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 格式:pdf
- 大小:1000.43 KB
- 文档页数:5
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分类模拟题2A1型题1. 关于外毒素的特点,正确的是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可制备成类毒素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E.耐热答案:B2. 关于抗毒素叙述,正确的是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E.B、C均正确答案:B3. 类毒素是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答案:C4. 下述细菌中在需氧环境下能良好生长的是A.破伤风梭菌B.伤寒沙门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肉毒梭菌E.霍乱弧菌答案:C5. 关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B.个体出生时就存在,应答迅速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答案:C6. 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答案:C7. 临床上条件致病菌致病最常见的条件是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答案:D8. 关于正常菌群,描述不正确的是A.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正常菌群对宿主无害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C.条件致病菌也属于正常菌群D.正常菌群有生物拮抗、免疫、营养等作用E.正常菌群寄居于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黏膜答案:B9. 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A.生物拮抗作用B.营养作用C.免疫作用D.抗衰老作用E.抗过敏作用答案:E10. 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A.破伤风痉挛毒素B.霍乱肠毒素C.白喉外毒素D.肉毒毒素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答案:D11. 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A.伤寒沙门菌B.霍乱弧菌C.破伤风杆菌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答案:C12. 不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破伤风杆菌C.肉毒梭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肠炎沙门菌答案:B13. 致病力与凝固酶有关的是A.肺炎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克雷伯杆菌D.衣原体E.病毒答案:B[解答] 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凝固酶和葡萄球菌的毒力关系密切。
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成为医院感染和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临床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多重耐药菌比例可高达70%以上,泛耐药菌比例可高达50%以上,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由4.6%上升至14.3%,最高可达到42.1%。
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1 泛耐药菌定义及流行病学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是指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绝大部分或全部耐药,但多黏菌素类除外。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同样都是需氧的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条件致病菌,医院中呼吸机、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
其还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病原体,尤其是有免疫缺陷和ICU监护室的患者。
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继发性脑膜炎,亦可引起腹膜炎、心内膜炎、眼内炎等。
2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2.1 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抑制高产AmpC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3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这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J3一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IMP、VIM酶)等。
铜绿假单胞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植物表面以及动物等。
它是一种自养性细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能力。
1. 铜绿假单胞菌在环境中的分布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菌种,在环境中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
它可以存在于水中的沉淀物、水污染源以及各种水利设施中,如水龙头、水箱、水泵等。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能够生存于土壤中,特别是具有污染的土壤环境。
2.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的因素(1)温度:铜绿假单胞菌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一般在20-42摄氏度之间生长最为适宜,但它也可以在较低和较高的温度下生存。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菌落的形态和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2)pH值:酸碱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它一般适应于pH为6.0-9.0的中性或弱碱性环境。
较低或较高的pH值都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3)湿度:湿度对铜绿假单胞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繁殖起到重要作用。
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菌落生长迅速,而在较低湿度下,菌落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4)营养物质:铜绿假单胞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特别是碳源和氮源。
缺乏或不适当的营养物质供给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5)竞争菌种和生物相互作用:环境中存在的其他菌种和生物会与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竞争和相互作用,与其他菌种的竞争关系以及共生关系都会影响到其分布。
3. 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因素(1)人类健康: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菌,在医疗机构、长期护理设施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造成许多感染。
它可以引发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伤口感染等,严重感染甚至可以导致败血症。
(2)环境污染: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存在会污染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水污染源中的大量繁殖和堆积,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开展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评定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数。
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数可以达到121株,占比64.71%,其中以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同时耐药为主。
改良Hodge试验的阳性菌株检出率达到52株,阳性率为42.95%。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较为复杂,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可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此减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耐药性;微生物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一种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极易导致医院发生感染事件。
作为一种假单胞菌属,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会导致免疫力低下和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成为威胁重症治疗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感染病菌[1]。
更为不利的一点是,随着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所出现的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防控的棘手问题之一,因而明确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尤为关键[2]。
本文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集的18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质控菌株ATCC27853。
1.1.方法本次试验选用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所生产的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作出的解释标准来评定药敏结果。
在改良Hodge试验中,在无菌状态下制备大肠杆菌0.5麦氏浊度菌悬液并10倍稀释,而后用棉签蘸取菌液涂布MH平皿,在MH平皿上常规放置厄他培南纸片。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体感染的关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高的耐药性和致病性。
它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各种生物体表面,并且可以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寄生。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中引起的感染常常与免疫系统低下、机械损伤以及长期医院住院等因素相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人体感染的关系。
1. 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曲菌鞭毛和胞外多糖囊膜。
它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碳源,并且对许多抗生素具有驰援机制,使其具有极高的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在低氧和高温环境下生存并繁殖,适应性强。
2. 与人体感染的关系: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
以下是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的主要内容:a. 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引起肺炎。
特别是对于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和胞外酶能够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并激发宿主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肺部病变和呼吸衰竭。
b. 尿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尿液进入人体,并引起尿路感染。
这种感染常见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尤其是尿道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一旦感染发生,会导致尿液变浑浊、发热、尿急、排尿不适等症状。
严重的尿路感染还可能导致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结石等并发症。
c. 创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皮肤创口进入人体,并在创伤部位引起感染。
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烧伤、手术切口、皮肤溃疡等创伤部位。
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和胞外多糖囊膜的存在使得其能够在创伤部位形成生物膜,抵抗宿主的清除机制,导致创伤感染难以治愈。
3. 防治措施及研究进展: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极高耐药性,使得其感染的治疗相当具有挑战性。
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洁净操作,提高空气质量,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在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等多种环境中被发现。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特性,对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分析。
它是一种不发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形态呈现为长短不一的杆状,大小约为0.5-1.5微米×1.5-5微米。
它具有弯曲的形态,偶尔会表现为弯曲的串珠状。
菌体的表面细胞质多呈水滴状,呈现出细菌特有的非光泽外观。
此外,在革兰染色中,铜绿假单胞菌会呈现出青绿色至铜绿色的颜色,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之一。
这种特殊的颜色是由于菌体内含有大量的花青素类黄绿色素(pyocyanin和pyoverdine)所致。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有关。
在生理特性方面,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首先,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意味着它的外层细胞壁缺乏厚重的层状结构,而是由较薄且较脆弱的薄膜组成。
这一特点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在抗生素的治疗中较为耐药,因为其外层细胞壁难以阻挡抗生素分子的进入。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质进行代谢。
它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具有较高的氧耐受性,且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表现出一定的产色特性。
除了前文提到的青绿色至铜绿色外,它还可以产生黄绿色、荧光色等不同颜色的色素。
这些色素的产生与其代谢产物相关,可用于其在实验室中的鉴定和分离。
另外,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定的抗生素耐药性。
它能够分泌β-内酰胺酶,降解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使得治疗困难增加。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多种外膜蛋白和多糖,增加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国家自然基金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
铜绿假单胞菌在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都能够找到,并且具有很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
铜绿假单胞菌不仅可以感染人类,同时也能够感染其他动物和植物。
它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尤其是对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来说,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肺部感染、脑膜炎、尿路感染等各种疾病,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致病因子,包括外膜蛋白、胞外聚合物、外毒素和溶酶体等。
它能够通过这些因子侵入宿主细胞并摧毁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良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这使得它能够在抗生素治疗中产生高度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是目前的关注焦点之一。
由于其在抗生素治疗中产生的耐药性,使得医务人员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除了耐药性之外,铜绿假单胞菌还会产生多种酶,这些酶可以分解抗生素,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学特点以及代谢途径等,希望能够找到抑制其耐药性和致病因子的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定抗生素,或者利用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的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菌感染的风险。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和比较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发现新的致病因子,进而设计出针对其的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试图揭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机制,并为获得新的抗菌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分布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微生物。
尽管目前对于该菌的耐药性和感染机制还存在许多不明之处,但是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以应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带来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1 基本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的学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当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腊语的pseudo及monas所组成,意即虚假的单元,是早期微⽣物学⽤作描述病菌的。
⽽Aeruginosa则是铜绿(即铜与空⽓中的氧⽓、⼆氧化碳和⽔等物质反应产⽣的物质,⼜称铜锈。
化学式Cu2(OH)2CO3),正好表达了这种细菌所产⽣的青⾊⾊素。
绿脓素(pyocynin)的⽣物合成是以群体效应来调控,就像充满囊肿性纤维化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的⽣物膜⼀样。
2 病因 (⼀)发病原因 [1]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种。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蓝绿⾊绿脓素,感染伤⼝时形成绿⾊脓液。
本菌为⽆荚膜、⽆芽孢、能运动的⾰兰阴性菌,形态不⼀,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鉴别,本菌⽣长对营养要求不⾼。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为内毒素蛋⽩(OPE),是⼀种保护性抗原,另⼀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清型,此外还可利⽤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 1h才被杀灭。
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综合征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键因⼦,不过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内毒素的含量较低,故在发病上的作⽤要⼩于肠杆菌科细菌。
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敏感细胞后被活化⽽发挥毒性作⽤,使哺乳动物的蛋⽩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疾病过程。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是一种多重耐药的病原菌,对众多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及技术的进展对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在常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青绿色,细菌呈短杆状或不规则杆状,革兰染色呈阴性,不产生孢子。
2. 生理和生化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可利用较多种类的碳源生长,产生草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酶类。
此外,它还可产生金黄色脆忻素、绿色芽孢杆菌素等色素。
3. 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O抗原和Vi抗原,结合凝集试验、血凝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被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检测。
1. 16S rRNA基因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共有的基因,在物种鉴定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可溯源性,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其物种。
2. 基因片段PCR: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如oprL基因、oprD基因等,通过特异性条带出现可以判断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多重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多个特异基因片段,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如gyrB、rpoB、27-kDa等基因片段。
三、质谱法质谱法是近年来快速进行菌种鉴定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
主要有飞行时间质谱法、荧光定量PCR结合质谱法、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法等。
这些质谱方法可以通过菌株代谢产物的分子质量进行鉴定。
四、胶体金技术胶体金技术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引物,利用胶体金颗粒作为信号素,通过胶体溶液在酶或免疫检测中的特异性反应,可以高度敏感地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五、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鉴定技术,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传感机制来实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1 下列属于无指证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C) A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B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 C病毒性感染者 D病原学检查有致病微生物生长 2 关于局部用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 B治疗包裹性厚壁脓肿时可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 C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D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局部滴耳 3 下列不应一日多次给药的是(D)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红霉素 D氨基糖苷类 4 关于联合用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C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D联合用药通常采用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 5 下列不具有抗假单孢活性的是(D) A哌拉西林 B阿洛西林 C美洛西林 D苯唑西林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应用青霉素前可不做青霉素皮肤试敏 B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C青霉素钾盐可快速静脉注射 D本类药物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7 下列哪种病原菌感染不应选用青霉素为抗菌药物(D) A肺炎链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李斯特菌 DMRSA 8 对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头孢菌素类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 B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C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革兰氏阳性球菌均有一定抗菌的作用 D第四代头孢菌素常用药物为头孢吡肟 9 对于第四代头孢菌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 B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仿 C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弱于头孢他啶 D对金葡菌等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10 下列属于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是(A) A头孢呋辛 B头孢噻肟 C头孢曲松 D头孢哌酮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头孢菌素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 B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C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 D头孢哌酮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1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下列哪种病原菌作用较差(D) A革兰阳性球菌 B革兰阴性杆菌 C多数厌氧菌 D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作者简介:肖新荣,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E mail:xxrxiao0910@163.com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分析肖新荣 王福安 王曼雅石狮市医院检验科,石狮,362700,中国【摘要】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CRPA)在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总结其耐药特点,探讨抗菌方法。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CRPA菌株80株,设为观察组,采集同期不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铜绿假单胞菌80株,设为对照组,比较临床科室分布情况、CRPA耐药特点、MBL表型阳性率与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临床分布比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与普外科CRPA检出率较高,差异显著(犘<0.05);CRPA耐药特点显示,CRPA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耐药率较低的常用抗菌药是阿米卡星与妥布霉素;MBL表型阳性率较高,为92.50%(74/80),MDR PA占比53.75%(43/80),XDR PA占比22.50%(18/80)。
结论:CRPA较易发生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阿米卡星与妥布霉素等药物在CRPA感染中抗菌效果较好,CRPA抗感染治疗中应针对性用药。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临床分布;感染防控【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 A 犇犗犐:10.3969/j.issn.2095 1396.2023.05.007犃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犆犾犻狀犻犮犪犾犇犻狊狋狉犻犫狌狋犻狅狀犪狀犱犇狉狌犵犚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犆犺犪狉犪犮狋犲狉犻狊狋犻犮狊狅犳犆犪狉犫犪狆犲狀犲犿犚犲狊犻狊狋犪狀狋犘狊犲狌犱狅犿狅狀犪狊犃犲狉狌犵犻狀狅狊犪XIAOXin rong,WANGFu an,WANGMan ya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ShishiCityHospital,Shishi,362700,China【犃犅犛犜犚犃犆犜】 犗犫犼犲犮狋犻狏犲:Toanalyzethedistributionof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CRPA)inclinicaldepartments,summarizethecharacteristicsofdrugresistance,andexploretheantimicrobialmethods.犕犲狋犺狅犱狊:Atotalof80CRPAstrainsfromMarch2022toFebruary2023wereselectedastheobservationgroup,and80carbapenem 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strainsfromthesameperiodwerecollectedasthecontrolgroup.Thedistributionofclinicaldepartments,thecharacteristicsofCRPAresistance,thepositiverateofMBLphenotypeandtheresultsofgenedetectionwerecompared.犚犲狊狌犾狋狊:Thedetec tionrateofCRPAwashigherinthedepartments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criticalcaremedicineandgeneralsurgery,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犘<0.05).TheresistancerateofCRPAtoticarcillin/clavulanicacid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tootherantibiotics.Amikacinandtobramycinwerethemostcommonantibioticswithlowresistancerate.ThepositiverateofMBLphenotypewas92.50%(74/80),MDR PAaccountedfor53.75%(43/80),andXDR PAaccountedfor22.50%(18/80).犆狅狀犮犾狌狊犻狅狀:CRPAismorelikelytooccurinthedepartments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andcriticalcaremedicine.AmikacinandtobramycinhavegoodantibacterialeffectsinCRPAin fection.【犓犈犢犠犗犚犇犛】 pseudomonasaeruginosa;drugresistancecharacteristics;clinicaldistribu tion;preventionandcontrolofinfection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为非发酵、专性需氧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常见菌。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探究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和动植物体内。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薄膜结构的形成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繁殖、生存和抗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膜是一种由细菌聚集形成的微生物聚集体,它们通过分泌胶质多糖和其他分子,将自身牢牢固定在表面上。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会导致其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并增加对抗生素、消毒剂等化学物质的耐受性。
因此,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寻找有效的防治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 温度和湿度: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并且在湿润条件下更容易形成生物膜。
2. 营养物质:适宜的营养物质是生物膜形成的关键。
铜绿假单胞菌需要合适的碳源和氮源来维持其生物膜形成和生长。
3. 表面特性: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生物膜形成有重要影响。
光滑的表面和较低的表面能量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
4. 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在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通常会与其他细菌和真菌共生。
这种共生关系可能会影响生物膜的形成。
有了对影响因素的初步了解,我们可以开始探索一些防治策略,以减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带来的负面效应。
1. 物理方法:机械清洗和超声波清洗等物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表面的生物膜。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预防和控制生物膜的形成。
2. 化学方法:使用化学物质,如消毒剂和抗生素,可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化学物质可能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3. 表面改性:通过改变表面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可以阻止铜绿假单胞菌吸附和生物膜形成。
例如,使用抗菌表面涂层可以防止细菌附着。
4. 生物方法: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如以益生菌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
总的来说,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对于其生存和繁殖非常重要。
综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年第12期总第36卷DOI:10. 3969/j. issn. 1005-1678. 2016. 12. 058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孟鑫,尚德静&(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鳳s aeru扣而a,_P. aeru扣而a)与其它革兰氏阴性菌相比,其外膜渗透性低,并且多种耐药机制 协同作用,更容易表现出对大多数抗生素极低的易感性,从而加入了 “超级细菌”的行列。最近使用突变体库筛选,微阵列技术和突 变频率分析已经证实在体内生长条件或复杂的适应条件下(如biofilm生长或群体迁移),抗生素本身也能够诱发非常大的基因团簇 突变从而导致耐药性以及新的适应性抗性。[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适应性抗性 [中图分类号]R453.2 [文献标识码]A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NG Xin, SHANG De-jingA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 China)[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exhibits an inherently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most antibiotics compared with most other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pecies because its low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the multiple ways in which P. aeruginosa can become 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has joined the “super bacteria”. Recent researches, using mutant library screening, microarray technology, and mutation frequency analysi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ntibiotics themselves can induce very large groups of genes in vivo growth conditions or complex adaptation conditions ( for example, biofilm growth or swarming motility) , resulting in resistance as well as new forms of adaptive resistance.
[Key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resistance ; adaptive resistance
自临床引人抗生素并滥用抗生素以来,细菌具有越来越复 杂的耐药性,导致“超级细菌”的出现和扩散,几乎对市场上所有 可用的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性。铜绿假单胞菌aeru扣而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广泛感染动植 物宿主[1],常见的医院感染中有10 ~ 15%是由其引起的[2],主要 引起了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者的慢性肺部感染[33]。 此夕卜,P. aerugi/WMa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5_6],_P. 引起的肺炎,常常导致急性肺损伤和继发性脓毒症,造成高死亡率[7_11]。与其他病原体相比,对多种抗生素(包括氨基 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P-内酰胺类)显示出较强的内源性抗性。 例如:对羧苄青霉素的内源性抗性使得大多数P-内酰胺类(包括 美罗培南而非亚胺培南)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mtion,MIC)增加4 倍;对非p-内酰胺抗生素 如喹诺酮,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和氯霉素也有一定的内源性抗作者筒介:孟鑫,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分子遗传学,E-mail: 1317302082@ qq.com;尚德静,通信作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E-mail :djshang@ lnnu. edu. cn。性。这种内源性抗性主要源于其极低的外膜渗透性或外排系统 被激活产生的去抑制作用。f*. 外膜中存在大量无效的成孔蛋白,限制了抗生素分子穿人细胞的速度[12],使得次级 适应性抗性机制能更有效地运行,如增加外排功能和酶对抗生 素的修饰。这些内在机制是遗传组成的一部分,可以通 过突变来稳定或增强,有些突变影响耐药性基因的表达及产物 的活性从而导致MIC变大,使许多常见的抗生素对P. aeragimwa没有效果,其他突变可能轻微地增加耐药性,使P. aeragmosa在大多数抗生素作用下的易感性逐渐降低,此外,一
些菌株还可以通过水平转移(即菌株之间)抗性基因决定簇增加 耐药性。除了内源性抗性这种比较传统的耐药机制,近年来发现P. aeragiraosa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胁迫有很强的适应性,也可
以引起对抗生素的适应性抗性,如接触抗生素,改变培养基条件 或改变生长状态等[13],这种适应性抗性的现象早就报道过,然 而,最近才研究其对临床问题的广泛适用性。虽然抗生素对多数由aeragimwa引起的感染有效,但是 其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率不断增加,加之—200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年第12期总第36卷综述
其内源的高耐药性,使得开发新的药物非常具有挑战性。为此, 了解P. aeragiTMwa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描述 了有关耐药机制的最新发现,并分析抗生素在临 床治疗的相关现象。1内源性耐药P. 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氨基青霉素,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等(3-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与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相比,野生型的A 的外膜渗透性低(比大肠杆菌的渗透性低12 ~ 100倍),使其对抗生素具 有极低的易感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是抵制抗生素人侵的 选择性屏障[12],常常被比作分子筛,大多数亲水性分子通过细 菌细胞外膜上通道蛋白的水分子扩散进人细菌,所以扩散效率 与抗生素分子的体积大小有关。aeragiTiosa细胞外膜中成孔 蛋白 F( Outer 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F,OprF)数量较少,所形 成的大的通道数量少,因此其对抗生素分子的进人具有很大的 限制,而其它形成小体积通道的成孔蛋白如外膜通道蛋白D (Outer 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D, OprD)和外膜通道蛋白 B (Outer 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B, OprB)仅允许小体积的抗生 素分子通过,还有些特异性成孔蛋白如OprD,允许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摄人;某些阳离子抗菌肽可以通过自我促进方式横过疏水 的双分子外膜。虽然低外膜渗透性影响了药物大幅度摄取,但 亲水分子可以在几秒钟内横跨外膜,达到内外平衡,说明P.除了具有高内源耐药性,可能还有其它耐药机制,如 适应性机制:外排泵被诱导表达,引起药物加速外排;抗性结瘤 细胞分裂(resistant nodule cell division,RND)系统 MexAB-OprM 和MexXY-OprM的表达,以及AmpC(—种由_P. aeru扣而a的染 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p-内酰胺酶,属p-内酰胺酶Ambler 分子结枸分类法中的c类)p-内酰胺酶的产生也有助于降低抗 生素跨外膜流动[14]。此外,生物膜(biological film, biofilm)本身就具有抵制抗生 素的能力。最近的研究提出了 bwfilm的抗性作用的几种方式: 第一,bwfilm基质可以充当扩散性渗透的屏障,阻止抗生素到达 其靶位;第二,bwfilm内的微环境使细菌生长缓慢,例如还原氧 区;第三,biofilm内的细菌亚群似乎分化为持久性细菌,大大降 低了对抗生素的易感性;最后,bwfilm内存在几种特异性调节的 抗性基因。最近,通过对导致抗生素敏感性增加的突变体的突变体库 筛选研究[1519],提出了 P. 对抗生素内源性抗药的几种新机制。即来自不同功能类的几十个基因可参与突变,并且 这种突变形成了基因团簇的一部分。例如,突变株在许多基因 中可以影响DNA的复制、重组及修复,从而显示对环丙沙星敏 感性增加。有趣的是,细胞分裂基因ftsK中的突变对环丙沙星 和P-内酰胺也有抗性作用[1618]。同样地,参与藻酸盐合成的基 因突变对P-内酰胺亚胺培南的易感性增加™。目前,在用亚抑制或致死浓度抗生素治疗的微阵列实验中 观察到失调基因和耐药性基因之间的重叠,这表明f*.适应性地激活防御机制以抵御抗生素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共 同证明了 f*. aeragiTiosa的高耐药性是几种同时作用的机制最终 作用的结果,其潜在的机制可能会在临床结果中发挥重要作用。2获得性耐药2.1不同菌株间的水平转移(horizontal transfer) 除内源 的高耐药性之外,还可通过部分可遗传性状增加耐 药性[21]。获得性耐药的两种类型包括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和 突变性。DNA元件(包括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原噬菌体等)可 以携带并且能够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的方式获得抗生素抗性 基因,从而增加抗生素抗性,甚至由于质粒包含多个抗性盒而具 有多药耐药性[22]。这种水平转移主要增强了 P. aerngmoM对氨 基糖苷类和P-内酰胺类的抗性,对其它几类抗生素也有一定影 响,例如:可移动遗传元件上的氨基糖苷修饰酶灭活氨基糖苷 类,导致氨基糖苷类的各种化学修饰,同时引起30S核糖体亚基 (氨基糖苷类的主要耙标)亲和力降低[22]。一些aeragiTiosa
菌株除了有AmpC p-内酰胺酶外,还获得了编码新的p-内酰胺 酶的质粒[23,从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因此,P. aeragimMa对p-内酰胺抗生素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是p-内酰
胺酶的产物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抗性。目前,令人关注的是 质粒介导的广谱p-内醜胺酶(extended-spectrum p-lactamases, ESBLS)的增殖和金属-p-内醜胺酶(metal-beta-lactamase, MBL) 对碳青霉烯类的灭活。2.2突变性获得性耐药的第二种形式是突变。细菌在 胁迫条件下存活的关键机制之一是自发突变[16],对付某个单一 抗生素的自发突变频率是1〇_6至1〇_9。但在DNA损伤剂的存在 下或在biofilm的生长期间,突变率可以进一步增加[25_3°],例如: 当细菌与亚抑制浓度的环丙沙星预孵育时,美罗培南的突变频 率增加了十倍;在WoElm生长期间,抗氧化酶下调导致DNA损 伤增加,被biofilm包被的细菌对环丙沙星抗性的突变频率与浮 游细胞相比增加了 1〇〇倍以上,另外bwfilm包被的细菌在休眠 细胞持续发育等因素影响下对抗生素抗性增加1〇〇〇倍;此外, 抗生素抗性分离株的出现主要与DNA错配修复系统中的突变 相关,由于错配修复基因mutS,mutL和DNA氧化修复系统基因 mutT和mutY中的突变引发了超强突变体,通常在CF患者中发 现,它们通过增加P-内酰胺酶和MexCD-OprJ外排泵的表达量增 强抗生素抗性[3133]。相关的研究还揭示了 P. aerngmoM外膜蛋 白OprD中含有亚胺培南结合点的环2和环3中的任何突变都 能引起构象变化导致碳青霉烯抗性。P. —旦发生“突破”突变,能导致外排泵过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