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发展轨迹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俄罗斯文学为国教后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
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
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
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17世纪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
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
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
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著作一度兴盛。
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如《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如《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总第281期2014年6月(中)Total.281June 2014(B)摘要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类,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类社会进行了描述和批评。
本文分三个阶段总体评述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空间,指出了之后的研究方向,希望能给予当今的研究者启示。
关键词乌托邦反乌托邦文学An Analysis of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Studies in China //Yang Linyan Abstract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is a specific genre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they describe and criticize the human society by unique perspective.This essay summarizes three stag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utopian and dystopi-an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the further study space,hoping to give some enlightenments to the later researchers.Key words utopia;dystopia;literature 1引言人类自诞生起一直在寻找建立一种美好的国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象征着人们寻找理想新国度的期望得到了实现。
1516年,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利用希腊文字创造了乌托邦一词,意指一个美好的但并不存在的地方。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
乌托邦文学一般是以游记形式出现,描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国家或集团,借以讽刺当时的社会。
第十章20世纪俄苏文学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上半期俄苏文学的基本面貌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同时,马主义和西方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有些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俄国,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白银时代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现实主义文学仍然繁荣。
除了托翁、契诃夫等老作家还在发表新作以外,高尔基、蒲宁、库普林、按德列耶夫等后起的作家也为新事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各种文学流派纷纷登场,并涌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家,如巴尔蒙特、别雷、梅烈日可夫斯基、勃洛克、阿赫玛托娃等,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发表在20世纪,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他的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蒲宁的早期诗集《落叶》曾获得普希金文学奖,后致力于小说创作,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上。
他于1920年起侨居法国。
较重要的作品有:《乡村》(1910)、《米佳的爱情》(1920),自传体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27)等。
他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勃洛克是俄国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诗集《偶然的喜悦》、《雪面具》、长诗《十二个》1918、《夜莺花园》、组诗《美妇人》等。
阿赫玛托娃早期作品多为爱情诗,如诗集《黄昏》。
后受古米廖夫案牵连,个人生活不幸,创作减少。
有诗集《车前草》、组诗《安魂曲》(写于1934-40年,发表于1987年)等。
50年代恢复名誉。
《安魂曲》抒发一个母亲在儿子无辜被捕后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
1917年的十月革命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革命后至20年代,文艺政策比较宽松,文坛上活跃着各种文艺思潮,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
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在探索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规律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等观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古代至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18世纪和19世纪三个阶段。
古代文学(10世纪末至17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乌克兰、白俄罗斯文学同出一源,都发轫于10至11世纪之交,即988年基辅罗斯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以后。
初期受民间口头创作和拜占廷、保加利亚文化影响很大,用古斯拉夫文和古俄文(13至15世纪衍化为俄罗斯文、乌克兰文和白俄罗斯文)撰写,往往同宗教、历史等著作融为一体,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
内容多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偏重纪实。
最早的俄罗斯传记《鲍里斯与格列勃行传》等成书于11世纪。
最古的编年史《往年故事》一名《俄罗斯编年序史》,约作于1113年,书中追溯俄罗斯国家的起源,记载历代王公的生平和重大历史事件,文笔颇为生动。
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佚名作者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12世纪末)。
全诗描写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并通过这一教训来呼吁诸侯团结御侮,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可以同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贝龙根之歌》媲美。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
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著作一度兴盛。
乌托邦到反乌托邦文学嬗变下的现代性意义作者:董婉琼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摘要:反乌托邦文学自从乌托邦文学分流出来后,就与乌托邦文学形成互为“矛”和“盾”般的存在,反乌托邦以乌托邦为根基对其进行解构,乌托邦因反乌托邦的否定而辩证发展。
以“反乌托邦三部曲”为代表的反乌托邦文学对世界中产生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对人们反思当前社会追求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众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反乌托邦;现代性;思想意蕴乌托邦(utopia)最早由托马斯·莫尔据希腊文所创,该词产生自他1516年创作的《乌托邦》。
乌托邦本意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乌有之乡。
美好的地方是不存在的,是因如此,才使得乌托邦自产生之日起就有一种神秘的魅力,促使人们不自觉地向它靠近。
而反乌托邦(Anti-Utopia)并不是对乌托邦的反抗,而是作为依附于乌托邦文学的一个分支而产生。
乌托邦文学带有对现实的忧患和对未来的希冀,所以乌托邦文学作品既包括对现状的批判,又怀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乌托邦式的幻想并不是天马行空而产生的,对它展开的想像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应当是以当下不合理、不理想的社会现状为基础,这样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同进而具有探讨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综述西方对乌托邦较系统的研究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哈贝马斯称之为“乌托邦力量的穷竭”的时代,涌现了一批研究乌托邦的作品,如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6)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乌托邦,如麦尔文·J·拉斯基《乌托邦与革命》(1976),专门建立了乌托邦研究会,发行期刊《乌托邦研究》(Utopia Studies)。
几乎同时期,“乌托邦”一词派生出了“反乌托邦”(anti-utopia)文学,因此,学术界认为反乌托邦是依附于乌托邦而产生的,早期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单纯地批判和讽刺现实社会,代表有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等,这些小说大都通过描绘出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来否定现实。
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时期和风格,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而珍贵的作品,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古典文学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古典时期大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普希金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尤其是他的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杰作之一。
屠格涅夫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被称为“俄罗斯莎士比亚”。
果戈理则通过其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展现了俄罗斯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20世纪初至中叶是俄罗斯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作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试图通过文学揭示社会现实和阐明人类内心的冲突。
高尔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母亲》描写了一个勇敢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展现了俄罗斯工人阶级的艰辛生活。
叶赛宁的小说《一九八四》则通过讽刺和讽刺揭露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
当代文学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时期的结束,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
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成为文学的重要中心,许多年轻而有活力的作家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风格探讨当代社会和人类命运。
莫斯科作家波洛兹科夫以其小说《悲伤与仆人》赢得了国际文学界的赞誉,小说通过对家族与革命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生存状态。
女作家托马斯克娅则以其小说《一瞬间的世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以幽默和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俄罗斯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总结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承载着该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60 2003年第1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3 №1 总第1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俄侨作家第二次创作浪潮В. В. 阿格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语文系,俄联邦莫斯科111402 战后俄侨作家的创作迄今没有予以充分研究,同时其创作方式与苏联国内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他们所涉及的有关当时苏联国内生活的内容是国内作家所不敢问津的,另一方面他们又热爱着俄罗斯。
本论文主要研究伊·叶拉金,尼·莫尔森,列·勒热夫斯基等俄侨作家的创作。
伊万·叶拉金;尼古拉·莫尔森;列奥尼德·勒热夫斯基;第二浪潮60年代初,在美国的一次个人诗歌朗诵会上,叶甫盖尼·叶甫图申克致词道:“你们为我鼓掌,可是在你们中就有一位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伊万·叶拉金,并且出席了今天的晚会。
”他的这番话并无丝毫夸张。
在那些目前在自己的祖国仍鲜为人知的作家中①,除了伊万·叶拉金之外,还有诗人尼古拉·莫尔森、小说家列奥尼德·勒热夫斯基、巴利斯·菲利波夫、谢尔盖·马克西莫夫、帕利斯·希里亚耶夫、伊琳娜·萨布罗娃,他们都对俄罗斯文学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在许多方面,他们的创作走在了60年代新文学、甚至是改革时期文学的诗歌和小说的前面,尽管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应有的评价。
早在40年代末期,伊·叶拉金(1918-1987)就在慕尼黑出版了他的诗集《来自那方的途中》、《你—我的世纪》。
在以后的年间,又陆续出版了他的作品集《来自那方的途中》(1953年新版)、《黑夜里的闪光》(1963年)、《斜线飞行》(1967)、《屋顶上的龙》(1973年)、《在斧锧的星座下》(1976年)、《在宇宙的大厅中》(1982年)、《沉重的星辰》(1986年)、《山丘》(1987诗人逝世后不久出版)。
上篇第一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一、写出下列作家的几部重要作品列夫.托尔斯泰 :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剧本《活尸》短篇小说《舞会之后》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契诃夫: 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短篇小说《套中人》《姚内奇》《带狗的女人》《带阁楼的房子》《新娘》《在塔谷里》柯罗连科 : 《奇女子》《盲音乐家》《马卡尔的梦》《嬉戏的河》《瞬间》《火光》安德烈耶夫: 《红笑》《七个绞刑犯得故事》布宁: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新路》《乡村》《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兄弟们》《米佳的爱情》《幽暗的林荫小径》《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库普林 : 《决斗》《亚玛街》《莫洛赫》《奥列霞》《石榴手镯》魏列萨耶夫: 《走投无路》《流行病》《在转变中》二、填空1.俄国三大文体家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
P152.柯罗连科的全部中篇短篇小说经常写一个主题:对人的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对那些作贱人的势力的愤恨。
P153.布宁探索永恒的农村问题的作品有《安东诺夫卡的苹果》、《乡村》和《苏霍多尔》等。
P204.布宁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作品是《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兄弟们》。
P215.中篇小说《莫洛赫》的作者是库普林。
P236.库普林作品《决斗》中的主人公名字叫罗马肖夫。
P237.库普林描写俄国妓女悲惨血泪史的重要长篇小说是《亚玛街》。
此外,库普林以爱情为主题作品有《奥列霞》、《石榴手镯》等。
P248.《奥列霞》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叫伊万和奥列霞。
P249.《米佳的爱情》的作者是布宁。
P2710.长篇自传体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布宁流亡时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作家因此与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P2711.作品《红笑》是安德烈耶夫创作的一篇揭露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反人民本质,宣传反战主张的小说。
P3012.安德烈耶夫的一部被誉为“反死刑”的中篇小说是《七个绞刑犯得故事》。
俄罗斯文学简史——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一、介绍俄罗斯文学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深被俄罗斯文学的深厚底蕴所吸引。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俄罗斯文学的简史,并结合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深入挖掘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
二、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崛起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众多文学巨匠相继涌现,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中,对于这一时期文学巨匠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俄罗斯文学世界。
三、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变革20世纪,俄罗斯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在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评价,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展现了俄罗斯文学在艰难岁月中的顽强生命力。
四、俄罗斯文学的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俄罗斯文学也随之发展。
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中对于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新锐作家的作品,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崭新的视角展现出俄罗斯当代社会的多姿多彩。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俄罗斯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我对俄罗斯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俄罗斯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俄罗斯文学的途径,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所在。
六、总结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魅力令人向往。
通过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知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学的窗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历程,结合21世纪外国文学系列教材,深入挖掘了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新动向作者:张雪婷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摘要: 20世纪时的俄罗斯文坛有着对立又统一这一特殊现象。
初期大量闻名于世的作家纷纷离开故土客居他乡,许多作品不能被当时俄罗斯社会所承认。
而同时,在俄国境内,苏联文学悄然兴起,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颇具内涵的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占有别树一帜。
这两个流派水火不容,却又在20世纪末境外俄罗斯文学回归后形影不离,相融相合。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一、引言19世纪到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硕果累累。
从普希金到高尔基再到托尔斯泰,俄国作家用敏感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触,描写了社会变革下的人间百象。
贵族的奢靡,底層的落魄都在其笔下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本文主要结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社会概况来深层次了解当时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其结合群众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新动向。
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新动向2.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创作推陈出新。
这时期的一些天才的俄罗斯作家以其特有的文学家的敏感,已经预先感觉到了即将来临的社会和精神变动的某种彻底性和复杂性。
而他们的思考和写作,自然也反过来至为深刻有力地影响到了这一历史变动。
2.2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正值俄罗斯从19世纪的启蒙现代化向20世纪的审美现代化、从罗曼诺夫王朝向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过渡,也是俄罗斯流派众多的文艺复兴时期,即宽泛意义上的“白银时代”[1] 。
此时的传统现实主义和“公民诗歌”仍占主要地位,但以象征主义、阿克梅派、未来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相继出现。
作为“白银时代”俄罗斯诗歌界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成就最高的流派,象征主义[2]在法国象征主义和19世纪俄罗斯诗歌传统基础上产生。
象征主义创作的最主要领域是诗歌,部分涉及到小说、戏剧和文艺理论[3]。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是梅列日科夫斯基,他于1893年发表了《论现代俄国文学衰退的原因及各种新流派》[4]一文,这是俄国象征主义最早的一篇宣言,它第一次提出象征主义的美学纲领[5]。
俄罗斯民族的“反乌托邦”思潮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热情豪放、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定义成坚强、向上、绝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深刻反思曾经的“乌托邦”社会的功过利弊,并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哈哈镜中重新审视当下,进而形成了整个民族的“反乌托邦”思潮,批判政治极权主义、科技泛滥发展的不良现象,共同探索俄罗斯未来的发展出路。
标签:后现代主义;反乌托邦;反思;批判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热情豪放、骁勇善战的民族。
在俄罗斯文学中该民族形象常被定位成坚强、向上、绝不服输的硬汉榜样。
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到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多作品都传达出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也激励着俄罗斯人不断向前。
曾经,俄罗斯民族的“团契性”和“乌托邦”精神成就了彼得大帝时期的帝国盛世,更缔造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而苏联解体后,民族的共产主义信念瞬间崩塌,曾作为主流文学的乌托邦文学地位逐渐丧失,被宣扬“反乌托邦”精神和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取而代之。
俄罗斯这个强大的民族在文学的哈哈镜中开始重新审视当下,进而形成了整个民族的“反乌托邦”思潮。
“反乌托邦思想出现的哲学根源是对乌托邦思想实体论思维模式的反省和批判。
实体论思维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导致了一元论、绝对主义和唯理主义等不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倾向,甚至导致了等级制、霸权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
反乌托邦思想正是从乌托邦思想的思维模式展开对乌托邦的批判,从而揭露乌托邦思想的虚幻性和所隐含的强制性”[1]。
因此,俄罗斯民族的“反乌托邦”思潮正是在俄罗斯乌托邦文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批判,并揭示政治与科技方面的不良现象。
一、在政治领域反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本国政治土壤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本族特点的文学流派。
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作家们便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是丰富而又复杂的。
纵向地看,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难免会出现某些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巨变;横向地看,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是在与苏联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各民族文化基因的相互交融、碰撞,使俄罗斯文学发现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所有这一切,使得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一直充满着变化和起伏,在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
本书试图在简短的篇幅内,尽可能集中、客观地描述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本走向,并对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加以介绍,使本书的读者能对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产生出一个明晰而概括的印象。
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
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
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
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
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
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破译《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杨雷;孟晶磊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Ю·科兹洛夫于1987-19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夜猎》使作家一跃成为当代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领军人物.究其实质,与《夜猎》采用的前瞻性笔法所创造的震撼人心的逼真的虚幻空间是分不开的.鉴于这部作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独特艺术魅力,加之中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空白的现状,我们应该解读《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总页数】4页(P145-148)
【作者】杨雷;孟晶磊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发展轨迹探析——以《我们》、《切文古尔镇》、《夜猎》为例 [J], 刘麒婷;杨雷
2.解密《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J], 杨雷
3.DES密码反破译的策略 [J],
4.《夜猎》反乌托邦叙事中的异质空间解读 [J], 朱碧滢
5.国产科幻电影的反乌托邦意象塑造与空间生产
——基于西方反乌托邦电影的比较 [J], 乔新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影响力呈现俄罗斯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它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巨大影响力。
俄罗斯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史诗和民间传说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文学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
14世纪至17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期间产生了众多重要作品,如《俄瓦辽奥诺格莫斯克的故事》和《伊戈尔远征记》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历史的背景,揭示了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18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是启蒙时代的影响下,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彼得一世时期的启蒙运动为俄罗斯文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风格,作家们开始探索新的创作领域。
伊凡·克拉索夫斯基、加夫列尔·德尔日纳夫和丢勒·德·拉·芬等作家产生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使俄罗斯文学在欧洲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
普希金、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作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叶甫盖尼·奥涅金》、《战争与和平》和《罪与罚》等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至今读者依然对这些作品赞叹不已。
20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动荡时期,政治和社会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革命和斯大林时代给作家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但也孕育了一批杰出的作品。
苏联时期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也深刻探讨了人类的存在和道德困境。
契诃夫、杜布罗夫斯基和索尔仁尼琴等作家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性而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例如,俄罗斯文学启发了许多音乐家、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他们通过音乐、绘画和电影等媒介重新诠释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和情感。
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发展轨迹探析反乌托邦文学作为对乌托邦幻想的反驳,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
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其中《我们》、《切文古尔镇》和《夜猎》三部作品为我们演绎了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演变轨迹。
标签:俄罗斯文学;反乌托邦文学;发展演变[“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用以指代完美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周遭的一切瞬息萬变,人们陡然发现如梦似幻的乌托邦世界并不如人们所设想的那般完美,它有自身的弊端,并且日渐显露。
于是在忧心反思之余一些高瞻远瞩的作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另一面——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文学将乌托邦文学中所推崇的理性、公平等“美好”原则发挥至极致,用夸张、讽刺等手法揭示出乌托邦世界那些荒谬设想的悲剧性,反乌托邦文学根据现实、立足于未来,实现了作家们对现实世界的警示和批判意图。
20世纪的俄罗斯充满波折,从世纪初期的十月革命到中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再到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动荡的社会生活状态必然在思想和文学方面有所体现。
人们向往乌托邦式的生活,极力建造“现实版”的乌托邦世界。
但是通往乌托邦理想世界的道路阻碍重重。
一些独具慧眼、具有前瞻意识的作家洞察到当前社会状况下隐藏的不安因素,结合社会现实对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出预警,因此,20世纪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大发展时期,大量优秀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作品涌现,它们对虚假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国家制度进行批判,虽然都表达了对暴力、荒谬的社会体制、个人权利被剥夺等状况的抗议,但是,由于年代不同、作家的创作背景不同等原因,这些作品刻有独特的烙印,散发着不同的韵味。
本文尝试通过扎米亚京的《我们》、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和尤·科兹洛夫的《夜猎》三部20世纪不同时期的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代表作品来探究20世纪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轨迹。
一扎米亚京的《我们》创作于20世纪初期,它的问世发表开创了世界反乌托邦文学的先河。
《我们》以记事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千年后的离奇世界:宇宙中仅剩一个“大一统王国”,这里科技极度发达,理性主义至上,人们生活处于绝对的公开状态,公民以字母加数字构成的号码来区分,他们遵守“守时戒律表”,他们的一切由”大恩主”来支配,生活中所有的一切按照规定完成,他们穿统一的服装,在统一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
小说的主人Д-503是一位数学家,他是“积分号”宇宙飞船的建造者,在未遇到女主人公I-330之前,他欣然接受这个纯理性、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随着与I-330的接触,他藏于内心深处的人性慢慢复苏,开始加入到反抗“大恩主”的统治中,但是反抗活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而Д-503也被进行了“幻想摘除”手术,再次变得麻木冷血,亲眼看着自己心爱的I-330受刑死于气钟罩内。
《我们》中的“大一统王国”是一个完全受理性制约的国家,这里科技发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感性美妙的诗歌可以用数学公式谱写,食物可以用石油合成……这一切貌似与乌托邦世界所期许的一般:人们生活平等,科技进步,但是真相却是,这是一个科技泛滥,人性缺失的人间炼狱。
大一统王国中人们没有个性和自由,“每天早晨,我们几百万人像六轮机器一样准确:在同一小时、同一分钟,像一个人似的一齐起床。
在同一小时,几百万人一齐开始工作,又一齐结束工作。
我们融合成一个有百万只手的统一的身躯,在守时戒律表规定的同一秒钟,把饭勺送进嘴里,在同一秒钟出去散步,然后去讲演厅、去泰勒训练大厅,最后回去睡觉……”〔1〕人类应有的个性被抹杀,该有的情感被剔除,这样一个被数学公式、精密仪器创造出的绝对理性的世界终将引起被压制人们的反抗,人们不可能接受放弃个人自由而换来的所谓的“幸福”。
20世纪初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刚刚取得胜利建立了政权,人们完全沉浸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中。
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本身并无任何不妥,只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一味追求科学技术,“唯技术论”导致社会停滞不前,陷入了精神和社会之熵的状态。
扎米亚京最先预见到机器和国家权力过大的威胁,对乌托邦世界中只注重共性忽略个体的错误做法进行批判,生动地记叙了反乌托邦国家通过磨灭个性来形成共性的过程,将其貌似先进、实则倒退的摧残人性的社会特征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二20世纪中期,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成立。
人们满心欢喜地迎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对盼望已久的美好未来进行种种设想: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人人平等和科技进步。
人们沉浸在明天幸福就会降临,瞬间就会到达“社会主义天堂”的乌托邦梦想中。
但是,一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们看到了实现伟大理想所包含的残忍现实和“用铁手将人类赶向幸福”的恐怖。
当权者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以集体的名义对个体进行践踏和迫害,人民牺牲自我以换取所谓的国家幸福。
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镇》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创作完成。
作家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全面深刻地描写了那个年代人们看似幸福实则悲惨的生活。
《切文古尔镇》的人们处于一种物资短缺、没有基本物质保障的艰辛生活状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消灭剥削和阶级,切文古尔镇的人们枪杀所有的资产阶级并赶走他们的家眷,他们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要是在切文古尔除了无产者以外再没有任何人,共产主义就会自行到来”〔2〕。
这种毫无理性的处理阶级问题的方式必定会导致更大的悲剧。
这些狂妄的话语让我们了解原来“切文古尔式”的共产主义是荒唐暴力的伪科学,可是切文古尔人却浑然不知,还在做着在一夕之间共产主义就会自行到来的荒唐梦。
切文古尔镇迅速被摧毁的原因正是人们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一系列无知行为的恶果。
“切文古尔镇人单纯地认为,人为的手段可以对一切作出合理和公正的安排,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消灭不平等,他们甚至随意选择社会形态,臆想历史发展”〔3〕,这与当时苏联的状况一致,现实中人们追求高速发展,盲目冒进,脱离现实,制定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计划,普拉东诺夫站在历史、人性的高度审视批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种种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疯狂无理智行为,他在自己的反乌托邦作品中注入更多现实的成分。
普拉东诺夫在其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说真话、做真事的原则,有人评价作家的一生都在“清洗”自己社会和时代的“错误”。
他在《切文古尔镇》中将人们遭禁锢的空虚精神生活、被剥削的贫乏物质生活和被压抑的人性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
用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审视当下,用满怀的爱国爱民之心关心人民的生活疾苦,用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了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问题。
三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往日的超级大国轰然崩塌,虽然人们早已根据它的发展趋势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当它真实发生的时候还是让人心头一震。
此时的俄罗斯处处弥漫着茫然无措、缺乏安全感、焦急失落的情绪,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科兹洛夫的《夜猎》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应运而生。
《夜猎》发生在公元2200年前后,全球只有一个国家,地球因为遭受严重的核污染生態已被彻底破坏,基因突变,各种可怕的事情接连发生着……《夜猎》一书由《残疾人的乐园》和《文化部长》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述男主人公安东为了逃离劳动训练营,误入核污染区,踏上寻找真理之路的故事;第二部分安东经过政变后,当选为文化部长后推行新思维,最后却在新的大屠杀中与斯列莎死里逃生,无奈再次踏上苦寻之路。
由于作家创作时处于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苏联解体,所以作品中很多情节反映了这一特征,如安东当上文化部长后推行的“新思维”,以及帕诺尼亚省的政权交替过程都是作家对苏联解体中发生事件的影射。
《夜猎》同其他反乌托邦作品一样,通过虚构的未来空间来针砭时弊,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愤恨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担忧隐藏于虚构的未来世界中。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人类在为研发出先进的核武器喝彩的同时也恐惧其能将地球毁之一旦的巨大杀伤力。
作家那时就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早的预测到现代非常敏感的核武器话题,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寒冬里一群“野兽”将一个独眼的残疾人瞬间吃净,接着个头超长(因受到辐射)有极强耐寒力的褐色苍蝇将血迹层层盖满来打扫战场;在核污染区人们捕到的是受过污染辐射的魔鬼鱼和已经变异的野兽”〔4〕。
《夜猎》不仅让我们看到反乌托邦文学所批判的伪自由,假先进,以及极权主义政治的恐怖,还首次让我们关注到生态问题,看到滥用科技的严重后果,警示人类科技不仅能造福于民,也有将之毁于一旦的强大杀伤力。
如果继续无度地滥用科学技术,那么《夜猎》中的可怕景象就是我们明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反乌托邦文学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警示手段,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看到人们在追求乌托邦理想过程中只注重科学技术,忽略人性的错误做法,于是劝诫人类不要为“唯理性论”和“科技至上”所控制,不要以牺牲个性自由换取所谓的幸福。
警醒人们平等、自由与科技进步应该遵循规律、符合人性,否则将与所设想的背道而驰;20世纪中期,作家们在反乌托邦作品的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现实因素,展现了“用铁手将人类赶向幸福”的种种恐怖做法,用真实的社会现实去构建未来可能发生的可怕景象,反乌托邦文学的内容得到扩充;20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精神与物质的极大进步,但是人们猛然察觉这些发展是以牺牲生态换取而来的。
于是作家开始警惕核资源滥用、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告诫人们避免小说中的可怕悲剧发生在现实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俄罗斯民族的发展,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经历从最初对乌托邦思想的简单批判到对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自省反思、再到对只顾眼前发展而破坏生态的非可持续发展会引发的未来危机进行预警,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警示越来越深刻,积极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检视我们的行为。
只要社会不断前进,俄罗斯的反乌托邦文学就会不断发展。
时间的钟摆晃动不停,未来世界中的我们究竟会有怎样的境遇我们无法预知。
反乌托邦文学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用一种警示的态度提醒人类、监督我们的所作所为,直至我们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乌托邦世界。
〔参考文献〕〔1〕叶·扎米亚京.我们〔M〕.顾亚玲,邓蜀平,刁绍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3.〔2〕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切文古尔镇〔M〕.古扬,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97:329.〔3〕冯小庆.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思想与诗学研究〔J〕.黑龙江大学,2012,(09):80.〔4〕杨雷.破译《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J〕.辽宁师范大学,200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