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果测评的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1
大学法律学教案探索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一、引言在当今高等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对于法学教学而言,传统的“讲授-笔记-考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大学法律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介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提出复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通常设计为与实际生活或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运用。
三、在大学法律学教学中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法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分析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和可能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死板,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较低。
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计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1. 设计案例分析在法学教学中,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情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开展小组讨论以具体法律问题为主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习和借鉴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共同萃取经验和教训。
3. 进行团队项目通过组织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法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法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估1. 学生学习反馈通过学生的反馈调查表,了解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认可度、满意度以及对其学习成果的评价。
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评价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评价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课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保证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评价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首先,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评价要求评价工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是指评价工具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能够反映出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则是指评价工具是否能够反映出所要测量的概念。
在大学教学评价中,评价工具不仅要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还要能够覆盖到教学的多个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次,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评价要求考虑到评价结果的多维性。
大学教学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成绩等量化指标,还应考虑到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风格等方面的评价。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在评价结果中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以充分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最后,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的大学教学评价要求注重评价结果的实用性。
评价结果应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应对大学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高校制定培养计划、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和支持。
总之,在现代测量效度视角下,大学教学评价要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考虑到多维性和实用性,能够全面地反映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这也是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要]二级学院作为高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制度不完善、组织不健全、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级学院应借鉴审核评估的新思想,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好教学质量关。
[关键词]审核评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31-0040-03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①———基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视角朱艳红,周静(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为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历史新机遇,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让高校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成为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变得更为迫切。
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高教〔2011〕9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高教〔2013〕10号)等文件,均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也明确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等作为建设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也将“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双一流”遴选条件。
作为高校基本教学单位的二级学院,其教学质量关系着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借助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构建完善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效果高校课程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研究能力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和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效果,并分析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特点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采用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主体性强: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问题驱动: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跨学科地进行研究和思考,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1.引入课程设置: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元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方法。
2.开展研究项目:在课程设计中开展研究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项目,提升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课程实践环节: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互动式授课方式:研究性学习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主动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探索。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基于PDCA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质量的监控对于提高学院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基于PDCA循环模型,研究构建一个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PDCA循环模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包括四个基本环节: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组织进行系统的管理、评估和改进,适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也适用于教学质量的监控。
计划阶段是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需要制定监控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定监控指标和方法。
监控目标可以包括学生满意度、教师专业发展等。
责任人可以是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或者是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
监控指标可以包括教学评估结果、学生评价结果等。
监控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教师观课、学生作品评比等。
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保监控目标和方法的可行性。
接下来,执行阶段是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需要根据计划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监控可以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
监控的方式可以有定期的教学评估、专家评估等。
通过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行动阶段是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环节。
根据检查阶段的评估结果,针对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对教材的修订和更新等。
改进计划可以包括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通过改进措施的执行和改进计划的实施,可以不断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水平。
基于PDCA循环模型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涉及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四个阶段,通过循环闭环的方式,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这个体系对于提高学院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需求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持积极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挑战。
他们希望通过研究性课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加强研究性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师生互动,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我们认为,强化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需求,提出加强教学的具体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研究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大学生、需求调查、现状分析、问题、需求、对策分析、建议、强化、重要性、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参与研究性课程,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研究性课程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拓展视野,提升学术素养。
研究性课程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性课程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性课程教学,大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推进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应该得到高校和教师的重视和支持。
1.2 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态度研究性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研究性课程可能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
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态度至关重要。
在进行关于大学生对研究性课程的态度调查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这种课程持积极态度。
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效果评估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和管理者全面了解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常见的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一、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性教学效果评估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同时,评估还可以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教学效果评估也是管理者监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估结果,管理者可以了解教学质量的整体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此外,评估结果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业水平。
二、常见的评估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问卷可以包括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2.课堂观察法课堂观察法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教师是否能够清晰地讲解知识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等。
同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改进的方向。
3.作业和考试评估法作业和考试评估法是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
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答题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
同时,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应该得到适当的应用。
首先,评估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效果分析 作者:王春仁 鞠晓峰 齐星炜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4年第05期
摘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是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推动研究性教学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05-02
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2010年7月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就指明了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趋向,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建构一个以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为主而形成的教学体系。本文以教学型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出发点,试图分析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校从管理队伍、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调整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效果,旨在为研究性教学实施提供实践基础。
一、目前本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学习效果就是在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具备双重主体,一个主体是教师,一个主体是学生,师生之间的学术研究通过教学结出硕果。这个过程可以这样描述,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把学术问题提到教学空间,将学术理念引进课堂;学生因问题而掌握知识随之将学术理念融入学习之中,通过接触学术前沿完成教学之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更应该是对话式而不是讲授式的,教师要从自我发挥中走出来,形成共同研讨的合理区间。
基于效果测评的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初探[摘要]鉴于研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过程传统、教学评价陈旧影响了大学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研究性教学中,教与学是个辩证统一的能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本研究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入,引入包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因素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建构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定量监测、反馈、调控教师的教学过程,以期实现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体系效果测评大学一、问题提出19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变成生活”的思潮蔚然成风。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
长期以来,尽管研究性教学在高校中开始全面实施,并已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由于高校教师的师资、研究资源等方面局限,以及大学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2],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善,效果亦不理想。
综观我国有关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评价体系的建构兼顾了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采用了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3-6],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少数定量结果的支撑仅体现在问卷采集或不同来源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与测评尚无涉及。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故而,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主体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技能、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研究性教学测评体系,通过对比研究性教学过程实施前后的定量监测数据,调控指标体系的因素、权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效果测评体系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理念、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阅读理解、实践动手的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基于学生学习效果测评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定量实测体系建构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方面入手(表1),通过不同心理测评量表╈的数据采集,测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印证相应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优劣。
其中:表1:高校研究性教学效果评测体系(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互为因果。
选用学习动机测试量表测量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前后的学习动机水平,对比实测数据,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
该量表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5个因子,32道题目,根据测评得分将学生动机分为较强、一般、较弱等3个等级。
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都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学习方法与技能。
学习方法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
选用学习方法与技能测试量表有效地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缺陷,结合研究性教学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将有效改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该量表包括学习方法与技能、复习方法与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与技能、对学习的态度、记笔记与写作文等5个方面,36道题目,从为学生自身调整和教师的指导训练提供思考。
(3)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 learning)的概念来源于成人教育领域,gulielmino认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是能自行引发学习,具有自我训练的能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能应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学习步骤,并利用时间完成学习计划的人[8-9]。
选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在于探讨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效果。
该量表有主动学习、消极学习、有效学习、喜欢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等6个因子,55道题目。
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是研究性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关键。
(4)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10],与学生的认知、动机、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1]。
心理健康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诸多方面,是伴随终身、始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
选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用于测量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同收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情绪。
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分5个等级,90道题目;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包括羞愧、焦虑、气愤、兴趣、愉快、希望、失望、厌烦、自豪、放松10个分量表,采用5点评分,88道题目。
积极的学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研究性教学培养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一)教学模式大多数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适宜的认识和合作环境,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学科的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12]。
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较早注意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的生命力及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13]。
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创设了最早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14]。
辛迪(cindy e.)指出pbl 是一种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提供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方法[15]。
埃德尔森(edelson d.c)等提出通过课程设计进行探究教学的方式[16]。
乔伊斯等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也提出了“小组学习”、“团体探究”等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17]。
研究性教学有别于授受式教学,打破过往一味传授、填鸭式地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要求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
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学科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以研究带动学习,形成科研思路,培育思辨精神。
研究性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之中,以研究为学习的切入点,在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度调动学习动机水平,围绕指向明确的科研命题,从特殊到普遍,逐步提升学习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业情绪,良好调控心理健康程度。
以学生适宜的学习效果作为合理的定量指标,实时监测、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教学过程研究性教学通过发展人的观念来解放人的精神生命,把师生合作创造知识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18]。
要求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
研究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18]。
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前提,高度统一教与学的过程,以教师的研究性“教”为投入,能动地产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者。
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实验(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从观测教学效果的角度入手,研究性教学应突出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课堂理论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课程项目设计和学术讨论等四个环节,构建效果测评机制,有效调控研究性教学过程(图1),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将由各种实测量表构成的效果评测体系得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依托spss数理统计平台,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定量采样结果,反馈于相应的教学对象、教学环节,用于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机,锤炼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和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大学是学生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首要阶段,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研素养积淀的第一站。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育模式,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启发式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坚韧的科研品格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已有对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4,6,19-22],主张秉承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理念,兼顾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不同主体,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力求客观、合理、有效,真正推动大学研究性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校研究性教学意图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贯穿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数据采样,依托学习效果测评数据,构建合理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表2)。
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4个层次,测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的前期、中期、末期的3个时点数据,对学生单体、群体等2个层面的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全面评价,用于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调控。
注:数据采样选用北京辅仁淑凡软件平台。
╈心理测评量表采用北师大辅仁淑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测试平台。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403)[参考文献][1]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李斌.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 69-70[3]徐丽萍.试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92(4): 48-50[4]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8(4): 264-266[5]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2(2): 91-95[6]余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111-115[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学与出版社,2000,第359页[8]gulielmino l m. self-direct learning readines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1977, 163:303-317[9]黄水,陈文锋,傅小兰.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的结构和效度[j].心理科学, 2007,30 (1): 148-150[10]pekrun r, gortz t, titz w,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 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91-105[11]马惠霞.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l.w.aadenao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ervier service lid, 1995[13]布里奇斯,海林杰著.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 冯大鸣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4]stevens r j, slavin r e, farnish a m. the effects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n main idea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1,83p.4-5[15]cindy e.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3: 235-266[16]edelson, d.c., gordin,d.n.&pea,r.d.1998.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8,391-450[17][美]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8]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60页[19]陈小鸿.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评价与管理[j].高教与经济,2008,21(3):7-11[20]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辛志成.论研究性教学[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周振微.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作者单位:1.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分院海南三亚,2.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