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2014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34
一例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分析一、病史简介患者,男性,84岁,身高177cm,体重79kg,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30年,加重半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慢性咳嗽、咳痰、以黄脓痰为主,伴喘息,活动后明显。
病情反复发作,逐年加重,治疗期间给予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伴喘息加重,活动后明显,门诊以“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收入我院。
既往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骨质疏松症病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9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1/87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
咽无充血、红肿,扁桃体无肿大,桶状胸,双肺听诊呼吸音粗糙,双肺闻及广泛干啰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59×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C-反应蛋白:159mg/L;胸部CT平扫:1.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2.双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
临床确定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继发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性感染、阻塞性肺气肿。
二、治疗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在化痰、平喘的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初始治疗方案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 ivgtt qd。
入院第4天,患者咳嗽、咳黄痰、痰量多且不易咳出、喘息症状无缓解,血常规:白细胞12.5×10⁹/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9%;C-反应蛋白:186mg/L。
痰培养结果:铜绿假单胞菌。
药敏结果: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棒酸、阿莫西林/棒酸为耐药;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为中介;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
经药师建议,停用左氧氟沙星,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3.0g ivgtt bid,联合用硫酸依替米星 0.15g ivgtt qd。
铜绿假单胞菌(PA)G- 是院内感染(HPA)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抗铜绿假单胞菌
1、青霉素类:哌拉西林+酶抑制剂、美洛西林、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具代表性。
2、头孢菌素类:头孢米诺(2代)、头孢哌酮(3代)、头孢他啶(3代)、四代头孢
3、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还可作用于需氧G-杆菌)
4、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效果较好(除厄他培南以外的碳青霉烯类)
5、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
6、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最好合用)
7、大环内酯类:有去被摸打孔的作用
8、多黏菌素类属窄谱杀菌剂,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许多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
9、磷霉素用于治疗PA所致的中重度感染
需要联合治疗。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版)》更新解读一、新共识在 PA 下呼吸道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方面的更新新共识分析了疾病流行病学、病原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性变迁。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PA 的分离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占呼吸道标本分离菌的第 3~4 位;•但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分离菌中 PA 占第 1 位,而构成比有下降趋势;•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 MDR-PA 比例较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 MDR-PA 比例更高;•下呼吸道感染中碳青霉烯类耐药 PA(CRPA)的比例上升明显,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
▶ DTR-PA 的概念在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中,PA 的耐药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过去,大家对铜绿多重耐药(MDR-PA)、泛耐药(XDR-PA)、全耐药(PDR-PA),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CR-PA)的概念比较清晰,但是根据新的形势,共识提出了 DTR-PA——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这个新的概念。
这一次新共识里面,对于耐药的新形式:DTR-PA 做了重点介绍。
DTR-PA 这个概念最早是在 2015 年由美国 CDC 提出,并做了简单的定义,2018 年,通过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正式阐述了 DTR-PA 的概念及其对于临床治疗的影响。
首先,DTR 是不同于传统的 MDR、XDR,因为 DTR 更加关注一线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如果出现 DTR 则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高效、低毒性的治疗药物选择,因此这个概念的区分是更加贴近临床的。
其实 DTR 菌株完全符合 CDC 定义的 MDR、XDR 的概念,但是和 PDR 比较,DTR 提供了更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概念,因为 DTR 关注点是细菌是否对所有一线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需扩展到所有的抗菌药物。
▶适应性耐药其次,新共识关注了 PA 复杂的耐药机制。
在新的耐药机制中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是生物被膜的形成,第二是群体感知系统。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1 基本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的学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当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腊语的pseudo及monas所组成,意即虚假的单元,是早期微⽣物学⽤作描述病菌的。
⽽Aeruginosa则是铜绿(即铜与空⽓中的氧⽓、⼆氧化碳和⽔等物质反应产⽣的物质,⼜称铜锈。
化学式Cu2(OH)2CO3),正好表达了这种细菌所产⽣的青⾊⾊素。
绿脓素(pyocynin)的⽣物合成是以群体效应来调控,就像充满囊肿性纤维化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的⽣物膜⼀样。
2 病因 (⼀)发病原因 [1]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种。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蓝绿⾊绿脓素,感染伤⼝时形成绿⾊脓液。
本菌为⽆荚膜、⽆芽孢、能运动的⾰兰阴性菌,形态不⼀,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鉴别,本菌⽣长对营养要求不⾼。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为内毒素蛋⽩(OPE),是⼀种保护性抗原,另⼀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清型,此外还可利⽤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 1h才被杀灭。
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综合征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键因⼦,不过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内毒素的含量较低,故在发病上的作⽤要⼩于肠杆菌科细菌。
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敏感细胞后被活化⽽发挥毒性作⽤,使哺乳动物的蛋⽩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疾病过程。
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机制研究进展徐辉;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具有致病力强、病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致使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率大幅度增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造成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对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机制进行综述.%Pseudomonas aeruginosa as a Gram-negative bacteria,i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pathogenicity and high fatality rate.Due to the wide us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in recent years,the resistance rate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infection caused by multiple 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has evolved into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 of beta lactam combined with fluoroquinolone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7(020)006【总页数】4页(P712-715)【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联合治疗【作者】徐辉;何晓静;李晓冰;菅凌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易引发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疾病,对某些常见抗菌药物具有敏感性。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
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
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
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
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
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
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
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
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