发生在DNA分子内或DNA分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的交换、重排和转移的现象,是已有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过程,包括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和转座重组,是基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遗传基础●作用:生物体利用重组产生新的基因或等位基因组合、病毒利用重组将自身DNA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基因工程技术利用重组进行基因敲除和遗传作图、生物体利用重组进行重组修复●分类●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概念:又称为一般性重组(general recombination),它是由两条具有同源区的DNA分子,通过配对、链的断裂和再连接而产生片段交换的过程,不依赖序列的特异性,只依赖序列的同源性,包括细菌的接合、转化和转导真核生物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等●同源重组的类型●解释同源重组机制的模型●Holliday 模型●内容1)两个同源染色体DNA相互靠近,排列整齐2)两条链在对应的位置上各产生一个单链的断裂3)被切开的链相互入侵、交换、连接形成Holliday中间体4)通过分支迁移产生异源双链DNA5)Holliday中间体切开并修复,形成两个双链重组DNA,根据切开方向分为片段重组体(切开的链与原断裂的链为同一条,产生的重组体有一段异源双链区,异源双链区两侧来自同一亲本DNA链,左)和剪接重组体(切开的链不是原来断裂的链,重组体异源双链区两侧不是来自同一亲本DNA,右)●不足:Holliday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同源重组现象,但是两个DNA 分子对应链的相同位置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很小●单链断裂模型1)两个同源染色体中某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发生断裂产生3'末端,入侵另一个DNA分子的同源区的互补链并与之配对,●双链断裂模型1)在一个DNA分子中产生一个双链断裂,DNA外切酶在断裂处进行修剪,产生3'末端,3'末端入侵另一条DNA分子并与之配对,对应的链则被置换出来以原来断裂的链配对,经过修复合成和链的再连接形成两个交叉●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机制●接合(conjugation)1)细菌的细胞相互接触时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转移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2)供体细胞被定义为雄性,受体细胞被定义为雌性,转移DNA的过程由接合质粒完成,能促使染色体DNA基因转移的接合质粒称为F因子,F因子中与基因转移有关的转移区约占整个染色体的三分之一,其中的tr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构成F性菌毛的亚基,F性菌毛接触受体细胞表面后接合过程被活化,tra S和traT基因编码表面排斥蛋白(防止与F⁺细菌接合),F⁺细菌与受体细胞靠近后,TraD蛋白(一种内膜蛋白)作为DNA的转移通道,Tra I在Tra Y的协助下结合到接合质粒的转移起点切开一条链并与5'端共价结合,Tra I也有解旋酶活性,5'端进入受体细胞内便开始合成互补链,因此受体细胞变为F⁺细胞,而供体中的单链也合成互补链3)F因子也能整合在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上,当F因子启动接合时,质粒基因中转移起点被切开,其前导链引导染色体DNA单链转移,至于转移DNA链长短取决于转移过程的时间,转移到受体中的DNA单链先互补配对成双链,然后与受体DNA发生重组,外源基因的插入需要在两端分别形成交叉连接,即发生两个位点的重组4)整合在染色体DNA中的F因子也可能被切下来,不精确切割使切下来的F因子常带有宿主的染色体基因,称为F'因子,F'细胞与F⁻细胞杂交,供体部分的染色体基因随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无需整合就能表达(因为接合质粒上有转录起始点),实际上形成部分二聚体,此时受体细胞变为F',该过程叫性导(sexduction)●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1)是指细菌品系由于吸收了外源DNA(转化因子)而发生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具有摄取周围环境中游离DNA分子能力的细菌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competence cell),感受态是暂时的,与特定的生理状态有关2)感受态因子可以诱导与感受态有关的蛋白的表达,如自溶素能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和核酸酶暴露,当游离的DNA与DNA结合蛋白结合后,核酸酶使其一条链降解,另一条链被吸收进入细胞,并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整合到染色体DNA中发生重组3)也有少数细菌可以吸收双链DNA4)用高浓度Ca²⁺处理大肠杆菌可以使其转化为感受态●转导(transduction)1)是通过噬菌体将细菌基因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细胞的过程,包括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2)普遍性转导:宿主细胞基因组任意一段DNA组装到成熟噬菌体颗粒内而被代入受体菌3)局限性转导:某些温和的噬菌体在装配病毒颗粒时将宿主的染色体整合部分的DNA切割下来取代病毒DNA●细胞融合(cell fusion)1)由于细菌细胞质膜融合导致基因转移和重组,实验室内可以通过使用溶菌酶将去除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使之成为原生质体进而完成融合●与重组有关的酶1)RecA蛋白●此蛋白可以诱发SOS反应和促进DNA单链的同化(单链与同源DNA分子双链发生链的交换)从而使重组过程中DNA配对、形成Holliday中间体和分支移动等过程能够实现●机理:数千个RecA蛋白单体与DNA单链结合形成螺旋状纤丝,此复合物与双链DNA作用使其部分解旋,然后迅速扫描单链DNA的互补序列,一旦找到,互补区双链进一步解旋与单链DNA沿5'——→3'方向互补配对,直到交换终止(ATP提供能量)●该基因突变会导致双链断裂积累,无法形成正常的联会复合体●真核生物中RecA的类似物:酵母中的Rad51和Dmc1蛋白;人体中的BCRA1和BCRA2蛋白,若编码这俩蛋白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乳腺癌2)RecBCD蛋白●多功能酶:依赖于ATP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可被ATP增强的核酸内切酶活性(内外切都有)、ATP依赖的解旋酶活性●DNA分子发生双链断裂后,RecBCD结合在游离端,使DNA双链解旋并降解,当其移动到χ 位点(5'-GCTGGTGG-3'),在其3'端4—6个核苷酸处切开,产生有3'端的DNA单链,之后结合有RecA和SSB的DNA单链入侵双链DNA形成D环结构,RecA协助寻找同源区,互补配对后RecA和SSB被释放3)Ruv A、Ruv B和Ruv C蛋白●Ruv A蛋白能够识别Holliday 连结体的交叉点并结合,使其变成四方平面构象,并帮助Ruv B蛋白六聚体在交叉点上游结合在DNA双链上,通过水解ATP使双链解旋,并使异源链螺旋化,最后Ruv C蛋白切开联结体(分支迁移就是为了找到ATTG序列,才能切开)●减数分裂时的同源重组●启动重组的机制不同:双链断裂模型,但重组仅出现在断裂的一侧,杂合DNA只出现在同一条染色单体上●特异位点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只发生在DNA的特异位点之间,依赖于序列的特异性,对序列的同源性要求低●λ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的位点特异性重组●特征:基本步骤同同源重组(链的交换、形成Holliday中间体、分支迁移、拆分),但是不需要RecA参与,分支迁移距离较短,依赖于特定的蛋白质识别重组位点,催化重组反应。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变化,可以发生在DNA的单个核苷酸(碱基)的改变、添加或删除,或者涉及更大的基因片段的重排。
这些突变可以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从而对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1.点突变(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改变,包括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错义突变(改变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无义突变(导致早停密码子)、同义突变(不改变编码氨基酸)等。
2.缺失和插入突变:这些突变导致基因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
这种突变会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导致错义突变、移动密码子或导致早停等。
3.整合/剪切位点突变:这些突变会影响基因的转录和剪接过程。
例如,剪接位点突变可能导致剪接错误或剪接缺失,影响有功能的mRNA的生成。
4.染色体结构变异:这种突变涉及到基因组水平的重排和重组,如染色体片段的删除、倒位、复制或易位等。
这些结构变异可以导致基因的位置改变、基因副本数的变化等,从而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
5.甲基化和表观遗传突变:除了DNA序列本身的变化,基因表达还受到DNA甲基化和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
这些修饰可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突变可能导致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调控。
三、基因重排的分子机制
早在5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抗体分子的每一条链都是由高度多变的V区和相对不变的C区组成的,V区赋予抗体分子对抗原的特异性。
抗体分子V区的多样性和C区的稳定性显然是矛盾的。
Dreyer和Bennett 于1965年首次提出假设,认为每条抗体链实际上至少由两个基因所编码,其中一个是恒定的,一个是可变的。
1983年,Tonegawa (Nature, 302:575-581)在对产生抗体的骨髓瘤及浆细胞瘤进行研究时发现,产生抗体的细胞中Ig基因结构与其它不合成抗体分子的细胞中的结构不一样。
在所有物种中,胚系Ig基因的构成基本上相同。
Ig重链和轻链(λ和κ链)基因座都由多个编码V区和C区蛋白质的基因组成,并被非编码的DNA所分隔。
抗体分子由4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轻链(L-chain)和两条相同的重链(H-chain)。
轻链和重链在相对分子质量上有较大差别,前者约2.3x104,后者则介于5.3x104-7.0x104之间。
所有Ig分子都含有两类轻链中的一类,即κ型或λ型。
Κ型和λ型轻链的恒定区和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是不同的。
在小鼠中,95%的抗体轻链是κ型,而人类抗体轻链中,κ型和λ型各占50%左右。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DNA重排以后,大量间隔序列被切除,使位于J-Cμ之间的增强子序列得以发挥作用,增强基因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