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6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与特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被广泛研究和认识。
它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病,并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和特征对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类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中的一种菌种。
根据生物学分类方法,铜绿假单胞菌属包括11个物种,其中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据生理和基因序列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可被划分为多个谱系(lineages),包括III谱系、I谱系、II谱系等。
不同谱系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基因组结构和其适应能力上可能存在差异。
二、特征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杆菌,由于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脂质与灰色或青铜色的产色物质反应而得名。
它具有一根或多根的鞭毛,使得菌体具备游动能力。
2. 生长条件:铜绿假单胞菌为无芽孢菌,能在不同的生境中生长繁殖。
它可以在常见的人体温度下(37°C)生长,也能在高温(42°C)和低温(4°C)条件下生存。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在水域、土壤等环境中都有存在。
3. 营养需求:铜绿假单胞菌对养分的要求较低,可以利用多种有机物质进行生长,包括氨基酸、糖类和脂类。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一定的抗胁迫能力,可以适应一些极端环境,如高盐度、酸碱度和抗生素等条件。
4. 裂解酶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溶解细菌和细胞组分的酶类,如蛋白裂解酶、核酸酶和糖类酶等,使其能够对宿主细胞进行侵袭。
5.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常规抗生素表现出抗药性。
这种耐药特性是由于其细菌膜上存在外膜蛋白的形成,使得抗生素难以穿透细胞膜对其产生杀菌作用。
6. 毒力因子: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使其能够对宿主细胞造成损害。
其中包括细胞外毒素(如外膜脂多糖、凝集素、蛋白酶等)和细胞内毒素(如脂质A和外毒素S)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及生理特征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具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本文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化学特性、营养需求以及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体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方面。
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呈现为直杆状或弯曲杆状,长度约为1.5-3.0微米,宽度约为0.5-0.8微米。
其菌体通常呈无色或白色,但也可以呈现绿色或蓝绿色,这是由于其产生的溶菌酶和色素所致。
在培养基上,它形成灰白、干燥且呈珠状的菌落,具有较强的糖胞聚和胶原降解能力。
2. 生物化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生物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可用于其鉴定和诊断。
它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如葡萄糖、乳糖、甘露糖等进行代谢,并产生酸和气体。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也可利用氨基酸、有机酸和酒精进行代谢。
另外,该菌具有多种酶的产生能力,如氧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些酶能使其耐受氧气的存在。
3. 营养需求: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其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
它属于好氧生物,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较宽容。
它可以在20-42摄氏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
其pH范围为7.0-8.0,最适生长pH为7.2-7.8。
此外,它对含氧量要求较高,不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
4. 生长条件: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各种寄主和环境中寄生和繁殖。
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自然环境中。
此外,在人体内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特别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容易引发严重感染。
它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特殊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特征、生化性质、营养需求和生长条件对于其鉴定、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医疗领域和环境卫生领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与特征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被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细菌。
本文将为您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一、分类: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铜绿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铜绿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的成员。
在分类学上,铜绿假单胞菌属被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界:细菌界(Bacteria)2. 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 纲:伯克霍尔德菌纲(Burkholderiales)4. 目:假单胞菌目(Pseudomonadales)5. 科: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6. 属:铜绿单胞菌属(Pseudomonas)7. 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二、特征分析: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通常为直杆状,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其细胞长度约为1.5-3微米,直径为0.5-0.8微米。
2. 纯培养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一般的培养基上生长,例如血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培养出的菌落呈糊状,表面带有绿色或蓝绿色。
3. 生理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广泛的环境中生存。
它是一种嗜热菌,生长适温范围一般为25-42摄氏度。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是嗜氧菌,对氧气的需求较高。
4. 代谢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进行代谢,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此外,它还可以分解多种有机物质,具有较强的生物降解能力。
5. 病原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为具有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常导致医院获得性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6.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常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使得治疗相关感染变得困难,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总结:铜绿假单胞菌属于铜绿单胞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染色结果描述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通常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并且也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原菌。
本文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和革兰染色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的特征包括:1.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杆状细菌,其形态多样,有的呈细长的弯曲杆状,有的则呈短而厚实的形态。
在培养基上生长时,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菌落呈灰绿色,因此得名“铜绿”。
2.生理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组成。
它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缺氧条件下生长,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适合在25~42摄氏度生长。
3.异质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有的菌株能够产生黏多糖,形成黏稠的胞外多糖层,有的则能够产生青霉素酶等耐药物酶。
革兰染色结果描述革兰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鉴定方法,通过使用靛紫染色剂和碘液、解靛液、洋红染色剂等对细菌进行染色,根据细菌细胞壁的性质来区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阳性与阴性。
下面是对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染色结果进行的描述:1.染色结果:在进行革兰染色时,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会呈现红色或粉红色,这表明它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细胞呈杆状或弯曲杆状,表面呈现灰绿色,这是由于它的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组成的原因。
2.细胞结构: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细胞内含有DNA、RNA和其他细胞器,呈质地较为均匀的球形或椭圆形,细胞内含有许多颗粒状结构。
3.染色效果:在染色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壁会吸收靛紫染色剂,但由于后续的解靛液和洋红染色剂的作用,使得细胞壁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显微镜下呈现杆状或弯曲杆状的棕色线条,这是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染色结果的特征。
在临床应用中,铜绿假单胞菌的革兰染色结果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对细菌进行初步的鉴定和分类,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
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
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
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
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
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
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
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
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名词解释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假单
胞菌科。
由于其氧化酶呈阳性,故又称绿脓杆菌。
它是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菌对湿热、紫外线及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但对干燥、直射阳光和紫外线均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存在的重要条件就是潮湿的环境,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烧伤、创伤或免疫受损的病人,感染部位可能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尿路等。
该菌的感染症状可能因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会引发炎症反应,并产生绿色或铜绿色的分泌物。
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该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因此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抗菌药物和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易感人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就医,遵医嘱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通常是一种耐药性很强的致病菌。
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呈杆状。
在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平滑、有金属光泽的绿色或蓝绿色细菌落。
2. 生理生化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对氧的需求较高,是一种好氧菌。
它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进行代谢,产生酶类如氧化酶和蛋白酶。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产生金属螯合物和溶解磷酸盐等特性。
3. 生化试验,进行一系列生化试验,如氧化/发酵葡萄糖、产气、利用麦尔刻姆盐基本培养基等试验,可以帮助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4.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对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与已知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序列比对,可以准确
鉴定出细菌的种属。
总的来说,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需要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
特征、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鉴定。
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相关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
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
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
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
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
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
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
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
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两者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
2004 年5 月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举行高层专家专题讨论会,内容涉及革兰阴性杆菌(重点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问题,现就若干主要问题达成的共识作一简述,供读者参考。
一、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定义及流行病学一般认为对下列5 类抗菌药中(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者) 1 类以上药物耐药者为多重耐药株,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株是指对目前推荐用于上述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经验治疗的药物全部耐药者,包括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但氨基糖苷类可不计入,因为该类药物单独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往往失败。
铜绿假单胞菌适宜在潮湿环境中生长,如水、土壤、植物、水果、花、蔬菜等。
在人体定植少,可能存在于消化道及鼻、腋下、会阴等部位。
医院中医疗用液体(如消毒液、冲洗液、透析液等) 、呼吸器等医疗器械或淋浴头等亦可有该菌污染。
不动杆菌属多处于潮湿或干燥表面,并可在正常人皮肤上定植。
通常不致病,医院中蒸馏水容器、瓶装水、静脉营养液、湿化器吸引管、冲洗液人工通气装置等可能受到该菌污染。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上述 2 种细菌在医院内均存在克隆传播,但主要通过医院环境接触还是经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目前尚无定论。
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氟喹诺酮类药和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亚胺培南) 是导致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另有多项临床对照试验结果,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用氨曲南、或碳青霉烯类、或氟喹诺酮类是导致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
鉴于上述两种细菌中的多耐株和泛耐株感染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因此专家指出在细菌耐药性监测中除调查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的耐药率外,尤应重视多重耐药株和泛耐药株的发生率,以便了解此种耐药菌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机制(表1)(一)β内酰胺酶两者均可产生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 酶) ,某些抗生素的应用可能选择出去抑制高产AmpC 酶的突变株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
此外该两种菌尚可产生多种其他β内酰胺酶以及丝氨酸或金属碳青霉烯酶( IMP、VIM 酶) 等。
(二) 细菌外膜蛋白改变使抗生素进入细菌体内的量减少。
(三)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导致此两种细菌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
(四) 喹诺酮类耐药两种细菌均可发生拓扑异构酶ⅡgyrA 或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 突变,导致对喹诺酮类耐药。
(五) 外排泵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外排泵可将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有时甚至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排出,导致细菌耐药。
三、控制耐药菌播散的措施据报道近年医院感染中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明显增多。
增多的原因主要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或由于医院内抗生素的选择压力所致,目前尚缺乏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播散的充分数据资料,几种可能的控制措施如下。
(一)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有专家建议自患者分离获得的革兰阴性杆菌仅对 1 种抗生素敏感者应采取隔离措施。
(二) 主动监测医院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定植的患者由于工作量大,决定是否采取主动监测措施取决于以下3 个因素: ①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患者中常规培养未被检出的患者所占比率,据报道医院内科或外科ICU 中未被检出的产ESBL s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约占69 %,非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约55 %。
②多重耐药菌定植时间的长短;根据美国医院感染控制指南规定,连续3 次培养阴性(每次相隔1 周) 可解除隔离,此规定可供参考。
③定植压力的大小:指患者周围环境中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包括定植及感染者。
有专家建议当医院内有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爆发流行时进行主动监测,但尚需进行大规模临床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确定。
(三) 选择性消化道净化措施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是造成多重耐药菌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肠道是多重耐药菌的重要贮存库。
严格的控制感染措施和良好的抗生素管理是重要的控制策略。
选择性消化道净化措施系采用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抑制肠道内细菌但不影响厌氧菌,同时合用或不合用抗生素注射剂。
目前选择性消化道净化措施、医院环境表面清洁及患者皮肤和伤口的清洁消毒等措施在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中的作用有待进行更多的研究。
四、限制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措施(一) 制订抗生素治疗指南临床调查显示选用无效或不恰当的抗菌药是导致严重医院感染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近期的研究发现对上述患者改用正确有效的抗菌药后并不能改善临床结果,提示正确的经验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制订抗生素治疗指南可以避免不正确抗生素选用尤其是不正确的经验用药和过多使用,在获知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后据以调整用药,应尽可能采用针对病原菌的较窄谱抗菌药。
(二) 医院中对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加以限制例如抗菌谱特别广的碳青霉烯类、容易导致耐药菌(产ESBL s 株) 产生者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毒性较大者如氨基糖苷类等。
但上述措施只有在细菌耐药性监测发现某种耐药菌爆发流行时并结合加强教育培训和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有效。
(三) 对轻、中度感染尽可能采用窄谱抗生素,对于严重感染患者的经验治疗则往往需用广谱抗生素。
(四) 抗生素联合治疗目前无确切资料证实联合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产生。
近期一份荟萃分析资料对粒细胞减低发热和严重脓毒症患者在获知药敏试验结果后推荐采用针对性β内酰胺类单药治疗,但对高危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者,尤其是粒细胞减低和血流感染患者应采用经验性联合治疗。
(五) 缩短抗生素疗程已知ICU 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产生耐药菌定植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期的研究提示人工通气相关肺炎(VAP) 低危患者应用抗生素8 d 已足够。
无危险因素的肾盂肾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患者也可适当缩短抗生素疗程,以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
但免疫缺陷患者、菌血症患者采用不正确经验治疗者及难治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者应适当延长疗程。
(六) 抗生素的轮换使用即细菌对之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停用一段时期,换用另一种抗生素,经过一段时期细菌耐药性有所下降后重新应用于临床。
曾有不少作者报道抗生素轮换使用对于降低耐药菌产生的效果。
抗生素轮换使用的方式可以是: ①按预定的次序定期轮换,如A →B →C →A →B →C ; ②根据本单位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结果换用敏感抗生素,如A →B →→A →C; ③选用数种抗生素同时联合,如A + B + C + D →A + B + C + D。
目前认为在一段时间内采用单一品种轮换使用的方法作用有限,结果往往是对第1 种抗生素的耐药菌虽可能减少,但对第 2 种抗生素的耐药菌有明显上升,但选用多种有效抗生素品种联合应用,结合缩短疗程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换用窄谱抗生素,可能限制耐药菌的产生,但尚需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
五、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一) 多黏菌素及黏菌素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敏感菌株所致感染,多数学者推荐选用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尤其适用于菌血症和粒细胞减低的患者。
但对于上述两种细菌中的多重耐药株或泛耐株(仅对多黏菌素类敏感)感染,1999 年以后有5 篇报道采用黏菌素治疗,共85 例,其中前者43 例,后者42 例,有效率25 %~61 % ,肾毒性发生率8 %~36 % ,神经毒性反应少见。
作者认为黏菌素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或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最后选择。
(二) 联合治疗已报道的抗生素联合有以下几种。
1. 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有效) :替卡西林+ 妥布霉素+ 利福平;大环内酯类+ 妥布霉素+ 甲氧苄啶+ 利福平;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多黏菌素B + 利福平;头孢他啶+ 黏菌素;多黏菌素B + 亚胺培南。
2. 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有效) :多黏菌素B + 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 + 利福平+ 氨苄西林2舒巴坦;多黏菌素B + 利福平;多黏菌素B + 利福平+ 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 + 亚胺培南+ 利福平;黏菌素+ 利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