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林思婕

对外汉语0801班

U200816394 内容概要:

一、引言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三、两种英译版

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五、总结

关键词:

《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

正文:

一、引言

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这怎不叫人断肠?

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

共”。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文翻译:

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

情来,又有什么用?这时候,你问我的闲愁到底有多少么?那么请看那―一川烟草‖,是多么密密层层,匝地皆是;那―满城风絮‖,是多么地漫天飞扬,穿帘入户;那―梅子黄时雨‖,又是多么地连绵不断,永远无休无止吧!

三、各种英译版

1、许渊冲译:

Green Jade Cup

By He Zhu

Never again will she tread on the lakeside lane.

I follow with my eyes

The fragrant dusts that rise.

With whom is she now spending her delightful hours, Playing on zither string,

On a crescent-shaped bridge, in a yard full of flowers, Or in a vermeil bower only known to spring?

At dusk the floating cloud leaves the grass-fragrant plain;

With blooming brush I write heart-broken verse again.

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

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

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

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

2、南緯28°译:

HE Zhu – Lyrics to the Melody of Green Jadeite Bowl Lissom and graceful are a lady's steps, yet she'll never walk towards where I live,

Nonetheless my eyes follow her as she leaves behind her dusty trail.

Who have I to spend my youthful days with?

On an arched bridge, in a blooming garden, or behind green windows and red doors

Where my lady could be, only spring knows.

Under drifting clouds, the night veils over the pond surrounded by fragrant verdure,

I pick up a brush to compose more heartbroken verses. How much idle melancholy can one hold?

A river of creeping weeds, a town of whirling blossoms,

And a season of constant drizzling rains as plums ripen.

四、各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1.标题:

许渊冲的“Greeen Jade Cup”译为中文就是“翡翠杯”的意思。而南纬28°的“Lyrics to the Melody of Green Jadeite Bowl”译为中文则是“翡翠钵曲的抒情诗”。两者的译文中都有翡翠钵/杯,不同的是许的更简洁,与原词简短的词牌名相得益彰;而南的更确切,更能体现这是一首词的词牌名,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名字。从不同的评判标准看,二人各有所长,但我更钟爱许的翻译,因为它契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简洁、短小、三字对。

2.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许的翻译是“Never again will she tread on the lakeside lane.I follow with my eyes.The fragrant dusts that rise.”

南的翻译是“Lissom and graceful are a lady's steps, yet she'll never walk towards where I live, Nonetheless my eyes follow her as she leaves behind her dusty trail. ”这一句,我认为南翻译得好,他把原文的关键之处都翻译得淋漓尽致;而许有些死译。南把“凌波”翻译成“敏捷而优雅的步履”很是到位。而且他知道“横塘路”不是湖畔小道,而是贺铸所住之地。再次许把芳尘直译为“fragrant dusts”,显得有些草率。

3. 锦瑟年华谁与度?

许译为“With whom is she now spending her delightful hours,Playing on zither string,”

南译为“Who have I to spend my youthful days with? ”两人翻译不同在于理解不同。许的理解是说那位女子的美好年华是与谁相伴的。而南的理解是说“我”的美好年华能与谁相伴。从现在流行的官方的观点来看,许的理解更确切。但是许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错误的理解了“锦瑟”的含义,以至于将它直译成女子弹拨琴弦。“锦瑟”出自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在李商隐这里锦瑟已不是本意琴弦了,而是与年华同意。所以贺铸这句“锦瑟年华”应该是同意复用。

4.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许译为“On a crescent-shaped bridge, in a yard full of flowers,Or in a vermeil bower only known to spring?”南译为“On an arched bridge, in a blooming garden, or behind green windows and red doors.Where my lady could be, only spring knows. ”

我觉得这句许翻译得好一些。虽然他并未翻译“琐窗”,但“朱红的闺房”不是应该有一扇小小的窗子,不是应该有朱红的门吗?而南的翻译完全直译,而且还没有直译到位,把“月桥”翻译成拱桥,“琐窗”译为“绿窗”,“朱户”译为

“红门”。在最后一句处理上,许的更简洁,南的有些欧化。

5.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许译为“At dusk the floating cloud leaves the grass-fragrant plain;With blooming brush I write heart-broken verse again.”

南译为“Under drifting clouds, the night veils over the pond surrounded by fragrant verdure, I pick up a brush to compose more heartbroken verses.”

这句话,两人都翻译得可以。不同之处是一个将“蘅皋”翻译成长满青草的平原,一个是青草环绕的池塘。一个将“暮”直译为“dusk”,一个意译为“the night veils over”。“新题”一个译为“again”,一个译为“more”。

6. 若问闲情都几许?

许译为“If you ask me how deep and wide I am lovesick,”南译为“How much idle melancholy can one hold? ”

我认为南翻译得好一些。因为南将“闲情”转译为“闲着的忧郁”可谓入门三分,而许转译为“相思病”则太直白,失去韵味。而且南的“hold”也用得传神。

7.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许译为“Just see a misty plain where grass grows thick, A townful of willow down wafting on the breeze,

Or drizzling rain yellowing all mume-trees! ”

南译为“A river of creeping weeds, a town of whirling blossoms, And a season of constant drizzling rains as plums ripen.”

这句尽管南的句式很整齐“a river of”, “a town of‖,“a season of‖,但“烟草”、“风絮”、“梅子黄时”,用词没有许的确切、恰当。许的那个“yellowing”很传神。

五、总结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再创作过程。而对比赏析同一首词的不同英译版本,也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我更加加深了对原词的理解。其次,我初步知道了如何去评判译文翻译得好不好。再次,我通过对比能够了解不同译者的不同理解。最后,我也巩固了英语的相关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此类论文,写毕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这毕竟是我的原创,凝结着我的智慧,真的有一种想拿去发表的冲动。这也给我写毕业论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通过这次还算成功的尝试,我觉得我在这方面还是有潜力挖掘的。谢谢占老师!

国外汉学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讲稿

上编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国外汉学研究》。本课程应改为“国外汉语研究”。 一、汉学定义 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刘东《“国学”与“汉学”》,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汉学”的另一种意义 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 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 1、理论背景。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合译,商务印书馆2003)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用俄国民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方面,都令中国学者耳目一新。 3、有语言优势。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谁如果只知道一种语言,他对语言就一无所知。”重要的汉学家大都精通三种以上语言(母语、汉语、其他语种)。《国际汉学》第十六辑刊登了梅维恒、梅祖麟《近体诗的梵文来源》,(大象出版社,2007),如果不懂梵文,肯定写不出这样的论文。从事汉藏语系研究也需要精通多种语言。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点土。外国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拿汉语和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汉学家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 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 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 “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 中国为例。 6、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 习的历程。 7、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 库制度)。 8、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 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 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 为例。 17、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9、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 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 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5、试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积极意义——以“民盟”为例。 26、浅议统一战线是中共克敌制胜的法宝。(武装斗争、根据地 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论文要求 期中论文的形式可以选择“读书笔记”或“主题论文”,其中之一即可。 一、读书笔记 原则上,所选书目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以老师在课程PPT或课堂上推荐过的书籍为准。但若自己另有感兴趣的书籍,想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则事先一定要与老师商量,在得到赞同之后[因为不是所有书籍都有价值],再行撰写。否则,未经与老师商量,自行撰写的读书笔记,将不被看作是有效的作业,将一律不算作成绩。 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正规论文的形式,在简述书籍内容与总体思路之后,针对书中的基本观点或材料,在赞同或质疑的基础上,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评议,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表述出来;其二是思想片段的形式,无须有正规格式与系统思路,将自己在阅读所选书籍过程之中,深受启发或激起的思想火花,以言之成理的通达形式,记录下来。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此两种形式中自由选择。 具体要求:1、字数在3000字— 3500字之间;2、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3、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 节或周五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4、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6、作为期中论文的读书笔记,请在11月8日或之前,提交纸质版,并将电子版发至 wtao@https://www.doczj.com/doc/462106509.html,,逾期提交的论文,也一律不算作成绩。 二、论文 本课程的论文主要是:1、主题论文;2、随堂小论文。主题论文是正式的学术论文,需要有主标题、副标题、内容摘要、关键字、脚注,作者的论点要清楚明确,论证要有层次,论述思路要合乎逻辑。随堂小论文形式灵活,在课堂上完成,题材不限。 主题论文的具体要求:1、切勿抄袭,如若有抄袭行为,哪怕是抄袭一句话,论文也算作废,平时成绩中论文部分为零分;2、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3、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著作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4、将上课时段(如周五3、4节或周五 5、6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国外汉学”研究概览(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走向世界之势空前强盛,世界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便成了历史的必然。而深入考察和研究中华文明播扬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迫切的需要。于是,在20世纪末的几年内,渐渐形成了所谓的“汉学热”,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之中,这种热潮就已经初见端倪。 “汉学热”的显著标志,乃是专业力量的增强和专题著述数量的激增。在这之前,相关研究的译文和论文,多半散见于各种期刊、学报(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而在《国际汉学》(1995)之后,又有《汉学研究》、《世界汉学》、《法国汉学》等刊物或书系相继问世。专业刊物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两年间随着中西、中日、中韩、中俄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化,还有一些研究著作和文集陆续出版。这些著作多半以交流史和学术史的形式出现,如严绍璗、中西进主编《日中文化交流史大系》(已出文学卷和思想卷,1996)、严绍璗着《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1996)、卫茂平着《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1996)、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国际汉学漫步》(1997)、刘海平主编《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1997)、吴芳思(FrancesWood)着《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洪允息中译本,1997)、黄鸣奋着《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1997)、周发祥着《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1997)、郑判龙主编《韩国诗话研究》(1997)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当在20种以上。在半个世纪之前,

老一代学者已有汉学著作,这时又见重印本,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如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1997)。 在“汉学热”兴起之时,一些学者认为对“汉学”一词本身,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于是他们撰写文章,着重探讨它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反馈国外汉学研究信息的价值和意义。阎纯德为《汉学研究》创刊号作序时,强调国外汉学的特殊性、开放性、及其对交流双方文化建设的互补性。他指出,“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说,事物只有运动才有生命。文化是流动的,流动可以开化文明,发展文明。中国文化可以流出去,带着自己的古老、沧桑和辉煌;还可以流回来,带着异样的风景。从中国流出的文化,汲取了异国文化的智慧,形成既有中国文化的因子,又有外国文化思维的一种文化,这就是汉学。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另一种文化精神的智慧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化。所以,可以说汉学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汉学,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精魂。汉学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近,也可以与中国文化相距很远,总之,它是一门相当独立的学问,是一个亟待投入人力进行研究与开拓的学科。”(《序〈汉学研究〉》)诸如此类的论述,对“国外汉学”研究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既然汉学是中外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便广涉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种专门的知识领域。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学者一般是双管齐下,巨细兼顾,一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梳理国外汉学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海南近现代史

(一)老街的历史 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海口骑楼老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作为海口主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海口骑楼老街具有文物、经济和审美价值,成功入选首届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1、骑楼的来源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东南亚一带出现了不少新的黄色脸孔。在海南人的心里,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回乡建祖屋是必然的,不少足迹停留在“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海口,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多出了不少南洋风格的建筑。据说,这些骑楼所用的材料还是从东南亚一船船运回来的。这些南洋骑楼给海口带来别样的风情,也带来别样的浪漫和沧桑。没有海南华侨在海外的奋斗,没有他们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海口骑楼街区的建设似乎不可能。因为据有关资料,海口是国内四个沿海城市中依靠侨资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侨资比例达到70%。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海口的南洋史也是海南南洋史的缩影,海口老城的形成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 海南的气候同样是多雨,多烈日,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海口,而逐步地形成海口街景的主格局。 2、骑楼的作用 1)挡避风雨的侵袭和烈日的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出开 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 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中国近现代史小论文

“北大之父”蔡元培 北大和蔡元培,一个是成立才一二十年就腐败的不成样子的大学,一个是因为袁世凯死了才敢回国的落魄革命者,本来就很难联系上的两位,碰到了一起,却擦出了最明亮的火花。蔡元培之前的北大,臭气哄哄,进来的人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把进北大当跳板;蔡元培的北大,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全国学术研究中心,满地走的都是之后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人物,一举奠定其作为全国顶尖大学的地位。两相对比就明白,蔡元培不愧为“北大之父”。 蔡元培的北大,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开中国公立大学之先例。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蔡元培的北大,不拘一格聘人才,不仅留任了一批顽固守旧但学有专长的旧派人士如刘师培、辜鸿铭等,而且先后聘用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徐悲鸿和胡适等一批新派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见其爱才之心。当时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鲁迅,36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足见其对学术的重视和用人的魄力。 蔡元培的北大,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在大学学科建设上废科建系,废年级改选课制,各系设系主任,跨系可以选课,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学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同时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邀请知名教授来北大讲学,据说蔡元培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北大讲授相对论,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双方深以为憾。 蔡元培的北大,把“学堂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扔在了一边,课堂公开,图书馆公开,浴室公开,运动场地公开,食堂公开。正式生,旁听生和偷听生抢座位的场面随处可见,运动场上外校的学生比本校的还多,食堂里吃饭的天南海北,也算的上当时北京城一景。更令人瞩目的是蔡元培在北大办起了校役夜班、为全校工友提供学习的机会,这可是中国开天辟地第一回。一时间,北大呈现出一派自由、开放的现代大学景象。 在北大的蔡元培改革封建教育,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采用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的制度,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实行大学平民化,把北京大学学术化,使北大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奠定了北大以后乃至现在国内顶尖大学的地位,从这个角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从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可见《中国近现代史》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我们必须知晓,甚至必须深刻领会的一段历史。 "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从这段贯穿着屈辱和艰难成长的历史中,我们有了更加清醒头脑,更加深邃的目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更深的了解到我们年轻的一代的身上背负的责任,中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肆意的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的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破坏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奋斗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他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 1901年的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一样让人痛心疾首。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出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这时的中国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但是取得取得巨大成功的辛亥革命仍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流传广远。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 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 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观《建国大业》有感 姓名:沈勇专业:环规(规划)10—4班学号:20105040 摘要: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同时也是辛亥革一百周年。《建国大业》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光阴荏苒,一路走来,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人民幸福不断前行。 关键词:建国发展领土完整南海问题 《建国大业》一部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力作!该片主要讲述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历史,围绕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 影片中对一些重大战略决策都简单带过了,比如说关于延安是否要死守的问题,毛泽东讲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会以一个延安换回整个中国"。这正是当年共产党高级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用几个幽默的场景,几个历史片段也一笔带过。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还是有所侧重的:社会贫富悬殊极大。四大家族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普通百姓一贫如洗,社会矛盾激化;国民党的经济金融政策严重失败,当时全国经济片混乱。蒋经国到上海戡乱整治,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想法也未能实现。革命需要坚持。没有哪一次革命会一帆风顺,把时间从1945年往前调,我们国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人的残忍,野蛮吓退了国民党,但吓不倒我党革命决心,国民党的那些所谓正统军校出身的大批军人只坚持了数月,就开始消极抵抗,甚至在抗日战争中期开始对自己的同胞共产党进行打压,但我党坚持住了,我党抗日战争的初期战斗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地从后方骚扰,打压敌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后方战场,此时国民党的反动分子也向我党进行了进攻,但

北外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十余年来,中心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在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旨在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的传播和影响,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观照,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追踪中国文化典籍外传的历史与轨迹,梳理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历史、人物和各种译本,研究各国汉学(中国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并通过对各国重要的汉学家、汉学名著的翻译和研究,勾勒出世界主要国家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史,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揭示世界各国的中国形象及其形成的机制,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轨迹和路径。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从创建到发展至今,始终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一直是学校大力建设的科研单位和重点学科。 1996年以来,在陈乃芳校长的支持下,汉学中心得以建立。陈校长主动约谈张西平教授,了解汉学中心的情况,并决定每年向中心拨付定额活动费用,使得中心最初的工作得以展开。 2005年郝平教授调任北外校长,他的到来使汉学中心发生了质的飞跃。郝平校长第一次到中心调研,看到中心出版的一批高质量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和西方汉学史书籍,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郝平校长的关怀和指导下,汉学中心有了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第一,学校拨付专款支持汉学中心的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第二,中心工作得以一般的学术研究层面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层面。 陈雨露校长、韩震校长先后上任后,均到汉学中心视察,参观中心的办公、科研区域,与中心人员座谈,听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学界所积累的学术影响,两位校长均根据汉学中心的学术特点,对中心的工作提出了宏观指导和具体指示。 陈雨露校长指示:“在积极倡导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大形势下,汉学中心应该抓住机遇,发挥研究专长,积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切实的贡献,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尽力。”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与改革的看法 一.摘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二.关键词: 三.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06年)。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思想启蒙、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1918年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2年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27年工农武装割据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1945年中共七大思想形成,是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1953—1956年三大改造,把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1956年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作为大学生,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

海外汉学研究的论文

贺铸《青玉案》的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林思婕 对外汉语0801班 U200816394 内容概要: 一、引言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三、两种英译版 四、两种版本的对比赏析 五、总结 关键词: 《青玉案》英译宋词对比赏析 正文: 一、引言 贺铸的《青玉案》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宋词。那种青春年华的孤寂与愁绪,伤流年,叹闲情。那种无以名状的忧伤似烟草,似风絮,似黄梅雨,叫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唯有春天,总是那么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而人生的青春那么短,更痛苦的是还无法与佳人相共韶华。这怎不叫人断肠? 初中时偶邂这首词,便爱上了它。最喜欢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绝妙比喻。 后来高中时再背这首词,便喜欢那句“锦瑟年华谁与

共”。那时的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生,学习之余也常常渴望能遇到此生致爱。 现在大学了,重读这首词便喜欢这句“彩笔新题断肠句”。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更加对比出诗人的内心悲凉。 二、贺铸《青玉案》原词及中文翻译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文翻译: 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大学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论文 题目:读《论十大关系》有感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之前早就听过《论十大关系》,主要是由于它的作者,致使一听到,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还曾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这次终于在老师布置要看政治书做作业的情况下,上网上找了个电子版的读了一下,一万多字,也就算是一篇稍长的文章吧。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 首先我知道了这“论十大关系”都论的是哪“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也从中了解这《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也就是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继而集中概括出来的。这“十大关系”也算是“十大矛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对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3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经验教训为戒鉴,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当然以上这是官方的解说,百度出来的读后感也都是这样成筐成筐的。我看过之后有两大不解,第一就是在1956年做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报告与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姓名:杨婷 班级:生物工程(2) 学号:1209034228

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作为晚清政坛的肱骨之臣为维护清廷的统治,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办近代工矿与交通运输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学堂,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然李鸿章也代表清廷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终其一生受到政敌的谩骂与围攻。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二)李鸿章与太平军 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然而从现在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三)近代化思想引导下的洋务实践 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到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实践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实践 论文 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的评价及教训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国民党简介 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委员会)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当中日甲午战况紧急关头,孙中山先生以先知先觉者之睿智与远识,桌渡千里重洋,赴檀香山号召华侨亲友,创立"兴中会" 革命救国组织,是为中国国民党之诞生。 1905年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于日本东京;1912年年8月,同盟会又联合数个政党组成国民党于北京;1914年7月份,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于日本东京;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至1924年年1月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完成,进入中国国民党阶段,迄今一共举行过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统治时期 政治 在南京政府建立之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在很大程度上,省主席的任命,不是出自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的需要,而是出自对各地实力派无可奈何的认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成了国民政府的一大难题。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了有效地控制省,规定省政府实行“合议制”,即由中央直接任命省府的厅长(各省一般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秘书、保安二处),用厅长来牵制省长。县级政府也采用同样手法,由省厅直接主管县政府下设的各局。但这种体制,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于是,随着中央对各地的渗透,30年代中期,在省政府推行了“合署办公”,在县政府推行了“裁局改科”(1934年),以求地方政府的统一。从1927年到1939年,国民党还广泛推广“新县制”,在县以下确立区、乡(镇)、保、甲四级组织,以加强向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渗透。但是,在省一级,对中央的离心倾向始终未能根除;在县一级,地方政权一直被豪绅把持。因此,在整个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政策,可以说成效甚微。 另外,从中央来讲,国民党实行“以党统政”的模式,但从地方来讲,国民党的组织形同虚设。而且在体制上,省以下的党政机构完全分开,省党部对于地方政府没有支配权力,国民党成了“中央党”,使其党治模式的社会效果大受影响. 经济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为了取得上海工商界的财力支持,政府给上海工商界的头面人物让出了一席之地,请钱新之担任了财政次长,荣宗敬担任了工商部参议,王晓籁担任了财政部特税处副处长。在上海的地方政权中,特别市参议会的12名参议员全部是工商界人士。到1928年10月,南京政权开始站住脚跟了,也就

中国近现代史结课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结课论文 主题: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姓名: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浅析日本近代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 摘要:近代的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多次侵犯我中华之领土。全面歼灭中国成为了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他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步骤之明确就是歼灭中华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永久性的占领我国之土地,霸占我国之资源,统治整个东亚。日本一直是有狼子野心的民族,对日本近代侵华战略意图与步骤的研究依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战略意图步骤 正文: 我们知道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在明治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就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后来全面歼灭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894年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霸占了我国台湾与澎湖列岛,赔偿白银2亿两,从此日本走上了以武力侵略中国的道路。1900年,日本伙同洗西方列强组织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残酷正压义和团革命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忙于在欧洲厮杀,无暇东顾之机,悍然出兵我国山东,夺去了原德国在山东的帝国主义“权利”;1915年,日本以武力威胁向袁世凯政府提出全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我东北三省,其面积是日本本土的十倍之多;在1935年,日本又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分裂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时刻。日本从明治维新后这一系列的侵华行动的意图是什么呢?他们有时采取了怎样的步骤? 我们知道中国地处亚州东部,太平洋西海岸。有着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GDP占世界的1/3.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列强所垂涎的对象。而日本却处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屿上,面积狭隘,资源匮乏,国内的资源很难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而且日本地处太平洋的一个地震带上,常年发生地震,四周是海,随时有海啸发生。日本面临的是他们的土地随时可能被震塌,房屋随时可能被卷走的危险。而近代以后日本和中国一样一直是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但在明治维新后迅速的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几年的发展也开始了对外扩张。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前,西方列强已经完成了对非洲,美洲等土地的瓜分,只剩下了东方中国这块肥肉。从地理上讲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侵略中国比远征他国要容易的多;从国力上说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力较弱;中国地缘广阔,资源丰富,这恰好弥补了日本国内资源匮乏的状况;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在周围各国中有一定的威望,中国灭亡其他亚洲各国自然而降。 上面对近代中日两国做了详细分析。我们从日本侵华的原因自然可以看出倭寇侵华的意图。我认为日本侵华的意图有如下几点: 一. 永久性的占领中国的广大土地,摆脱那个面积狭小,地震频发,海啸无常的小岛。 日本从长远考录到自身民族的长远利益,要弥补他们的天然不足,那只有移民, 而中国恰好是他们相中的对象;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民族文化类似是日本民众的 首选。 二. 独吞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弥补自己国内自然资源的匮乏。早在三十年代前半 期,日本财阀的贪婪就盯住了中国。1932年8月,满铁调查室长村上钣藏在一次

海外汉学期末

海外汉学研究 填空(5*1) 单选(5*2) 多选(5*3) 概论 1朴学,即质朴的学问。汉代儒生研习儒经,注重名物训诂考据,尤其是古文经学派,因而后世常称汉学中古文经学派为“朴学”。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乾嘉朴学”继承东汉许慎的古文经学,故又称“汉学”、“考据学”。 2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 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3汉学的性质 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4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 周边国家的汉学(日本、韩国、越南) 俄罗斯汉学 西方汉学 5旅游汉学《中国与印度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吕布吕基思《远东游记》、雅各布·德安克纳《光明城》、贝尔西奥《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利玛窦中国札记》、亚历山大·德·罗德神甫《在中国的数次旅行》、南怀仁《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李明《关于中国现状的新回忆录》 6传教士汉学西班牙的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这部书被誉为汉学的第一部著作,它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字、教育、科学、军事、矿产资源、物产、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第一次作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 7专业汉学雷慕沙于1814年12月11日在法兰西学院创设“汉语和鞑靼-满语语言与文学”讲座开始的。 朝鲜 1在三国中,高句丽最早接受中国文化、最早使用汉字。 2宗大王创制正音文字,1446年颁布施行《训民正音》,“甲午更张”后,立谚文为正宗文字。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后,汉字被彻底废除 3古代朝鲜汉语教材 《老乞大》: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注音编写。 《朴通事》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训世评话》:李边,汉语文白对译的形式,在中国的民间传说或笔记小说中节选了65则古今名贤节妇的故事。 4崔溥《飘海录》迄今所见古代朝鲜最早的一本中国行记专著 5李滉创立了的退溪学派,李珥创立的栗谷学派,两个学派立足于朱子学的理气论 关于李杜优劣问题:以杜诗成就为准绳衡量朝鲜诗人的成就已成为惯例。李朝梁庆遇《霁湖诗话》中极力称道卢守慎五言律诗所取得的成就 6《太平广记谚解》其中收录了14篇并非原《太平广记》的作品,如《红梅记》,其蓝本是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周作是根据瞿祐《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改编的。此外,李昌祺《剪灯余话》中的《胡媚娘传》也被翻译成朝文,收入此《谚解》。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对近代乡村社会的研究,完全立足于社会控制体系方面。这是一项有关清朝统治者在19世纪实施于整个乡村社会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方法和其运行功能的研究。其主要思路是:(1)中国封建帝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居乡村居民的绝对多数。(2)19世纪既是中华帝国的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的转轨(或过渡期),因而,这一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总体框架是:第一部分,乡村的区位状况。第二部分,乡村控制,即警防的保甲体系、赋税的里甲体系、救助的社仓和其他救治组织和意识形态控制体系。第三部分,控制的功能,包括控制乡村的作用、宗族与乡村控制、乡村对控制体系和反作用等。对清朝控制体制的全面研究认为:这一制度对于一个范围广阔在历史上又长期相对稳定的清朝政体,它无疑是

有作用的,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完全满意的证据可谓从未有过。十九世纪时,整个乡村控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蜕化为例行公事,甚至演变为准行政腐败。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是学术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半个世纪以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不被看重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显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与革命高潮、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对象与指导思想等各方面,学术界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有不少分歧意见。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文化转型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意义,阐述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总体把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成败得失和分歧,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水平,对于指导新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有积极意义。中国近代史是一门与现实政治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学科,对中国近代史抱有何种看法,会影响到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看法。全面回顾总结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对于发挥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历史借鉴作用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