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动机的含义

社会动机的含义

社会动机的含义
社会动机的含义

?社会动机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绝大多数是有意思、有目的的,都清楚自己行动的主观原因,这就是动机。

?重点:社会动机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难点: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奥尔波特自我意识发展三阶段理论

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埃里克逊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需求与欲望

?需求:是先天固有的,不是学习获得的,它为生存、成长和个体整合所必需。

?欲望:是后天习得的,不但跟个体的生存、成长和个体整合没有关系,反而会给人带来伤害或产生负面影响。(欲望是幸福的敌人)

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包括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整功能

?注意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和暴食都是饮食心理的一种异常表现

?三、动机的类型

?好奇动机

当个体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于新环境中,常常表现出注意、摆弄、探索的行为,促成这些行为的内在力量,就是好奇动机。

?社会赞誉动机

人类的许多行为是为了取悦于人、让别人称赞。

?成就动机

个体去从事、完成自以为很重要或很有价值的工作,并想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

在推动力量。人类的不断进步及创造发明,大多有赖于这种内在力量的推动。

?亲和动机

与人结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推动力量。也就是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

?侵犯动机

除弗洛伊德等少数心理学家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侵犯是一种习得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方式,是愤怒和挫折的表现,但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侵犯行为可因惩罚而受抑制,因放纵而增加

?利他动机

推动个体从事豪无利己考虑的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利他动机的特征:一是完全自愿,二是纯粹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三是不带有任何报酬的期望。

?四、动机的特征

?动机的强度

个体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是多种动机并存,而这些性质不同的动机,可以对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产生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

当个体产生一种动机并考虑有所行动后,一般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的清晰度

是指个体对可见到的或可预见到的某一特殊目标的意识程度。凡是动机,不管行为主体是否意识到,它一般都指向目标。

一般而言,个体越能清晰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也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动机较清晰。行为选择表现出极大的习惯性和随意性,则表明个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动机。

?动机的更替性

动机斗争的机构是个体做出抉择,强度较低的动机往往被强度较高的动机所取代而产生动机的更替。

动机的斗争对个体来说经常存在

?动机的活动性

动机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发动、加强、维持直至中止。

具有清晰动机的个体较之动机模糊的个体具有较高的活动水平。

?动机的复杂性

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动机与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同样的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由匮乏状态的行为才是动机。

?五、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犹太大屠杀死亡人数统计

欧洲600万犹太人成为希特勒屠刀下的屈死鬼,其中还包括100万儿童。整个世界当时三分之一的犹太人成为纳粹种族主义学说的牺牲品。

?犹太大屠杀

?宗教原因

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政治原因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德国受到严重打击,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因此希特勒把手伸向了富有的犹太人。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动机的分类

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方面,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同于外部刺激的作用(这里的刺激指的是不需要通过心理过程就能够产生行动的,如受声音刺激产生听觉,而外部的刺激能够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产生行为则不在此之列,如奖励等引起的行为是通过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产生的),它与人格联系密切。动机是实现一定目的的行为原因,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的动机在自治水平上的不同,把动机看作以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在外部动机上,个体自我决定的行为最少,更容易受外部的影响。由接受动机产生的行为虽然部分受外部控制,但是也受个体内部的奖励和惩罚的影响,例如自我提高,内疚和责任。进一步地,整合动机与内在动机有少许的差异,虽然行为也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但是个体完全认同自己的行为。整合动机还划在外在动机的范畴,是因为这种动机虽然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但是它具有工具性的作用而不是完全出于追求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需要强调的是,内在动机是出于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整合动机是出于活动的结果对于个体来说有价值。也就是说,从外部动机到内在动机,个体所受外界的控制越来越少;个体自治和自我决定越来越高。 1、内在动机是指人类完成一项任务是因为从任务自身获得快乐和满足。 对于内在动机的产物,内在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更高水平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具有坚持性,能够在新颖的任务上表现更好,能够运用更深层和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喜欢中等难度的任务。高成就的学生比低成就的学生更喜欢有学习目标,内在动机对学习结果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有积极的作用。 2、外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于行为本身伴随着一个另外的结果而实施行动。人们可能出于被动的顺从、履行个人承诺或者为了达到上级的要求而行动。 外在动机的四种类型是:外部动机( external motivation )、接受动机( introjected motivation )、认同动机( identified motivation )和整合动机( integrated motivation )。1)外部动机指人们执行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奖赏、回避惩罚或者出于顺从。许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3、 参考文献 (10)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

学习动机内涵及意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引言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所谓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和顽强的状态。这些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三个方面,它们是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与学习动机的性质和水平是相一致的。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必然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二、什么是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

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 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作出积极的努力,把新 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已有的观念中去。它要求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生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不 会作出努力的。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能 获得各种精确的意义,不能把新的材料同自己已有的观念组合起来,也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经验和词汇重新阐述新的命题。此外,他们 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这样,他们所学到的 知识就不牢固,也谈不上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长期的领 域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舞蹈动机的概念

1、舞蹈动机的概念、作用、性质? 答:①概念:舞蹈动机是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主题内核,是存在于舞蹈作品中的并外化为动作形态,一个或一组舞蹈词汇。 ②作用:舞蹈动机的核心是规定和影响着作品的基调,是舞蹈作品所铺设的第一层底色;并在很大程度上规定和制约舞蹈作品发展的走向。 ③性质:舞蹈动机作为动作合理的存在体,他自身应具备可塑性,可发展性。 2、舞动动机存在于呈现的一些原则与基本规律? 答:①创作心理较为单纯集中。 ②舞蹈作品风格性浓郁,突出的作品,其舞蹈动机常以动率、动态为形象塑造,情感表现的切入点,运用节奏力度变化、夸张、对比、重复、对称、递进、构图变化等艺术手段,使舞动动机生生不息,变化丰富,一脉相承,贯穿始终。 3、舞动动机发展及其基本原则? 答:1、关于舞蹈动机应该由两大部分组成: ①一是从创作心理生发形成舞蹈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作品的主题内核或情感意象。 ②二是任何一部舞蹈作品的思想诉求,情感表现,都是通过舞蹈动作形态来实现的。 2、归纳起来舞蹈动机的发展、变化、就是通过以动作节奏力度的变化,动作形态在力度、速度、幅度和空间占有层次的变化、构图

上的设计、变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㈠舞动动作形态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是舞动动机发展的基本,是舞蹈的根本。 ㈡舞蹈动作形态的空间占有层次变化是舞动动机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 4、舞蹈动机自身机构构成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 答: ①从舞蹈作品创作机制而言舞蹈动机是在强烈而丰富的心理情感中所逐渐形成的该舞蹈作品主题意象和内核. ②舞蹈动机,他唯一的外化形态就是舞蹈动作和它的舞蹈语言极其语言系统. ③总之所谓舞蹈动机它是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作品主题内核,是存在于舞蹈作品中的并外化为动作形态,一个或一组舞蹈词汇。舞蹈动机和舞蹈动作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因舞蹈动作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性必然会影响和制约舞蹈动机.从这一层面来看舞蹈动机是最为基础而又最为重要的元素.构成舞蹈动机的动作形态在动作形态上应具有可塑性,可发展性. 5、舞蹈动机在作品中的呈现? 答: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动机的存在,一个舞蹈动机或表现为一种创作思维,创作心理动态,或表现为在舞蹈作品中具体而形象的呈现出的一种动作动态或一个舞段这一舞蹈动作,或十分清晰的呈现在观者面前,或巧妙地隐含在舞句或舞段之中.或是隐蔽的晦涩的藏身于风格动律之内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有动机的.

学习动机

浅析学习动机 一定义 要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首先应了解什么是动机。 人的行动一般受其意识支配,人首先要有行动的意愿形成一种激励自己的力量才会付诸行动,,这种力量便是动机。动机一般定义为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 从学习动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是自始至终、贯通全过程的。一直以来我们只肯定学习动机的作用,以为它引起学习活动之后便可大功告成、万事大吉。这种观点把学习动机局限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如果学习动机不能贯彻整个学习活动,那么它就是无用的,因此我们不仅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应注意培养、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得轻松、高效。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学习动机的构成,或者说学习动机中的因素有对学习的需要,学习意向、愿望、兴趣,这些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引起学习的原因,后者是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但是,学习目的又常常是引起学习动机的诱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则把学习动机同需要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如H.A.默里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是个人想得到别人或团体的承认或肯定

的“交往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与个人想取得优胜、自我改进的“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美国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把人的学习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或称追求声誉的动机)。D.P.奥萨贝尔则把学习动机称为求成动机,认为是由认知需要、从属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的。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国内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上看,有内部的学习动机与外部的学习动机。前者指由学习活动本身或学科内容的吸引性而直接引起的内部动力状态,如对学习活动的好感、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及克服困难的欢快体验等;后者则指由于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而间接引起的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想满足成人的期望,博得集体舆论的好评、争取做优秀生、志愿升学或就业等。直接的学习动机比较具体,带有更多的近景性,且有实效。教育者若能促进学生这两类动机的发展与有机结合,就会使它们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 (二)从内容的性质上看,学习动机有水平高低与正误之分。儿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其学习动机总是跟一定的思想观念及其倾向一同发展的。当儿童的学习动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情境性的外力影响时,这种他律的动机还是低水平的;而各种学习动机一旦以自己的意识倾向为核心并处处受其支配时,这种自律的学习动机就达到了高级水平。所谓动机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它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学习动机-1

第二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外动力因素,内部的动力因素为内驱力,外部的动力因素为诱因。内驱力是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量,主要由学习需要构成,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干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诱因使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动力因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 2、学习动机的种类 1)奥苏泊尔的分类: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成就动机,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2)根据动机的作用分: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3)根据动机的状态分: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4)根据动机来源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举例说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大纲无但考过) 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平,学习活动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描述为“倒U”曲线,即当学习动机处于适中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当然,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还受到学习任务性质的影响。当学生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因为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4、掌握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2)确立适度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面对实际问题,利用动机转移,培养学生学习动机;4)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5)进行归因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完整的动力系统。概括地说,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为的功能。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也存在着矛盾性。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而矛盾性则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比如学习动机好,学习效果不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效果好。如学习动机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把别的同学都压下去,唯我独尊,这种学习动机显然是不正确的,但也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取得好的成绩。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性和偶然性,因而在错误动机的支配下取得的好成绩是不会长久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变量的,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亦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不仅要重视学习动机的辅导,也要重视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辅导。

2003-11-1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方法的含义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学习方法总是为一定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因而,没有目的的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每一学科的知识结构都是有系统的。因而,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方法是万能的。每位优秀的学习者总能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其灵活的适应性,所谓“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即为此义。学习的内容、性质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比如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或运算的方法等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性。同时由于每个学习者的智力及其人格特点不同,学习同一学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只要与自身的特点相适应,只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就都是好的学习方法,都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辅导既要重视共性的、通用的学习方法,又要注意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可强求一律。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以利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总结。比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法国的一位生理学家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我国先哲很早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主张“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 第04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吃饭、喝水、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3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例如,饥择食、渴择饮。这种择食、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三是强化功能。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用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获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因此,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是个体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意向。例如,学生希望通过无线电知识的学习而熟练掌握修理电视机的技术等。在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期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存在多种多样的内部心理因素,例如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内部心理因素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这种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学习动机。另外,还有很多外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从而成为驱使他们积极进行学习的某种诱因或动力。例如,父母的鼓励、

组织行为学:基本的动机概念

第七章 基本的动机概念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20161004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界定动机 动机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动机的三个关键要素:强度、方向和持续性。 早期的动机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尽管没有一种需求会得到完全、彻底的满足,但是只要它大体上获得满足,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当任何一种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称为较低级的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称为较高级的需求。

理论和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格)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假设:一种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一种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保健因素。 “对工作感到满意的答复者往往把这些因素归功于自己。另一方面,对工作不满意的员工则往往抱怨外部因素” 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截然不同。管理质量、薪酬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这些因素概括为保健因素。当这些因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但也不会因此而感到满意。要想激励人们积极从事工作,必须重视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或者是与工作直接结果有关的因素。 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该理论关注三种需求: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归属需求。 当代动机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人们喜欢感觉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因而任何事情,当它使自己以前享受的任务变得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自主选择的活动时,都会破坏动机。 目标设置理论 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有反馈比无反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 目标设置的SMART原则:Specific:目标必须是具体的。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是可达到的。Relevant: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Time-based: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日期。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也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者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 和种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知识讲解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精品文档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目录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摘要: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既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火车之所以能走起来是因为有火车头在拉动,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动机是对学习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是学习自觉性与认识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对学习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坚毅精神,产生积极行动。因此,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鉴于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学生学习动机(这里不大对劲哦)的现状,想方设法激发与培养(说培养与激发会不会好些)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意义,现状 一、绪论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样,人的学习行为也是由动机驱使。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愿望的基础上,没有学习的愿望,任何外界条件(条件这个词放在这不大合适吧)都没有用。学生动机虽然是内在的,但它的产生却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我们应该正确、合理的结合内外部条件此处删掉了一个着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相互转化,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这里有必要要逗号吗后面有必要加爱好吗)爱好,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的情绪、意志因素等。(学习动机的含义解释得不大好)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对学习所具有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引发作用:是指学生对于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引发一定的学习行为。例如,一名成绩很好的同学进入到个新的班集体,自以为成绩很好的他却发现班上大多数的同学和他不相上下,这时他才知道,他为之自傲的成绩并不是那么的独一无二。这个认知促使他产生了要获得更好的成绩的学习动机。最好再有些总结性的话 学习动机的定向作用:是指学生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如以上同学的学习目标是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并推动学生为达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以上所说的同学,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

学习动机(讲义)

第四章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结构,举例说明学习动机的类别,了解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 2. 概述几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说明这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3. 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与方法。 导入材料: 人为什么要学习? 《励学篇》宋真宗刘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求知?求财?求为?求位?求趣? 【趣闻轶事】他为什么不踢可乐罐了 一个小朋友每天在路边踢可乐罐,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非常的难听,但这个小朋友很喜欢听,幼儿对于声音的感受和我们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于那种噪声非常大的玩具枪才会非常喜欢。这个可乐罐每天响,大家都受不了了,就纷纷让这个小朋友不要踢了,可这个小朋友对于这个难听的声音非常着迷,一定要踢。住在这里的一个老人听到了,就对这个孩子说:你踢得真好,这样吧,你每天踢,我一天给你一块钱。小朋友一听很高兴啊,更有劲啦!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老人只拿了五分钱,说:我没有钱啦!从今天起只能每踢一次给五分钱啦!小朋友眼睛一瞪:五分钱够什么用!我才不给你踢呢!从此就不再踢了。 儿童不想学习的时候常常会说“我不给你学了??” 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定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辨析:动机、需要、内驱力、目的等概念 (二)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需要更为基本。 1. 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 诱因: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教师提供的奖品、学习成绩。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 (二)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动力来源)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学校情境动机论”) 1.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想要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实验】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完成一道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 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实验者在这一阶段是否继续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程度的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本来会在内在动机的激励下进行某种活动,但是当他们在有了为此而得到外部强化的经验之后就可能发生变化,变得没有外部奖赏就不再进行那一活动了。 【启示】1. 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动机。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慎用物质性奖赏。 2. 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一)激活作用(每天早起背1个小时的英语单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