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治指南(权威)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8
胃癌(修订时在修改处标红)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则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三)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2)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2.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活检确诊为浸润性癌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
如因活检取材的限制,活检病理不能确定浸润深度,报告为癌前病变或可疑性浸润的患者,建议重复活检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后选择治疗方案。
(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
①标本前期处置:活检标本离体后,立即将标本展平,使粘膜的基底层面贴附在滤纸上。
②标本固定:置于10%-13%福尔马林缓冲液中。
包埋前固定时间须大于6小时,小于48小时。
胃癌中西医诊疗规范一、诊断中医诊断:胃癌(TCD:BNA000)西医诊断:胃癌(ICD-10:C16)二、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肿瘤中医诊疗指南》(2007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胃癌诊疗规范(2011版);NCCN 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1版)。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体征: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辅助检查。
①内镜检查。
胃镜: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
超声胃镜: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推荐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
对拟施行内镜下粘膜切除(EMR)、内镜下粘膜下层切除(ESD)等微创手术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②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③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磁共振(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
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判断胃原发病灶的范围及功能状态,(4)胸部X线检查:可用于评价是否存在肺转移和其他明显的肺部病变,侧位相有助于发现心影后病变。
超声检查:对评价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表浅部位的转移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术前分期的初步检查方法。
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2017年,将迎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秉承“传承创新,携⼿同⾏”的理念,《医师报》特策划CSCO 20周年系列报道,探讨“CSCO现象与精神”。
向科学致敬,为医学献礼!我国是全球范围内的胃癌⾼发国家。
由于胃癌具有东西⽅⼈群的异质性,在发病原因、流⾏病学特征、分⼦⽣物学⾏为、临床表现、诊断分期、治疗策略和预后等⽅⾯有很⼤不同,国外胃癌指南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胃癌的诊疗特点。
另⼀⽅⾯,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医疗技术、政策等⽅⾯存在很⼤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部切实符合中国国情、贴近中国胃癌诊疗特点,兼顾我国东西部之间医疗发展⽔平的差距,同时⼜能涵盖国内外胃癌诊疗进展和指明胃癌未来研发⽅向的指南。
因此,CSCO邀请⼗多位国内胃癌各⼤亚专业包括外科、内科、放疗、影像、内镜、病理等权威专家参与《CSCO胃癌诊疗指南》编写,从闭门会议组织编写、审稿、定稿到⾸次发布历时整整⼀年。
指南内容分诊断、综合治疗、随访及附件四⼤部分,其中诊断部分明确提供了胃癌诊断的基本原则,从影像诊断、内镜诊断、病理诊断、分⼦分型四个⽅⾯进⾏了建议。
对于不同分期、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随访,指南也从随访时间和内容提供了详细的建议。
附件内容⽅⾯涵盖了胃癌临床分期(第7版和第8版TNM分期)、胃癌CT分期征象及报告参考、胃癌超声内镜分期、胃癌病理诊断(包括病理分型、⼤体分型、组织学分类、淋巴结分组)、胃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胃癌HER2检测流程与评价标准、常⽤全⾝治疗⽅案等临床⼯作中经常需要查阅的内容,为临床⼯作提供⽅便。
胃癌综合治疗部分是指南的主体,基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分型等分层论述提供了全⾯的治疗策略,内容分为⾮转移性胃癌治疗和复发转移性胃癌治疗两部分,⾮转移性胃癌治疗从早期胃癌,可⼿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和不可⼿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三个⽅⾯阐述,复发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从晚期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选择和复发或单⼀远处转移胃癌的综合治疗⼆个⽅⾯阐述。
2021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转移性胃癌更新解读(全文)2021年CSCO指南大会于4月23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拉开帷幕。
在24日上午的消化道肿瘤专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解读了2021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中转移性胃癌的更新部分。
内科治疗总则对于无手术根治机会或转移性胃癌患者,目前公认应采取全身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抗肿瘤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化疗药物:比较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靶向药物:研究众多,目前进入临床实践的,仅限抗HER2药物曲妥珠单抗和抗血管生成通路药物阿帕替尼,尚缺乏其他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单抗在晚期胃癌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胃癌时空异质性强,肿瘤微环境复杂,东西方人群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模式及药物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鼓励我国患者积极参与临床研究。
局部治疗手段如姑息手术、放疗、腹腔灌注介入治疗的价值和时机。
若人群选择得当,有助于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贯穿多学科综合治疗。
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患者营养状态的维持、并发症的积极防治。
更新要点: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选择HER2阴性胃癌的一线治疗I级推荐新增:“PD-L1 CPS≥5人群可采用化疗(FOLFOX/XELOX)联合纳武利尤单抗(IA类证据)”;III级推荐新增:“PD-L1 CPS≥1人群可采用帕博利珠单抗单药(IB类证据)”注释增加:ATTRCTION-04、CheckMate 649研究结果描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在晚期一线治疗地位尚未确立,鼓励患者参加相关临床研究。
CheckMate 649研究是一项具有改变临床实践意义的临床研究,建立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PD-L1 CPS≥5 HER2阴性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新标准。
该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化疗或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对比化疗用于HER2阴性转移性胃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NCCN即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是由美国最顶尖的21家美国癌症中心组成的学术联盟。
该组织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共识等对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进展每年进行更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当前最佳的治疗建议,改善和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2006年NCCN首次与中国肿瘤专家合作,推出NCCN中国版。
最近2011年第1版NCCN胃癌指南推出,本文略作解读,以飨读者。
2011年第1版指南的修订较为广泛,调整内容包括检查及分期、病理学分析和HER2检测、内窥镜分期和治疗、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支持治疗原则及随访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修订着重强调新版TNM分期的采用,增加了内窥镜、病理学分析、HER2检测和曲妥珠单抗的使用。
通过2011年第1版NCCN指南,我们看到了胃癌诊治策略正逐步细致化、个体化,东西方观点也从迥异发展到了相互理解、求同存异。
在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日渐增多的背景下,胃癌防治将会更加科学、规范。
强调采用新版TNM分期胃癌的合理分期对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1977年第1版发布以来,TNM分期一直是胃癌临床分期的主要方法之一。
自2010年起,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第7版TNM分期标准颁布实施,与2002年第6版TNM分期相比,新版分期系统对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判定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如下表。
TNM分期:(1)将原T1 N1(3~6)M0/ T2 N0 M0 由ⅠB期改为ⅡA期。
(2)将原T2a N1(1~2)M0由Ⅱ期改为ⅡA期,原T2b N1(3~6)M0由ⅡB期改为ⅢA期,原Ⅱ期的其余情况则调整为ⅡB期。
(3)将原T2b N2M0/ T3 N1(3~6)M0由ⅢA期改为ⅢB期。
(4)原ⅢB期调整为ⅢC期。
(5)原Ⅳ期中M0的情况按照T、N的变化分别调整为ⅡB、ⅢA、ⅢB 及ⅢC期,新Ⅳ期仅包括M1。
本规范制定了胃癌(包括食管胃交界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是指病变局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在肉眼下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I型),浅表型(II型),凹陷型(III型)和混合型。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图1 胃癌诊断与治疗流程五、诊断依据(一)病因学。
胃癌的病因迄今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
目前所知主要可能存在与下列因素关联的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亚硝基化合物;高盐硝酸盐的摄入;二羰基化合物;真菌;遗传性。
(二)高危因素。
性别:男性患胃癌的几率为女性的1.5倍;年龄: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饮食: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吸烟:吸烟的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男性的2倍;接受过胃部手术;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家族肿瘤疾病: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等;家族胃癌史;恶性贫血:常合并萎缩性胃炎;肥胖: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的胃癌风险更高;经济状况: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三)症状。
1.发病时间:发病到就诊时间,10%在3个月之内,10%在3个月至2年之间,20%在2年以上。
2.主要症状:通常没有特异性。
癌症早期几乎不会有症状,以消瘦为最多,次为胃区疼痛,食欲不振,呕吐等。
初诊时患者多已属晚期。
早期胃癌的首发症状,可为上腹不适(包括上腹痛,多偶发),或饱食后心窝部胀满,烧灼或轻度痉挛性痛,可自行缓解;或为食欲减退,稍食即饱。
癌发生于贲门者有进食时噎感,位于幽门部者食后有饱胀痛,偶因癌破溃出血而有呕血或柏油便,或因胃酸低,胃排空快而腹泻,或患者原有长期消化不良病史,致发生胃癌时虽亦出现某些症状,但易被忽略。
2023CSCO胃癌指南更新(全文)2023CSCO胃癌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临床肿瘤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CSCo诊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2023年4月21-22日在广州如期举行。
此次大会同时重磅发布《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大会特邀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针对该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特此,小编在现场快马加急,将重点内容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新鲜出炉,速速查看!1、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可手术切除胃癌治疗的手术规范注释修改:对于肿瘤部位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肿瘤1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可切除胃癌整体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注释修改:进展期胃癌术前治疗及围手术期化疗,DOS方案也可以作为胃癌术前化疗的推荐(增加MATCH研究注释说明);对于dMMR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GERCORNE0NIPIGA及INFNrrY研究的注释说明;对于PMMR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DANTE研究的注释说明。
不可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注释修改:强调MDT框架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放疗等治疗手段的考量;增加免疫联合放化疗的转化治疗研究数据注释说明。
转移胃癌靶向治疗分子检测:新增C1audin18.2免疫组化检测推荐(2B类证据,HI级推荐);注释新增: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复发胃癌患者,为了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进行CIaUdin18.2、FGFR2、c-MET x NTRK基因等标记物检测。
一线靶向治疗:注释修改:增加靶向C1aUdin18.2单抗Z。
IbetUXi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C1IND18.2阳性且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的III期SPOT1IGHT临床研究结果。
二线靶向治疗: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I级推荐前移至化疗前成为首选推荐;注释修改:增加T-Dxd二线治疗晚期胃癌DESTINY-GastricOZ研究数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