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1.【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

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

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10:生字)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

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交流四季古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这是对会写字的识记和书写设计的环节。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

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词,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诵读古诗,锻炼了学生的理解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

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

音。

zènɡ liú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

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篇一:《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苏轼的诗,苏轼这个名字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不陌生,所以,在作者背景介绍 这一块儿相对而言比较省力.古人写秋,一般悲伤情绪较浓,可是苏轼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 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读他的这首<赠刘景文>,你会沉醉在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 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别有一番风味。“傲 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传统的古诗教学要求字字落实,解释诗句更 是成了重点任务,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将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感情、诗情画意的古诗支解得零 离破碎。更何况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首先会认,会读, 会背;其次是借助图片、音乐、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由反复朗读所感悟到的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景 象之中,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还有就是要体会古诗的韵味 并用自己的朗诵将其表现出来. 我在 教授这首古诗时,就是以这三个要求为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实现的都不错,唯有在引导学生的深 情朗读中,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始终激发不起,老师的深情朗读带动不了学生的 激情,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 到底该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朗读呢?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还是??我曾经做过很多尝试, 可效果都不是很好,能响应你的永远是那几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 经过一番探索后,我决定今后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的时候再做一番尝试,那就是: 一、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几句,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 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 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 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 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待今后我的这个尝试会收到好的效果. 篇二:古诗《赠刘景文》课后反思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今天 上了《古诗两首》,第一首诗苏轼的《赠刘景文》。上课前和办公室的老师一起交流,觉得古 诗很不好上,低年级的古诗就更不好上了。 上课 伊始,请孩子们复习了上学期学的两首诗《小池》《… 》。孩子们都知道这是吟诵春天的 诗,顺势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有关秋天的两首诗。 《赠 刘景文》这首诗中生字特别多,所以让学生学生用了各种形式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抽 读。到最后孩子们读得通顺了,流利了,进入下一环节。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古诗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反思1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2 《池上》这首诗中,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在谈对“偷”的理解时教室象开了锅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样争论不休。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问题的感悟与质辩:小娃去采白莲到底是天真还是“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踪迹了,所以这个“偷”字更能体现出小娃的天真可爱。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2.《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3.《爬天都峰》教后反思 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两班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当时心里很矛盾:两个班讲的不一样,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最准,觉得似乎都有理,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

杜牧《山行》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杜牧《山行》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 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 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 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 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 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

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 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 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 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 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 (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 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 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 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 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

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与反 思(示范文本)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 2、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要 1、结合课文插图,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借助拼音读古诗,看看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 3、认读生字。 二、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1、课件展示:秋末景象图。 2、仔细观察画面,指导看图: ⑴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⑵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赠刘景文》。

4、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 5、指名读,正音。 6、要求人人都读正确,要求同桌互读。 三、学习生字 1、互助合作:课件出示生字,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⑴人人会认。 ⑵交流识记方法。 2、检查识字情况。 3、课件出示要书写的生字: 枝记刘 四、重点讲解 1、读文质疑: 师:读了好几遍,这首诗的大概意思你知道吗?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同学们交流交流。谈自己的初步感知。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画出来打个问号。 2、请你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估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一)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意思。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 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A.乘、搭 B.因为 C.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橙黄橘绿”的意思是()。把下面含有颜色的词语补充完整。 万()千()姹()嫣()桃()柳()()山()水(4)“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在诗中指(填人名)。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两处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 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阅读提高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行 远上寒山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了、、、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 一、读所见 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 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 师:能背下来吗?来源&#*:中教网 (生齐背全诗)中国教育&*出版网~] 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 (完形填空。师生评价) 二、画所见 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 (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 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 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来源@:zzstep.c&%*#om]生(齐):叶绍翁!来源中&~教#*网 师:也就是诗中说的—— (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有——

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 (生交流、师圈) 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中国教育出%~&版网 (生齐读) 三、抒所感 (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只听到风吹过梧桐树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江风吹过,送来一阵阵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坐在江边,望着黑樾樾的江面若有所思,他可能要到遥远的京城去做官,也可能要去远游。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可能很孤独、很寂寞。 生:他可能感到一点淡淡的伤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师:谁能试着朗读前两句诗,来传递诗人的心情。 (一生读)中国教育出版网@] 师:你读完前四个字后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诗人的伤感寂寞。(示范读)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一起来读!来源:#%中^&教网 (生齐读) 师:“萧萧梧叶送寒声”,发现了吗?这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传递了诗人的这种孤独、寂寞和伤感的心情,是哪一个字?[www#@%.*zzstep~.com] 生(齐答):寒! 师:诗人不但身上冷,心里也冷。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齐读) 师:诗人见到了哪些景才让他的心里充满了寒意呢?再读读这两句诗,体会体会。 生:诗人见到了梧桐叶被风一片一片吹下来,让他感受到寒意。 师:为什么梧叶会让他感受到寒意呢? 生:可能诗人的家乡也有这样一棵梧桐树。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一、课前预习 1.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 2、把我会认的字加上拼音读一读。 3、自制生字卡片去掉拼音认读 4、通过读感悟本课写的是什么季节的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不会读的指读。 2、谁能把这首古诗正确流利的赌一次呢? 3、师生评价 三、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次。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课件1学生再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四、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1 3、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 个字,会写“寒、径”等13 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 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 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 2.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 (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学生活动 倾 听 、 交 流

山行教学文档

《山行》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

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二首《小儿垂钓》《夜书所见》教案 课型精讲课教材分析《小儿垂钓》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夜书所见》写作者夜里看到了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乡之情。教学要求1.会认10个生字,会写7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诗中描写夜晚所见和小儿垂钓的情景,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歌《小儿垂钓》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蓬稚纶侧莓苔(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3)交流认字方法。(4)自由读,开火车读。(5)读课文测读。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1)指导写字。(2)认真读,观察字形。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招:右边是刀+口。(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三、学习《小儿垂钓》1.听课文录音朗读后自读课文。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儿”指什么人?“垂钓”就是做什么?诗中的“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2.“小儿”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稚子”,幼稚的孩子。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学钓鱼的情景。3.读第1、2两句。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齐读第1、2句。4.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遥招手”,远远地招手。教学“遥”,远远地。)(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齐读第3、4句。5.朗读全诗。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6.有感情朗读全诗。四、作业1.背诵古诗。2.说说诗句大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歌《夜书所见》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难点1.学习生字词。2.诵读诗歌,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小儿垂钓》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2.读古诗《小儿垂钓》。二、学习《夜书所见》,认识生字1.初读课文。(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萧促篱(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自由读,开火车读。(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客:与容的区别。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5)学生书写,师指导。三、学习《夜书所见》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4.词语教学。萧萧:风声。挑:捉。促织:蟋蟀或蚰蚰。篱落:篱笆。5.题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三篇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一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 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

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山行》教学反思二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 册)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 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 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 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 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