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基因重排及B细胞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46
B细胞的发育鸟类的法氏囊是B细胞分化的场所。
哺乳类动物在胚胎早期,B细胞分化的最早部位是卵黄囊,此后在脾和骨髓,出生后则在骨髓内分化成熟。
B细胞分化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即抗原非依赖期和抗原依赖期。
在抗原非依赖期,B细胞分化与抗原刺激无关,主要在中枢免疫器官内进行。
而抗原依赖期是指成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继续分化为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阶段,主要在周围免疫器官内进行。
(一)骨髓微环境早期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发生是与骨髓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 ve microenviroment,HIM)密切相关。
HIM是由造血细胞以外的基质细胞(stroma cell)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
基质细胞可包括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前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等。
由间质细胞分泌的纤粘连蛋白、胶原蛋白及层粘连蛋白等形成细胞外基质,此外还可合成和分泌众多的细胞因子。
HIM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可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通过粘附分子可使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相互直接接触,有利于造血细胞的定位和成熟细胞的迁出(表8-12,图8-5)。
表8-12 骨髓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的相互作用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媒介分子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纤维母细胞纤粘连蛋白SCF巨噬细胞层粘连蛋白G-CSF内皮细胞胶原蛋白等M-CSF前脂肪细胞GM-CSF脂肪细胞IL-4IL-6IL-7TGF-β图8-5 骨髓基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相互作用示意图(二)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B细胞与其它血细胞一样,也是由骨髓内多能干细胞分化而来。
过去曾认为T和B细胞可能来自共同的淋巴样干细胞,但迄今对基分化途径、分化部位以及其特异的表面标志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已证明,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可经过祖B细胞(pro-B)、前B细胞(pre-B)、不成熟B细胞(immatureB)及成熟B细胞(mature)几个阶段。
抗体产生的原理
抗体产生的原理是通过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应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它们并进行相应的应激反应。
其中,B细胞是主要的抗体产生细胞。
抗体产生的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抗原刺激和抗体合成。
首先,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它们的特异抗原会被识别并结合到B细胞上,即抗原刺激。
这个过程受到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和体液介导免疫应答两种机制的调控。
在接收到抗原刺激后,B细胞会进一步分化为两种形式:浆细
胞和记忆B细胞。
浆细胞是一种专门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而记忆B细胞则会长期保存在体内,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病
原体时迅速产生抗体。
接下来是抗体合成的过程。
在细胞内,B细胞会通过基因重组
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基因,进而合成相应的抗体蛋白。
这些抗体蛋白通过分泌出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IgM)进入体液循环,并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中和或清除
病原体。
值得一提的是,抗体的产生不仅能够应对外来病原体,在疫苗接种后也能够提供免疫保护。
疫苗中的抗原刺激可激活B细
胞并诱导抗体产生,从而让机体在未来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能够更快产生抗体,有效预防疾病。
总而言之,抗体产生的原理是通过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识别并结合到病原体抗原,进而分化为合成抗体的浆细胞和保存在体内的记忆B细胞,最终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来应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重排的概念重排的概念是指对某种事物、系统或结构进行重新安排、重新组合,以达到更有效、更合理的目的。
这个概念在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应用,比如在生物学中,重排涉及到基因重组;在工程学中,重排可能涉及到流程重组;在管理学中,重排可能涉及到组织结构重组等等。
总的来说,重排的概念涉及到对事物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安排,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重排的概念是由对事物的理解、分析以及需求的思考而来。
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成部分和结构,而这些部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
有时候,这些关系可能并不是最合理的,或者无法适应当前需求。
这时就需要对系统进行重排,重新组织、重新安排,以使系统更好地满足需求,更高效地运行。
在实际生活中,重排的概念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家庭生活中,有时候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可能需要进行重排;在工作生活中,有时候工作流程、团队结构可能需要进行重排;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候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可能需要进行重排。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组织层面,都可能需要进行重排,以适应变化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重排的概念也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基因重排是指染色体间或染色体内基因的重新组合。
在免疫学中,重排是指B细胞发育过程中,其重组的V(D)J基因片段,产生具有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体。
在化学研究中,重排是指对分子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以得到更有用的化合物。
在物理研究中,重排是指对实验条件进行重新调整,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总的来说,科学研究中的重排是指对研究对象、条件以及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研究需求,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在经济学中,重排是指对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
比如,在城市发展中,可能需要对城市规划进行重排,以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系统;在产业发展中,可能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排,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重排的经济学意义在于通过重新组织经济资源和产业结构,使经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多克隆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抗体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多种抗原。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通常需要使用小鼠等动物进行免疫,然后从免疫动物的脾脏等组织中提取出B淋巴细胞,再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培养和筛选步骤来获得多克隆抗体。
基因重排是指在B淋巴细胞中发生的一种基因重组过程。
在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基因重排,从而产生出具有不同抗原识别能力的抗体分子。
基因重排是通过重排基因的染色体位置来实现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基因重组酶的参与。
在多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基因重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它能够产生出具有不同可变区的抗体分子,从而增加多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能力和多样性。
抗体的重链是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生物学活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重链的种类和结构对于抗体的功能和特异性具有重要影响。
重链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包括IgG、IgA、IgM、IgD 和IgE。
这些重链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IgG是最主要的抗体类型,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中和毒素、调理吞噬等。
重链的结构由恒定区和可变区组成。
恒定区在所有抗体分子中都是高度保守的,而可变区则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是决定抗体特异性的关键区域。
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使其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重链的合成和表达受到基因重排和选择性剪接的影响。
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其基因组中的重链基因通过随机重排,产生不同的重链类型。
此外,重链基因还可以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不同的重链亚型,进一步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
重链的糖基化对于其生物学活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可以影响重链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
不同类型的抗体糖基化程度不同,其中IgG 的糖基化程度最高,这与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密切相关。
在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中,重链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特异性识别。
例如,IgA可以通过与黏膜表面的结合,阻止病原体侵入;IgM可以介导补体激活,增强免疫应答的效果。
这些生物学活性都与重链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抗体的重链是抗体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结构和糖基化程度对于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重链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抗体的作用机制,为免疫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随着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重链的研究和应用也将不断深入和拓展。
抗体多样性的产生—基因重排基因重排的分子机制早在5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抗体分子的每一条链都是由高度多变的V区和相对不变的C区组成的,V区赋予抗体分子对抗原的特异性。
抗体分子V区的多样性和C区的稳定性显然是矛盾的。
Dreyer 和Bennett 于1965年首次提出假设,认为每条抗体链实际上至少由两个基因所编码,其中一个是恒定的,一个是可变的。
1983年,Tonegawa (Nature, 302:575-581)在对产生抗体的骨髓瘤及浆细胞瘤进行研究时发现,产生抗体的细胞中Ig基因结构与其它不合成抗体分子的细胞中的结构不一样。
在所有物种中,胚系Ig基因的构成基本上相同。
Ig重链和轻链(λ和κ链)基因座都由多个编码V区和C区蛋白质的基因组成,并被非编码的DNA所分隔。
抗体分子由4条(两对)多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轻链(L-chain)和两条相同的重链(H-chain)。
轻链和重链在相对分子质量上有较大差别,前者约2.3x104,后者则介于5.3x104-7.0x104之间。
所有Ig 分子都含有两类轻链中的一类,即κ型或λ型。
Κ型和λ型轻链的恒定区和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是不同的。
在小鼠中,95%的抗体轻链是κ型,而人类抗体轻链中,κ型和λ型各占50%左右。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DNA重排以后,大量间隔序列被切除,使位于J-Cμ之间的增强子序列得以发挥作用,增强基因转录。
IgH基因重排基因重排与抗体多样性1、正常淋巴细胞在发育中是多克隆性质, 但恶性肿瘤表现为单克隆性基因重排。
如:t (14 18) (q32 q21) 是滤泡性淋巴瘤( FL) 中的一个常见的染色体易位,该易位导致bcl22 与IgH重排。
所以, 通过基因重排检测不仅可以鉴别淋巴组织是肿瘤性增生还是反应性增生,而且使准确判断细胞起源, 完善淋巴瘤的分型成为可能。
另外,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是一种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点的异常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