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发展轨迹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32.63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苏健【摘要】就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过程、标志与意义3个命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做一概述,并指出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存在重复论证与史论缺失的不足.【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4(026)012【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标志;意义;图书馆史;史论【作者】苏健【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9.296晚清西方图书馆观念传播至辛亥革命前夕,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设立,这一时间段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初创时期。
关于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过程与意义有颇多探讨,研究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过程没有太大歧义,但是究竟哪个带有近代色彩的图书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研究者众说纷纭,并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意义有诸多讨论。
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过程是西方图书馆观念传入中国并最终取代中国旧式藏书楼的过程,也是旧式藏书楼消亡和新型图书馆产生的过程。
程焕文将这一过程分成了4个历史阶段: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前后和清末新政时期[1]。
从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是宣传介绍西方图书馆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酝酿和积累期。
戊戌变法前后是学习西方图书馆创办新式图书馆的阶段。
社会政治变革加快了近代图书馆产生的步伐,维新派人士开始从宣传西方图书馆转向提出新式图书馆的思想,并开始创办学会、学堂藏书楼的实践活动;清末新政时期是公共图书馆观念广泛传播与公共图书馆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正式产生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并进入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历史时期。
有文章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做了分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对西方图书馆的考察是无意识和被动的,到洋务运动时变得有意识和主动。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从一般描述上升到介绍图书馆学术思想的层面。
在清末新政时期,“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图书馆所得到的经验直接转化成了清政府的图书馆政策和个人奏设公共图书馆的实践[2]。
2020年2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Feb.ꎬ2020第38卷第1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8㊀No.1晚清河南地区藏书楼的近代化转变∗王㊀丽(郑州图书馆ꎬ河南郑州450000)[摘㊀要]晚清时期ꎬ河南地区藏书楼进行了短暂的近代化尝试ꎮ这种尝试是在河南地区书院教育改革和新式报刊及阅报机构出现的背景下进行的ꎬ主要表现为民间藏书楼走向开放化㊁书院藏书楼向经世致用方向发展两个方面ꎮ从结果来看ꎬ这种转变是失败的ꎬ并没能挽救晚清河南地区藏书楼衰败的命运ꎬ但是在客观上这种转变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ꎬ为河南地区近代化图书馆产生奠定了丰富的馆藏基础ꎮ[关键词]晚清ꎻ藏书楼ꎻ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2ꎻG253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1-0144-03㊀㊀藏书楼作为中国历史上保存图书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ꎬ数遭书厄劫难㊁饱经战火摧残ꎬ历经千年的困顿与再生ꎬ到晚清ꎬ其为顺应时代的变革ꎬ也产生了新的变化ꎮ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ꎬ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ꎬ历史上藏书㊁刻书㊁印书活动也曾盛极一时ꎬ在时代背景大变革形势之下ꎬ晚清河南地区的藏书楼出现了近代化转变的倾向ꎮ一㊁晚清河南地区藏书楼的概况1.藏书楼的类型藏书楼 一词最初应该是用于对私家藏书之处的表述ꎬ关于其出现的时间ꎬ目前学界尚未有定论ꎮ«新唐书 李鄌传»中的 李氏书楼 ꎻ«郡斋读书志»中的 书楼孙氏 ꎬ是文献中有关藏书楼记载最早的两则ꎬ由此可以推断出 藏书楼 一词出现的时间最早不会早于唐代[1]7ꎮ明清时期ꎬ 藏书楼 已扩展成一种对各类型收藏图书文献典籍机构的泛称ꎬ内涵也不再单指私家藏书机构ꎮ 藏书楼 的建筑形制也丰富起来ꎬ冠名也不再统称 XX楼 ㊁ XX阁 ꎬ而是依据建筑的形态主人的喜好从 堂 ㊁ 轩 ㊁ 馆 ㊁ 亭 ㊁ 台 到 房 ㊁ 斋 ㊁ 室 ㊁ 舍 ㊁ 洞 ㊁ 屋 ㊁ 居 等不一而足ꎮ晚清ꎬ河南地区的藏书楼大致可以分为私人藏书楼㊁书院藏书楼㊁寺院藏书楼三种类型ꎮ私人藏书楼大多为地方富户㊁还乡士人在家中建立的专门收藏图书典籍的房屋ꎬ虽然藏书也达到了某种规模ꎬ但用来藏书的地方并非都是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ꎬ如鄢陵苏源生的记过斋ꎬ荥阳陈云路的醉梅轩等ꎬ只是在家中辟间屋子用作藏书之处ꎮ寺院的藏书楼多为院内一组用来收藏佛经及相关典籍的建筑ꎬ名字也多为藏经阁㊁藏经楼等ꎬ如白马寺的清凉台及毗卢阁自汉代以来就为藏经之所ꎬ少林寺的藏经阁是五间歇山式建筑位于中轴线的第四进ꎮ书院的藏书楼多位于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ꎬ或在讲堂之后的突出位置ꎬ是整个建筑群中少有的阁楼式的建筑ꎬ常见冠名御书楼㊁尊经阁㊁崇文阁㊁万卷楼等等ꎬ其藏书数量一般视书院规模大小各异ꎮ清代河南各书院都建有藏书楼ꎬ其藏书数量也十分可观ꎬ如嵩阳书院创建藏书楼五盈ꎻ朱阳书院 讲堂之后ꎬ为一幢双层藏书楼 ꎻ武陟的安昌书院 道光四年二月开工ꎬ九月完工ꎬ建讲堂五间ꎬ藏书楼五间 [2]24ꎮ2.藏书楼的规模晚清ꎬ河南地区私人藏书楼藏书规模可考的有鄢陵苏源生的记过斋藏书㊁荥阳陈云路的醉梅轩藏书㊁南阳张嘉谋的藏书㊁杞县蒋藩梧荫楼的藏书ꎮ关于苏源生的记过斋藏书规模ꎬ在其编写的«记过斋书目»中ꎬ有著录的约二万余卷ꎮ现存稿本«记过斋书目»为第二卷ꎬ系著录子部㊁集部两部分图书ꎬ此卷二总计著录图书391部ꎬ6499卷ꎬ子部著录图书152部ꎬ2767卷ꎬ附录借览11部500卷ꎬ合计163部ꎬ3267卷ꎬ集部著录图书210部ꎬ2640卷ꎬ附录借览18部ꎬ592卷ꎬ合计228部ꎬ3232卷[3]53ꎮ据范凤书先生的相关研究其实际藏书量必多于此数ꎬ可能要有三四万卷之多[3]54ꎮ方宗诚在撰«苏菊村传»中说苏氏 聚书数万卷ꎬ博约观取ꎬ至老弥勤 [4]568ꎮ陈云路的醉梅轩藏书规模也达到万余册ꎬ据其藏书目录残本«家藏书目»中记载ꎬ仅著录的图书就达932种ꎬ而这只占其藏书的五分之 ꎮ张嘉谋热心于河南文献收集编纂工作ꎬ征辑到的河南地方文献稿本㊁刻本㊁抄本总计达441 ∗[收稿日期]2019-09-23[作者简介]王丽(1987-)ꎬ女ꎬ河南郑州人ꎬ历史学硕士ꎬ郑州图书馆助理馆员ꎬ从事期刊管理研究ꎮ1597部ꎬ其藏书在由汴返宛途中损失七车之多ꎬ足见藏书之丰ꎮ蒋藩梧荫楼的藏书数量有多种不同的说法ꎬ从十万至二十万都有ꎬ其在«梧荫楼藏书图徵文启»中说: 居士好藏书ꎬ积四十余年ꎬ得十余万卷ꎮ 由此可知ꎬ其藏书规模也应当在十万册以上ꎮ较之私人藏书的规模ꎬ书院藏书的规模更大ꎬ大梁书院有藏书楼4座ꎬ均高3层ꎬ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ꎬ明代时即拥有图书2500卷ꎬ以后年有增加ꎻ[5]244河朔书院有藏书楼6间ꎬ位于正楼之上ꎻ豫南书院创立之初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就多达白银500两ꎮ二㊁晚清河南地区近代化运动发展概况1.书院教育制度改革晚清ꎬ中国的书院教育制度经历了两次自上而下的改革ꎬ一次在维新变法时期ꎬ一次在清末新政时期ꎮ维新变法时期ꎬ由于反对势力过大改革时日又短ꎬ改制收效甚微ꎬ全国各省书院改为学堂者仅二十余所ꎬ但一些有识之士受此影响ꎬ纷纷返乡兴学ꎮ光绪二十四年(1898)ꎬ河南汲县人(今卫辉)王锡彤在直隶州任州判ꎬ恰逢戊戌维新运动高涨ꎬ预闻时局变化ꎬ开拓心胸ꎮ光绪二十八年(1902)ꎬ王锡彤任孟县溴西精舍山长时ꎬ讲学的内容已经不仅限于四书ꎬ还讲授发展近代工矿业㊁纺织业的知识ꎮ戊戌变法失败后ꎬ河南地区著名教育家李时灿ꎬ愤然回乡ꎬ筹集办学资金ꎬ与辉县学者史小周㊁新乡学者王静波等联合创建新型书院 经正书院ꎮ书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改革ꎬ一时之间吸引中原各地无数生员前来就学ꎬ院生规模大大超越了省辖大梁书院和明道书院ꎮ此外ꎬ随着西学的传入及教会学校的兴办ꎬ许多官办书院也开始了缓慢地改革ꎬ如注重藏书结构的改革ꎬ开设时务课程等ꎮ清末新政时ꎬ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ꎬ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ꎬ各州县均设小学堂ꎬ并多设蒙养学堂ꎮ书院改学堂ꎬ随之在全国开展ꎬ各省城的大书院也随之在1902年纷纷改为大学堂或高等学堂ꎮ河南督抚遵令在1902年率先把省辖大梁书院改为河南大学堂ꎬ至1908年底ꎬ河南全省有高等学堂2所ꎬ中等学堂21所ꎬ师范学堂3所ꎬ师范传习所56所ꎬ高等小学堂123所ꎬ初等小学堂183年ꎬ两等小学堂18所ꎬ实业学堂5所ꎬ艺徒学堂2所ꎬ半日学堂5所ꎬ改良私塾2274所[6]129ꎮ清末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制跟维新时期的改制有着很大的不同ꎬ改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名称上ꎬ而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ꎮ河南地区的大小书院ꎬ在改为学堂之时ꎬ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考方法都产生了近代化变革ꎬ如高等学堂设置备科㊁正科和专科ꎬ备科学制2年ꎬ正科学制4年ꎬ专科视所学科目的难易程度确定学期[7]53ꎮ中学堂学制为5年ꎬ学习科目共12门[8]16ꎮ期间ꎬ又多次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ꎬ之后这些留学生又把学习到的自然科学㊁军事和社会科学知识及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带回家乡ꎬ促进了河南地区 新学 的传播与发展ꎮ2.新式报刊及阅报机构的出现十九世纪初ꎬ旧式报刊开始向近代报刊转变ꎮ1884年ꎬ河南境内创办了«述报»ꎬ之后ꎬ1894年河南官书局以 开豫省风气为主ꎬ凡关学校㊁疆域㊁武备㊁商务ꎬ照原报录出ꎬ藉广见闻 为宗旨创办了«汇抿辑要»ꎮ进入二十世纪ꎬ河南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式报刊ꎬ1903年创办的«豫省中外官报»ꎬ1904年的«河南官报»ꎬ1906年的«开封简报»㊁«河南白话报»㊁«豫报»ꎬ1907年的«舆舍学报»㊁«河南»以及1908年的«河南教育官报»ꎬ1909年的«自治官报»㊁«宪政月刊»等[9]52ꎮ这些近代化的报刊大量介绍 西学 与 时务 ꎬ极大地改变了河南社会闭塞的民风ꎮ随着新式报刊的大量出现ꎬ河南也陆续出现了社会阅读机构ꎮ1904年ꎬ沈嘉炎在开封双龙巷创办了河南第一个阅报机构 中州阅报社ꎬ阅报社窗明几净又分文不取ꎬ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ꎮ阅报社这种新形式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出现ꎬ在当时获得官方和民间双重支持ꎬ之后在豫省境内得以快速发展ꎮ1905年ꎬ怀庆府(今沁阳)陈紫封㊁金稚波 联合同志ꎬ倡立阅报公所 ꎻ唐县(今唐河)李兰馥 定章集资ꎬ公雇一人 ꎬ 创立大同阅报社 [10]41ꎮ至1910年ꎬ提学使孔祥霖说: 阅报所㊁宣讲所ꎬ为通俗教育开通风气之关键ꎬ已据报成立者百数十处ꎮ省城官设五区ꎬ亦日谋推广ꎮ [11]394新式报纸及阅报社的出现ꎬ其自身本就是一场革新ꎬ而这些革新又带动了社会风气及社会教育方法的革新ꎬ为河南地区近代化运动提供了舆论和群众基础ꎮ三㊁晚清河南地区藏书楼近代化转变的主要表现1.民间藏书楼的开放化晚清ꎬ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近代化转变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ꎬ知识分子都在努力地向近代化靠拢ꎮ河南地区作为一个内陆省份ꎬ总体上说 新学 发展还是相当迅速的ꎬ尤其是清末新政以后ꎬ派遣了大批的留学生出国学习ꎮ正是在此背景下ꎬ晚清河南地区藏书家们的藏书思想发生了改变ꎮ南阳张嘉谋清末举人出身ꎬ极喜藏书ꎬ聚书至数万卷ꎬ以史书和方志居多ꎬ受西风东渐影响ꎬ从不把个人藏书视为私有ꎬ认为藏书即为治学ꎮ所藏图书甚至自己的著述手稿ꎬ凡有求借者ꎬ从不拒绝ꎮ1883年成立的经正书舍是晚清河南地区民办藏书楼的典型ꎬ书舍 聚书十万卷ꎬ招九属英俊ꎬ朔望讲六经于是ꎮ 通过士人们借阅藏书ꎬ来推行一种 调剂增补之术 ꎬ使人人发展其固有的 自爱 能力ꎬ从而开启新风尚ꎮ[12]30-332.书院藏书楼的致用性从书院诞生之日起ꎬ就跟藏书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ꎬ但凡是有书院之处ꎬ必建有藏书楼ꎮ在书院的541发展历史中ꎬ藏书楼最主要的功能是藏ꎬ纵观各个书院的院记章程ꎬ关于藏书楼的描述基本上都是收藏图书为主ꎮ然而ꎬ只藏不用的书院藏书楼ꎬ到了晚清时期已经严重与时代脱节ꎬ自戊戌变法始ꎬ书院也开始了自身的近代化变革ꎬ书院藏书楼也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努力ꎮ光绪二十五年(1899)ꎬ黄庭芝在筹资ꎬ正义书院扩充藏书之时ꎬ在订立的«购置图书预备阅览谕»和«领书条例»中ꎬ提出 为公储书 ㊁ 在籍之士皆可入院观书 的观念ꎬ书院藏书楼面向县境之内所有的读书人开放ꎮ朱寿镛在豫南书院创建章程中谈及书院藏书及管理时ꎬ对非住院学生或学者借阅书籍时ꎬ可通过斋长同往检阅ꎬ并允许将书带回家阅读ꎮ书院藏书楼在开放化的同时ꎬ藏书类型也开始多元化ꎮ如大梁书院藏书楼就从不得收藏 医卜星相及一切技艺之书 到广泛收藏新学和时务方面的书籍ꎻ豫南书院藏书楼不仅藏有大量西学类书籍ꎬ还引进了一份介绍西方各国情况的«时务报»ꎮ藏书楼的管理制度趋进近代化ꎬ«正义书院领书条例»中明确藏书楼管理办法:一㊁诸生领书须亲找书办ꎬ具领条ꎬ书办注簿备查ꎮ二㊁诸生应遵期限ꎬ逾期者由书办偕同斋长禀明监院ꎮ延期3日昔ꎬ日罚钱20文ꎬ按日核算ꎬ由院夫 催提 ꎮ往来脚力钱ꎬ每次100文ꎬ30里以外者加倍ꎮ三㊁若有损污者罚抄补ꎬ损污过多及丢失者ꎬ罚更换全书或包赔原价ꎮ四㊁书籍不准辗转借看ꎬ违者罚钱1000文ꎻ条例贴在书库墙壁上ꎬ俾使借书诸生遵行ꎮ[13]578从这则条例中不难看出ꎬ藏书楼的管理制度几乎与近代图书馆无异ꎬ第一条规定了借阅方式ꎬ明确了图书管理者的责任ꎻ第二㊁三㊁四条规定了借书期限㊁超期处罚举措及污损赔偿办法ꎮ四㊁结语民间藏书楼的开放ꎬ在开启民智㊁改变民风方面有着重大意义ꎬ一方面是因为藏书家本人的思想观念已经革新ꎻ另一方面ꎬ许多士人通过阅读藏书及与藏书家的交流ꎬ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ꎬ学习新的思想ꎮ书院藏书楼的致用性改变ꎬ不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ꎬ还形成了系统地图书管理方法ꎬ为近代化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ꎮ然而ꎬ藏书楼的这种自我革新进程ꎬ却被书院改学堂及辛亥革命的爆发给打断了ꎬ至此ꎬ晚清河南地区藏书楼的近代化转变也就以失败而告终ꎮ总的来说ꎬ不论是民间私人藏书楼还是书院藏书楼ꎬ它们在晚清时期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都只是昙花一现ꎬ但是它们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及开启民风中的作用不应被忽视ꎬ河南地区近代化图书馆的出现所奠定的馆藏基础是值得被大家重视的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ꎬ1996.[2]李景文.清代河南书院藏书略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94(4).[3]范凤书.苏源生著书㊁刻书㊁藏书考[J].中州今古ꎬ2001(3).[4]严云绶ꎬ施立业ꎬ江小角ꎬ主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文献丛刊:桐城派名家文集(9)方宗诚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14.[5]邓本章ꎬ总主编.中原文化大典 教育典 私学书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ꎬ2008.[6]王天奖ꎬ庞守信ꎬ王全营等著.河南近代大事记1840-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ꎬ1990.[7]王日新ꎬ蒋笃运ꎬ主编.河南教育通史(中)[M].郑州:大象出版社ꎬ2004.[8]琚明超.河南教育近代化微探[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2(1).[9]冯鸣ꎬ王亚明.建国前河南新闻事业发展概述[C]//杨颍洲ꎬ宋力ꎬ王宏ꎬ等编辑.河南地方志征文资料选:第2辑[M].郑州: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辑室ꎬ1983.[10]苏全有ꎬ主编.图书馆史沉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ꎬ2015.[11]陶善耕.旧时河南县级图书馆寻踪 五陋居 札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ꎬ2009.[12]苏全有ꎬ张鱼伟.近代中原地区民办藏书楼经正书舍述评[J].开封大学学报ꎬ2010(4).[13]季啸风ꎬ主编.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ꎬ1996.TheModernizationTransformationoftheLibrariesinHenanAreaintheLateQingDynastyWANGLi(ZhengzhouLibraryꎬZhengzhou450000ꎬChina)Abstract:DuringthelateQingDynastyꎬancientlibrariesinHenanProvincewasbrieflyattemptedformoderniza ̄tion.ThiskindofattemptwascarriedoutinthecontextofthereformofthecollegeeducationinHenanandtheemer ̄genceofnewnewspapersandnewspaperreadinginstitutions.Themainmanifestationsweretheopeningoftheprivatelibraryandtheacademylibrarybecamemorepractical.Fromtheresultsꎬthistransformationisafailure.ItfailedtosavethefateofthedeclineoftheancientlibrariesinHenaninthelateQingDynastyꎬbutobjectivelytheypassedontheclassicalChinesecultureandlaidarichfoundationforthemodernizationofHenan.Keywords:thelateQingDynastyꎻancientlibrariesꎻmodernization[责任编辑:田丽华] 641。
中国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图书馆话题:中国图书馆和文化中国文化文化大革命新文化图书馆藏书楼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4年第5期(总第82期)其他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简述于伟艳(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图书馆发端于奴隶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文献流通量小,重藏轻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对文献藏用并重。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
未来的图书馆是无纸社会的产物,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本文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是由昨天的藏书楼发展而来的,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社会变革的挑战面前,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求生存、求发展的惟一途径。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建设历程[中图分类号]G25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4)05-0124-03巍巍中华,浩浩五千年文化,其中图书馆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几千年,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图书馆人的心血与汗水,图书馆的建设历程犹如一副壮美绝伦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慨万千。
文津阁,,),或/观0(东汉的东观),或叫/堂0、/斋0、/院0等,虽然它们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其作用都是一样的,用/藏书楼0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它们对文献的保存是重藏轻用,只有上层的统治者才可以享用,而普通的民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特别是在金、元两代图书馆没有大的发展,民族矛盾及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到了明代,私人藏书的兴起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私人藏书楼棋布林立,这些精美典雅的建筑,这些知识的宝库,在文人墨客的心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极为向往的读书学习场所。
到了清代,官府藏书楼、私人藏书楼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从图书馆建筑历史演进分析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作者:许冰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7年第11期许冰(湖南图书馆,长沙410011)【摘要】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的大趋势,读者需求的变化造成了图书馆馆藏资源形式的变化,而资源形式的变化促进了图书馆空间的变化。
论文通过对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理论和发展的阐述,以期为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理论;趋势【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124-021 不同时代图书馆的特点1.1 古代藏书“图书馆”作为外来语,19 世纪末才从日本传进我国。
我国古代类似图书馆的机构于商周时期萌芽,以“藏书楼”的形式发展,代表建筑有西周盟府,两汉石渠阁、天禄阁,隋朝观文殿,宋朝崇文院,明代澹生堂,清朝四库全书七阁等。
受当时条件限制,藏书楼多以土、木、石建之,又因受建筑材料的限制,藏书楼高度有限,空间也不算大,备有救火用的储水水缸。
当时藏书楼的作用重在“藏”,并不对社会开放。
1.2 近代半开放近代图书馆诞生在欧洲,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刺激了社会对文字、知识的需求,大量学校、图书馆应运而生。
近代的图书馆有别于以往的特征:第一,打破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使得一部分社会公众获得了获取知识的基本权益。
第二,由“以藏为主”向“藏阅一体”转化。
第三,建筑空间发生变化,藏书室和阅览室开始有了功能区分,分别建立。
20 世纪初,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图书馆。
1.3 现代全开放20 世纪80 年代,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图书馆开始萌芽。
淤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纷纷建立公共图书馆。
于建筑结构和风格日趋具有文化特征,或是反映地方文化。
盂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榆扩大读者的活动空间。
虞开始普遍应用图书馆管理软件[1]。
2 学习美国图书馆的先进设计2.1 美国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特点生态友好:第一,与周边环境融合,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历史,并对中国历代著名藏书楼的建立、藏书情况及建筑结构和现状进行了论述。
同时论述了古代藏书楼和现代图书馆的继承关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藏书楼藏书体制藏书楼发展史如果把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始端,那我国的图书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研究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史,对研究我国的文化史、教育史、图书馆史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现谈一下中国藏书楼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图书馆文化的传承。
从周朝到汉朝是个很重视文献收集和整理的时期,周朝的王室文库到秦汉时期的石室、金匮、石渠阁、天禄阁、兰台、东观等等,都可以称作是国家级的藏书楼。
史书有记载的最早的藏书楼是建于西汉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的石渠阁,其位于未央宫殿北(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
据《史记》中记载“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以充汉代宫廷藏书。
石渠阁底下以石砌成渠沟,用以盛水导水,有利于防火与保卫,故而得名。
《太平御览》也有相关的记载“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其下砻石为渠,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
除秦代档案、图书之外,汉成帝时石渠阁也贮藏汉代形成的档案,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
阁库毁于西汉末,遗址现仍可见。
另外还有天禄阁。
《太平御览》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
《后汉书》也记载“天禄、兽名。
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
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内,汉代多以石雕其形以为饰。
成帝、哀帝及王莽时,著名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曾在阁中校雠和整理所藏图籍,写成记载皇家藏书的总目录《别录》、《七略》。
这项工作的完成是对古代文献做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创立了世界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还有麒麟阁。
《三辅黄图?阁》中记载“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其也应是珍藏皇家重要典籍之所。
秦始皇时期曾经有过“焚书坑儒”,但“焚书”的另一面必然是“藏书”繁荣。
第二节近代图书馆的形成一、相关法规条例的颁布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晚清和国民政府关于图书馆的一系列法规条例的颁布,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和清朝皖省的何熙年、浙江的张亨嘉、杭州的徐树兰等开明绅士创办了近代藏书楼公开藏书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其他一些省份的官员也很快意识到,创办公开的近代图书馆是造福民众的好事。
他们纷纷奏请朝廷,批准他们筹建公共图书馆的要求。
自1904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创立之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
据《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记载,1901—1911年间,正在和已经开办的各类图书馆有40多所,包括公共图书馆的国家图书馆l所、省级图书馆17所、市县级图书馆4所。
为了让中国近代图书馆这一新生机构有规可依、有序发展,清政府学部于宣统二年(1910年)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
该奏折指出:京师图书馆业经臣部奏明开办,各省图书馆亦须依限于宣统二年(1910年)一律设立。
臣等伏查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
创办伊始,头绪纷繁,非有整齐划一之规,末由植韧基而裨文治。
臣等悉心斟酌,拟订章程二十条。
该章程对图书馆宗旨、建制、设置、名称、管理规范、藏书结构、服务内容和方式、经费来源等作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图书馆的法规。
从此,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法律的指导与保障。
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确定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主管全国的图书馆事业,颁布了图书馆的法规。
当时的教育部门于1915年先后颁布了《图书馆规程》和《通俗图书馆规程》。
《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各特别区域应设立图书馆,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阅读。
《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阅览。
在两个《规程》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巡回文库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当时相关资料统计,1930年,全国有图书馆1 468所,1931年有1 620所。
浅析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作者:马浩然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9期摘要: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图书馆从先秦时期直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图书馆在我国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藏书楼一、古代图书馆发展史1.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关于图书的记录要从夏朝说起,《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由此可见,夏朝就有图书典籍。
《易经·卦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说明在周朝之前已经有了藏书这一行为,并且周朝专门设有“历史”这一官职,该官职的职责就是管理天下图书典籍,可以说是我国有记录的最早专门针对图书设立的官职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记有“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说,老子是“周柱下史”,这里的“守藏室之史”与“柱下史”从本质上讲,都是管理国家图书典籍的工作,可以说老子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除了老子,我国的另一位圣人孔子也曾经周游列国,读各国图书典籍,并且还把读到的知识教给学生们,开创了“门徒三千”的壮举,并且晚年还带领弟子整理了《春秋》等典籍,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可谓功不可没。
2.封建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有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图书,可谓是图书典籍的一次毁灭性灾难,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
到了汉朝,汉惠帝取消了禁书令,图书又可以在百姓间流通;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家图书馆,征集天下图书,并且专门设立了抄书的人员,制定了书籍的相关标准,这可以说为以后的图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成帝命陈农到全国各地收集图书,命刘向等人整理。
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欲继续图书整理的工作,编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该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的关系辨析作者:齐亚宁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9期关于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与近代以来兴起的图书馆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然而,通过对藏书楼与图书馆进行系统分析与精细对比,便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继承关系。
具体而言,古代藏书楼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为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学术基础、管理经验等前提条件。
因此,古代藏书楼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阶段,近代图书馆在中国的产生并非西方“舶来品”,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引言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年以来一直是历史学、图书馆学等学科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视角、依据不同的理论对上述问题展开了颇有成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然而截至目前为止,依然争讼颇多,难于形成统一认识。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是古代藏书楼发展的历史必然结果,即藏书楼与图书馆是同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其二,认为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之间存在本质性的区别,近代图书馆是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和图书馆相关理念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一种新事物,即所谓“中国图书馆西来说”。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如赵彦龙,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有必要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大视角出发,客观地分析以藏书楼为代表的古代图书馆与近代图书馆在发展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历史根源”,换言之,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是一脉相承的,再如左玉河,认为“藏书楼造就了少数精英学者,包含着近代图书馆制度之若干现代性因素……晚清以来,在西方近代图书馆理念刺激下,传统藏书楼逐渐转为近代图书馆”,同样将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看成是前后关联的同一事物。
而吴晞则可谓是第二种观点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近代图书馆的出现,是我国文献收藏史上的第四次、也是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一次变革……这场大变革是西方思想文化和图书馆观念、技术传入中国的直接产物……中国的图书馆,或称近代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外来的事物,是‘西风东渐’在中华大地上吹开的近代文明之花。
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史探析发表时间:2020-10-14T14:00:15.6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作者:桂林[导读] 书籍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桂林东莞图书馆茶山分馆 523000摘要:书籍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图书汇集、存储、整理、传播场所的图书馆更是随之出现,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虽然古代的图书馆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有所区别,但却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一个历史阶段下的图书馆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梳理了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对于做好新时代下的图书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发展史;规律图书馆是承载汇集、存储、整理、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中心,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图书馆产生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与文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文字产生并广泛应用后,记载保存各类信息的载体逐步增多,具备图书馆功能的各类藏书场所也因此应运而生。
中国历史上,藏书之所称呼有很多,“府、阁、观、台、殿、室、院、堂、斋、楼”皆有,但并未冠以图书馆名称。
经学者考证,图书馆一词最早在我国的记载是《教育世界》1894年所刊出的《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一文中出现,从日本传入我国使用,属于外来语。
一、古代图书馆的起源就文字的产生来说,古代典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在各种传说中有类似的内容,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等等。
更不要说图书馆产生的记载信息了。
但就图书馆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夏朝开始,《吕氏春秋·先识》中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M].林宇宸,主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184.]的内容,“载其图法”所指的就是图书收藏,而太史、内史则是管理图书收藏的官员,说明夏朝已经有典籍文献和专门管理人员。
2021图书馆不同时期的特征与管理特点范文 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从而形成了文字,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文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当人们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准确地记录事物的时候,文献也就随之产生了。
"文献"就是记录在物质载体上的信息,文献交流是间接交流中最早产生的一种形式。
有了文献,就产生了如何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的问题,就自然需要一个专门收藏管理文献的场所,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工具,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传播装置。
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对文献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利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研讨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对于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向人类社会传播文明信息,实现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时期不同,图书馆自身的特点不同 自古以来,图书馆大约经历了"古代图书馆、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三个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古代图书馆"以藏为主" 古代图书馆形态和功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注重收藏和保存以及封闭是古代图书馆最显着的特征。
在古代,图书馆含义为"藏书之所".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古代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据《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殷墟甲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实物,因此保存甲骨卜辞的处所,可以说是图书馆的萌芽。
周朝藏书机构,称为"藏室".老子就是"守藏室之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