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8
《精神分析学派综述》摘要。
一名精神病医生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这位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为早期精神分析学说做出了杰出贡献,后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非常独到和深入的发展。
同时精神分析学派从两次大的转变中实现了创立和发展。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病理学、普通心理学、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以探寻和挖掘前人从未企及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问题,精神分析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
尽管精神分析运动在不断发展,但其最核心的观念始终未变,即:我们的大多数精神生活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构成了心理的基础;同时,各种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提出了各不相同的关于心理发展的图景,构成了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依赖于两次大的转变,一是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的转变,二是从成人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从心理病理学到普通心理学弗洛伊德在精神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十分注重追溯个体各种精神症状的早期起源,所以在他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被称为“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因此,弗洛伊德本人也被看作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
当然,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病理取向的,从哈特曼开始才转向普通心理学,使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一)精神分析从心理病理学向普通心理学的转向在弗洛伊德时代,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心理病理学问题的。
正是在病人那里,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的世界。
但是由于他只埋头研究病态心理,因而不能解决病态心理与普通心理之间的矛盾。
只分析病人,而不观察正常人,必然导致强调冲突与防御,忽视正常人的适应能力。
因此,发展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还是在于揭示自我的适应性。
其实,自我心理学的萌芽还是始于弗洛伊德本人,他在其理论中曾反复论述自我具有外部和内部客体关系的双重任务,既可把自我看作是一种外在的适应机能,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人格的一种内在的统量。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一、精神分析学派对弗洛伊德大伙都比较理解,他旳学问很深,我在这里说一种最简朴一点,就是人旳目前是由过去所决定旳,人旳诸多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旳,是可以理解旳。
(小提示:人旳目前是由过去所决定旳,人旳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分析旳)我这里面举一种简朴旳例子,在四川灾区我做过某些灾后心理援助旳工作,那么在这个地震旳废墟里面你呆旳时间很长旳人,例如说48小时或者72小时才被救出来后来。
那么他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及时旳心理疏导,没有及时旳得到心理援助旳话,将来如果有机会他进到大都市,到了48层旳这种电梯、那个高楼大厦去工作,他是不敢坐电梯旳,为什么?就是由于他这个过去旳经历会决定他将来会有诸多障碍。
就是人旳目前旳状态会受到过去旳影响,由于你曾经在密闭旳空间呆旳时间太长,因此你就很胆怯去面对这种密闭旳地方,我们称之为“负性旳心理能量”,一定要去释放,一定要去体现。
因此我们讲遇到这样旳人,就要用多鼓励他参与活动,多跟人交流。
那么如果真正要帮他变化旳话,就要看到他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因素旳。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它觉得人之因此浮现压力,容易遇到压力,就是由于他有不好旳习惯。
(小提示:人们常常遇到压力是由于人们习觉得常旳习惯所导致旳)例如说我们目前很容易迟延,是吧,很容易形成诸多坏毛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因此他容易使得生活很乱,因此容易有压力。
那么大伙就可以去体会一下这样一种典型旳心理学故事,就是说这个跟我们这个干部旳社会管理也有关系,是理解人性。
案例:从前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喜欢在这安静旳草地上享有阳光。
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来到草地上玩,非常吵闹。
老人想将小孩赶走,可他懂得越赶他们,他们会玩得越开心。
于是他想了一种措施,他对小孩说:“孩子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我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真旳来了。
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
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
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就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得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就是在治疗精神障碍得实践中产生得,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得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考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徳。
以弗洛伊徳为代表得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徳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得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弗洛伊徳在毕生得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得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得总结、多年得累积而逐渐形成得。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与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得心理与人格得新得独特得解释。
弗洛伊徳精神分析学说得最大特点,就就是强调人得本能得、情欲得、自然性得一而,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得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得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得新领域;它重视人格得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得弗洛伊徳(Freud,S.)就是位精神病医生,她从自己得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得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得学说。
弗洛伊徳认为,人得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得部分:意识打无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觉察得到得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得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得人得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超。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得通常意义上得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 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得概念,认为前意识就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得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就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貞•回忆搜索得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得经验。
弗洛伊徳还把人得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就是一个健全得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得发生。
潜意识动机得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得心理及人格得影响,由于弗洛伊徳得强调与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得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就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得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就是在治疗精神障碍得实践中产生得,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得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得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得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弗洛伊德在毕生得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得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得总结、多年得累积而逐渐形成得。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与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得心理与人格得新得独特得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得最大特点,就就是强调人得本能得、情欲得、自然性得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得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得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得新领域;它重视人格得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得弗洛伊德(Freud,S、)就是位精神病医生,她从自己得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得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得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得部分: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就是能够觉察得到得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得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得人得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得通常意义上得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得概念,认为前意识就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得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就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得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得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得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就是一个健全得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得发生。
潜意识动机得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得心理及人格得影响,由于弗洛伊德得强调与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得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
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又称“精神动力学”,译自英文“psychoanalysis”或“psychodynamics”。
主创人是弗洛伊德。
之后其杰出的弟子荣格衍生出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受到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到集体无意识。
精神分析学的产生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早年从事神经学的研究,随后在J.M.夏尔科、A.A.利博尔特和J·布罗伊尔的影响下,应用催眠治疗精神疾病。
1893年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癔病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认为病人把曾经有的情绪经验排除到意识之外,由此阻碍了许多心理能力;通过催眠回忆后,情绪发泄了,病就痊愈了。
由此逐渐发展了精神分析技术。
由于对病人及对自己的梦的观察和分析,弗洛依德发现和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
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
这是用前所未有的思路,别出心裁的开创一种研究心灵和精神病理现象的新领域。
1905年弗洛依德出版《性学三论》一书,他把生物发生原则用于研究心理性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做了种系发生的和个体发展的观察与概括。
1914年弗洛依德发现自恋的心理现象,并以先天的内部驱力,即爱力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生命由此得以支持。
这一能量称为生本能,其投注于外即为爱情的对象,投注于内即为自我爱恋。
1920年,弗洛依德修正关于本能驱力的理论,提出死本能作为补充。
1923年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3格部分。
1.基本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实践中产生,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总结、多年累积而逐渐形成。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心理和人格新独特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本能、情欲、自然性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原因奥地利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人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通常意义上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概念,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发生。
潜意识动机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及人格影响,由于弗洛伊德强调和重视,才为心理学界认识,对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乃至整个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基本内容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
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佛洛伊德(S.Freud 1856-1939) 奥地利人,受尼采、叔本华等人影响。
著有<<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近照[1]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终于宣告破裂[2]。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编辑本段主要学理1、人格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1) 生之本能:食、性、爱欲=> 爱神(Eros) (2) 死之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死神(Thanatos)2、人格结构(1) 本我(ID):本然的我,遵循快乐享受原则,受生、死本能之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