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_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_季进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_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_季进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_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_季进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_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_季进

如果不算漫长的传教士汉学,就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汉学教授席位算起,“汉学”研究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经历了整整二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二百年间,“汉学”的名称、范式和中心几经变化和迁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跻身学术典范,引来“汉学主义”之讥。作为后起之秀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果从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出版算起,也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从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研究领域,发展成蔚为大观的独立学科。我们可以批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曾经的意识形态色彩、过度理论化的倾向,甚至某些东方主义式的价值取向,但是,无需讳言,它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也带来了挑战和刺激,一再翻新我们对文学和文学史的认知与定位。这样的判断,似乎难逃“冲击———回应”论的老调,可是老调有时仍需重弹,特别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我们无法回避“冲击———回应”的现实,关键是如何进行分析和阐释。这种现实是基于不同学术话语的对谈,还是不同文化语境的协商,抑或是不同地缘之间文学研究的跨国流通?这种现实因何而成,在何时发生逆转,又缘何而逆转,背后潜藏了怎样的权力话语、动力机制和知识取向?本文当然无法全面回答这些问题,只想提出地缘与学缘、观季进

内容提要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提出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探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引发或折射出的学术史问题。从地缘到学缘,代表海外汉学研究的趋向,我们应该打开地理视界,淡化内外界限,重新审查海外汉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反思海外汉学的洞见和不察。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并非正反易位或直线进化,更多的是彼此修正或相互增益的关系。三组概念的辩证,有助于我

们重新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心态、

立场和策略来面对和研究海外汉学,实现不同学术话语的对话与融合,推进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批准号:12&ZD161)成果

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探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引出或折射出的学术史的种种问题,为我们反思海外汉学的洞见和不察,推进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借镜。当然,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内部与外部这几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非正反易位或直线进化,更多的是彼此修正或相互增益的关系,这是特别需要说明的。

一、地缘与学缘

所谓“海外汉学”,是指中国之外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国外中国研究”。其命名本身就直指地缘构造,不难看出背后潜藏的国家政教意识形态和领属自觉,乃近代以来民族、国家观念下的产物。这种地缘性往往带来鲜明的政治意识,成为划分左中右文学立场、品评作家作品的重要因素。回首早期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夏志清的开山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政治立场就与国内相左,臧否人物也带有明显的冷战意识形态。虽有列维斯(F.R.Leavis)的大传统和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但其架构和评判还是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王德威也曾指出《中国现代小说史》将“大传统”、“新批评”等理论验证于不同的文脉上,不只是概念形式的操作演习,更“见证了离散及漂流(diaspora)的年代里,知识分子与作家共同的命运;历史的残暴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经验”①。那么,同理以推,夏志清借助于文本世界所传达的可能也包含了他的政治态度或对红色政权的微词,对张爱玲与鲁迅两位的高低月旦,已足见其欲达成的政治正义和伦理秩序②。当然,这种所谓的意识形态方向,有时是我们对文学文本先有了左右正误的先验判断,以至于对文本的解读不得不相应地变成了意识形态的选择。因此,不一定是夏志清有多少政治情结要借文字的品评来疏解,倒可能是由于地缘的因素,大陆的批评者们更多地看到了其中的政治芥蒂,与其说要指正其人其作的不足与偏颇,不如说是自认为操持着批评的“正义”,以文学的标准来公正评价海外的研究。殊不知,这种以权威的形象所塑造的“公正”,也许不过是基于地缘因素所形成的另一种压抑。

这种地缘观念所形诸的“中国”其实是“大陆+港台”的版图构造,落实到文学史写作上就是主次有别、雅俗有分的叙述体例和编排结构,港台文学从来都是另立旁支,聊备一格。这一方面反映了特殊的历史境遇给文学带来的不同影响,港台文学与大陆文学大异其趣,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某种强烈的正统中心的价值观念,似乎只有大陆文学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正统。这种所谓的正统,以纯正性为标榜,所落入的却是另一种对外来影响的抗拒,与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相违背。更加耐人寻味的是,近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恰恰伴随着对文学传统的民族主义式的强调。不仅文学理念、美学主张如此,就是文学史书写也包含某种“师夷长技以制夷”式的抗拒。20世纪之初,各种文学史相继出现,梁启超、王国维所要见证的是文艺观念、小说主张的现代化,而林传甲、黄人诸位则要求通过文学史的叙事彰显民族主义的观念,即使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对国民性念兹在兹,都带有一定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和思维。与正统中心观念相关的是,地缘观念对海外丰沛的流散文学视而不见,以至近年来海外关于“华语语系”(Sinophone)的讨论愈演愈烈。王德威特别强调文学现象与文学观念的“众声喧哗”和“多重缘起”,所求证的是多元并发的文学格局,以及流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礼敬,而史书美则偏好流散文学异于大陆的特质,更在乎这种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偏离③。华语语系的观念由海外学人提出,也说明这个概念不仅涵容的是星散海外的文学创作,

也透露出海外学人的忧切心态。从陈世骧的抒情传统以正宗法乳论中华传统,到史书美以异流造型论现代文学,实在是一脉相承。这里面是去国离家的“想象乡愁”,是情感的政治,也是后殖民理论所一再搬演的“身份认同”的具体落实。如此种种,都与地缘观念颇多关联。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要提出“学缘”观念,以弥补或纠正“地缘”观念所带来的种种不足与偏颇。这里所说的“学缘”,不再囿于学校、地区或相似的求学经历等因素,而是指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传统与学术资源被广泛分享,人们在深入地理解、探讨、交流、对话时所形成的一种学术联结。它取代了那种实存的人际关系和学术网络,转而强调虚拟的同一的时空构造,更多的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共同体”这个流行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到底在什么意义上才得以成立?如果只是同时致力于一个学术领域,一起开过几次会、讨论过几次问题,就不加辨别地称其为“共同体”,那显然完全取消了“共同体”的独特含义,将其简单化、庸俗化了。同样,对于那些王德威所批评的挟洋自重者,借“表演”新式西方话语,变理论的干预为理论的买办,游走海内外,一鱼两吃者④,恐怕“共同体”之说也无从谈起。因此,“想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超然的学术通道,远离了实体性的机构设置和实质的学术利润,关心的并非搬用时髦理论可能引出的轰动效应,而是强调彼此的对话所能提供的学术争议和增益。在安德森的论述中,想象并非凭空而起,它的达成依赖于现代印刷技术,特别是小说和报刊所构造的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因为这两种形式为‘重现’民族这种想象共同体,提供了技术上的手段”⑤,而在“想象的学术共同体”中能与此功能相当的大约是翻译所扮演的角色。虽然翻译背后各种话语利益交织,所建造的交流平台也绝非是等值和均衡的,但正是翻译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改造着“共同体”意识。换句话说,学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并不是某种同一的信仰或一致的立场,而是植根于不同面相的反思、不同话语的对话。在全球化的流通和交际中,学术共同体中也充满着各种学术欲望的呈现与符号仪式的转移,这种欲望既可能如陈小眉所展示过的“西方主义”那样导向自身⑥,也可以像刘禾追索过的“帝国碰撞”那样指向外部⑦,但不论欲望的方向如何,它们都不断丰富着学术共同体的历史与系谱。这种不断丰富与深化的想象的学术共同体,正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学缘”。从地缘到学缘,既代表了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也为我们重新反思海外汉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

二、观点与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对海外汉学最常见又最中庸的评价。不过,这句套语还是显示了某些必要的批判倾向。这绝不是表面的文字游戏,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越需要认真地审视。“他山之石”提示我们海外汉学有其独到的价值,也有其自身的限制,而“可以攻玉”则表明其可能的影响,代表一种未然的趋势,而非已然的实有。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至少它说明海外汉学的价值并不孤立地取决于自身,也来自于它的接受者。我们会在什么语境下,以怎样的心态、立场和策略来面对和研究这个学术话语,进而产生对话与交流?换句话说,海外汉学的意义,终究落实在我们的能力和愿望的折冲之间。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们对海外汉学的了解和掌握,多数是借助译本完成的,而在这些译本中,我们经常读到的不少是改本、选本或者转述本。如此一来,翻译陈规加上出版审查,海外汉学研究往往变得言不从意不顺,再加上我们对这些研究的写作语境和学术传统疏于考察,很容易就使得谨严的论证体系沦落成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大家热衷于抓住海外学者著作的某个论点或褒或贬,却很少能梳理出其产生的学术脉络。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同海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

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外汉学自身的研究方法有关,特别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行的是举证法,一个观点提出来以后,再辅以若干材料,但是翻译、出版的过程,可能使得论证不断缩水,最后在译入语文化中的读者读来,就常有虎头蛇尾、捉襟见肘的感觉,论证全然成为观点的陪衬。因此,有的批评家就误把海外汉学解读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学术世界的反映,因为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对理论和材料的使用也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所以,学术研究就变成了夺人耳目的学术表演。

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之于对王德威的批评。国内学界对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⑧或弹或赞,基本上呈现两歧局面,但对立的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却一致落在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个观点上,反倒对其具体的论证与探究的过程兴趣寥寥,更遑论做出应对和协商。批评者认为王德威不过说了一句大白话,历史的进程本来如此;而褒扬者则在乎他彰显晚清魅力,为现代文学另立源头。可王德威本人对此都不认同。他说,我完全可以把这句话反过来讲,说“没有五四,何来晚清”⑨。这个意思很清楚,王德威所要倡导的是“五四”与晚清之间的相互映衬、照亮,而绝非以晚清取消“五四”的示范和开创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所谓的“多重缘起观”、“众声喧哗论”,虽对“五四”话语压倒一切的叙事有所触动,但实在也难逃学院炫技之嫌。但必须强调,这种见仁见智的“多元论”,并非表面的一个变成多个,其核心是要探问各个不同的“多元”因素如何对话与呼应,文学史的整体观到底要在哪些方面体现?循此我们注意到,王德威在大谈“多元”、“多样”的同时,还有重要的一问,那就是:“众声喧哗以后”怎么办⑩?从20世纪70年代,伊维德(Wilt L.Idema)提出,说书不是白话小说的唯一起源輥輯訛,到今日王德威再提现代文学的多重缘起,三四十年过去了,“多”这个概念尽管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也未必见得能被很好地领会和贯彻。大家只注重什么人提了什么观点,而没有注意到这些观点所揭示的学术理念和方法是什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对海外汉学一些重要论点的背景缺乏了解,对海外汉学的学术传统比较陌生。以甚嚣尘上的“现代性”研究为例,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它基本上是针对政治过分干涉文学研究而提出来的。从夏志清启用新批评模式开始,这种趋向就已经显现,到了李欧梵、王德威,甚至更年轻的一辈学者则更进一步,不仅运用现代性理论来讨论问题,而且开始反思现代性本身的悖论。但是,国内的接受者,正如李陀所批评的,只知其一,不及其余。知道了现代性,却遗忘了反抗现代性;知道了反抗现代性,却不知道现代性本身还带着自反性、批判性輥輰訛。由此,国内各种冠以现代性之名的专著论文,多则多矣,却未必都能如海外研究那样清楚地知道要针对什么意识,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我们对所谓的“全球化”以及由此而生的“帝国审美心态”缺乏必要的警惕,“观点中心主义”恰恰突出展示了去历史化和西方理论崇拜。在一项针对电影生产日趋普世主义的讨论中,王斑写道:“全球化影响下的电影制作,越来越趋向营造历史的视觉、情感景观,而不去深入探讨民族历史中的问题和矛盾。电影与资本相融合,压抑了历史活动的真正动因。电影因此成为资本在全球扩张、流通的视觉媒介。”王斑将此概括为“作为资本形象的电影”輥輱訛。显然,一个与之相对的概念是“作为文化或历史形象的电影”。前者从泰勒(Charles Taylor)所说的“科技传统”发展而来,基本上展示的是现代性的均质化特征;而后者则关注不同文化模式、不同历史所能引出的现代性的复数化和另类化特征輥輲訛。正是在“两种现代性”的层面上,我们来理解唐小兵的“再解读”理念輥輳訛、刘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考輥輴訛,以及王斑关于“崇高话语”和“历史记忆”的深入探讨輥輵訛等等,就会发现这些观点都试图对那种完全将政治理解排除在现代性想象与美学思考之外的研究范式有所改造。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刻革命记忆的红色国

度,政治如何塑造现代,并与之发生紧密关系,已经成为解释中国“另类现代性”的突破口和切入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愈演愈烈的“告别革命”、“放逐诸神”(刘再复、李泽厚),乃至于商业竞卖、下半身写作,我们尤有必要思考,革命、政治是否已经真的沦落成了明日黄花?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仅仅是学院内部的一种美学现代性试验,还是对社会文化生产有着借喻性解读的干预手段?事实上,我们对海外汉学的接受每有买椟还珠之举。综观当下的文学研究,有多少研究不是在为西方世界提供的那些“新观点”、“新理论”寻找更多的支撑材料和文本信息呢?借用周蕾对宇文所安的批评,我们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国内学者对汉学的尖锐批评或者简化论证只求观点的做法,事实上是对自己研究状况的一种深刻焦虑輥輶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理念”和“方法”却因人而异。“观点”和“方法”代表了文学研究在全球视野和地方视角上的不同作为,前者是事实,而后者才是生产力。

三是与目前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深入不够有关。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目前我们的工作以译介为主,其中有专著的翻译、学术书评、研讨会,也有专人专论、学术访谈,还有西方研究现状和历史的总结、概述,其中当然不乏反思、纠偏之作,但是,应当承认,这些零散的思考,并没有系统、细致地对海外汉学研究本身的问题、观点与方法做出学理性的阐述。表现之一就是对汉学的批评意见,过于浮泛笼统,常有套话之嫌,不是批评其受到意识形态的牵制,就是批评其理论的限度,往往以文本为牺牲,或者声称其人思想立场偏激,早有东方主义或者西方中心主义的图谋。可是,我们也不妨追问,这些受到政治观念左右的论者,每个人的表现是否一致,程度是否相等,是否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表现的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同的作者是否因其所处的时代、所掌握的学术资源以及所经历的学术训练不同,而有差异性的表现呢?表现之二,是对海外汉学在西方学界的边缘地位过于强调。应该说,指出这一点当然很重要,但是,每每将其与在国内学界所受到的礼遇相联系,则不免暴露一己之褊狭,背后的潜台词正是,边缘不应当也不值得我们如此大张旗鼓地去研究。殊不知,边缘也不妨成为一种学术策略。汉学变身“主义”,既有其风险,但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根本无需刻意拔高或者打压汉学,以为“主义”将成,实在不过是一种过分强烈的内外意识所致。

三、外部与内部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打开地理视界,淡化内外有别的界限意识,从现代学术史建设的角度重新定位、审查、使用海外汉学的种种成果、方法、理念,把它从他山之石变成内部资源,在一种晚清以来的“天下观”、“世界观”中,重新领会中国现代学术的嬗变、转移和发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这种打通内外的趋势,有其不得不然的动力与契机。就内部因缘而言,现代学术历时一个多世纪,许多曾经“时新”的论述和理念,已经无法全面解释当下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现状,其典范价值和合法性也一再受到挑战和质疑。例如,“进化论”深陷“革命”与“启蒙”的迷思,其直线姿态却无力解释传统的不断潜返与回旋,以致被“多元并发”、“复线观念”所取代。而“写实主义”则徘徊在道德与美学的两难与限制之间,常常难以自圆其说,也因此遭到新历史主义的“叙事”挑战。那种坚持古今演变有其“独立传统”的见解,逐渐被“比较意识”所瓦解,“古今”坐标变身成为“古今中西”历时、共时的双向轨道。种种迹象表现,现代学术正从内部发展出范式转移的新要求。而从外部契机来看,西学东渐,或者用更时髦的说法,全球学术资源的流通、共享,为中国学术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我并不是说中国学术无法从内部发展出新变的可能,也不是指这种学术的刺激、交流完全是超然的,而是指在一个中西互动已经极为紧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

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密的语境下,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建设已经将西学因素广泛包容于内在结构,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海外汉学完全可以成为学术转型的有效资源。也许,我们可以在此内外转换的机缘下,更深入地探讨在当代中国重建学术史预示着怎样的新一轮的国族想象、自我确证以及教育体制的转型,其中最核心的思考依然是,我们所研究的对象之本体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具体到现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的建设,这个问题就是,现代文学是什么?现代是什么?文学又是什么?

“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或研究范畴,其实是一种现代建制,是20世纪的发诚如王德威所言,

明,它的谱系至早不会超过19世纪末輥輷訛。而且,这个建制的依据,正是西方对文学的定义和分类,其中也包括日本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当然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知识秩序的生成,它引导了其后对文学路线的思考;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追随刘禾的论述,认为这同时是“一个自我殖民的规划”,它使“西方成为人们赖以重新确立中国文学的意义的终极权威”輦輮訛。但是不论正负,这些在当时可能具有权力意志的东西,到了今天已经成了我们不容回避的学科史背景和根基。可以说,西学并不外于我,优于我,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要突破所谓的内外界限,把看似外援的东西内化成自我的组织。

有人认为,汉学研究在材料和理论上具备优势,这使得当代中国学界“仿汉学”风潮此起彼落。这实在不过是一种误解。一方面,全球化的学术开放体系,使得知识垄断不再可能,优劣论早该寿终正寝;另一方面,所谓的优劣不过是自我设限,投射的是根深蒂固的内外意识。我要指出的是,海外汉学研究不仅已经成为我们学科的基础构造和历史组成,而且有些海外汉

—回应”学研究的新颖观点,其源头恰恰在中国学术传统“内部”。比如费正清著名的“冲击——

论,经过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列文森(Joseph Levenson)等人的阐释和运用,影响深远,几成典范,后来该观点因受到柯文(Paul Cohen)的批评,又一度预示着史学研究典范的迁移。殊不知,费正清这个著名论点实在是受教于当时与他过从甚密的中国学人蒋廷黻、胡适和邓嗣禹诸位,最早就出自费正清与邓嗣禹合编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輦輯訛一书。就此而言,我们根本无须恪守严格的内外界限,或者刻意塑造出一个高高在上的西方形象,来为现代学术的转型制造权威依据和象征资本,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较视域和图景已经展开,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轮讨论和研究的基本语境。

回到前面的问题,正是借助于海外汉学与本土传统的内外融合,我们可以重新思考现代文学是什么?是如何被建构与叙述的?海外资源与本土传统在其中如何相互对话、共同推动现代学术的转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一些有益的、新的特征已同时展现,学界对所谓的“文学是什么”之类的观念有了迥异于前的探索。就“现代文学”而言,首先是“文学”、“文本”的定义有了一个跨学科的思考,在传统的“文字书写”中又融入了“视觉表述”,融电影、图像、文字研讨于一炉;同时,变文本的“写作观”为“制造观”,从作者中心论和纯美学阐释中脱离出来,转而去考察文本的意识形态构造,读者、作家、出版社以及出版技术、审查机制等等因素的合力作为。其次是对“现代”的可能和表现,有了更为灵活多变的理解。这不仅是指它总是与性别、身体、都市、跨文化之类的时髦话语关联、对话、磨合,也是指它对历史以及自身所形诸的历史有了一个更为透彻和辩证性的考量。其中既有大小传统的对话、新旧之别的分解,更有写实与虚构的辩证,当然更重要的是,带着这些新的反思,又重新结构了一种关于文学历史的表述序

“文学史不是有关纪念碑似的作品的故事,而是有关一些列。借用库绪纳(Kushner)的话来说,

可能相互交流的项目的多样性组合”輦輰訛。正是在这些新的现代文学研究的体征之下,我们有可能对海外汉学研究作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深挖,以图为现代学术的建立清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

谱系,推动一个真正学术共同体由“想象”走向“现实”。

①王德威:《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第xiii 页。

②有关鲁迅和张爱玲所引发的文学史意识形态讨论,参见张英进《鲁迅……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流

变》,王尧、季进编《下江南:苏州大学海外汉学演讲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327页。

③参见蔡建鑫、高嘉谦主编的“华语语系文学与文化”专辑,载(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第22期(2012年12月);

Shu -mei Shih,Visuality and Identity: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④参见王德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⑤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⑥Cf.Xiaomei Chen,Occidentalism:A Theory of Counter -Discourse in Post -Mao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⑦参见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出版社2009年版。

⑧参见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⑨輥輷訛王德威:《现代中国文学理念的多重缘起》,王尧、季进编《下江南:苏州大学海外汉学演讲录》,第134页,第

131页。

⑩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輥輯訛Cf.Wilt Idema,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The Formative Period,Leiden:Brill,1974.

輥輰訛Cf.Li Tuo,“Resistance to Modernity:Reflection on Mainland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1980s.”,in

Pang -Yuan Chi &David Der -wei Wang (eds.),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A Critical Survey,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輥輱訛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輥輲訛关于“两种现代性”更详细的讨论,可参见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輥輳訛参见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輥輴訛Liu Kang,Aesthetics and Marxism:Chinese Aesthetics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輥輵訛参见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20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全球化阴影下

的历史与记忆》。

輥輶訛参见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輦輮訛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

輦輯訛John King Fairbank &Ssu -y üTeng (eds.),China ’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輦輰訛转引自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令时

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讲稿

上编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 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汉学”的另一种意义 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 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 1、理论背景。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汉学家研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在半个世纪之前,

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人类利用电子通讯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用电报报文发送商务文件;70年代人们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传真机来代替电报,后来人们开始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作为企业间商务的应用技术,这也就是电子商务的雏形。 第一节1995-1998年中国电子商务萌芽 1990年,联合国推出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套EDI标准(UN/EDIFACT),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电子商务的序幕。同世界电子商务发展的历史一样,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是从EDI应用开始的。1990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外经贸部、中国海关等部门组成了联合小组,研究UN/EDI-FACT标准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以及与之相关领域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在我国外贸企业中得到应用。 我国早期的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1993年3月,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并部署了“金桥”工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9月4日,“金卡”工程启动。同年,国务院提出实施“金奖”工程。 1994年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启动。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1995年1月,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1995年4月,中国科学启动百所联网工程。在此基础上,网络不断扩展,形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同年,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中国黄页”推出了定位于外向型企业的贸易撮合服务,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全新的贸易桥梁。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1996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IECC)正式成立。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承建并运营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是国家“金关工程”的骨干网络,是我国外经贸专用网络。1996年9月单日,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成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的第一个用户。1996年9月,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1997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实现了互连互通。 1995年底,随着互联网络开始演变成为一种新潮,网络开始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种基于商务网站的电子商务业务和网络公司开始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在中国迅速发展。 1996年8月,留美博士张朝阳在美国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先生和美国风险投资专家爱德华·罗伯特先生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办搜狐(sohu.com)。1997年,各种网站的广告和宣传大量出现,电子商务的名词和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虚拟“广交会”等大型电子商务项目陆续推出,拉开了中国电子商务应用的序幕。1998年,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以推广网络和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应用。1998年10月5日,纺织品配额招标系统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投入运行,全国首次实现纺织品被动配额电子招标。 1998年12月1日,软件公司北京四通利方宣布并购“华渊资讯”,成立全球新浪网,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1998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电子商务工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中国电子商务法进程与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法进程与现状 来源:作者:日期:09-12-21 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和推广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效益,电子商务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之一。 (一)中国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情况和特点 1.总体发展情况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90年代初,1997年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从1997年苏州第一届电子商务学术研讨会,到1998年北京、1999年北京、2000年北京以及今年4月即将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引起了国内甚至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大大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政府敏锐地意识到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于2000年6月在京正式成立,架起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桥梁。这些机构一经成立,就着力推广电子商务及其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 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是以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的,以国家金关工程为代表的,以外经贸管理服务为重要内容的电子商务工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有了以上的基础,近两年我国电子商务获得了迅速发展,从以下数据即可看出。 199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为10万,1999年互联网用户为400万,增长了40倍,2000年 达到2225万,增长了200多倍。 截止到2001年1月,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1500余家,其中网上零售商600余家,拍卖类网站100家左右,远程教育网站180家,远程医疗网站20家。网上中文站点1.5万个。ISP620家,ICP1000余家。Bt oC网站有667家,持续运营的有205家,Bt oB网站370家。2000年互联网服务市场总体规模为53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入市场48.9亿元人民币;拨号接入市场为28.4亿元人民币,专线接入市场为9.8亿元人民币;虚拟主机市场3.2亿元人民币;主机托管市场为6.56亿元人民币;域名注册市场为0.97亿元人民币。拨号及专线接入占接入市场总规模的近80%,主机托管收入随着上网企业的增加,销售额在迅速提升。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771.6亿元人民币,其中Bt oC电子商务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t oB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67.7亿元人民币。 从行业应用看,证券公司、金融结算机构、民航订票中心、信用卡发放等领域均已成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可靠的交易,这些已构成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同时 也为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开设的专业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本学科设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习年限为3年。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在高校、科研院所、报社出版社等单位教学、科研、编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应具有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和从事比较文学、海外中国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 中心鼓励研究生学习期间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如发表学术论文,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参与中心的科研工作,除了按学校规定进行奖励之外,还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的范围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优先考虑范围。 一、三个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 1、国际文学关系研究: 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源远流长,中外文学之间可资比较的方面众多。本方向以事实联系为基础,从翻译、传播、接受等方面探讨中外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本方向有助于学生把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中外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和分析中外文学原典的能力。 2、国际中国文化研究: 全面研究域外汉学发展的历史、人物和著作,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历史与特点,使学生从历史学角度掌握世界主要国家汉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点。同时,本方向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法、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规律与方法,在中外互动之中研究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发展。本方向让学生对域外汉学的整个发展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他们从事国别汉学的个案研究提供背景知识和方法论借鉴,对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总体有所把握,为在跨文化背景下展开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打下基础。 3、跨文化翻译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西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都体现为翻译史研究,不论是中国早期的佛经翻译文学,还是古希腊、罗马对异域文学的翻译,都展现出了跨文化翻译的特点。跨文化研究史研究方向,主要是对文化翻译、翻译作品以及翻译理论,从历史上进行理论研究。近年来,伴随

海外汉学期末(DOC)

海外汉学研究 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 《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 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 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分析:10年增长10倍,社交电商成为最大蓝海市场

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分析:10年增长10倍,社交 电商成为最大蓝海市场 我国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19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正在浙江义乌举行。作为主办方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和模式丰富程度,都已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网络零售交易额方面,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30万亿,10年增长10倍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仅仅达3.4万亿元。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4万亿元。到了2013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商品、服务类电商交易额21.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0%;合约类电商交易额7.33万亿元,同比下降28.7%。预计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37.05万亿元。进入2018年底,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30万亿元,达到了31.63万亿元,2008-2018年这十年期间增长了10倍。 2008-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网上零售规模方面,中国网上零售规模从2008年的0.13万亿元猛增到2018年的9万亿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大国。 2008-2018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姚广海表示,不仅仅是规模在世界遥遥领先,同时我们在电商模式的丰富程度,在电商覆盖的领域,都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时直接影响电商发展的网上支付和物流快递这两个环节,我们在世界上更是遥遥领先。 专家表示,在拉动消费方面,电子商务的作用巨大。回顾过去几年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成就,无疑跟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4G技术的发展,给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便捷性,也带动了手机端消费模式的兴起。即将到来的5G技术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应用市场。 中国电子商会秘书长彭李辉表示,比如说万物互联,我们的车联网,所有的出行、无人驾驶,都可以做到零延时的信息传递。未来在5G环境下面的一些直播短视频,因为短视频崛起之后,(对)带动销量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视频的角度,能够初步了解商品的功能,精准找到需求。 跨境电商为双边贸易发挥作用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 引言 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 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不断研究和认识,最终促成了近代一门新的学科——“汉学(Sinology)研究的形成。 汉学研究的范围在近代西方涉及面广。它包括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是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法、英、德等国已经逐渐形成一支职业化的汉学研究队伍,开始了种种专业研究。这种专业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中发挥巨大作用。传教士凭借他们在华传教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著书立说、出版发行等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林思婕 对外汉语0801班 U200816394 内容概要: 一、引言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三、两种英译版 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五、总结 关键词: 《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 正文: 一、引言 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这怎不叫人断肠? 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

共”。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文翻译: 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

西方汉学阅读书目

Further Reading List A Alexander,William,(1814)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aers of the Chinses.London:W.Bulmer and Co.Cleverland-Row. [英]威廉·亚历山大著,沈弘译:《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Reading list 06) D Dehergen,Joseph,(2010)16-20 Shiji Ruhua Tianzhujiao CHuanjiaoshi Liezhua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法]荣振华等著,耿升译:《16-20世纪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列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Reading list 12) Dehergen,Joseph,(1973)Répertoire des Jésuites en Chine de 1552 à 1800.Institutum hHistoricum Letouzey and Ane Roma Paris. [法]荣振华著,耿昇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年。 F Fairbank,John King,(1982)Chinabound: A Fifty Year Memoir.Harpercollins. [美]费正清著,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Reading list 24) Fairbank,John King and Reischauer, Edwin O., (1978) 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Houghton Mifflin. [美]费正清、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ading list 25) G Girardot,Norman J,(1963)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美]吉瑞德著,段怀清、周俐玲译,《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Gu,Changsheng,(2005)From Robert Morrison to John Leighton Stuart.SHSD Press. 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Reading list 05) Gu Jun, (2009)Samuel Wells Williams and Early American Sinolog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顾钧著:《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Gulick,Edward V,(1973)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美]爱德华?V·吉利克,董少新译,《伯架与中国的开放》,广西师范出版社,2008年。Gu,wei min,(2003)The Chronicle of Roman Catholicism in China.SHSD press. 顾卫民著:《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Reading list 07) H Hevia,James L.,(1995)Cherishing Men From Afar.Duke University Press [美]何伟亚,邓常春译:《怀柔远人: 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He,Zhaowu, (2001)Images of China.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何兆武编:《中国印象:西方名人论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ading list 03) He Yin and Xu Guanghua(2002)Guo Wai Han Xue Sh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何寅、许光华著:《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Reading list 29)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一、萌芽与酝酿期(1997-1999年) 1997年,中国化工信息网正式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开拓了网络化工的先河,是全国第一个介入行业网站服务的国有机构。 1997年,“易贸通”推出https://www.doczj.com/doc/dc1902721.html,B2B贸易入门网站。 1997年12月,中国化工网(英文版)上线,成为国内第一家垂直B2B电子商务商业网站。 1998年10月,美商网(又名“相逢中国”)获多家美国知名VC千万美金投资,是最早进入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的海外网站,首开全球B2B电子商务先河。 1998年2月,由焦点科技运营的中国制造网(英文版)在南京上线。 1998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9年3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在我国杭州创建,同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阿里巴巴集团。 1999年8月,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 1999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涉水电子商务,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 1999年6月,《数字化经济》一书在8848首发,成为中国网上首发图书第一例。 1999年9月6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成果大型汇报会。 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建立了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并经央行批准成为国内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1999年12月,建设银行在京宣布推出网上支付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网银的国有银行。 1999年,中国网库推出“中国网络黄页”,并在全国各地开通了地方114网,并以各地114网为基础为企业提供网络信息化应用等全套服务。 二、冰冻与调整期(2000-2002年) 2000年新年、春节前后的旺季,中国B2C电子商务迎来的第一个节日网购销售高峰。 2000年4月,于1992年成立的慧聪国际推出了慧聪商务网,即现在的慧聪网。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介绍

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网站 海外汉学板重视海外汉学相关电子书的收集,也注意相关网站\论文资料的收录.今乃特开一贴收录汉学研究相关网站,希望大家帮忙补充! 1.国内的海外汉学研究网站 华东师大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心: 智识学术海外中国学 海外学人博客: 宋明炜: 2.日本汉学研究数据库一览(转自数典) Sinraptor Librarry of Sinology中国学網頁捜尋器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目录 「東洋文庫所蔵」図像史料マルチメディアデータベース ディジタル?シルクロード(Digital Silk Roads) アジア写真資料集成 サンスクリット語写本 アラビア語写本ダイバーコレクション インド?イスラーム史跡建築/ タイ語書誌 南アジア文献 中国絵画所在情報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ァヅァ古籍电子图书馆 Kanhoo!東洋学サーチ 日本所在漢籍Database Kambun Database 日本漢文学書誌データベース

Digitales Turfan Archiv(德国) ... /dta_chu_index.html 三國志辞書の頁 DOKISHA (Daoqishe) Home Page 东京大学图书馆 日文资料检索 ... 20&result=short 倉頡計畫 草原考古研究会 日本中央アジア学会 内陆アジア史学会 遼金西夏史研究会 高句麗研究会 萩原正樹のホームページ(詞学) 西夏文字の世界 包山楚簡データベース 楚簡データベースindex 龍大大谷文書:全画像?書誌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木簡データベース 漢籍データベース 漢籍リンク 中国経典文学工具書録(Big5)(美国)『睡人亭』 中国史沙龙 东亚绘画史研究文献目录 历代书法碑帖集成

国外汉学研究

1.汉学:sinologg,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文学、语言等的研究,受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2.海外汉学的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3.分类:①按国别分:英国汉学、美国汉学...... ②按时间段分: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专业汉学 4.书籍的名词解释: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影响,地位 5.《中华大帝国史》:门多萨,1585年在罗马出版,西班牙文,涉及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风俗、特产等;第一部欧洲撰写的中国史,比较严谨。 6.卫匡国,意大利传教士,主要在浙江传教。 7.利玛窦,《中国札记》:关于中国宫廷政治、地理、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出版时受到教会的影响,内容作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8.利玛窦:16世纪末生活在中国。主要著作:《中国札记》;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注释。主要贡献: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学说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比较顺利的进入到中国;将西方的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9.《通信集》: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或写给欧洲的书信或报道集;包括了当时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名于17-18世纪;评价:内容庞杂,记述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10.《中华帝国全志》:18世纪在法国出版,法国传教士主编的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式著作,共分四卷;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地理、科技、宗教、道德、医药、少数民族的情况;18世纪西方传教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专业汉学 1.法国 ⑴雷慕沙:①著作:关于中国语言方面,《汉语语法基础》; ②翻译小说《玉娇梨》; ③翻译佛学《佛国记》。 ④贡献:他主要集中汉语和中国佛教方面的研究。 ⑵儒莲:①将《孟子》翻译成拉丁文 ②翻译《赵氏孤儿》,《大唐西域记》; ③评价: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出色的汉学家,对法国汉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界无可争议的大师。 2.英国 ⑴理雅各:①翻译《中国经典》,得到了王韬的帮助,包括“四书五经”,是当时西方最准确的关于中国的传统经典文献的翻译; ②翻译过程中大量旁征博引,贯彻严谨的治学态度; ③著作:《中国编年史》、《中国的宗教》; ④他主要的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教义,同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是19世纪末英国最伟大的汉学家。 ⑵翟理思:①《中国文学史》,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国从古代至清代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作了基本的描述和阐释,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背景,利用西方学术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再构建,包括《春秋》、《礼记》、《诗经》、“王安石”、“三苏”、四大名著大量翻译并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②地位: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向英语世界,西方学者介绍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

《电子商务概论》知识分享

《电子商务概论》论 文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论文题目:浅析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结合,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其作为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有着其他商务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其发展和普及速度很快,但是传统电子商务的信用安全、经营模式等问题悬而未决,它们会不会继续困扰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得益于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发展的相当快,但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特点、发展等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已历时10余年,中国整个电子商务产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务实的、赢利的阶段。尽管如此,作为一项新事物,移动电子商务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及到在实施和操作的层面,还遇到支付、信用认证等实际问题。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传呼机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以下服务:PIM(个人信息服务)、银行业务、交易、购物、基于位置的服务、娱乐等。尽管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存在安全与带宽等很多问题,但是相比与传统的电子商务方式,移动电子商务具有诸多优势,其主要特点是:简单、方便、灵活,可以随时随地为任何人提供整个网络中的个性化信息和服务。 (一)用户覆盖面广 在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主要应用对象之一的手机用户规模庞大,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7年11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39亿户,而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2.53亿,在手机网民数达到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阅读理解 含答案

1.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C.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③段,请指出“对话精神”的核心是什么?(2分) 4.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说说自己对选文第④段中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的理解。(2分)6.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 “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 ①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②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③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④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参考答案: 1.C C项说“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因为原文说“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日益增长”是一种由不够关注到非常关注的发展过程,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始终”这样了。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B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