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升高的原发性胃癌12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4.24 KB
- 文档页数:3
(1) AFP:甲胎蛋白:(2)CEA:癌胚抗原(3)CA199:糖类抗原199(4)CA125:癌抗原125(5)CA153:肿瘤抗原153(6)CA50:癌抗原50(7)CA242:糖类抗原242(8)β2—MG:β2—微球蛋白(9)Fe Pro:血清铁蛋白:(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TNF:肿瘤坏逝世因子AFP: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形下,这种蛋白重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掉,是以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产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效,并且跟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长,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检测甲胎蛋白的办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中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中断8周者,在消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身分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联合定位检讨,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形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降低,多半不会超出2个月;同时伴随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降低后甲胎蛋白也随之降低,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假如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降低或稳固,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疑惑肝癌.甲胎蛋白在肝癌消失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半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由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良,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CEA:癌胚抗原CEA最初发明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罕有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抽烟.怀胎期和血汗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记,在诊断上只有帮助价值.此外,血清CEA程度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白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体系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硬变病人CEA也有部分升高,但远远低于恶性肿瘤,一般小于20μg/L,CEA超出20 ng/ml时往往提醒有消化道肿瘤.所以测定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辨别诊断根据.CA199:糖类抗原199肿瘤抗原CA199:升高多见于胰腺癌,也可见于结肠癌.肝癌.胆囊癌,是以,其特异性不是特殊高.CA125:癌抗原125癌抗原125重要用于帮助诊断恶性浆液性卵巢癌卵巢上皮癌,同时也是疗效考察.断定有无复发的优越指标增高:见于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胃癌等;女性生殖体系非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等也增高;别的良性和恶性胸水.腹水中可见癌抗原125增高,怀胎前3个月内也有癌抗原125增高的可能CA135:肿瘤抗原153升高多见于乳腺癌,此外肝癌.胰腺癌.卵巢癌也可见升高.CA50:癌抗原50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广谱肿瘤标记物,与癌抗原19-9有必定的交叉抗原性,重要用于胰腺癌.结肠/直肠癌.胃癌的帮助诊断,个中胰腺癌病人增高最明显.增高:见于胰腺癌(阳性率可达87%).结肠/直肠癌.胃癌.肺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黑色素瘤.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增高.CA242:糖类抗原24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消化道肿瘤.β2—MG: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在肾功效衰竭.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升高.重要的临床运用在于监测肾小管功效.特殊用于肾移植后,若有排挤反响影响肾小管功效时,可消失尿中BMG排出量增长.在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有神经体系浸润时,脑脊液中BMG可增高.因含量微,经常运用放射免疫办法测定,正常血浆BMG参考值为1.0-2.6μg/L,尿中0.03-0.37mg/d.Fe Pro:血清铁蛋白: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养分性贫血.慢性腹泻.慢性掉血.沾染.肝硬化等.升高:见于铁负荷过量.过多输血.养分不良.急性白血病.炎症.肝脏病变.恶性肿瘤等,尤其原发性肝癌明显升高.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神经元和神经内排泄细胞所特有的一种酸性蛋白酶是小细胞肺癌(SCLC)最迟钝最特异的肿瘤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标记物可用于辨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复发预告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监测小细胞肺癌的复发比临床肯定复发要早4~12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还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的辨别诊断前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平常增高尔后者增高不明显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讨介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胎盘排泄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正常怀孕.早孕.绒毛膜癌.葡萄胎.宫外孕.子宫颈癌.卵巢癌.睾丸肿瘤.胃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怀胎毒血症等.减低:见于预兆流产等.TNF:肿瘤坏逝世因子[临床意义]最初发明这种物资能造成肿瘤细胞坏逝世,因而得名.TNF的生物活性具有肿瘤杀伤.免疫调节及介入炎症和发烧反响的感化.TNF在针对微生物沾染的炎症反响进程中施展症结性感化.重要表示为促使白细胞在炎症局部集合,活化炎性白细胞,杀伤微生物,并可促进病毒沾染细胞的杀伤.故血中TNF浓度增高可猜测某些沾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球菌沾染),也罕有于自身免疫病.。
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临床意义1.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
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
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
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
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
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
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
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2.癌胚抗原(CEA)∙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
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 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
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
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AFP:原发性肝癌特异性指标原发性肝癌:中国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早期浸润和转移性强的恶性肿瘤,我国是PHC发病大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高居第二。
早期患者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70%,而晚期HCC切除后复发率高,易转移。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近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甲胎蛋白(AFP)与原发性肝癌人类AFP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11-12区,调控区包含有启动子,沉默子,增强子,是由590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170kD ),属于胚胎性蛋白,是诊断HCC的重要特异性指标。
总AFP含有3种组分:L1(存在与肝炎和肝硬化中)、L2(卵黄囊肿瘤和孕妇血清)和L3片段(HCC细胞特异性片段)。
研究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的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保护胎儿免受母体攻击。
因此该阶段中AFP基因的mRNA增强子始终处于激活状态,而沉默子则受抑制,AFP蛋白大量表达。
胎儿出生后,沉默子被激活,抑制了增强启动效应,使AFP表达受阻。
研究发现HCC发生时,增强子再次激活,导致AFP蛋白大量表达,使的HCC产生免疫耐受而获得生长空间。
1956年在科学家第一次在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胚胎专一性的甲种球蛋白,命名为甲胎蛋白。
1964年临床发现在肝癌患者血清中亦可检测到AFP,从此AFP开始在临床中体现其价值:1)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在出生后迅速消失,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2)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妇、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甲胎蛋白,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3)甲胎蛋白现已广泛应用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普查中阳性可早于症状出现8~11个月。
肝细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阳性率为70%~90%。
甲胎蛋白>400ug/ L持续1个月,或>200ug/ 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并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应高度怀疑肝癌。
肿瘤标志物检查及意义肿瘤标志物是指癌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或是患者对自身体癌变细胞发生反响而产生并进入到体液或组织中的物质。
这些物质,有的是不存在于正常人体,只见于胚胎时期;有的是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含量微弱,患癌症时才超过正常值。
通过对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早期预警或辅助诊断、分析病程、指导治疗、监测复发或转移、判断预后等。
1、甲胎蛋白〔AFP〕:在胎儿时期存在,出生后下降,正常人<5微克/升,肝细胞发生癌变后明显升高,是诊断肝癌的常用指标。
一般来说,AFP>500微克/升L时,其诊断肝癌的阳性率可以到达70%~90%,特异性较好。
〔主要看肝癌〕2、癌胚抗原〔CEA〕:存在于胚胎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和一些恶性组织的细胞外表,正常人血清值<30微克/升〔不同实验室正常值有差异〕,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但也见于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以及某些非癌患者,因此,CEA作为诊断意义并不大,但作为已经明确诊断癌症并进展手术等治疗后,定期进展检测〔2~4周1次〕,可以帮助分析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已经是否转移有价值。
3、CA19-9:是一种神经节苷酯,没有器官特异性,在多种腺癌中升高,如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其中以胰腺、胃、胆管癌的敏感性较高,〔是胰腺癌的较可靠标志〕。
CA19-9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其复发和转移的预测往往先于放射线检查发现。
CA19-9与CEA联合检测鉴别胆结石和胆囊癌,还可以提高对胃癌筛选普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CA12-5:正常胎儿和成人卵巢细胞不表达CA12-5抗原,卵巢癌上皮细胞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高,因为它也存在于乳腺、肺、良性和恶性渗出液中。
CA12-5与肿瘤复发有关,因此,有助于随访病情,而且它是第二次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主要看卵巢癌〕5、CA24-2:在正常的胰腺、结肠黏膜中存在,但很微弱。
在胰腺癌和结肠癌中升高,对胰腺癌的诊断的阳性率高达74%~79%。
胃癌术后肝转移致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1例报道周继;谭长军;史颖弘;樊嘉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12(39)1
【摘要】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对诊断肝细胞肝癌有相对专一性,目前临床上血清AFP≥400 μg/L,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即可考虑肝癌诊断.而转移性肝癌一般AFP不升高或者升高不明显.因此,AFP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1]99,而对胃肠道癌患者术后复查及检测肿瘤学指标时,常常忽略了AFP的检测.随着近几年医学的发展,临床上转移性肝癌伴有AFP升高的案例也常见报道[2-5].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周继;谭长军;史颖弘;樊嘉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普外科江阴 2144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胃腺癌肝转移伴AFP显著升高1例报告 [J], 夏宣平;胡方方;郑君杰
2.AFP明显升高的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1例 [J], 黄润生;程羽青
3.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AFP明显升高2例 [J], 魏燕;梅琪;陈坚
4.雷尼替丁致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1例报道 [J], 周曾芬
5.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出现AFP明显升高2例分析 [J], 杨阳;杨龙;韩丽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标志物1、甲胎蛋白(AFP):参考值:<20ng/ml (放免法)<10.9ng/ml (化学发光法).原发性肝细胞癌>200ng/m1,且渐升高,可达400ng/m1。
急慢性活动性肝炎可>100ng/m1,但随转氨酶恢复正常可逐渐降低。
.妊娠、睾丸及卵巢肿瘤、某些消化系肿瘤伴肝转移者水平增高。
2、癌胚抗原(CEA):参考值:放免:<15ng/m1 发光:<5ng/ml.对消化道肿瘤如: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肿瘤有较好的阳性检出率,亦可作为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因其在良恶性疾病间可有交叉,对其特异性有一定影响,但良性病变一般仅有暂时低度增高。
亦可作为肿瘤病人的一般追踪随访指标。
3、β2-微球蛋白(β2-Mg):参考值:血清1.675±0.335ug/ml,尿0.0 91±0.068ug/ml.体内正常有核细胞均能合成,肿瘤细胞代谢活性增高,至血中水平升高,各类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诊断为有价值指标。
.亦可作为其它肿瘤辅助指标。
血、尿中β2-Mg可作为灵敏的肾功能评价指标。
4、血清铁蛋白(Ferritin,Fer或SF):参考值:成年男性:28-397ng/ ml,女性:6-159ng/m1.贫血或肝功能异常,可使Fer的水平增高。
原发性肝癌患者70%以上Fer水平增高,及AFP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血液淋巴系统,及其它系统实体肿瘤可有一定程度增高。
5、糖类抗原CA-50: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25U/m1.广谱肿瘤标志物,主要为胃、结直肠肿瘤,其它消化系统及卵巢、膀胱,前列腺,肺、乳等均有一定阳性率。
可作为其它肿瘤标志物的辅助指标。
可做为放化疗及术后观察,或复发监测。
6、糖类抗原CA-19-9:参考值:血清中阳性界值:<37U/m1.胰腺癌、胆管癌特异性升高,可大于200-240U/ml以上。
胰腺炎,阻塞性黄疸病人可呈轻、中度升高,症状改善可恢复正常,持续高水平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1) AFP:甲胎蛋白:令狐文艳(2)CEA:癌胚抗原(3)CA199:糖类抗原199(4)CA125:癌抗原125(5)CA153:肿瘤抗原153(6)CA50:癌抗原50(7)CA242:糖类抗原242(8)β2—MG:β2—微球蛋白(9)Fe Pro:血清铁蛋白:(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TNF:肿瘤坏死因子AFP: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
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
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
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
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甲胎蛋白阳性与阳性胃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联合二线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阿帕替尼联合二线化疗方案在甲胎蛋白阳性胃癌和甲胎蛋白阴性胃癌患者床中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胃癌晚期患者96例进行研究,将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阳性的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将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阴性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阿帕替尼联合二线化疗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近期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胃癌晚期患者临床中采用阿帕替尼联合二线化疗方案治疗,甲胎蛋白水平呈阳性的患者近期化疗效果比甲胎蛋白阴性患者好,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阿帕替尼;二线化疗;甲胎蛋白阳性;甲胎蛋白阴性;胃癌晚期【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112-02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及饮食不规律,导致肠胃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其中胃癌的发病占比尤为高,并且胃癌属于恶性肿瘤,因此患者的死亡率也位居前列,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胃癌的发病率比较高,且患者患病预后效果差,因而病情转移迅速,最容易发生肝转移,医学临床对此关注度比较高。
基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阿帕替尼联合二线化疗方案对胃癌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我院根据临床对患者血清水平检测将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分为两个研究组,进一步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性。
以下是我院具体的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胃癌晚期患者96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患者血清检测水平将其分为观察组(甲胎蛋白阳性)和对照组(甲胎蛋白阴性),对照组共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平均(52.1±1.1)岁;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3~79岁,平均(53.8±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