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诗的英译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6
杜牧《清明》诗英译20种⼜到清明,各⼤英语⽹站纷纷掘出以前的数据,借势再让英语学习者关注。
不过遍览各种帖⼦,发现只有六七种名家英译,且清⼀⾊都是中国⼈翻译的,独独不见外国⼈英译版本,笔者于是探头⼊故纸堆,再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检索,找出了13种译本及其出处,并对⽹上盛传7种版本的出处做了逐⼀溯源考察以备进⼀步研究,数据⼒求详实准确,欢迎引⽤(需要具体页码可短信联系笔者)。
下⾯作逐⼀罗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托尼·巴恩斯通、周平合译On Purebright Day(Anchor Book of Chinese Poetry,Random House)Purebright Season comes with fine fast drizzleand travelers on the road feel their souls sliced off.Please tell me where I can find a wine shop?A cowherd boy points to distant Apricot Blooming Village.(笔者找到的唯⼀⼀个外国译者译本——确切说是⽬的语译者主动侵⼊、源语译者辅助的⽅式,感觉如何?各种“不美”么,还是我们⽼觉得⾃⼰的才美?中国⽂化⾛出去先⾛⽂化呢还是先⾛美?⽂化⾛出去之后就要⾛美么?这些都是笔者⼀直在⽭盾纠结的问题。
我们的杨宪益许渊冲译本据说——也只是据说——最受外国⼈好评,不过囿于笔者学识浅陋,尚未在⼤⾏于核刊之道的主流论⽂中见到转引转述,是获得了外国汉学家好评呢,还是外国诗歌爱好者的好评呢。
如果有同⾏见到,还请明⽰指教。
)2,丁祖馨、伯顿·拉斐尔合译Qingming Festival(中国诗歌集,辽宁⼤学出版,2003)Qingming Rains never seem to end.The traveller along this road is overcome by dejection."Where can I find a tavern?""Apricot Village, way down the road,"A cow boy replies pointing his finger.(将此译⽂列为第⼆原因在于它是⼀个中英合译本,丁教授在《中国诗歌集》的“致谢”中让美直⾔得到丹佛⼤学伯顿·拉斐尔教授的润⾊,介⼊了英语母语读者——确切说是专家的理解和辅助诠释,使得译本更接近英语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HUANG Shao-jing【摘要】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1【总页数】8页(P105-112)【关键词】转喻;苏轼诗词;英译【作者】HUANG Shao-j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随着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英译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瑰宝。
苏轼诗词英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视角也较为多样,既有美学理论的探讨[1],也有哲学视角的解读[2],还有禅学角度的诠释等[3],这些为苏轼诗词的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的诗词很多通过转喻来表达意境,因此,转喻的翻译成为苏轼诗词英译中美学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翻译界关注苏轼诗词英译转喻现象的还比较少,尚无相关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认知转喻理论为视角,对苏轼诗词中的转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并对苏轼诗词的不同代表性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旨在让更多的译者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转喻现象,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并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一、转喻的概念、类型及其认知解读价值(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赵燕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且历久弥新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诗词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英译诗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古诗词翻译;许渊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62-021、中国古典诗词特点英国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曾说,诗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学著作《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1.1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抒情达意。
正如中国人在情感表露上含蓄一样,诗人在作诗时也一般将感情凝聚于艺术形象之中,如果脱离了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词的形象。
1.2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在诗词创作与赏析中有着重要地位。
意象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往往通过创造某种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意境的形式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1.3中国古典诗词精练含蓄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一般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就是在这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幅之中凝聚着诗人无尽的情感。
1.4中国古典诗词富于音乐美由于中国诗词起源于歌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
诗词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音美。
浅论汉诗英译中专有名词(地名)泛化诗歌中的地名往往与典故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本文试图比较几位翻译家对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中地名专有名词的处理。
由于专有名词词义泛化的缘故,译文可按照其功能和目的,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意译作适当变通。
标签:专有名词泛化引言从社会语言学历时的观点看来,词汇是不断衍生的,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旧的词汇不断消亡,或者旧的词汇产生新的意义,或者在意义或情态上向对立面逆转。
词汇意义变迁的原因繁多。
林承璋归纳了四种起因:1.历史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体、概念、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如“car”原本拉丁语借词“carrus”,其本意单指带靠背的四轮马车,而现指由马达驱动,尤指载人或行驶在铁轨上的车辆。
2.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出现需要新的词汇予以命名。
3.心理原因: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导致语义的变化。
如说话人对乡下人抱有成见,那么“boor”这个词的意思就有可能从本意“农民”转变为“乡巴佬”之意。
4.语言的原因:英语有省略的倾向,词组由“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名词”构成的往往由一个单词替代,如单词“fall”原本意味着自由地下落或下降”,而它又可指秋天,代替“fall of leaves”。
同样,语义变化有四种形式,分别是:词义的延伸或泛化(extension of meaning or generation)、词义的缩减(narrowing of meaning or specilization)、词义地位提升(elevation of meaning or amelioration)和词义情态意义贬低(degradation of meaning or deterioration)(1997:115-129)。
词义的变化给翻译中意义的确定带来理解上的误区和译文文字处理上的困惑。
本文试图讨论诗歌中专有名词(地名)泛化现象的翻译问题。
1102020年26期总第518期ENGLISH ON CAMPUS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探究文/贾建强【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英译中文古诗,不论是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还是语言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与环节,给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另外,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式美与意境美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译中文古诗;教学策略【作者简介】贾建强,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诗歌能够以独特的风格来将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触。
而对于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来讲,因为中国文字、语言的复杂性,很难确保诗歌中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可以得到世界人民的准确理解。
所以,为了使得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能够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对此,为了有效突破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 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意义作为一门美的艺术,语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此,在高中英语教育培养中,教师应懂得通过基于语言独特的美来给学生的认知、素质全面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于古诗来讲,其不仅拥有新颖的形式、优雅的意境,也具备精湛的语言,不论是对于授课内容的优化,还是对审美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审美能力,思维也日趋成熟,情感的波动也相对较小。
在此背景下,通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译中文古诗,既可以通过诗歌的美来挖掘、拓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能力,给其审美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也能够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革新发展拓展新思路,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摘 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重要且常见手法。
典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运用典故让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
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面,分析李商隐名作《锦瑟》的三个英文译本,探讨从不同层面对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典故;翻译作者简介:李书兰(198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一、体认语言学的三个层面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缩写ECL)是一个传承并发扬了西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课程。
“体”为体验,即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
“认”指认知,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基础,说明了语义概念和语言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理据。
体认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认知——语言”。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世界的转变。
因此在翻译中就反映了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三种层面上,当翻译选取了不同层面或角度就会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一)语言层面翻译时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表达,所以翻译时最常用的做法是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直译。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时,翻译往往会对典故进行“字面”转化——通常按照字面含义从目标词中寻找对应的词语。
这样就保存了物象又继承了字面含义。
此时译者仅通过典故的字面含义来找出相应词语,并使之展示于英文读者眼前,并不能译出其原型性认知含义。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典故翻译确实能较好地保存原文意象,使翻译内容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较好表达出原文词语的语言风格,并能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东方的异国情调,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二)认知层面“认知”与“心智、心理”概念相同,凡事均需通过人的头脑方可被认识和理解。
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摘要: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长干行》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
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
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
”(许渊冲、许均:1998)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
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
――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
”(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
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
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近年来,随着中文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上。
本文旨在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汉语古诗词的翻译和传播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古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更好地为国际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研究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涉及翻译策略、文化传播、接受美学等方面,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成果1. 翻译策略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翻译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译者常常采用意译策略,以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者会通过增补描写、调整韵律、修辞转化等手段,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也有学者研究了直译、意译和改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探讨了它们对译文接受的影响。
2.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译者如何在诗词翻译中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等。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诗词英译的分析,他们揭示了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选择、调整和再现策略,以及传统文化在译作接受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也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学者们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美学的研究,探讨了译作对英语读者的审美效果和影响。
他们关注译作如何在接受者心目中再现原诗的意境和韵味,以及接受者对译作的情感和美感反应。
三、问题与展望尽管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汉语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和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推动汉语古诗词的国际传播和研究。
一、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概况自20世纪末以来,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研究逐渐崭露头角。
研究者主要通过文学翻译理论、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对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进行分析和探讨。
他们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关注读者的接受情况,并探讨诗词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的英译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同译者在翻译中的取舍和表达方式,从而揭示译者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
研究者还通过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探讨读者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接受情况,从而为译者提供改进和优化翻译策略的建议。
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者提出了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文化转换理论、功能对等理论、语用翻译理论等翻译理论,并尝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以期提高汉语古诗词英译的质量和适应性。
三、研究进展及不足2007年至2016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而言,研究者在方法上主要集中在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较大。
对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文化转换和语用翻译等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着重于诗词的译文分析,忽视了诗词英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因此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薄弱。
由于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范畴和视角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
收稿日期:2021-11-41 苏轼诗词翻译研究概述苏轼诗词的英译与出版有四个特点:“起步晚,诗篇零散,数量少,成功者鲜见。
”(戴玉霞 等,2016)苏轼诗词英译本最早见于1853年的《皇家亚洲协会会报》(任梦雨,2019),此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一度陷入沉寂,直至巴顿·华兹生出版其著作《宋代词人苏东坡选集》才重获关注。
现在有记载的翻译过苏轼诗词的外国译者共有20余位,其中巴顿·华兹生的翻译最优。
国内对苏轼诗词的翻译起步较晚,最早的译者有蔡廷干、林语堂等。
在译本备受认可的后来者中,许渊冲翻译诗词数量最多,达100首,在苏词英译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林嘉新等(2019)认为,华兹生的“翻译策略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诗学征用,在译文杂合中产生中美诗学的碰撞、妥协与再生,使译诗产生文学变异现象,从而形成新语境下的苏轼诗词阐释”。
万佳琦等(2020)从阐释运作理论视角出发,对比了许渊冲和华兹生的译本,分析阐释了苏轼诗词英译文本是如何实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的。
2 “三美”理论及其理论阐释力许渊冲在其译作《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中提出了“三美论”这一重要文学翻译理论。
在其《唐宋词选》英、法译本中他曾说,只有充分体现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者才能让读者喜欢上他的成果(许渊冲,2006)。
“三美论”指文学翻译应寻求“真与美的统一”,即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相似性,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美感。
这些美感包括“音美”“意美”“形美”三个方面,译者应适当做出取舍。
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即翻译需要传达原文想要传达的东西;音美是次要的,即翻译要保持声音美,如音韵美;最后是形美,要求形式的相似性,译文兼顾句子长短和对仗工整。
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不断反观自身,用实践检验理论,再用理论指导翻译的实践过程(祝一舒,2019)。
他从实践出发去思考翻译,特别关注汉语的特点,关注汉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关注差异背后的文化、审美等因素(祝一舒,2020),从而才有了今天的“三美”理论。
基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策略分析——以李
白《玉阶怨》英译本为例
常红婧
【期刊名称】《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0)6
【摘要】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策略一直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本文基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通过对李白《玉阶怨》三种不同体裁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策略。
研究发现:许渊冲通过发挥译语优势,采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法翻译的韵体译诗,既尊重了中国古诗的语言文化规范和哲学传统,充分再现了中国古诗的全貌,又兼顾了译入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程度,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诗歌文化。
韵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灵魂,在文体上采用韵体译诗的策略可以展示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常红婧
【作者单位】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基于许渊冲“三美”论的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以《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例
2.动态意义观下的“忠实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策略的指导作用--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为例
3.图式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以《望庐山瀑布》许渊冲英译本
为例4.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究--以许渊冲两首唐诗英译为例5.许渊冲与埃兹拉·庞德中国意象诗歌翻译观对比——以李白《玉阶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诗《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
我们将回顾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并其在英译过程中的保留与体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清明》一诗的英译文,来揭示其人际功能,从而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
在诸多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中,我们找到了“清明节”、“扫墓”、“踏青”等。
这些关键词描绘了清明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包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以及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等。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些含义,对于保留清明节的文化特色和人际功能至关重要。
在《清明》一诗的英译中,译者通过运用特定的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人际功能。
在描述清明节的氛围时,译者使用了“dim”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扫墓祭祀的庄重与哀思。
同时,译者在翻译“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运用了“chilly”和“drizzling”两个形容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清明节这一季节的特点,从而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
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还注重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运用头韵、尾韵等修辞手法,使英译文在传达原诗意境的也具备了音乐般的美感和节奏感。
这种译法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清明》一诗,同时也保留了中国古诗的文化韵味和人际功能。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古诗的人际功能。
通过深入探讨《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人际功能,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翻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热点。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
本文将以《清明》英译文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方向,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对中国古诗英译分析——以陶渊明《责子》
英译本为例
张玉如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14
【摘要】《责子》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翻译界深受翻译家的关注,近
年来众多优秀译文不断涌现出来。
该文从功能目的论视角,以国外译者阿瑟·韦利和
中国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责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古诗翻译策略与方法,基于功能目的论的三原则来分析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探究译者如
何实现古诗英译翻译目的,以期对诗歌英译研究有所裨益。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张玉如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
2.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武术的可视化翻译探究--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
3.
从目的论视角看中国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
例4.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爱情古诗英译中的语篇情节分析——以陆游《钗头凤》
两个英译本为例5.目的论视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译策略研究——以罗经国《前出师表》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古诗的英译傅浩【内容提要】自从18 世纪以来, 无数中国古诗被译成了英文, 其中许多还不止一种译本。
本文在比较分析不同译本的基础上, 探讨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某些突出问题。
如措词、句法、韵律体式以及典故等。
在中国古诗语言中, 大量的单音词往往倾向于多义, 其语法功能较为灵活。
句法中也常多有省略。
译者如何选择正确的字词和破解句子呢? 而且, 中国古诗还具有严格的体式和韵式, 以及运用典故的传统。
英语译文如何取得对等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译者进行了种种实验。
然而都不外乎在两种极端之间摆动: 僵硬地模仿原诗形式或用另一种语言自由改写。
但在恰当的调整之下, 两种方法都会展现所长。
【关键词】中国古诗英译歧义措词句法典故*此论文英文本原载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会刊《巴别塔》,45:3,1999。
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
英语同法语一样, 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接纳吸收古代中国诗歌精神的近代欧洲语言之一。
早在18世纪, 威廉·琼斯爵士(1746 —1794) 就曾论及《诗经》, 并且提供了其中部分作品的双份译文——一为逐字直译, 一为诗体韵译——“这是正确翻译亚洲诗作的唯一方法”。
19世纪中叶, 在某位中国学者帮助下, 理雅各(James Legge , 1914 - 1997) 始译《诗经》, 先逐字直译, 再译成诗体。
直至1896 年, 赫伯特·A·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 1845 - 1935)才翻译出《诗经》之外的中国诗。
著名传记作家李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 , 1880 -1932) 评论他的翻译说: “此书……值得一读,不仅因其异域风情, 还因其雅致诱人……甚至可以这么说, 书中的诗歌是我辈迄今所知的极品……娴熟的语调和深刻的情感使我们这本诗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阿瑟·韦利(Arthur Waley , 1889 - 1966)则称道翟理斯: “将韵律和字义统一的手法极巧。
”1915 年,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1885 - 1972) 发表了他著名的《华夏集》———薄薄的一本根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 Ernest Fenollosa) 的译释注记编造出来的自由体英译中国诗集。
这种体式风靡一时, 此后许多译者如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 和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 Ayscough) 等纷纷效仿。
稍后,阿瑟·韦利阐述了用一种有节奏的散文体翻译中国诗的方法。
有人评论道: “他的译笔自然得像口语。
”20 世纪20 年代, 出现了第三位引入瞩目的自由诗体翻译家维特·宾纳(Witter Bynner) ; 他发现中国诗人“神异地将奇美与常识融为一体”, 并预言: “未来的西方诗人将从学于唐代大师。
”他也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与之合作。
20 世纪30 年代两位中国翻译家, 芝加哥的蔡鼎甘(Tsai Ting-kan 译音) 和剑桥的朱大告(Chu Ta-kao 译音) 分别显示了各自对英语的熟谙。
此后, 中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中国翻译家, 其中在英语世界里获得高度评价者亦不乏其人。
如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语。
其中许多篇什都不止有一个英译本。
从而使得我们有机会享受到拿它们相互做比较的乐趣。
本文将随意援引一些译本加以仔细考察, 以讨论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措词、句法、韵律、体式、典故等几大方面问题。
措词在汉语里, 语义和语音的基本单位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 所有的汉字都是单音节的。
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偏好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而古汉语文学中更普遍使用精简的单音节词。
当然, 不同单音节词可以多种方式组合,多音节词的词义则由各个组成部分分担, 因而受到限定, 所以相比之下, 单音节词往往比多音节词多义。
因此, 译者翻译单音节词时须依照上下文, 从诸多义项中选择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可以用双音节词表达的正确义项。
例如, 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 / 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赞叹称奇。
)如吕叔湘教授所指出的, 此处最末一字“稀”原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
正确的义为“稀少”而被误译为“稀奇”。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but I could see little of them.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却所见甚少。
)古文中字词的语法功能更为灵活。
比起现代用法, 一个字词往往能充当较多的语法成分。
比如说“雨”字, 按照现代语法规则只能充当名词, 而在文言中却可以充当名词、不及物动词、甚至及物动词。
在《上邪》(义为“天啊”, 韦利却将其误译为人名) 一诗中,“夏雨雪”义为“If it should rain snow in summer ” (除非夏天下雪) , 而不是“When it rains and snows in summer” (在夏天里下雨又下雪——韦利译文) 。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错得更有趣。
“钓”字在文言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而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作及物动词解。
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末两行“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不妨被译为: “Single boat. Bamboo-leaved cape. An old man. /Fishing alone. Ice-river. Snow” ( 孤舟。
蓑衣。
老翁。
/ 独钓。
冰河。
雪。
———叶维廉译文) 。
此处, 这个“钓”字无疑是个不及物动词, 但据说某海外华人学者却如是解读“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for ] the snow on the cold river”(一老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上钓雪) , 并惊叹其措词之前卫! 显然, 他把“钓”字误解为现代意义的及物动词了。
或许这是中国古诗影响英语世界现代诗人的方式之一吧。
类似地, 当代中国年轻诗人也从西方现代诗的蹩脚汉译中学到种种怪异的表达方式, 这样的误读情形并不少见。
句法也许最令西方译者头疼的是中国古诗的句法。
句法问题曾引起无数争论, 包括一些甚至认为古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可言的极端意见。
翻译中也存在许多误读和实验的余地。
埃兹拉·庞德承袭或再度误读了厄内斯特·费诺罗萨通过其两位日本导师的误读。
较晚近一些的美国华裔学者则根据庞德在其对中国诗歌艺术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意象主义理论, 模仿(或者毋宁说是扭曲) 古汉语诗句法进行翻译实验。
在获取某种特殊效果的意义上来说, 他们取得了成功。
但是, 对于英语读者, 他们是否造出了整体的对等效果呢? 这类实验我们已略窥一斑, 即上文所引叶维廉教授所译的柳宗元诗句。
事实上, 尽管在语法规则的衡量之下有些句法的省略, 但是中国读者的耳朵对原文的感受远远不像英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那样支离破碎。
再看下面的例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Tian Jing Sha :Qiu Si by Ma Zhi-yuanDried vine (s) , (an) old tree , evening crow(s) ;(A) small bridge ,flowing water ,menps home(s) ;(An) ancient road ,west wind(s), (a) lean horse ;Sun slants west ;A heart-torn man at sky's end.(叶维廉译)从原文看不出单复数, 所以我给译文中表示名词单复数的冠词或字母加上了括弧。
除此之外, 译文几乎完全是逐字翻译。
前三行即使在原文里也是很罕见的, 即所谓的意象并置, 具有模拟真实的感知行为的电影蒙太奇效果。
末两行合乎正常句法, 但最末一行仍有歧义。
该句可读作(1) “断肠人/ 在天涯” (The heart-broken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也可读作(2) “断肠, / 人在天涯” (Heartbroken , one i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
由此可以衍生若干可能的解释:(1) a. 旅人(作为发言者) 正在思念远人, 例如家中的妻子。
他因想家而断肠。
b. 旅人想象妻子正在家中思念他。
是妻子因丈夫不在而断肠。
(2) a. b. 同(1) 。
c. 旅人的妻子(作为发言者) 正在家中想念远途的丈夫。
是妻子断肠而丈夫在天涯。
所以, 起首两行亦可视为妻子在家居周围真实所见, 从而触发回家和休息之感想, 而末两行表现她想象中的景象, 暗示远途之艰辛, 与前文形成对比。
为保留原文的歧义性, 末行若翻译成“Heartbroken , one at the end of the earth”可能更好些。
叶氏译文的其余部分通过模仿原文句法结构可谓传神。
别的译者却多倾向于在原文空缺(实词之间有意省略掉虚词) 处填补上衔接词语, 以至破坏了诗歌美的不确定性(其本身就是一种对无序的自然状态的模拟) 。
下面是同一首诗(曲) 的另一译文:Tune : “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英语句子完整无误, 然而如“o'er” (在……上) 、“with” (以) 、“'neath” (在……下) 、“beside”(在……旁) 、“on”(在……上) 、“in”(在……里) 之类的诸多介词淹没了清晰意象的直接呈现, 而原文中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在《中国诗: 主要类型和体裁》一书的序文中, 作者叶维廉就孟浩然的一首短诗《宿建德江》进行了详尽探讨: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