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论文丛】明代辽东都司卫所
- 格式:rtf
- 大小:64.36 KB
- 文档页数:5
明朝军事史之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512 字体大小: 【小】【中】【大】以卫所制为基础的军事制度(一)五府与都司卫所五府为明朝最高军事机构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
明初,设大都督府,统领全国军队,以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为大都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防止军权过于统一,分为五军都督府,分领全国卫所,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等。
多以公、侯、伯充任,事权很大,后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
五军都督府分领除在京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下辖的卫所。
五军都督府下辖各都司卫所情况措置不一,明迁都北京后,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大致情况如下:左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在外分领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所属卫所。
右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右卫、虎贲右卫、武德卫及在外直隶宣州卫、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等。
中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中卫、神策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蕃牧千户所及在外南直隶诸卫、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等。
前军都督府领在京留守前卫、龙骧卫、豹韬卫及在外南直隶九江卫、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等。
后军都督府统在京留守后卫、鹰扬府、兴武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会州卫、富峪卫、宽河卫、神武左卫、神武后卫、忠义左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义勇中卫、义勇左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武成中卫、蔚州左卫及在外北直隶、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等。
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范围,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由地方逐级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
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
首领官之选授、给由,则由吏部。
其他如武官之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会同有关机构处理。
明清时期辽东建置沿革———以凤凰城为例周肆达(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作者简介】周肆达(1994-),男,满族,辽宁丹东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辽东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两朝统治者为实现对此地的有效控制,在政治军事上都作出了积极的举动。
本文通过对辽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行政单位凤凰城的考察,从而梳理出辽东地区行政建置沿革的特点并讨论这种沿革所产生的影响。
这对正确认知明清中央政府把控辽东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当今辽东的行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明清时期辽东行政建置的总体形势辽东地区是拱卫京畿的左臂,因而倍受明清两代统治者的重视。
明清两代对于辽东地区的控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元末明初至明宣德年间为第一大阶段。
”[1]此阶段历时六十余年五代君主,终于实现了对辽东的有效控制。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旋即于,“洪武四年二月置辽东卫。
八年二月改。
九年十月徙治辽阳城北,寻复。
”[2]置所辽阳。
辽东都司不设府州县以都司领卫所并隶属山东布政使,首先确立辽东地区渤海首疆的战略地位。
从洪武四年至洪武二十年明中央政府在辽东都司置所下共设二十五卫二州奠定明代辽东地方行政的基本格局。
从洪武二十年以后至洪武三十一年。
“此阶段为辽东战略防御体系的经营建设阶段,并大体分为东、北、西三个方向,与此同时还在辽东设立塞王。
”“这一时期明朝对辽东的建设大体经历的先盈后缩的过程。
”[3]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辽东地区行政体制发生变化,镇守总兵取代辽东都指挥使具有一切军政大权。
永年至宣德年间辽东都司基本脱离了军事民族事务成为专门的行政机构。
明中期至清入关前为第二大阶段。
[1]嘉靖中后期开始的东部沿海倭患以及原本就存在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加之此后明朝对辽东政策的种种失利,使得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和西部的蒙古各部达成联盟。
特别是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建立后金并统一辽东后,原有明朝在辽东的地方行政体系基本被打破。
明代辽东都司女真内迁与朝贡史事考
程妮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明朝前期为在东北边疆建构和维护对蒙古的防线,实行招抚笼络女真人的政策。
辽东都司境内以开原和辽阳为中心安置了大量内迁的女真人户。
作为明朝优遇女真的政策之一,内迁后的女真人户仍保持了其在边外羁縻卫所时期的朝贡资格,入京朝贡以获得丰厚的赏赐。
英宗正统年间开始对女真朝贡活动加以限制和管理,天顺初年停止内迁女真人,宪宗初年停止了辽东都司境内女真人的朝贡活动。
【总页数】9页(P166-174)
【作者】程妮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2.明代女真与汉族的关系——明代辽东档案研究之四
3.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
4.浅析明代对女真的经济政策--以朝贡和互市为例
5.又一部明代都司卫所研究专著问世——评《明代辽东都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的辽东卫与辽东地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彩的时期,而辽东卫则是明代政权在辽东地区设立的一个重要行政单位。
本文将探讨明代辽东卫与辽东地区的关系以及其在当时历史中的意义。
辽东卫是明代政权在辽东地区设立的一级行政区划,其辖区范围包括辽东半岛和黄海之间的海域。
明朝初期,辽东地区是与倭寇、女真族等外族进行边防战争的重要地带,因此,设立辽东卫成为十分必要的举措。
辽东卫的设立,为明朝政权在辽东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代,辽东卫的职能主要分为军事防御和经济管理两个方面。
在军事防御方面,辽东卫负责边界的防御、疆域的巡逻以及镇压各类非法活动。
同时,辽东卫还组织兵员进行战时的征召和训练,确保边疆的安全稳定。
在经济管理方面,辽东卫负责对辖区内的农田、渔场等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和利用。
此外,辽东卫还督促辖区内的商业贸易,推动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的职能使得辽东卫在当时的明朝政权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辽东地区在明代的历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前沿,辽东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的辽宁盆地、沈阳盆地等地拥有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业生产。
同时,辽东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明朝政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辽东地区还是中国与东北亚各国进行交流的重要枢纽,其港口和海腹地交织辐射,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海洋防御的布局。
辽东卫和辽东地区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辽东卫在明朝政权管理下,为辽东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辽东卫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效维护了明朝政权的边疆安全,也为辽东地区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辽东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为辽东卫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因此,可以说,明代的辽东卫和辽东地区在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了彼此的繁荣与发展。
总的来说,明代的辽东卫与辽东地区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当时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东卫作为明朝政权在辽东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既保障了当时的边疆安全,也推动了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外第一卫所城——前所古城摘要:明辽东卫所城制度,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主要用于军事戍边的作用,前所古城又称中前所,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笔者在实地调研后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介绍前所古城概况的基础上,从其城市结构,建制特点方便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卫所城;前所古城;城市结构;建制特征一、古城的由来前所古城坐落在山海关城东18公里处,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
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所城。
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距今已有580余年历史。
这座充满苍凉的古城、昔日的军堡、旧时的要塞、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仍无声耸立在瑟瑟的寒风中诉说着属于它的经久历史,往昔荣光。
明朝初期曾提出:“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的治国方略,民屯与军屯并重,二者皆为明政府战略性的政策,被称为当时统治者的基本治国之道。
当时我国北部仍地广人稀,后采用“移民戍边”策略进行改善。
前所城就是在明政府这样一种治国戍防的战略措施下,由当时的指挥使叶兴率关内的军民所建。
它既适应戍边军事的需要,又作为明朝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
二、古城军事防御作用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它发挥了连接关内外和捍卫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作用。
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发生多次的激战。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兀良哈万余骑侵扰中前所,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守城明军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后城被攻陷,百户武守爵、黄廷勋战死。
明万历十一年,鞑靼与兀良哈两支武装联合侵扰,中前所、高岭驿一带深受其害,蓟辽两镇明军共同出击,将其击退。
天启二年(1622),广宁失陷后,使大明早已丧失了辽东战略的主动权,而后金女真政权将实力范围从辽南推到了辽西,不断地向关内进犯,辽西人民震惊归涌到山海关城外,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的袁崇焕驻守在中前所,在这里安置辽东的流民。
崇祯十六年九月,后金大军以凌厉的攻势夺取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中前所守城总兵黄色自以为不敌,遂率军撤入山海关,中前所则成为了清兵入关的重要前沿基地。
[转载]明代辽东都司北路驿城:辽阳辽阳——开原——明代辽东都司北路驿城《辽东志》及其第三次修订本《全辽志》,对辽东驿传和站道分作两部分叙述。
一部分是以辽东都司(辽东镇都指挥使司简称)驻地,与定辽中卫同城)——辽阳为中心发散的驿路,在卷二“驿传”项下写出。
另一部分是以以辽东都司北境重镇开原(今开原市老城镇西关村古城)为中心,向长城以外,奴尔干都司广大羁縻卫地区发散的驿路,在卷九“外志”项下写出。
辽东都司-定辽中卫驿城今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东大街“明代辽阳城遗址”。
辽东都司和定辽中卫两衙署均在城内,司属驿城与卫属驿城合一。
卫署在司署东南。
驿城在大西门——肃清门西关,属在城驿。
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左卫前所带管。
并设朝鲜馆,在安定门外东南,夷人馆,在泰和门外西南。
递运所,城西八里庄,洪武二十年设右卫带管。
明代辽阳城是东北最大城池.辽阳城东门(平夷门)。
明代辽阳城分南北二城,平面呈“曰”字形,城墙皆以砖包夯土砌筑,其中南城为主城,城高10.26米,周长7922.72米,设城门6座,东门即名平夷,有钟楼和鼓楼,四角角楼。
洪武五年(1372年),都指挥马云、叶旺在元代旧城址的基础上包砌城墙,改建砖石结构的方城,周长十六里。
城门6个,南“安定”(小南门)、“泰和”(大南门);东“平夷”(大东门)、“广顺”(高丽门);西“肃清”(大西门);北“镇远”(大北门)。
城门上有门楼,泰和、平夷、肃清、镇远四门加筑瓮城。
东南为筹边(后改建魁星楼),东北为镇远,西南为望京,西北为平胡。
城四角角楼。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都指挥潘敬又在辽阳城以北附筑土城,称做“北城”,用于安置归附边夷。
北城三个城门,东为永智、西为武靖、北为无敌。
这样南北二城合呈“曰”字形,城周共二十二里。
规模之宏大,城池之坚固,为当时东北第一。
明代驿律,卫治驿城站官,兼管临近驿城,如定辽中卫驿附驿有二,即鞍山驿、虎皮营驿。
卫驿和附驿务,及站官、站丁一体管理。
明代辽东都司南路:辽阳—旅顺口——明代辽东都司南路驿城明代以“沧海之东,辽为首疆,天下既宁,斯必戍守”(洪武九年朱元璋)经略辽东,实行军府制,修筑长城,遍立卫所,广开驿传,其战略中枢即九边重镇辽阳城。
因“大修辽阳城,高厚壮固,屹然雄峙。
”洪武而至隆庆,辽阳城衙署汇集,南城有辽东都司、定辽中卫,北城有九边防御总兵府、东宁卫(洪武十九年为安置内附女真、高丽置)、自在州(正统二年自开原而迁),内统辽东二十五卫二州。
控带奴尔干都司东北全境,东至广大地区。
作为辽东镇长城“海防倭侵”“陆御后金”防御系统一部分,明代驿传编为军制,隶属卫所。
在驿传结构上,驿城、急递铺、递运所分置,在交通沿线、卫所接界和关隘处,设有烽火台和路台(《全辽志·边防志》写作“路空”)。
驿站与急递铺(又称铺司)邮递职能的区别是,“最紧要之公差则由驿站,而不急之文卷,则归铺司,二者并设。
” (咸丰本《开原县志》)。
路台是建于道路一侧的圆形“墩台”,砖砌建筑,上置楼屋,周围垛口,用以戍警,及保护行人、车轿。
路台高3.5丈,周围40丈,每五里设置一座路台,每台有5名兵士把守。
辽东都司首府-辽阳城-定辽中卫驿站城战国燕国及秦、汉辽东郡首县襄平县、襄平城,唐代安东都护府、辽东城,辽、金东京辽阳府,治辽阳县,元代辽阳行中书省、辽阳路,治辽阳县,明代辽阳都司镇城、定辽中卫兼置自在州,今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东大街“辽阳老城”。
历代沿用襄平土城旧基,因时修葺。
明代辽阳城南北二城,呈“曰”字型,城墙包砖,城内钟楼、鼓楼,四角角楼。
存老城残垣、城门(东门“平夷门”)、敌楼、瓮城,门额,及护城河(文圣区南顺城、西顺城外)遗迹。
明代辽阳九边镇城之首。
《辽东志·驿传》记,“辽阳在城驿[在肃清门外西关内,洪武十八年设,左卫前所带管],朝鲜馆[在安定门外,东南],夷人馆[在泰和门外,西南],递运所[城西八里庄,洪武二十年设右卫带管]”。
附驿鞍山驿、虎皮营驿。
《明中后期北边卫所武职纳级研究》篇一一、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军事制度在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
本文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明中后期北边卫所的武职纳级上。
卫所制是明朝的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武职的晋升与纳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北边卫所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显得这一制度的重要性。
二、明中后期的北边卫所概述明中后期,北边卫所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重要区域,是明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
这些卫所的武职人员,包括军官和士兵,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武职纳级的背景与原因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中,武职的晋升和纳级是基于个人的军功、能力以及资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而在北边卫所,由于战争频繁和边防的重要性,武职的纳级更是对稳定军队、提升士气、强化防御力量具有关键性作用。
这种纳级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军事职责的提升和加强。
四、武职纳级的途径与方式北边卫所的武职纳级主要依据的是军功和资历。
军功主要通过战斗表现、俘虏敌人和缴获敌方物资等方式来体现。
而资历则是对军官长期在军队服务、忠诚于国家的一种认可。
此外,还有通过考试、举荐等方式进行纳级。
这些途径和方式都体现了明朝军事制度的特点和要求。
五、武职纳级的影响与意义武职纳级对明朝的军事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稳定了军队的军心。
其次,它促进了军官的职业化发展,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最后,它也加强了明朝对北方边境的防御能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六、结论明中后期北边卫所的武职纳级是明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明朝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国家安全的保障。
通过对武职纳级的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军事制度的特点和要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同时,这一研究也对今天的军事制度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七、建议与展望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更加深入地研究明朝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武职纳级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明代时期卫所制的产生及其分布明朝立国之初,因北方残元势力依然不断侵扰,沿海地带亦有骚乱而不安宁,遂革诸将袭元旧制诸官号,“而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改立卫所之制留戍各地。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用以加强陆防与海防。
自洪武三年(1370),始建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卫为都卫,复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卫。
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凡十三:北平、陕西、山西、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福建、湖广、广东、广西、辽东、河南。
又行都指挥使司二:甘州、大同,俱隶大都督府。
十三年,因胡惟庸案,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统诸军司卫所。
次年,复置中都留守司及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
至此,全国共设置了15个都指挥使司、2个行都指挥使司,天下卫所分统于各都司或行都司。
洪武十六年“秋七月丁未,诏天下都司:凡所属卫所城池,及境内道里远近,山川险易,关津亭堠,舟车漕运,仓库邮传,土地所产,悉绘图以献”。
由中央诏令各都司上卫所城池水陆地里舆图,意味着都司卫所制已经在明王朝统治的疆域内基本布设完毕,需要绘制地图来加以确认。
洪武二十三年,又设军民指挥使司、军民千户所,计天下内外:卫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
自卫指挥以下,其官多世袭,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一代定制。
及成祖在位二十余年多所增改,自是而后措置不一,仍有废置。
明初建立的卫所制,有两种用意:凡有州县建置的内陆,以都司统辖卫所专掌一方兵政,卫所与州县同城,但并无实土;凡边地沿海,不置州县,州县之任责诸都司卫所,兵防之外兼理民政,此种视为实土卫所。
都司卫所制,是明朝前期基本的军事组织形式,在全国建立起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卫所制的两大特点是世兵制和自给制,即军士来源于世籍的军户,卫所生计主要靠自身的屯田以自给。
明清卫所六房初探王涛【摘要】卫所房科设置上,明代卫经历司之下除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外,还有粮房,除恩军科外,还有兵马科、马科和承发科.卫六房设有令史与典史两种吏役,令史一般设两名,典吏数目不一,两名令史分管吏户礼三房和兵刑工三房,典史则出现兼领两房的情况.入清以后,经历司大规模裁撤,卫六房在史料中难得一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卫六房退出卫之行政,其在日常行政中仍发挥作用.六房设置导致的卫所行政结构类州县化,或是清人借侨州郡县之实土概念称卫所的缘由之一.【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卫所;六房;宁番卫;实土卫所【作者】王涛【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 33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清史料中,卫所与州县往往是平行叙述的单位,清人在编纂《明史·地理志》时,甚至把部分卫所与州县并列,在凡例中特别交代“卫所有实土者附见,无实土者不载”[1]卷40《地理一》,884,后世研究者据此推演出的“实土卫所”概念,在卫所研究中广泛使用。
①然而,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尚待回答,即实土卫所与州县行政区在何种程度上相似,以至于研究者把实土卫所与州县等同看待?要进一步清晰地认知实土卫所与州县的共性,除了管理民户这一笼统认知外,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理解。
作为州县和实土卫所共有的制度安排,六房制无疑为理解两者的相似性提供了观察点。
明清史研究中,对六房制和卫所制均有关注,然六房制的探讨集中在州县六房,对卫所六房虽有触及,但却缺乏专门的探讨。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史料的缺乏,笔者在阅读明清档案时,发现明代辽东档案和冕宁清代档案涉及卫所房科及其吏役的相关记载,其中辽东档案中的六房信息已为学界所注意,但利用尚不充分,而冕宁档案中的六房资料虽在一些资料集和著作中偶见涉及,不过因关注问题不同,未见用之于讨论卫所六房。
明代辽东都司盐场百户所的地理分布张士尊【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salt needs ,the twenty-five guard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in Ming Dynasty built twenty five salt works on the coasts of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to make salt produc -tion.The positions of these salt works are not very clear now due to the long history .Based on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data,combined with the changes of coastal beaches ,place names,historical sites,this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those salt works again ,which may help to draw out the layout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Du-si Saltwork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in Ming Dynasty .%为解决军民食盐问题,明朝辽东都司二十五卫在黄海和渤海沿岸分别设置了二十五个盐场百户所,进行海盐生产。
关于这些盐场的位置,因为年代久远,多不能确指。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的资料,结合沿海滩涂、地名、遗迹、变迁等具体情况,对各卫盐场位置重新加以认定,从而绘制出明代辽东海盐生产布局大概轮廓。
2020年4月第38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0Vol.38No.2论明代宁远卫的设置及其行政体系”杨潇(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宣德五年(1430年),明朝在今辽宁省西部的锦州和山海关之间设置宁远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宁远卫下辖七个千户所,两个百户所,行政管理体制较为完善。
宁远卫的设置是宁远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加强东北边疆防御、保障辽西走廊交通安全、开发宁远地区经济及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都对宁远地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宁远卫建制相关问题,有助于深入认识宁远地区的地方史。
[关键词]明代;宁远卫;行政体系[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0)02-0132-03宁远卫,即今天辽宁省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山海关和锦州之间,“北扼雄边,南极渤海,地隘山环,天险所在,,[1]361o因所在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及边疆发展需要,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立宁远卫,加强地方统治。
明朝宁远卫的建立可谓扼边疆之要害,成辽西之重镇。
作为辽西走廊上的交通要地,宁远卫及其军政管理体系在明代边防和区域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学者深入探讨。
关于宁远卫的行政建置问题,朱诚如、徐桂荣、刘正塑、张士尊、杨场①等前辈学者均有论及,其中以张士尊论述最为充分。
但因关注点不同,已有论著对宁远卫之建立过程,卫所建置基本情况及宁远卫设立之影响缺乏系统性专门性研究。
因此,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整理各种史料,论述宁远卫的设置过程、卫所的行政建置及设立之影响,以期加深对宁远地方历史和明朝东北地方军政体系的认识。
—、宁远卫的设置宁远卫,作为辽东二十五卫之一,其设置晚于其他二十四卫,是明朝政府在逐步稳定辽东局势后,依据辽西走廊上具体情况建立的,有政治、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因素,且宁远卫的建立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是统治者斟酌之后的结果。
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由明太祖创立,卫所制具有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且卫所制是一种驻防体系,并非战时编制。
卫所军平时进行军事训练,遇战事则由朝廷命将充总兵官,抽调卫所精锐出征,战毕将领归还总兵印绶,军士各回屯所。
因此卫所制度被评价为“得唐府兵遗意”一、卫所明朝设立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分掌天下军籍,统领都指挥使司及其下属的卫所。
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以中军都督府“断事官”为五军断事官。
五军都督府之下的机构是都指挥使(都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掌一省或一方军政,下辖各卫、所,全国共设有16都司。
其中13个都司与13布政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管监察、司法)同名同治,并为一省中的“3司”。
另外3个都司设于北部边境,兼治军、民,分别是:1、辽东都司(治今辽宁辽阳)2、大宁都司(治今内蒙古宁城,后迁治今河北保定)3、万全都司(治今河北宣化)。
都司下辖即为卫、所:以5600人设一卫,下辖5个千户所,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以1120人为一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长官为正千户,正五品以112人为一百户所,下辖2个总旗,长官为百户,正六品每一总旗又下辖5小旗。
原则上都司统卫,卫统千户所,但也有一部分千户所直隶于都司,称守御千户所.都司以外,还设有若干行都司、留守都司,皆统领卫所,地位与都司相近。
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记载,全国共设立329卫,另有65守御千户所,以此估算,士兵总数约为180余万。
根据”居重驭轻”的原则,京师(南京)一带驻军密集,共有48卫,20余万人。
明《职方大一统图》河南地图二、军户1、军户: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
军籍由都督府长官,与由户部掌管的民籍分属不同系统。
父子、兄弟相继,世代为军,非奉皇帝特恩不得更换脱免。
2、正军:每军户中必须有一人在指定的卫所服役,称为正军3、余丁:正军子弟称为余丁(军余),正军所属卫所不一定在其原籍附近,往往相隔甚远,服役时须携妻及一名余丁共同前去。
作者: 时仁达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47-14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明代;辽东;徭役;卫所
摘要:明代的卫所不是单纯的军事组织单位,而是拥有一定辖区和固定人口的军事地理单位。
明代辽东都司作为一个军事行政区域,其徭役制度建立在军事卫所体制基础之上,呈现出与腹里州县十分不同的特点来。
对辽东卫所徭役制度的揭示,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明代军事卫所制度的全面、深入理解。
内容提要本文对人们习惯以军事组织对待的明朝辽东都司及卫所进行分析后认为,除军事性质外,都司卫所还具地方行政职能。
在州县普遍改为卫所后,明朝并没有将辽东民户尽行编入军队,而是让民户继续其农、工、商、渔等各业。
都司及卫所实行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统治形式。
对于民户,都司卫所所施行的农业经营管理主要有四项:劝督农桑、征赋派役、管理农贸,赈灾救荒。
在军政合一体制下,辽东农业经济是在军政官员督耕、管理下,对保障边地社会安定,使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序化,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效益为军队驻防提供了粮饷,免于转输等中间损耗。
作者还指出,集军、政、财权于一体,失控会产生军阀割据。
在传统的边疆危机时期,只能慎重地、少量地使用于边地,不宜普遍地、长久地施行。
关键词:辽东都司卫所军政合一征税派赋农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明朝的都司(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皆为军事组织或军队编制,纯属军事活动的范畴。
其实,根据各种史料的记载可知,其时的都司、卫所,特别是辽东等九边的都司、卫所,除了具备军事性质之外,还兼有一般地方衙门的行政职能,就像内地的府、州、县各级政府一样,具有劝农课田、减灾济荒等责任,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军政合一的封建主义统治形式,它的存在,曾对关外的农业经济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
洪武初年,明朝中央政府设置了定辽卫,旋即改为辽东都司,下设25个卫,卫下分别设千户所、百户所。
辽东都司或辽东镇之区域为古代幽州、营州之范围1,方圆数千里,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北自开原城,南到旅顺口。
在这一带,都指挥使司不仅是统军驻防,而且是以地为治,分疆辖土,全面管理辽东地区。
这样把前代的各个行政区——州、县一概划归都司,改称卫所。
明人述称:辽东为“形势之区也,历代以来皆郡县,我朝尽改置卫,而独于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2。
开始时还保留原来的行政区划,各州各县的名称未改,机构未变。
这分明是让都司来代管这些州县,而行使行政权力。
到了洪武“十年,革所属州县,设卫25,永乐七年,……复设安乐、自在二州”3。
即后来仅剩下两个纯行政区域——州,隶属于辽东都司4。
虽然普遍改州县为卫所,但不是把辽东所有的民户都编入军队,尽废原来的农、工、商、渔、学各业,而恰恰是保存旧业,继续施行此地过去州县衙门的________________1.王琼:《王晋溪槟敷奏》,卷1,辽东类。
2.许论:《许恭襄边镇论》,卷1,辽东。
3.魏焕:《巡辽总论》,卷1,辽东。
4.(康熙)《开原县志》,卷上,建置沿革。
规章,只不过是军事与行政特别是民政同为一体了,即由军队代理过去府以至州县衙门之事务,或代行其行政职能而已。
首先,辽东镇的人民是多数为民,少数为兵。
明嘉靖时,辽东全镇(包括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宁远卫、广宁前屯卫、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卫、沈阳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东宁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屯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右卫共25个卫及安乐、自在两个州),总共有27.5155万户人1,每户以4口人计算,当有100多万人口,而其中编为官军者仅为9万名2,占不到全辽人口的1/10。
尽管有不少人家是被编为军户的,可实际上只有1-2人参军,其它家庭成员都是种地的农民或是操持各种技艺的手工业、商业劳动者。
并且,朝廷不允许有全家充伍而完全脱离耕稼的现象存在。
如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诏兴州,营州(属辽东镇)、开平等卫军,全家在伍者,分房回籍。
天下各卫军营(依户)放一人为氓(民)”3。
在此地的矿民、盐民、渔民等各类民户中,农民为数最多。
嘉靖时,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4,按庞尚鹏:《庞中丞奏疏·辽东屯田》讲,成化后屯军尽改为操军,田土全归百姓耕种。
如此则当需10万户人耕种,在屯田上的农民起码有40多万人口。
屯田之外,又有民科田约300万亩,食其田利之农人也接近40万口。
其中有一部分人,分别是从山东及蒙古族、女真族来的垦田者。
由于辽东的农业人口多,农田面积广,所以在关东的地方经济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村问题成了其时影响颇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这就使得辽东都司及其所属卫所不得不把军事以外的行政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及其有关的农贸活动方面。
根据有关辽东镇的文献史料记载可知,该地的都司、卫所,除了组织军事活动、整饬社会秩序、处理民间词讼等职责之外,所进行的农村管理或农经督导事务主要有四项:劝督农桑、征赋派役、管理农贸、赈灾救荒。
一、劝督农桑。
明初洪武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们负担),稳定政局,加强边防,极力倡导和推广军屯,特别强调在辽东等九边发展屯政。
并决定由国家负责解决牛犋和籽种问题,以为鼓励和支持。
农业的设备问题是其关键问题,其中耕牛供应一项则更为重要,它是封建社会包括明、清时期农村生产力的必要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性内函。
朱明政府施行的配备官牛的助屯措施,实在是切中要害(只可惜单靠官方的调拨还不能完全满足客观的需求)。
洪武末年时,军屯规模有了较大扩展,成效显著。
屯军由开始的1.8万人增加到4.54万余名,垦种屯田由起初的90万亩发展到了253万亩5。
建文帝时,朝廷又采纳黄福于辽阳广泛屯耕之请求,在辽东扩大屯垦,并遣人征牛于朝鲜,实力支农。
其时又依照朝廷的政策精神,“令各荒屯旷土,能自开垦者,悉蠲其赋”6。
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下,辽东垦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1.(嘉靖)《辽东志》,卷3,兵食志,武备。
2.庞尚鹏:《庞中丞奏疏》,卷2,辽东屯田。
3.谈迁:《国榷》,卷11,洪武三十一年。
4.(嘉靖)《辽东志》,卷3,财富。
5.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6月版),页25。
6.叶向高:《苍霞正续集》,卷1,屯政。
成绩进一步提高,产粮颇多,跃居九边各镇第一位。
丰年时,辽东镇的粮食自给(兵饷与民食)有余,往往以商品粮的形式输入山东。
辽东的农业发展是与当地军管部门的重农措施分不开的。
明代的辽东,号称沃野千里,土民以力农为业,耕稼为塞上特大之利,是关外军民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巩固东部边疆基本的物质基础。
所以上自都司下至卫所,无不讲求“劝农”。
从《广宁左屯等各卫填报军器城池公廨印信庙宇囚犯等各种事项》的两份文册中,可以看到,各卫皆有专管粮禾桑麻事务的官员,统称为屯田吏,或分别叫屯田百户、屯田千户、营田指挥等。
在该文册的填报呈文中,发现有以下一些类似的记载:“查得本卫关行管屯指挥韩辅,时常劝谕,但有荒田旷土,如令军余(操军以外的人)开垦,趁时布种,依限满日科征,并无抛荒,理合回报”1。
又如“关行管屯指挥徐卿,遇有荒田,就便设法召人开垦,趁时布种,候列限满日,计亩征科,理合回报”2。
并且,每年要由各卫的管印官、管屯官等人亲去各处勘踏农田,清丈地土,调查荒熟程度,组织人们佃种官田3。
自宣宗宣德时开始,因太监、豪绅等势要人物侵占屯田等,军屯逐渐废弛,故到成化以后,军屯之田率归农户,农业生产者全是农民了。
其时边地因有警报影响生产,再加上官府征收税粮过重,每亩高达1.2斗,使得在武宗正德年间,当地农民因赋役负担过重而无力垦种原额田土,有不少人逃到关内,关东地方出现了旷土,农业经济滑坡了。
此乃是明代辽东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少见的低潮。
对此,辽东都司予以全力整顿。
广招民人来辽定居、垦田,极力解决劳动力问题。
因为人是农业活动的进行者或操作者,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是农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能动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的兴衰成亡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军管部门奏准朝廷,尽量优待耕者,使其人口集结,安心生产。
即“宽召种之令,人皆翕然,就耕之始,知有生民之乐”4。
所谓“宽召种之令”,则是讲少扰农人,轻徭薄赋。
如此方策,曾起到了疗贫扶弱的效果。
嘉靖年间,辽东已见富庶之像。
那时名宦庞尚鹏巡行其地,看到官勤政,民勤耕,获悉:该镇普遍向民户批垦,“查拨耕种”。
总的印象是:“耒耜遍野,则蓄积富饶。
军士折色而籴买供家,商人以盐粮报中规利,皆随在各足,不待远求”5 ,以至日用丰足,民生康乐。
为了保证辽东农业的持续发展,巩固东北边疆的繁荣富庶局面,都司、卫所互相配合,打击危害农业的地方豪霸和军中贪吏,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改善农村劳动环境。
各级军管部门在督促生产的同时,依照既定章程、法规,严行禁止和严励惩办“惑乱屯民”和私自“索要屯民米□豆银”等行为6,不断消除种种扰民伤农等弊端。
这对于稳定和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形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征赋派役。
辽东有数百万亩土地,又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芦荡,每年额征税粮36.49万石,额草377.04万多斤,鱼税银635两。
各种课税的征榷全由卫所承当。
其时各卫,有的是由千户官、百户官经征课税,也有的是特设税课司,专理赋税事宜,如辽阳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辽宁省档案馆等:《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沈书社,1985年6月版),页229、236、625~635。
2.3.《明代辽东档案汇编》,页229、236、625~635。
4.5.《庞中丞奏疏》,卷2,辽东屯田。
6.《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页665。
课司和广宁税课司就是专门经征和清查税务的1。
在辽东的档案材料中发现有正德十一年、十六年和嘉靖三十四年、隆庆五年的有关卫所征税的3个文件,分别为《金州卫关于网户拖欠鱼课事呈文》、《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查勘复州卫委官征鱼课银弊端的宪牌》和《岫岩抚民通判清查定辽左中前后东宁五卫及安乐自在州各项钱粮收欠支用请册》2,皆为卫所清查呈报农业税目、税额的内容,卫所经理榷税,掌握当地财权已成明验。
在《辽东都司各州卫官员考核评语名册》中,讲到卫所官员能否尽职尽责的问题,征收赋税也是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用以衡量其官员之优劣的。
在上述文册里曾记有:广宁右卫官员“李勋,私自下乡,科索米、麦”;金州卫官员“姚勋,委收钱粮,查算欠明”;辽海卫官员“□□,征收官钱,需索利息”;复州卫官员“崔世武,委收粮食,多索斛斗尖”3。
都指挥司衙门对这些军官的税收问题或不良行为,皆分别给予惩处,这是因为农业税收工作的确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财政计划,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前途。
卫所官员既征税又派役,他们清查户口,审定贫富,依次将百姓编为9个等级——三等九则,酌量轻重派征徭役,分别力差、银差而征发。
当时农民承担的差徭主要有3种,第一,军事类的,如养军马、修边墙、制造兵械和军装、修筑火烟墩台、修军仓等。
第二,是服务于官衙的,如斗级、狱卒、典吏、书役、衙用工匠等力差;乡饮、酒礼、祭祀、庆贺、印刷历、济斋夫、帖文等银差。
这两类差役皆是农村人力、物力和金钱的单纯的付出,它是久成惯例的农经范畴的被动性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