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收稿日期:2021-01-13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CJT201701)作者简介:张丽(1995-),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由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从过去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解放”思想被赋予不同含义,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系统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与缺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人类解放”具有其特定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由处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所规定的。
“人类解放”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个体素质、生产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解放。
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评与前瞻张丽,陈俊(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解放是指消除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自由发展则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当人类社会解放了,人们才能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发展。
而人类的自由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的根本任务是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矛盾,阶级斗争始终贯穿人类历史。
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们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需要实现物质基础的共同拥有和管理。
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
只有当生产资料和资源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的,才能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化,经济资源合理分配,人们不再为了生计而忙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再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社会才能实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在实现人类的解放的同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人的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大道,为我们引领着走向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学说的三层逻辑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形成一条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理路,具体体现为:在政治解放的探索中展开对现实的人(逻辑起点)的本质的具体追寻,在社会解放的分析中提出“自由人联合体”(逻辑中介)的未来设想,在个体解放的考察中提出依靠无产阶级(逻辑终点)的基本思想,从整体上建构起严密的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结构,再现出群众与人民概念的不同内涵。
群众与人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同一逻辑理路中衍生出来的不同概念。
群众概念范畴较大,涵盖较广,无具体而明确指向;人民概念是群众不可或缺的内在构成要素,具有明显指向,是动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世界解放的学说,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现实的人,提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内涵且高度抽象的概念。
为此,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群众与人民概念演进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全面地展现出群众与人民两个不同概念的逻辑界限。
一、在探索人的政治解放中揭开了群众与人民概念的逻辑起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1]244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思想理论,始终“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都有其自身的逻辑演进过程。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对事物逻辑进路的分析,应该“从这些矛盾的本来意义上来把握矛盾。
但是,这种理解不在于到处去重新辨认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有对象的特有逻辑。
”[2]114这是说,准确把握群众与人民概念二者之间的逻辑界限,必须建立在对二者逻辑理路特别是“特有逻辑”的考察上。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他们发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消灭资产阶级,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解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没有专门去讲女性解放,但是从他散见于各处的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
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是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之下的女性解放思想,是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出发,将女性解放纳入到现实的人类解放的阶级革命中。
马克思的女性解放理论首先是通过两种生产理论分析了女性问题的缘起,指出随着物质生产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统治力量,人类自身生产的作用遭到削弱,退居次要的位置,女性问题就产生了。
其次指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随着财富的增多,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出现了女性家务劳动私人化和对家务劳动的轻视,女性被排除出公共领域成为受压迫的对象。
最后,女性解放不能仅仅是对相应政治权利的追求,要在人类解放的前提下实现女性解放,所以女性解放的目标应该是女性的全面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论虽然有较多批判,但是马克思的理论却是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女性主义自身又遭遇发展困境,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虽然没有为女性解放指出具体的政治目标,但是它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总体目标与总体思路,有利于指导女性主义摆脱当前的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女性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女性主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ough Marx has never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obviously, we can see it in sum between the lines. Showing the great foresight of human liberation, Marx had brought feminine liberation into the class revolution in reality.In Marxian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first of all, he analyzed the origin of the feminine issues by right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theories: while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became more important, even predominant, the self-production of human beings was weaken, becoming subordinate, which leading to the feminine issues. Secondly,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origin of oppression on female lay in the private ownership. The increase of wealth led to the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caused the privatization of female housework and the disdain to it. As a result, female became the oppressed, isolated from the public. At last, the goal of feminine liberation was not only the pursuit for their corresponding politic rights, but also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s we should achieve the feminine liberation on the premise of human liberation.Marxism has suffered plenty of criticism from Western Feminism, whereas it remain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of feminism, which is confronted with difficulty to further development recently. Though Marxian concept of feminine liberation has not described a detailed politic goal, it offers a general goal and theory to liberate female, which in the favor of guiding feminism out of the recent crisis.Key words:Marxism, Feminine liberation, Politic liberation, Human liberation, Feminism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1. 引言1.1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简介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和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括个体的思想、理论、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方向和终极目标。
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消除阶级、种族、性别等各种社会不平等和压迫,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马克思提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纲领,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2. 正文2.1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源自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而实现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受到了启蒙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影响。
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对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更加坚定。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还受到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限制了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对启蒙思想和唯物史观的继承,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这些基础为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2.2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对个体的影响马克思提倡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鼓励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阐述一、概述马克思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对人的解放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不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人的解放的实现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从人的头脑和心脏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的解放。
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阐述,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
二、马克思对人的头脑解放的阐述1. 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人的头脑首先需要解放于意识形态的束缚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被用来蒙蔽劳动人民的眼睛,使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和社会的真实状况。
人的头脑要实现解放,首先需要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解构,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辨别真理与谎言。
2. 对自由思想的倡导马克思强调人的头脑解放需要建立在自由思想的基础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到外部利益的左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通过自由思想,才能使人的头脑摆脱外部束缚,拥有真正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解放。
3. 对知识的渴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头脑解放还需要渴求知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往往受到种种限制和阻碍。
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知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头脑,成为思考者和创造者,从而实现人的解放。
三、马克思对人的心脏解放的阐述1.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心脏首先需要解放于物质生活的压迫之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忙碌奔波,无暇顾及心灵的追求。
只有当人们摆脱物质生活的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心灵的解放和满足。
2. 对平等和正义的追求马克思强调人的心脏解放需要追求平等和正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公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伤害,无法得到真正的平等和正义。
只有当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和正义,人们的心脏才能得到解放。
3. 对人文关怀的呵护马克思认为,人的心脏解放需要呵护人文关怀。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阐述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要关注人类的解放问题,他认为人的解放需要从头脑和心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实践。
这里我将就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阐述进行探讨。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解放需要从头脑开始。
他认为,人的头脑是社会思维和意识形态的产物,而社会制度的运作和存在会影响到人的头脑。
马克思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思维的实质和矛盾,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导致了头脑的异化和压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头脑常常被商品观念所左右,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满足。
这样的头脑状态使人们形成个人主义、竞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因此,解放人的头脑意味着要逐渐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张人的解放需要从心脏出发。
他认为,人的心脏是感情、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源泉,而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会影响到人的心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心脏常常被利益追求所控制,伴随着竞争和压迫。
这使得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失去人情味,丧失了同情心和共情心。
马克思认为,解放人的心脏意味着要打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关系,建立起彼此关怀和关心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张的人的解放不仅局限于个体的解放,而是指社会全体的解放。
他强调人们的头脑和心脏的解放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而且需要社会的努力和变革。
对于人的头脑的解放,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自觉的理论,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头脑的解放。
对于人的心脏的解放,马克思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目标,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心脏的解放,建立起自由、平等和互助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头脑和心脏的阐述,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分析,更是为了揭示解放的路径和目标。
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与人的自由解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nm瞳IdSocials’∞e)2006年第3期No.3.2I明K马克思与人的自由解放吴彩梅,马俊峰2(西北民族大学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oooo)[till要】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对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史,重新审视关于人的解放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之前,由于许多哲学家对人性,自由的理解片面和抽象,因而,决定着他们不能够提出合理,科学的人的解放理论.之后.马克思对于人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科学的解释,最终对人的自由解放做出了科学回答,从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和解放理论对于解决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关奠调】马克思与人;自由解放;理论探索【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I2006)O3—0006—05对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中心问题,也是人类颇感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力图以自身的有限能力去解决,但答案并非都是令人满意的,尤为突出的就是对人的概念的本身界定,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界定,就是在同一时代人们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有关人的概念的独特界定: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具有语言符号的动物;人是经济人等等.而这些对人的概念的界定,恰恰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人的根本性的理解,起码对于他们自身而言,是这样的.尽管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但由于他们是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他们深受各自相关领域的限制,对人的理解的抽象性与片面性也就决定着他们对人的自由解放问题的致思途径.在古希腊,自泰勒斯追寻与探讨世界的本原时,就已经蕴含着有关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人试图想通过探究世界本原,来说明白然的有序性,从而来折射出入的自我意识的原初的同一性,以此体现自然的有序性,同一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及与目的,和谐的统一.古希腊的先哲们,通过对世界本原的探寻,以便确立作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他们之所以要说明世界本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在世之存在的境遇,同时也表明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自身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恰恰表明了人的脆弱性.为了克服人自身的这种脆弱性,对人自身进行反思而所形成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才是人有别于无限的宇宙,而成为宇宙的万物之灵.苏格拉底以我知道我无知的方式,来追寻何谓正义,何谓美好生活之类的问题,认识到:”知识即美德”,它可通达至善,在善的王国,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柏拉图看来,人们只有对理念王国的认识,获得自由的理念,才能真正的分享自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对纯粹的存在的观照与沉思,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形而上学的自由.但从整体来看,古希腊理论深受宇宙论,目的论的【收稿日期】2006一O3—16【作者简介】吴彩梅(1966一),女(回族),甘肃张家川人,副院长,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马俊峰(1969一),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讲师,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伊斯兰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6——影响.他们的世界观遵循了这种宇宙论,目的论,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受理智因果必然性的制约,自由观从属于宇宙论,目的论,因而自由被理智的因果必然性所遮蔽,不能由此得以凸现.而这种状况的改观,源于伊壁鸠鲁对这种理智因果必然性的怀疑与诘难,并为突破那种世界观,重建一种新自由观提供了契机.中世纪,虽然在初期,教父哲学依然借用了古希腊的宇宙论,目的论来解释造物主与人和万物的关系,但他们无法回避伊壁鸠鲁的诘难.经院哲学家阿奎那想试图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克服教父哲学中的新柏拉图的缺陷,以便回应伊壁鸠鲁的诘难,但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总是在宇宙论,目的论的范式内思考此问题,均无法超越此范式.在经院哲学晚期,唯名论者邓?司各脱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对上帝与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与人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那么人为恶,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既然如此,人应该对此承担责任.认为,上帝给人最珍贵的东西是自由,人应该珍惜上帝恩赐给人的礼物,也就是说人应该充分地享有和运用这种自由,这种诠释超越了希腊宇宙论,目的论范式,使人从那些范式中解放出来.但是,人由于自身的有限性和脆弱性,一旦被抛入在世中,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就成为原子式的个体,并会常常遭受偶然性侵袭(上帝此时不再关注他们),人的这种不幸,使人意识到,惟有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自由意志,人们相互结成契约关系,从而所构筑的社会才能克服那种不幸.这种思想被霍布斯得以发展,形成了他的社会契约理论,这种社会契约理论就带有很深的神学痕迹.尽管在他的<论公民>与<利维坦>中,对神学的批判的篇幅在不断地加大,以澄清他学说中与神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的这种做法本身也说明了他与神学的暖昧关系.自霍布斯以降,他所建构的社会契约理论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学说主张以权力取代美德,即以个体权力的优先性取代美德的优先性,从而确立了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洛克,卢梭,康德,黑格尔均将自由纳入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康德认为,人本是自由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决断其行动,正是如此,理性的这种决断是人获得人的身份与人的格位最基本的条件.当人守护于自由理性时,他才是自在自为的存在,才能保持住自身.因为一切成熟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之核心精神都在于维护与强化人类的理性能力,它或者以哲学思维方式,或者以宗教信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使命,自由理性不仅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前提,而且是人类及个体的一切绝对尊严和绝对权利的全部根据.主要表现在于:自近代以来,不仅道德领域,而且实践领域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解放运动,它们在根本上都是想要从各种不合乎理性之自律法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启蒙使自由的自律法则实质上构成了近代以来各种社会解放运动的最强有力根据.康德曾说:”在道德景观健康的地方,也一定是理性之自由得到更好维护与强化的地方.而个人的权利受压制,个人的尊严遭到蔑视的地方,在根本上意味着这是一个理性自由糟受践踏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我们不可能只挽回有健康的道德风范,更不可能指望会有社会的公正.因为一切健康的道德观都必定要以理性之自律法则为基础.而任何社会公正则必定要建立在对个人之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上,否则,任何所谓公正都是虚假的,不值得追求的.-】康德对自由理性在实践领域框架内的运作的这种深刻反思,已预示着人们,如果将自由理性不能够充分运用而会造成虚假的公正,以致这种自由与公正被转化为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人们就会被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所蒙蔽和欺骗,还自以为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其实,这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统治的自由,是一些人剥削与压制另一些人的公正.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使人类自身达到全面的解放,才能达到最终的,彻底的解放.康德对自由的理解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理性的那种权力与尊严的不可替代性与优先性.认为,任何个人与组织都不能以本民族的特殊历史与特殊文化为理由而不尊重与维护这种权力.自由可以穿越时空,出自自由的权利与尊严超越于历史和民族,由此提出了永久和平的范一7一畴.之所以永久和平成为可能,就在于世界公民的永恒的普遍理性形成.康德说:”每一个都依存于整体的保全,这就使人可以希望,在经过许多次改造的革命之后,大自然以之为最高目标的东西——那就是作为一个基地而使人类物种的全部原始秉赋都将在他那里面得到发展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公民状态——终将有朝一13会成为现实.”【】”普遍公民权利以限于普遍的友好为条件,而国际权力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永久和平而对国家权力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惟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的趋近于永久和平.”【J康德对人的理解决定着他对自由的界定,对人类的最终解放的看法.他对问题的最终理解深深的打上了理性主义的烙印,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人的问题.马克思突破了他以前哲学家对人的理解,为人的最终解放提供了新的视阈.马克思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是将上帝现实化与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化为人本学,将神学融入人本学.”【5】”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的,实在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上帝的本质.”【】在费尔巴哈看来,他的新哲学则以一个命题为出发点,即人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人的”直观”.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于人.”【7J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也是以人为基础的.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人,即作为”肉体总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一种受动的而非能动的存在.”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体’.”【8】以这种抽象的人为基础,对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关系的解决,也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方式.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思维并继续向前推进,但与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不同,马克思归结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是一种能按照人和尺度进行的全面的生产,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活动.”【】但人的类本质会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倒向它的反面,使人丧失自由本质,陷入奴役与被支配之中.那种条件是:在私有财产的状态下,”劳动表现为工人失去现实性,对象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这种劳动异化导致”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最终造成”人与人的异化”,造成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至于宗教,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自由与必然之间等等在全部历史中的对立.以此,马克思认为,对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共产主义正是这种积极扬弃的历史形势,”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使人和自然之间,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lO]但是马克思仍然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来分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因为这样一来,人的类本质就被当成一个不变的,理想的东西了,它既是人的原始本质,又是人类预想的理想目标,而历史向理想的发展也成了向着原始的东西的恢复了.马克思为克服异化劳动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开始了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研究,通过对18世纪唯物主义学说的研究,对自然,物质利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看法:”这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它们之间的现实联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们不是神类的利已主义者,而是利己主义的人0Jlt[11】马克思对人的分析的出发点的转化,试图从法国唯物主义传统出发,对共产主义提出更具现实性的论证.他说:”共产主义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在于: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既然正确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是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如果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对人的理解是费尔巴哈式的抽象的总体性,理想性的类本质,那么在<神圣家族>中则转化为利己主义的人,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走向了”现实的个人”,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对唯心主义的总体性的存在物和旧唯物主义的原子式的抽象个人的扬弃与综合,因而,他是总体性与一8一个体性的统一,是总体中的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的个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相互中介理论即分工理论,完全现实地,合理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对立性,为以往的劳动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完全现实的基础,用分工理论中介了劳动异化理论,把异化最终归因于生产力的状况.他指出:”作为共产主义就是要解决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历史过程的客观必然性的对立,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的社会是共产主义,而他的哲学活动也就在一开始与共产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用德国历史主义辩证法的思路,用异化劳动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必然性.在<神圣家族>中又转向沿着法国唯物主义的思路,以人的某种天性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坚实的出发点,完全现实的依据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15]马克思这种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指导着他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从抽象走向具体,决定着他对于国家,市民社会,哲学,宗教,科学等等的认知不同于古代与现代.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中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剥已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只有现实的个人同时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关系中,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成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最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犹太人的问题,”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中获得解放”,【l7】犹太人的解放应该与人类的全面解放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进一步说,“在政治上从宗教解放出来,宗教依然存在,虽然不是作为特权宗教存在.任何一种特殊宗教的信徒和自己作为公民的矛盾,只是一般世俗矛盾及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矛盾的一部分.”【堋】国家从宗教得到解放并不等于现实的人从宗教得到解放.因此政治的解放还不是人类的解放,”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19]而这种纯政治革命,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市民社会的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的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现实普遍解放的能力.只有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形成一个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它本身表现为人的完全丧失,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驯那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同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lJ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暗示了要以人类普遍兄弟关系来取代所有市民社会及其替代物,以便终结那种市民社会的基础.同时又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与历史上其他早发阶级不同,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取代压迫者,而是要消灭压迫.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废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从而消灭占有与非占有者之间的差别,即社会赖以分裂为阶级的前提.阶级的消灭必然导致阶级斗争的结束和真正人的社会的开始.当这一切实现时,人们的关系将会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压迫的条件消失了,强调的需要也消失了,国家将消亡而代之以人类普遍的兄弟关系.22J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_共产主义以及他对人类普遍生活的预见,也是古代思想家们所设想的人的最高境界,只不过后者只有少数最智慧,最优秀的人才能达到的,而马克思不同于古代思想家,认为,不能将正义和政治社会或政府消融于哲学中,而是要消融于合理的经济学中.他所设想的是针对人类大众而非少数人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古代与现代的愿望或渴求,是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之上的,”善人只利用善的手段而根据善的动机来追求善的目的.他的基础与前提是新型人类的产生和人类的再生,而实现这一再生的工具就是正确的理解合理的经济.这种新型经济的确立,通过超越以交一9一换为目的的生产将造就充分完善的人性.”【.】马克思认为,一旦造就出新型人类,所有陈旧的力量范畴都将葬送于历史的逻辑面前,人们就会生活于没有压迫和没有神秘的社会.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社会是没有政治生活与宗教生活的社会,而存有国家,政治,宗教的社会,那就是一个人类不完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不会造就出完善的人性,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背道而驰.在施特劳斯看来:”以渴望完美社会的名义从理论上否定宗教,需要有待于以历史取代哲学,而以历史取代哲学变为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奠定了基础,这便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24J马克思提出了西方政治生活,哲学和宗教的灭亡,这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的批判与剖析,同时,揭示了政治,哲学和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所扮演着意识形态的角色.马克思以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对价值的终极追求,展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最终旨趣.如果说传统政治哲学旨在阐明人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生活?在于正义,善的美德,权力的优先性,自由理性,伦理国家等等,那么马克恩则超越此问题,把对人类整体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只有人类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美好生活的根本基础.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政治的哲学思考,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题.因此,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在他的政治哲学中占在中心地位.参考文献:【1】黄裕生.真理与自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3儿4]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7]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16]【17儿18儿19儿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儿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3儿14][15]陈晏清,壬楠提,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z].天津:甫开大学出版社,2001.【22儿23]【24]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MarxandHumanBeing’SFreeLiberationWUCai—mei,MAJan—feng2(schoolofSocialAnthropologyandFolkloreStudy,NorthwestUnivemi~forNationalities,Lanzhou,Gan su,730030SchoolofPoliticsandLawStudy,Lar~hou,GsI~U,730030)[Abstract】Thefreedomandliberationisofgreatimportancetohumanbeings.Asaresult,through reorderingthehistoryofwesternphilosophy,reviewingtheliberationofhumanbeings,itisdearly indicatedthatowingtothepartialandabstractunderstandingofphilosophersbeforeMarxconcerningthe natureofhumanbeing,thefreedomofhumanbeing,thephilosopherscouldnotproposescientificand rationaltheoryonhumanliberation.ButMarxfinallyprovidedscientificanswertothelibelationofhuman beingsbasedonhisrationalandobjectiveexplanationofhumannature.SoMarx’sfreedomandliberation theoryhassignific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meaningbecauseitgivestheoreticalbasetotheissueof humanliberationandfreedom.[Keywords]Marxandhumanbeings;freeliberation;theoreticalexploration一1O一(责任编辑李晓丽责任校对董河燕)。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们深刻思考人的发展问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实现。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探讨他们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贡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人,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工分工和剥削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私有制的束缚,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可以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物质财富不再是人的束缚,而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外,还需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和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恩格斯还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公共领域的活动和私人领域的自由发展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恩格斯主张通过社会组织和规划,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同时保证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去实现个人的发展。
三、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丰富和拓展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他关注人的政治解放和前进,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以及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必要性。
列宁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政治实践和组织行动来实现,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进行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论及其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
其理论基础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处境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要通过自身的思想解放来推动社会变革。
历史上,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思想觉醒到组织起义,直至执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积极引领和支持无产阶级运动。
无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发展阶段即是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进行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论深刻影响了社会进步,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理论、发展、历史进程、指导作用、社会进步、影响。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认为无产阶级具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必然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相联系,从而引导无产阶级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整个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无产阶级的集体力量和组织能力,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在于指导无产阶级认清自身地位和历史使命,团结一致,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2. 正文2.1 无产阶级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是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
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剥削和压迫,但同时也具有解放自己的潜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能力,认为只有通过思想解放,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最终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意识和革命性。
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束缚,树立自己的阶级觉悟,坚定自己的阶级立场,才能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31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1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人类解放是主题与核心,其价值取向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始终怀着浓厚而执着的“普罗米修斯”情节,终身践行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理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阐释了人类解放哲学的致思路径。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雇佣劳动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原子式存在与个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以资本至上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当中,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物质利益主导和驱使着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主性被物化了,不是人驾驭着物,而是物驾驭着人。
个人为利益而战,社会成为私人利益的角逐场。
自由实质性地表现为个人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至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与社会整体利益被侵蚀和损害。
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消除人的个体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克服个人所面临的以资本的力量构筑起来的“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奴役和束缚。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克服“市民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倾向,克服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拥有的社会财富仅仅是极少部分;另一方面,必须消除“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奴役和驱使,使劳动者的人真正成为社会财富的物的主人,从而使市民社会中的人实现彻底解放。
因此,对人类解放的双重“根据”的阐释即由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的特性”所构成的人类解放的可能性“根据”和由人的“类的特性”的“异化”所呈现的人类解放的必要性“根据”[1],都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揭示和把握上了。
“现实的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从事着物质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dvances in Philosophy 哲学进展, 2021, 10(1), 18-2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acpphttps:///10.12677/acpp.2021.101004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李忠倩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1年2月6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25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5日摘要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同时也渗透到马克思理论思想的方方面面。
人的解放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发展现实,因此在人的解放上,我们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不能丧失信心、迷失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当代意义Marx’s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Zhongqian Li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Received: Feb. 6th, 2021; accepted: Feb. 25th, 2021; published: Mar. 5th, 2021AbstractHuman emancipation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t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Marx’s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a red line of Marx’s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othold and destination of all Marx’s theoretical though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enetrates all aspects of Marx’s theoretical thought. Human liberation is not only an ideal, but also a reality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ideal and reality. We should not be impatient for success, rash progress, lose confi-dence and lose direction.李忠倩KeywordsMarx, Human Libera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探析作者:乔翔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实现的,也是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据此,我们把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考察和说明,即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阶段,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唯物史观;共户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8-0027-04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这一思想不仅构成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而且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之中。
正是着眼于人的解放这个根本目标,马克思“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
”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初步提出马克思出生的地区莱茵省是德国经济和政治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离法国最近,受到法国革命的强烈影响,自由、民主主义思想颇为盛行。
老马克思尽管是犹太人,但却深受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一种宗教上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倾向。
未来岳父威斯特华伦男爵更是对马克思未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让马克思对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圣西门的人格和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结合无不深深影响着马克思,环境和家庭给予他的是一颗自由的心脏和高尚的灵魂,是对人的理性无比的信赖,对人的自主性和人类幸福的高度景仰。
这一点首先反映在他中学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
这篇文章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起点,反映了他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
这个选择,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高尚的选择。
马克思的理想崇高而远大,他把个人的职业与全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
大学时期的马克思,经历了构筑体系的失败,以及浪漫主义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确立了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进行比较,从表层意义上看是在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偏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他是在突出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重要性,并借此表达自己的哲学观:与人的生活世界联姻的高扬人的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主体性的无神论哲学,并将它作为人获得自由、解放的现实途径。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这是对原子直线运动的必然决定论的反动。
马克思对此的肯定也正是他的自由心灵对现实的普鲁士政府和宗教神学扼杀人性和人权的抗争。
不同点在于,伊壁鸠鲁的反抗是无声的内心反抗,而马克思是从内心到现实的反抗,将普罗米修斯视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由此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心灵绝对自由观,另一方面,马克思又突破了伊壁鸠鲁个体心脏里跳动的绝对自由,将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投到天上和地上,他要做现实的普罗米修斯,“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因为“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这天上的和地上的神恰恰就是直线决定的宗教神学和专制制度。
此时马克思怀抱着用哲学改变世界,使“世界哲学化”的宏伟抱负,尽管还带有青年黑格尔派“理论批判”的局限性,但哲学不能满足于“解释世界”而应当“改变世界”的理论取向已日渐明晰;哲学作为“干预生活本身”的活动,已成为马克思的理论自觉。
如果说在中学毕业作文和《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只是抽象地表达了为人类的幸福和解放而工作的志向,那么,经过《莱茵报》时期实际斗争实践的洗礼,这种志向转化成了通过“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价值理想。
在《莱茵报》的一系列论战性文章中,马克思针对普鲁士政府对出版自由的践踏,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处境以及法律对有产者的袒护,报纸该不该讨论宗教事务等问题,借用《莱茵报》这块阵地展开了与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激烈论战。
马克思不仅从道义上为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利进行了辩护,从理性原则出发揭露有产者和法律的伪善性,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政权和法律的虚伪性。
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越出了精神领域,探讨了物质利益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离开黑格尔哲学,转向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首先做的工作是对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理念进行清算。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充分肯定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区分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家庭的关系问题上弄颠倒了。
这种颠倒,使他作不出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切合经验事实的理解,也不能正确说明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联系。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作为对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的继续和深化,马克思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所固有的特征为理论基础,对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以确立所谓人权为标志的政治解放并没有克服市民社会,它不过是完成了市民社会从政治中的解放而已。
历史还远未终结,克服市民社会与超越政治解放是同一个过程。
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作为政治解放之超越的“人的解放”概念:“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
”究竟如何实现人的解放?由什么力量来实现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解决的。
马克思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阐述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思想。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继续发展,是《德法年鉴》时期的最高思想成就,也是马克思完全转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的使命赋之以无产阶级: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
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从而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做了精辟的论述。
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这时已看到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要求享有任何一种特殊权利”,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
无产阶级和全体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使社会永远从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就不能争得自身的彻底解放。
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新的解放,意味着带来新的剥削和奴役,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
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轮廓已然显现。
至此,马克思才把握住了自己立志为之献身的事业的目标。
于是从大学毕业时的那种还相当模糊的对于“人的解放”的概念,就明朗了。
他要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已经以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他面前。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逐步形成在马克思批判地弄清楚了“人的解放”应当具有怎样的含义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认证和阐明这个目标本身。
这是一系列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工作,它是从1844年开始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解放”思想诉诸真实的历史境遇,作了较为深刻的阐发。
在这里,马克思是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人手来讨论人的解放问题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剖析,马克思指出私有制是首先必须加以考察和揭露的对象。
在异化社会中,劳动者的创造特性被剥夺,劳动变成被强迫的劳动,被奴役的劳动,人成为非社会的人。
异化劳动改变了人类的本质,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在这里,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并从经济关系上把握了它,因此,与《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而达到的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抽象理解相比,马克思已经深入到了全部社会问题的更根本的层次——经济根源。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显而易见,马克思这里关于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表述还带有很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同时,马克思这里所获得的共产主义结论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一种带有伦理意味的主体辩证法逻辑推论的结果。
要科学地解决人的解放问题,不能依靠用思辨的方式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应深入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现实的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不是抽象地谈论一般人性,不再从“人的完全丧失”引出“人的完全恢复”,而是把它同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联系起来,不仅从道义上谴责这种非人的生活条件,而且从这种生活条件的“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不但能够解放自己,而且能够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的贫困,不只是某一阶级的贫困,而是体现在它身上的现代社会必然造成的普遍贫困。
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不过是现代社会非人性生活条件的最尖锐、最集中的表现和发展的“顶点”,因此,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它自己才能获得最后的解放。
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马克思自觉地彻底清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的影响,这一清算意味着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将要在根本上确立和形成。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意味着,在阶级对立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人的本质主要是由阶级关系决定的,这样,马克思理论中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人的解放也就由普遍人的解放转向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
由于人是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最基本的实践则是物质生产,由此,马克思也就使他的整个理论,包括他的人的解放思想奠定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