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第15讲美苏争锋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16
美苏争锋一、选择题1.(2019·南昌模拟)1949年,美、英、法、联邦德国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
这一举措( )A.是北约国家集体“冷战”的反映B.是对违反关贸总协定的制裁C.导致两大阵营贸易量急剧下滑D.造成了苏联核技术应用的落后C2.(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1950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
”该法案的本质意图是( )A.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和原料B.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工农业C.为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服务D.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态势C3.(2019·昆明调研)下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一战期间的欧洲B.二战之前的欧洲C.北约华约的对峙D.欧盟建立并扩大C4.(2019·怀化期末)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
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C5.(2019·赣州期末)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
这场“战争”()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C.双方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D.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B6.(2019·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
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
21 美苏争锋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一份文件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使它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此时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扩张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答案:B 解析:根本目的归根到底都是要维护自身的利益,美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世界霸权,故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欧洲都遭到了严重削弱,殖民势力基本不存在,A项错误;对抗苏联扩张的根本目的也是要称霸世界,C项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错误;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是美国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反共基地,其根本目的是要称霸世界,D项错误。
2.1954年9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该举措( ) A.使“冷战”重心转移到亚洲B.是北约在亚洲的复制品C.遏制了局部热战的爆发D.加速了朝鲜战争的结束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时间点“1954年”可以知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可以看出此条约是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的结果,B项正确。
A项表述有误,战后“冷战”重心在欧洲;C项不符合史实,战后亚洲地区是局部热战;D项与材料所述地区东南亚地区不符,朝鲜战争发生在东北亚地区。
3.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面的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出现,“冷战”与热战相交织B.美苏操控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C.“冷战”风云笼罩,德国分裂D.德国统一,西欧走向联合答案:C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德国分别被苏联和美、英、法占领,说明当时美苏“冷战”激烈,导致德国分裂,故选C。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5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第15讲美苏争锋训练1.(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 )①欧洲主宰世界的时代终结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③美苏成为世界的两大强国④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不属于世界格局变化。
答案D2.(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另一场战争”始于( )A.杜鲁门宣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B.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C.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解析另一场战争是指美苏之间的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
答案A3.(2015·浙江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析1955年,苏联同东欧各国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答案B4.(2016·诸暨高二期中)“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材料所反映的美国战后推行欧洲经济恢复计划,主要目的在于( )A.扭转贸易逆差带来的不利B.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C.增强西欧出口能力D.为美国商品开辟欧洲市场解析材料中说的是美国贸易顺差,A项排除。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项是一种途径,不是经济恢复计划的目的,排除。
材料中提及通过增强西欧出口能力最终目的是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即为美国开辟欧洲市场,可见目的是D项。
第一节美苏争锋一、两极格局形成原因:1、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
①欧洲中心地位发生动摇;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
3、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意识形态、国家利益)4、美苏实力均衡: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苏联: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两极格局的含义:1、“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两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个旗鼓相当、界线分明的力量中心,双方全面对抗,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3、两极格局特点:(1)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美国、苏联及其盟国阵线分明,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
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经济上的割据),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3)相互对峙过程中不诉诸战争,即“冷战”是其对峙的主要方式。
(4)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三、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四、表现:1、美国的“冷战”措施:①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政治上)②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第15讲美苏争锋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梳理·基础知识]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主要原因: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3.根本条件:欧洲衰落;美苏双方实力均衡,都极力扩张。
(1)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2)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冷战表现3.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美苏争锋形成的表现史料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读史用史] 结合所学知识,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提示:“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要点二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史料 《杜鲁门的篱笆》(漫画中:美国总统杜鲁门正用锤子将“$”一个个钉在地上构成一道篱笆,在篱笆的一侧杜鲁门写着西欧)[识图解史] 漫画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寓意?其实质目的是什么?提示:美国以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资本主义。
通过稳定西欧资本主义秩序,进而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史料实证——杜鲁门主义1.(2018·稽阳联谊学校3月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走向全面对抗。
苏联在波兰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北约组织解析“铁幕”演说是揭开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上采取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上采取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错误;针对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故D项错误。
答案 B素养2历史解释——马歇尔计划的出台2.(2016·浙江4月选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西欧。
这一举措是()A.建立北约组织B.实施马歇尔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D.推行凯恩斯主义解析从题干“美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控制西欧”等信息,可判断为B项。
答案 B素养3时空观念——马歇尔计划的影响3.(2017·北京文综,22)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他终于上道了”及漫画中的“美国纳税人、加油……欧洲、自立”可以看出,“他”指的是欧洲。
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也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欧洲铺平了道路,故C项正确。
答案 C素养4历史解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4.(2018·十校联盟3月联考)某条约的序言写道:“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这里“采取必要步骤”是指()A.发表“铁幕”演说B.提出杜鲁门主义C.提出马歇尔计划D.成立华约组织解析根据材料“联邦德国加入北约……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成立北约后,苏联倡导成立华约组织加以应对,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梳理·基础知识]一、“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b)1.德国分裂(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同时柏林也是四国分区占领);由于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2)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1)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南北两个美苏占领区。
(2)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朝鲜战争:1950~1953年,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在板门店签订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美国很快发现并获得其确切情报,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2)结果:经过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二、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c)1.美苏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给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1)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核战争的边缘。
(2)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
2.积极影响(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古巴导弹危机史料《危险的较量》[识图解史] (1)该漫画是美苏“冷战”和争霸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形势?提示:古巴导弹危机造成美苏关系空前紧张,一度把人类拖入核战争的边缘。
但漫画也可以看出美苏在实力上势均力敌,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大战的发生。
(2)图示事件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何影响?提示: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要点二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史料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读史用史] 史料说明冷战在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的同时,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根据上述史料,我们该如何认识冷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坚持辩证的观点。
既强调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爆发。
既认为军备竞赛付出高昂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发展。
[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时空观念——德国分裂1.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边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解析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年;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
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时间不符;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素养2历史解释——古巴导弹危机2.(改编)历史题材的漫画以幽默、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历史,从某种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悟和评价。
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
这幅漫画反映了()A.马歇尔计划出台B.两极格局的形成C.古巴导弹危机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卡斯特罗是古巴的领导人,由两人的对话可知与古巴导弹危机有关。
答案 C素养3历史解释——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3.(2018·杭州二中月考)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漫画。
对漫画内涵的解读正确的是()A.美苏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B.美苏之间爆发了直接战争冲突C.冷战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D.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解析漫画反映美苏核均势背景下两强谁都不敢挑起新的世界大战,用弓箭互射及“绝不使用”等信息体现当时的国际关系。
故选A项。
答案 A4.(2018·富阳中学4月检测)有学者认为用“冷战”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弱,已非世界中心C.西方国家企图美化侵略事实D.欧洲“冷战”掩盖了亚洲“热战”解析“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信息体现全球“冷战”的中心在欧洲,亚洲的局部“热战”是服务于全球“冷战”的。
故选D项。
答案 D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①欧洲主宰世界的时代终结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③美苏成为世界的两大强国④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不属于世界格局变化。
答案 D2.(2018·温州六校高二期中联考)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上宣称:“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这一讲话()A.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B.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C.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D.直接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答案 B3.(2018·“七彩阳光”联盟期中联考)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杜鲁门这一讲话实质上反映了()A.对自由国家人民的同情B.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C.对世界安全和平的渴望D.其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公开宣称要干预别国内政,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答案 D4.(2018·9+1高中联盟高一期中)1946年冬,欧洲又遇到百年罕见的“严寒”。
英国一半工业陷于瘫痪,法国严重歉收,西德通货膨胀已达到天文数字。
面对西欧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不堪的局面,美国官方人士认为,在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党的最好办法“是面包和股票而不是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