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2021年3月第46卷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r.2021V o l.46 N o.2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张瑜1,王景阳2(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㊂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㊂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㊂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㊂关键词:荣格;无意识;卫礼贤;道家;超越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2-0017-08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2.003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低潮期①㊂他苦闷隐居,一度对自己研究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他苦苦寻求能够支撑自己研究的依据,直到接触到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古典典籍㊂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荣格找到了知音,这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㊂从荣格的诸多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解读和充分的吸纳㊂在这个过程中,荣格始终怀揣叩问:时代和心灵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他坚信,存在于无意识(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和意识之下更深一层的集体无意识(c o l l e c t i v e 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是身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类心灵共通的发源地㊂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层面,各种原型被人类共享㊂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无不同,即使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也只是在意识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区别㊂人类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部的扩张和占有,而在于通过心灵的探索和转化去实现人格的完整和生命的潜能㊂荣格认为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在于太过注重意识理性,将集体无意识在压抑和扭曲中与意识分离㊂由此, 寻找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进而确立人类生活的共同原则和意义 [1]37,成为他努力追求的目标㊂在寻求心灵拯救的道路上,荣格超越西方文化偏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借鉴㊂荣格对道家文化的眷注,是中西文化交汇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也是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㊂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C X Z Z B S2019069)作者简介:张瑜(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㊁西方文艺理论㊂① 在‘荣格自传 梦㊁记忆和思考“中,荣格自述: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内心里总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之感㊂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样的状况,我暂时性迷失了方向,我感到完全被悬在了半空中,原因是我此时尚未找到立足点㊂8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一㊁ 遭遇 道家思想荣格与道家思想的 遭遇 ,卫礼贤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㊂卫礼贤,本名理查德㊃威廉(R i c h-a r d W i l h e l m),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S t u t t g a r t),1930年3月1日辞世㊂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之后的25年,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㊂他为自己取名卫希圣,字礼贤㊂卫礼贤被誉为 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可㊃波罗 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2]40㊂在卫礼贤看来,中国智慧拥有孩童一般纯真的精神,能够达到人性最深处的生命之源,是 现代欧洲的药方和拯救手段 [2]51㊂他认为,比起利用某种快速的方法取得外部的成功,中国人更倾向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去探寻能够影响进化的因素,这正是现代欧洲心灵欠缺的和需要的㊂卫礼贤与荣格相识于1920年,两人一见如故㊂卫礼贤是荣格理论的坚定支持者㊂他认为荣格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哲学有着天然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感应,甚至认为荣格或许是某位中国智者的转世化身㊂卫礼贤相信,在中国智慧和荣格理论之间的确存在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源泉,通过荣格的天赋异禀和对内心世界地执着探索而得以交汇㊂而对于荣格来说,卫礼贤就是一个 中国人 ,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㊂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说: 我们在超越了学术界限的人文科学领域里相会了㊂我们的接触点就在于此;在这里火星四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变成了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㊂ [3]65通过卫礼贤,荣格发现了充盈在中国文化之中的心灵宝藏,并将其与分析心理学的诸多思想相融合㊂荣格从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论述中汲取了构建复杂的深度心理学理论的营养㊂他将西方线性的㊁因果关系的㊁客观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共时性的㊁非因果关系的㊁圆融性的思维方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发展了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㊁原型㊁原型意象㊁自我㊁自性,以及积极想象㊁炼金术等诸多重要的概念及方法㊂其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第一次提到了 共时性 这个概念㊂共时性是荣格独创的抽象概念,他将共时性定义为 某种心理状态与一种或多种外在事件同时发生,这些外在事件显现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意义的巧合,或者主观状态是外在事件的有意义的巧合 [4]301㊂在共时性原则下,事件遵循因果联系的法则发生,而不是因果法则㊂共时性的关键性在于事件是否在某人的主观经验中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产生联系,两个事件在自我意识没有干预的无意识层面 同步 发生,完全不在意自我意图是什么㊂事实上,这种事件经常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梦境中,但是如果没有被人发现或者留意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毫无意义㊂共时性体现出道家思想同西方理论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宇宙是一个和谐的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各元素交互作用的网络,而荣格的共时性原则也正是指出 各种形式的存在物之间的深层和谐 [5]53㊂共时性事件一旦被人感知,将会带给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会给习惯于通过因果解释建立世界秩序的西方文化以致命的打击㊂ 共时性 强调的是非关联性㊁偶在性和非主观干预性,这不仅是西方现代物理学对抗经典物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后现代主义标举的基本知识状况㊂1929年,荣格和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出版,这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得以传播的道家哲学小书㊂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兴起了许多神秘教派,他们汲取古老教义修炼功法,以期拯救自己的精神脱离苦难㊂书中箴言出自吕祖(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吕洞宾是从道教 楼观派 祖师关尹子①那里获得了深奥又神秘的知识㊂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关尹子之邀而撰㊂卫礼贤认为在‘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中,吕洞宾的很多观点来自‘道德经“㊂从汉朝开始,由于①关尹子,名喜,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与老子同时㊂先秦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㊂出自‘吕氏春秋“: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㊂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㊂众多道家术士痴迷养生,幻想通过炼金术而获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家常常被认为是只会关注外在的邪方巫术,吕洞宾却将炼金术这种活动阐释为修炼心灵的过程,卫礼贤认为这与老子崇尚 柔弱 无为 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是一致的㊂在这本书中,荣格和卫礼贤从心理学理解体验的角度,对中国典籍‘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进行了翻译和评注,为西方人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东方智慧的途径㊂荣格和卫礼贤的工作,不仅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提供了崭新的途径,而且还警示西方人要注重对心灵的探索㊂今天,现代人懂得了掌控和选择命运的权利源自对自己心灵的了解,这份了解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人类价值观一次又一次的反思㊁成长和重塑㊂这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理性认为心灵中那些毋庸置疑正确的内容,往往是片面的,它无益于帮助我们摆脱所处的困境,人类真正需要做的恰恰是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身㊂在科学的名义下,物质世界转化成能量世界,一切从有形转化成虚空,人类无可逃避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心灵内部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和掌握它,它将如何带领我们进入认识的新境界,并帮助人类掌控自己的未来?‘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正是揭示并解答了这一问题㊂卫礼贤在‘金花的秘密“序言中写道:这部经典兼有佛道两家的修行指南㊂其基本观点是:在出生时,心灵的两个半球意识和潜意识① 就分离了㊂意识是标志着所分离的被个体化了的元素,而潜意识是他与宇宙相通的元素㊂通过修行使这两者合为一体是这本书要表达的基本原理㊂意识必须进入潜意识播种,然后,潜意识被激活并携手被加强了的意识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到一个超个人(即全人类共同的)的心智层次㊂这种再生首先会引起以分别心为基础的意识境界转变为自主思维结构,修炼的结果是消除一切分别,达到最终的生命整合,即超越二元对立的大自然㊂[6]15-16卫礼贤作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将中国典籍带给西方㊂他引导荣格了解道家思想中的炼金术,由此验证了荣格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心灵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自性的实现㊂二、对道家思想的吸纳荣格的诸多著述常常引用老子的话和道家的观点㊂道家的意象和象征丰富了整个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思想的重要源泉㊂荣格认为 道 阐释了人类的终极真理,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东方智慧的完美体现㊂他自称为道家的追随者 庄子哲学的忠实仰慕者 [2]155㊂从 道 家思想的奥秘中,荣格寻找到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有力支撑,而道家哲学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正是荣格致力于探寻的自性体验与自性化过程㊂对于荣格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荣格曾说: 我和他(理查德㊃威尔海姆,即卫礼贤)在1929年合作写了‘金花的秘密“㊂我也只是在那时,通过思考与研究接触到了我心理学的关键点 自性思想㊂此后,才重新找到了回归世界之路㊂ [7]183在‘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中,荣格提出卫礼贤将道解释为 意义 ,并赞成卫礼贤认为道是与 实在的世界对立的 [4]333观点㊂道不能被意识所感知,却又控制意识世界的所有,所以只能将其称之为 无形 ㊂荣格指出,因为统计方法的诞生和自然科学的成功,在近两个世纪西方抛弃了形而上学的观念,因果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㊂荣格从庄子所说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㊂ [8]31(‘庄子㊃齐物论“)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㊂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㊂ [8]53(‘庄子㊃人间世“)体会出道家对认知理性的批评和对无意识心理的承认㊂91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①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㊂0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在‘象征生活“中,荣格讲述了他的朋友麦独孤(W i l l i a m M c D o u g a l l)问道的故事,指出: 道 可以是任何东西㊂我用另一个词来指示它,那就是共时性㊂东方智慧在看待事实的集合体时,是把这个集合体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的,但是西方智慧则会把它划分成各种实体和各个部分㊂ [9]57荣格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从整体去看问题,他们会通过一种西方人不能理解的预测可能性的方法,去体察事物之间能够相遇或者相互交融在一起承载着什么样的意味㊂在‘心理类型“中,荣格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调和象征㊂他归纳出 道 的十种含义:(1)道路;(2)方法;(3)原则;(4)自然力或生命力;(5)自然的规则过程;(6)宇宙观;(7)一切现象的根源;(8)正义;(9)善;(10)永恒的道德律[10]165㊂荣格指出,道不是指称神,而是具体实物的混合㊂道中充满了跨越种族和地域的原始意象,它们代表了原始的能量和心灵的力量,对人类有救赎和升华的作用㊂道能超越时间,即使将当代最新的哲学概念与道相提并论,依然能产生穿越千年的共鸣㊂一个人如果能够与道同一,他将永生且具有创造性㊂从心理学角度,荣格认为,道是非理性对立的组合,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象征㊂一个人如果彻底地摆脱了对立,他就可以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紧密关联和不断变化,就像‘道德经“中说的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11]277㊂这是真正智者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态度㊂荣格说正是因为道是非理性的,所以人不可能通过刻意为之而实现目标,因此老子经常强调 无为 ㊂这里荣格得出结论,道家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宇宙的内在本性出发,返回到道,从而获得拯救[10]168㊂‘荣格自传“的结尾引用‘道德经“说: 当老子讲到,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 (此句‘道德经“原文应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作者注)之时,他所阐述的内涵即我在垂暮之年的现在之感受㊂老子是超人的㊁有着独特洞察力的代表人物,他能看到并且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更有甚者㊂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还希望能够回归自身的存在,他希望回归到那永恒的㊁未知的意义中去㊂这位博学多智的老者,其原型永远是真实的㊂ [7]317荣格在85岁高龄,隐居在波林根的塔楼之中,写下这段带着他生命体悟的话语,他不仅研究和吸纳着道家的思想,还践行着道家的智慧㊂荣格遇到道家思想后,一切问题在这种整体的㊁非因果的㊁经验的㊁偶然的㊁抽象的,看起来不科学的学说面前迎刃而解了㊂因为从根本上说,道家哲学不是迷信,不是巫术,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穿越千年的智慧,是真正的人在世界的方式㊂当西方世界因为科学理性的外部牵引与内部初心愈行愈远的时候,荣格极力吸纳了这种东方文化的智慧,试图找回西方文化遗失的本根㊂由此,荣格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无不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个性化 与 道 ㊂荣格认为人格在达到自性之前,存在一个不断完善整合的过程,他称之为个性化,也可称之为自性形成㊂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有意识也可能完全无意识㊂个体精神从一种混沌的㊁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像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样,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㊁平衡统一的人格㊂荣格说: 我用 个性化 这个术语来表示这样一种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 不可分的 (i n-d i v i d u a l),即一个独立的㊁不可分的统一体或 整体 ㊂ [12]248冯川认为, 个性化 (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这一概念,在荣格那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成为独特的㊁独立的个体;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13]㊂‘道德经“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11]73道家的 道 就是 无 无名 ㊂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名字㊂天有天的名字,地有地的名字,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老子说的 始制有名 [11]198㊂但是 道 没有名字,但又创孕万物,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233㊂所以,一切 有名 都是由 无名 而来㊂那么 道 不是名,究竟是什么?老子这样解释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1]169㊂ 无名天地之始 ,这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并没有具体所指,从中我们并不能知道万物的生者到底是什么㊂能够说明的只有一点, 道 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一物,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生者㊂在这里,我们权且理解 道 为超越万物之物㊂按照荣格的理解,道包含宇宙万物并超越一切对立㊂彭鹏指出, 道 就是一种人格完善之路即个性化㊂它提示我们,唯有内在心灵的超越和转化,我们才能以某种灵性的方式来改变自己与社会[1]㊂ 个性化 和 道 二者的相通之处正在于 超越 和 统一 ,它们都是理想化的人格整合和生命意义追寻的过程,它们超越物质和心灵的所有存在,统一于宇宙万物㊂释梦 积极想象 与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㊂无意识不能由意识感知到,那我们将如何言说?为了建立起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就需要一种能够读懂无意识的方法,因此荣格提出了 释梦 和 积极想象 ㊂荣格说: 我们不能用意识中提取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梦㊂梦的功能独立于意志㊁愿望㊁意图和自我的追求㊂ [14]85积极想象正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表达,而被运用于从梦中获得无意识意象的意义的方法㊂申荷永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指出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是 间接沟通 无意识的方法,积极想象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㊂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象称为 睁着眼睛做梦 [15]93㊂而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是道家悟道的方法,是道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㊂它们的意思是摒除内心的欲望和杂念,使心境保持安静纯洁,以明大道得真知㊂仔细分析,荣格和道家在方法论上的共通之处正在于此:比起科学研究的实证,他们更注重从内心的体验去寻找答案,更加推崇非主观干预下的 自性 状态㊂自性 与 天人合一 ㊂在荣格理论中,自性是人类生命最终的目标,代表了人类心灵中综合和统一的力量㊂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原型,是原型中的原型㊂自性原型将意识与无意识从对峙引向融合,它是个性化最终的目的地㊂所有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节中的显现,都在自性的作用下达成和谐统一㊂人格实现自性,人便可称之为 圆满 的人,便可完全处理和融洽内部现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㊂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艰巨的过程,我们认为也许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领袖,才算接近完成这一最终目标㊂拉德米拉㊃莫阿卡宁(R a d m i l a M o a c a n i n )指出: 自性原型是 所有人类 ,是永恒的人,不仅表达出此人独特的人格以及整体性㊂而且当此人碰触到宇宙,其微观世界反映出宏观宇宙时,自性就成了人类神性的象征㊂[5]41在道家思想中,天与人相互联系,天道与人道相互包含,并统一包含于形上之道㊂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㊂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 [11]169在这里,老子认为人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老子要人效法地的厚重㊁天的高远,还有道的自主自为的精神,并将自己融合于道㊁天㊁地之中㊂道家认为,对于生命而言,应通过积极的修为,最终达到理想之境,即道的境界㊂这种境界不是脱离人间现实,追求救世主凌驾万物的虚幻信仰或者探求形而上拯救苍生的普世真理,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真实境界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层关怀㊂它揭示了人类生命实践的最终意义,即是践行道的内涵㊂由此看来, 自性 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 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即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无争,从而实现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㊂这体现了荣格理论和道家思想在根本目标上的相通性㊂这些内在的相通性,给予荣格理论强有力的支撑,荣格也成为道家文化的忠实信仰者㊂在‘纪念卫礼贤“中,荣格说: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我们看到一种势如破竹的实现自我的命运 我认为,对道的探求 对生命的意义的探求已经成为我们当中的集体现象,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 东方精神以这种方式渗进我们所有的毛孔,并且来到了欧洲最脆弱的地方㊂它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但是也可能是治病的良方㊂[3]73-74三、从东方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荣格认为,正如人的身体有着超越了种族差异的相同生理结构,人的精神也有超越所有文化意识差12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异的相同的根源层面㊂荣格把这一人类心灵的根源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或共同潜意识①[6]29㊂人类的意识包含可以意识到的意识以及很多虽然意识不到却能够决定人类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天性㊂无论种族与肤色,具备相同的大脑结构,便具备相同的心灵表达㊂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起源于共同的源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仍然能够追溯到原初一致的层面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域㊁不同教义的人能够画出结构相似的曼荼罗,为什么在不同国家会流传着内容相似的神话传说,为什么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种族的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融合㊂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所有意识内容都离不开无意识原型,也正是有这些原型的存在,才有了人类所能感知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是人类共同的本能㊂当心灵更从属于本能而不是受理性控制时,意识更接近原始的状态㊂原始初民的人类不具备自我意识,他们没有清晰的自己和他人㊁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观念㊂原始本能的清醒度不高且保守,它只能适应自然的需要,当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心灵状态就很难有良好的表现了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一切陌生事物恐惧且排斥,因为压力过大还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荣格把这样的反应叫作 神经官能症 ㊂在不断接触㊁吸纳新的事物后,人的意识变得更加深远宽广,却与无意识和原型渐行渐远,同时也与本能分道扬镳㊂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决定了人类不能依靠意识与无意识达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体无意识需要通过象征跟意识进行对话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促使人类逐渐远离了集体无意识,远离了人类的本根㊂荣格认为人类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或者至少可以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的纠缠中具备强大的心灵去应对㊂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致力之所在,也是其意义之所在㊂从荣格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跟随种种神秘事件的指引,荣格晚年迷恋诺斯底教②和炼金术㊂按照他的归纳,人类精神的发展从人产生开始经历了一系列远离㊁觉醒和救赎的过程,从创造神话来投射心理深层的体验,到诺斯底教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继而产生宗教依靠信仰的力量进行心灵的疗愈,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一次精神变革 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使人们不再只是抬头仰望上帝,而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理性被激发,海上远航为人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外部条件,继而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丧失了它的权威性㊂荣格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的炼金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继承诺斯底教传统,与其说是炼金,事实上是在炼心,它真正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获取金子,而是获取 哲人石 ,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 天人合一 ㊂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有了理性主义㊂但西方文化混淆了理性与心灵的关系,错误地认为理性可以完全代表心灵的意义㊂由此,理性被奉为心灵的全部,这对人类心灵造成了不可避免地伤害③㊂事实上,心灵比理性更广袤更深邃,更具有值得描述的人类学价值,它坚守着人生的原则和生活的方向㊂同样,科学在西方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曾经作为有效的推进工具而不可或缺,它同时也是西方人心灵的支柱,以任何方式对科学的作用进行贬低都是徒劳的㊂科学的方法是为人所服务的,只要不把科学看作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那么科学可以胜任帮助人类打开认知世界大门的职能㊂但科学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福祉不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它需要跳出科学的局限而倾听内在心灵世界的呼唤㊂22①②③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 ㊂诺斯底教是指西元2~3世纪盛行于古罗马的宗教与哲学运动㊂诺斯底教一词以希腊文g n o s i s(意为 知识 )为基础,到17世纪才造出字来,当时自由应用于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特别是被正统教徒描述为激进二元论和拒绝世界的派别,他们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㊂在‘<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中,荣格指出: 在中世纪以后的19世纪,圣灵坠落为人的理智,然后人们又起而投入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的运动㊂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犯了把理智与精神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指责精神是理智出错的原因㊂这个错误是可以谅解的,理智在胆敢独占精神的全部财产时对灵魂确实有害㊂。
普通心理学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
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
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
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
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需要层次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
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4、情绪理论: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
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
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
湖南科技大学临床心理学期末课程论文题目:浅析临床心理学三理论模型的联系学院:教育学院姓名:向碧亮学号:0914040202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二班授课老师:展宁宁浅析临床心理学三理论模型的联系【摘要】心理学家曾今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了解人类的行为,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经历,这也导致后面所发展的理论具有了不同的方向。
从课本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临床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由三个方面的框架构成:心里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也有认为临床心理学中应该包括精神分析模型行为主义模型、现象学模型、人际关系模型这四种模型,本文中就不做讨论。
这些广泛的理论框架在对变态行为的界定、评估及改变上体现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代表着它们之间不同的侧重点。
心理分析理论为临床的时间与研究提供了许多动力学的途径;学习理论则提供了大量的行为途径;人本主义理论则提出了一些实验的途径。
每一种理论对于心理健康的适应与成长的解释都是有道理的,可以互相补充,并不一定互相排斥,心理学家一直都在尝试着调和它们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那么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临床心理学主要的三种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式上的分析,来讨论这三种理论模型在临床心理学之中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动力学模型;行为模型;现象学模型;治疗方式;内在联系引言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会导致心理的异常,而心理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古往今来,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
心理学的历史是在不断消化吸收一个又一个天才理论家所建立的理论而发展到现在的,临床心理学也不例外。
可以说,没有这些心理学家的天才发现,就没有今天的临床心理学。
而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意义的无疑要包括以下三种理论模型:动力学模型、行为模型和现象学模型。
也有人将之说为是四种:心理动力学模型、行为主义模型、现象学模型和人际关系模型。
[1]这三种模型分别关注人类心理的不同方面,它们尝试用各自的角度来揭示人类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奥地利神经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人。
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医治癔病。
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夏尔科,坚信神经症能够通过心理医治而奏效。
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开创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以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份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神经病的全然缘故。
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偏向。
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躯体上的灵敏部份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闻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生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诞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此刻位于捷克境内摩拉维亚省,那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份。
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念书时确实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学位。
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神经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医治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
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神经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
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慢慢进展起来的。
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制造性、最成心义的论著之一。
尽管该书开始超级滞销,可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接踵问世。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那时他已是一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确实是其中的最先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那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不虚传的世界闻名心理学家。
心理分析小说的名词解释心理分析小说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文学流派,它通过深入描绘和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方式,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在心理分析小说中,作者往往通过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冲突,揭示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命运的种种可能性。
本文将对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1.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由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
在心理分析小说中, 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往往被用来解读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
通过揭示人物的欲望、冲突和内心动力等,精神分析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之间的桥梁,负责平衡和调解冲突的需求。
在心理分析小说中,自我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冲突,读者可以通过观察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转变,了解自我在不同情境和压力下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3. 潜意识(Subconscious)潜意识是指无法直接被意识察觉的心理过程和内容。
在心理分析小说中,潜意识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激发和推动人物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冲突、欲望和动机等,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4. 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内心独白是一种呈现人物内心思考过程的文学手法。
在心理分析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怀疑、矛盾和冲突。
读者通过直接接触人物内心的独白,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受,进而对人物的心理状态有更全面的认识。
5. 心理冲突(Psychological Conflict)心理冲突是心理分析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它指的是人物内心世界中不同欲望、需求、信念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心理冲突常常成为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读者深入了解并关注人物内心的关键。
人格心理学之发展简史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人格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就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进行介绍。
一、启蒙时期的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人格心理学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基础。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不少哲学家和思想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和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而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加尔顿则通过对个体著名人士的生平和特点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人格分类的初步框架。
二、心理测试的兴起20世纪初,心理学的发展迅速,心理测试作为一种客观评估和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工具逐渐被广泛采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盖尔顿的个性问卷,这是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早的大规模量表研究之一。
该问卷通过对大量人群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试图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差异,为后续的人格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提出了以潜意识和冲动为核心的人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内在欲望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纷纷试图通过研究潜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行为主义的兴起20世纪中叶,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B·F·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成为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行为主义强调外界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影响,通过实验和观察,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兴起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新纪元,不仅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基础。
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
我们可以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
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
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
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
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
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
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
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
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
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
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
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
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
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
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被欢迎,众多传播心理学通俗知识的图书、杂志、网络等媒体备受普通非心理学专业人士所喜欢。
这些媒体为大众提供了关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生涯、情感生活等许多生活领域的成堆建议,引导人们超越坎坷的人生。
但是,也有不少媒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学谬论”,甚至还有些自诩为心理专家、健康专家的人,也在传播不可靠不可信的心理学信息和指导。
下面揭示的就是五大“心理学谬论”。
谬论一:发泄怒火有利健康人们总是认为,发泄怒火比抑制愤怒更健康。
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他发现,观看悲剧表演有助于宣泄负面情绪、熄灭怒火。
大众传媒也使我们确信愤怒是魔鬼,必须通过“大发脾气”、“泄出心中怒火”来抚平。
一些流行疗法鼓励人们生气时尖叫、打枕头或往墙上扔球。
践行“原始尖叫疗法”的医师都相信,心理上受到干扰的成年人必须声嘶力竭地咆哮,或用其他方法,从童年时被冷落或受伤害等经历导致的精神痛苦中解脱出来。
然而40多年来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怒实际上会增加攻击性。
在一项实验中,受到别人冒犯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更加刻薄。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和布拉德·布什曼发表的一篇涉及35项研究的文献综述表明:玩暴力电脑游戏会增加人们在日常社会情境中的攻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认为:只有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进行过意在减少挫败感的沟通,发泄怒火才有效。
所以,如果因同伴一再忽略你的感受而不爽,冲对方咆哮不会改善境况,但冷静而果断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我觉得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你这么做让我没法和你愉快相处”)通常能平息自己的怒火。
为什么这个谬论如此风行?或许是因为,把愤怒发泄出来让人们感觉立刻“爽了”,不过大多数时候,愤怒会自己平息。
谬论二:因材施教无差生把“学习方式”输入搜索引擎,你会找到数十个网站,声称可以在几分钟内测出适合你的学习方式。
这是以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为前提的:当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学生才能学得最好。
它暗示,如果教学方式相匹配,所有学生都能学得很好,或者学得同样好。
在大多数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这一观点已被奉为圭臬,许多畅销图书和讲习班都对该观点大加颂扬。
然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很难被可靠地区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不同情境中常常显示出很大差异。
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在美术课上表现出一种方式,而在数学课上表现出另一种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没能证明“匹配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
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通用教学法——比如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提供动力以及实现目标的技巧等——获得的效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教学法鼓励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教学,实际上可能会适得其反。
从长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弥补缺点,而不是一味逃避。
谬论三:积极心态治愈癌症享誉美国电视台和电台脱口秀节目的健康专家西瓦妮·古德曼博士,在《攻克/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的9个步骤》一书中表示,她的癌症是消极心态导致的——因为她潜意识里讨厌做一个女人;自从发现自己的心态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态转变成了能产生“容光焕发的健康”的治疗方法。
大量书籍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积极心态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
大多数幸存下来的女性癌症患者似乎都同意这一点。
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乐观主义是癌症救星”这一观点。
大多数研究没能在癌症风险与压力或情绪之间找到联系。
事实上,几项调查显示,与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女性相比,工作压力较大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低。
科学家也一直没能发现积极心态和癌症康复之间的联系。
美国记者兼社会评论家芭芭拉·埃伦瑞克在《真相:积极心态的恶性推广侵蚀了美国》一书中,质疑了心态的治疗作用。
她还严厉责备所谓的“癌症文化”,这种文化强迫癌症患者相信,积极乐观的态度能治愈他们,或者能保留他们的尊严。
相反,艾伦瑞克力劝乳腺癌患者采用一种“谨慎的现实主义”态度,而不是将自己掩藏在伪装的快乐外表下。
通过寻求高质量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联系朋友和家人、时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癌症患者可以减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重负。
他们还可以从已确认的科学发现中获得安慰:他们的心态、情绪和压力经历并不是致病原因。
谬论四:面对死亡必然经历五阶段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专家,都熟记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的“死亡经历五阶段”理论,即人们临死时必然经历以下转变过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根据这一理论,当得知自己将死,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当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告诉自己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意识到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北美和英国许多学习医学、护理和社会服务的学生,都将这一理论作为他们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现在它已不局限于死亡,人们普遍认为,任何重大心理创伤引发的悲伤情绪都会经历同样的心理处理过程。
尽管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许多临死的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定义的阶段,甚至顺序颠倒。
例如一些人最初接受了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随后又极力否认。
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233位刚刚丧偶的居民中,人们得知丧偶消息时最初的主要反应是接受,而不是否认。
库布勒-罗斯的理论之所以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了预知能力。
可怕的死亡经历被归结为一系列定义明确的阶段,最后归结为平心静气地接受,这样的观点令人欣慰。
然而事实上,每个人的死亡过程并不都是遵循着同样的路径,就像每个人活着的轨迹都各不相同。
谬论五:越老越悲伤想象这样一个人:他抑郁,脾气古怪,孤独,而且健忘。
是不是有个老人的形象闪现在你脑海中?美国一项调查显示,65%的心理系学生认为“多数老人寂寞孤单”。
而64%的医学系学生同意“重度抑郁症在老年人中更普遍”。
早在童年时期,人们就开始接触由媒体刻画的种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
一项对迪斯尼儿童电影的调查发现,42%的老年角色都具有不够乐观、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
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电影中也非常普遍。
年轻人预测人越老越不幸福,但调查显示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感更强。
一项针对2.8万名美国人进行的研究显示,1/3的88岁老人自称“非常幸福”,而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年长的人;年龄每增加10岁,感觉幸福的人就增加5%;25岁至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最高;最幸福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
美国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的研究证明,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可能回忆起积极而非消极的往事,部分原因或许是,他们通常对生活抱以惊人的乐观态度。
认知能力并不随年龄增长而显著衰退。
随着年华逝去,我们确实会记忆力减退,但即使到了80岁,只要没什么重大疾病影响大脑,一般人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并不会比几十年前差多少。
关于创造性成就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学科(如历史或科幻写作)中,许多人都是在50多岁甚至更老时才创作出他们最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