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史料】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历史史料】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历史史料】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历史史料】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历史史料】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近日,故宫宋代哥窑瓷器受损事件被曝光。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之一,存世量极少。故宫宋瓷受损事件让宋代五大名窑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本报记者专访了瓷器研究人员,以图还原出叱咤陶瓷史上宋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

实考五窑成就陶瓷史高峰

明代《宣德鼎彝谱》一书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不过,由于柴窑一直没有发现窑址,便被搁置一边,“柴窑主要是从文献到文献,没有考古资料做支撑。与此同时,柴窑也没有传世器。”于是,便留下了“汝、官、哥、钧、定”的说法。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文China既指中国,又指“瓷器”。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瓷便是其一。

唐五代时,宫廷就有收藏陶瓷之好,宋朝统治者也不例外。最初,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较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又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令后世垂涎的宋瓷由此诞生。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告诉记者,尽管五大名窑不能涵盖宋代瓷业生产的全貌,却集中体现了宋代的制瓷水平,从而也令宋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高峰。在冯小琦看来,宋瓷的魅力就在其朴素与内敛,“宋瓷从装饰上看以素为主,汝、官、哥、钧都是青瓷,定窑则是白瓷。”

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至台湾时,负责挑选文物的是号称“故宫四大金刚”的专家:书法专家庄尚严、瓷器专家吴玉璋、图书专家梁廷玮以及玉器专家那志良。吴玉璋便挑选了宋五大名窑等27870件。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蔡和璧指出,吴玉璋挑选这些瓷器时,有个标准,就是围绕五大名窑和清代珐琅彩瓷(俗称古月轩),由此可见宋五窑的珍贵程度。

争议哥窑并非宋代烧造?

“汝、官、哥、钧、定”,是宋五大名窑的简称,且在学术界和民间藏家处流传已久。然而,近几年,关于这一说法却一直争议不断。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告诉记者,将“汝、官、哥、钧、定”说成宋五大名窑的说法近几年来一直受到不少挑战,争议主要聚焦于哥窑和钧窑,“事实上,《宣德鼎彝谱》一书中只是说了有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但并没有说明是宋代的,宋五大名窑的说法是后代人附会之辞。”李刚指出,事实上哥窑的名称是元代以后才有,直到元代才开始烧造哥窑。而目前,关于哥窑的烧造年代有三种观点,宋代说;元代说;宋元说。

至于钧窑也有争议认为不是出于北宋末年。古陶瓷专家陈万里曾经提出,钧窑兴起与汝窑衰落有关,“但后来研究发现,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汝窑和钧窑并没有传承关系,其中官钧出现的年代应该不早于元代中期。”

养护瓷怕磕碰,修补费神

相比古代书画来说,宋瓷并不“娇惯”,室温和湿度都要求是恒温恒湿,“主要还是怕磕碰。”而一旦展陈,展厅的温度和湿度也要求恒温恒湿。

冯小琦介绍,为了避免对古瓷文物造成损害,目前故宫采用了普通照明和光纤照明两套系统,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恒温恒湿的效果。但岁月沧桑会给精美的瓷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为此,就需要给古陶瓷进行修复。

一般来说,修复瓷器要先经过拆散以恢复碎片原样。第二步工序中,那便是清洗。风干后,就可以对零碎的瓷片进行黏合了。与之前考古修复技术不同的是,现在的修复人员以新型环氧树脂作为黏合剂。这种环氧树脂能延缓瓷器修复材料发生质变的时间。

通过黏合后的瓷器,离成功还有三步要走。类似黏合后如果还有一些缺口,就需要进行补配,主角依然是原来的黏合剂加填充材料。填补完毕后,还需要将瓷器的表面打磨平整。最后的工序便是给陶瓷做色做釉。而类似宋瓷中汝窑、哥窑都是有开片的,且容易在开片的地方碎,所以在修复过程中,有时候也会把碎的地方当做开片来处理。

■ 典故

徽宗一梦

雨过天青

汝窑出炉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版本之一便与宋徽宗的梦有关。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雨过天晴云破处”最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由于天青色确实是汝窑的一大特点,为此后世的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不过专家认为,无论传说怎样,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与宋徽宗的喜好有关。冯小琦介绍说,唐代社会蒸蒸日上,大气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类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则推崇理性美。“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千古绝唱话哥窑——宋代哥窑瓷器

千古绝唱话哥窑——宋代哥窑瓷器 文/李笑涛 “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因水而闻名天下,这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折腰。而山东济南这座“泉城”里面的水色,从七十二名泉到大明湖,无不是景色秀丽,风情旖旎。说到济南的水色风情,其中最吸引人的两个景点就是大明湖和趵突泉。游览济南的大明湖,我们必会去逛下辛弃疾祠,而看趵突泉我们也一定会去看下李清照祠。作为宋代有标志性风格的两大诗人,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和豪放派代表辛弃疾都是济南人,也算是山东人的一桩文化幸事。 宋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新高峰,宋词的成就影响了中国后一千年诗词歌赋的书写表达方式。一门三豪杰的苏洵,苏轼,苏辙,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一身正气的岳飞将军,被列宁称为中国第一革命家的王安石,书法家米芾,一身才情的秦观,还有奉旨填词的柳永……这些人无不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才华谱写着宋代的诗词,优美的诗句,天马行空的才情,让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说到宋代诗人,特别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柳永!此人就是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主。柳永留下无数传说、故事,跌宕起伏的程度可以赶超著名狗血剧目《杜十娘》!每个领域里面都有一个圣人,在庙里或者在行业里被人们供奉和顶礼膜拜。比如说文圣是孔子,在孔庙里被供奉,武圣是关羽,在关帝庙里被供奉,茶圣是陆羽,在每个茶店里都有他的牌位,医圣是扁鹊,在药王楼被供奉,但是在青楼里一般也会有一个牌位,供奉着一个人,此人就是著名的词人柳永先生了。传说宋代的青楼女子若能得到柳永先生的填词,那么这个女人一定会大红大紫、名噪天下,柳永先生的造星水平估计比现在中国电影集团的韩三平先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柳永先生在青楼填词的名气太大了,大到皇帝都知道。“且去填词”就是宋仁宗送给柳永先生的告慰。柳永一生不得志,除了他自身淫逸放荡、“怪胆狂情”的性格因素以外,直接原因是宋仁宗对他非常鄙视,认为此人在青楼的名气太大,影响社会观瞻视听。想当年柳永考中进士,宋仁宗不准;有人推荐,宋仁宗不用;最后逼得柳永向仁宗皇帝讨好,但是宋仁宗不领情;即便柳永后来改了名重新参加国家的科考,进士及第,仍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柳永晚年才由基层调回京师给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处级小官,官场一路走来柳处长可谓是生活穷困潦倒,混的一塌糊涂。直到柳永死时还是几个妓女凑钱安葬了他。传说当时柳永死前,就特别要求留几件瓷器陪葬。其中,特别点名提及的就是“哥哥窑”的一个洗子。 柳永嘴里的“哥哥窑”就是现在我们现在所提及的南宋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竞争和工艺创新。其中“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 而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花青瓷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莹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以建窑为代表的黒釉产品;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代表的越窑系产品;以及景德镇窑烧制的独特青白瓷。 汝窑瓷 汝窑创烧了印花青瓷,并且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汝窑瓷器以釉色天青,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的“蟹爪纹”为世称赞。 官窑 分为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器物大多素面无纹,烧制工艺极为精致,以釉色取胜,追求青翠如云的呈色,滋润失透。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南宋官窑其胎土呈黑灰以至黑褐色,胎较薄,釉层较厚。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虽然极为讲究造型与胎釉,但也采用一些纹饰对瓷器点缀。 哥窑 瓷器釉面开片重叠犹如冰裂或碎片,犹以黑色裂纹间交织着细密的金丝铁线为以后历朝所仿烧。传世哥窑属于官窑,产品只供宫廷,不能流于民间,技术上严格保密。因此哥瓷只见于宫廷之中。清代景德镇烧制了大量的仿哥器。(传世哥瓷为黑胎,景德镇仿为白胎,又因此景德镇仿是在口足部位涂上一层酱色,充做紫口铁足) 定窑 定窑瓷器以乳白、牙白的釉色与精湛的刻花、划花、印花、剔绘、浮雕等装饰成为南北白瓷中的典范。以其纹饰布局严谨的印花瓷器最具特色。(兼烧黒釉、绿釉、酱釉、白釉剔花等品种) 钧窑 釉色变幻不定,有天青、天蓝、蓝灰、灰绿、葱绿、黄绿、黑绿、月白、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尤其是釉质肥厚,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的“蚯蚓走泥纹”为绝品。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官哥钧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 官哥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着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着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四大名窑

四大名窑 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 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 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

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 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常 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的艺术特点: 1)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中国史上国宝级藏品 排行榜

中国史上国宝级藏品排行榜 文物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又分为甲、乙两个等次,而只有一级甲等文物,才可以称为“国宝”。一件文物究竟是不是一级甲等,换言之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且鉴定专家必须共同在场,至于鉴定时所持的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青铜第一宝: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区别很大,但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高:6.7公分深:3.5公分宽:16.4公分长:23公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

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书法第一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不但对内容精心制作,而且外观设计也力求庄重考究。《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囊括了经、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二百余万页,一百五十三张光盘。它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料,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并提供书目检索功能等。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宋代五大名窑

打开密码:520 宋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为魁,汝窑为老大,排在第一。汝窑时背诵皇室建立的第一作官窑,是中国最早的官窑。在宋代即为珍品。在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中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时特例,其他窑口的命名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定窑,就是定州烧的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都是以地名延续至今。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在那个时候皇宫大殿里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今天我们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北两宋众多皇家追逐的皇家瓷器呢?而且这些宋代的皇家瓷器是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它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官窑贯耳瓶,釉色青略泛灰口部釉薄处呈灰黑色,圈足无釉处为黑色,俗称子口铁足。直口、长颈、双耳陈管状,腹体扁圆,现藏上海博物馆。 官窑官耳瓶瓶身有弦纹三道,有大小交错冰裂纹,棱角突出处,因釉薄而现出浅紫色胎色。瓷土含铁较多,胎质紫黑。中国历史博物馆。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呢,宫廷就有烧造,恩凡是呢都有人得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呢倒不是赵匡胤宋太祖去定的。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当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音厂)的很多宝物,俘虏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汴梁,然后呢有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赵匡胤就问这是干什么用的,大臣们就回答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那他吃饭用什么呢?说明了赵匡胤显然对孟昶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当时赵匡胤就说,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这说明赵匡胤当时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实际上还是有一种抵触,或是排斥。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孟昶(音厂)的亡国的教训,在宋初年全国范围内对艺术都不是很追求。 宋代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文化高度发展,我想这种发展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的这个《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有今天的这种科技手段,能把当时的事情记录下来的话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把它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如此繁华的商业,全部都反映出来的,那么当时它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河北曲阳定窑 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以其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为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恰似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晚期器物口缘多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印花图案自然,形态轻巧、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河南禹州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窑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钧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

色乳光釉,其他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 釉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华丽雅致,钧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 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钧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 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以烧造瓷器闻名,被誉为中国的[千年瓷都],尤以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它较五彩瓷器更显清丽、秀美,因而广为人所爱。景德镇青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无铅无毒、耐酸耐磨、面色经久不退,素有[永不凋的青花]之称。 1979年景德镇青花瓷曾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又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景德镇青花瓷自此扬名世界。它是目前中国陶瓷行业获奖最多、规格最高的名优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颜色釉瓷 在釉料加入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只要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不可不知的百幅中国名画

不可不知的百幅中国名画(2 )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伟大的画家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传世名画。这些名画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是留给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26.《十六罗汉图》

《十六罗汉图》尺寸,纵92. 2厘米,横45. 2厘米,晚唐五代时期贯休所画。现存的摹本虽然出于一个底本,但材料和技法五花八门,有绢本、纸本、又有石刻木,有设色,也有水墨。目前大多流传海外, 日木皇宫内厅的这幅贯休的《十六罗汉图》,据日木学者鉴定是宋初摹木,是最接近贯休原作的作品。

27.《珍禽图》 《珍禽图》描绘了龟、蝉、麻雀、鸠等20多种动物。从画面〃付子居宝习〃来看,显然是一幅课徒的写生稿本。非常强调真实,重视形似,质感的表达,使描写对象富有生机活力。这幅《写生珍禽图》是黄筌给儿子作范本的画稿,虽然只是为了课图作稿之需,信手而画,大小间杂,动物之间互有联系或无联系,但作为一件独立的创作作品来看, 仍然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28.《匡庐图》

《匡庐图》传为五代时期荆浩创作立轴画作,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绢木墨笔,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一般认为是其真迹。 此画是一幅绢木水墨立轴。全幅用水墨画出,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从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宛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脚水边,巨石耸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

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画中只有两人,人物在画中只作为陪衬。 《匡庐图》之中峰峦巍峨,林木瘦劲,溪流曲折,山居静谧,表现了山川大地的宏伟壮丽。画家以散点透视法将丰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而中,构图严谨,用墨精润,景物远近有别,向背分明,树石立体感、重量感、空间感均得以充分表现。 29.《关山行旅图》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1

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瓦当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汉砖 汉砖上的雕饰,包罗万象,繁复美观。无论是彩绘或是浮雕图像都生动活泼,线条灵活;其中表现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在四川省彭山发现的汉墓中,有一种圹砖是专供筑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结构中似乎已经知道应用物理学上的圆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最近陆续出土狻为考古学者重视。 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铅釉陶 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就可得到青绿色,熔点低只烧摄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龙窑」提高窑温,也选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岭土。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

宋哥窑及各朝代仿品特征要点

宋哥窑及各朝代仿品特征 【阿姐阿妹】:宋哥窑真品珍稀与历朝“古仿古”区别在胎釉型态的宋韵和金丝铁线裂纹的缝隙间距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但宋代的哥窑又不尽相同,以后各个时期仿制的哥窑,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简介及创作背景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的简介及创作 背景 本文导读:《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全景图,横1191.5厘米,纵51.5厘米。该画卷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继续向前便临江了。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高峰左边的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起到了回转的作用,成为第二段的结处。漫步于此处,意味无穷。由跨江大桥踏上岸,两边排列着建筑,翻过高山,走过山谷,再爬上高山可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平原边的悬崖颇具险势,但另一面的高山又给了村庄无比安全感。但此村落貌似是孤立的,并不能通往下一处,返回原来的小路且赏且行。山谷中的村落,河滩上的渔船,逍遥的隐居生活,招来船家继续前行。舟在水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似是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虽尽力向对方倾斜着,却难以碰触。岸上一片绿色的平地生机盎然,岸边星星点点的渔船,似乎传来了渔翁的吆喝。翻山越岭跋涉,才站到巅峰之下。虽有攀登之情,却难有攀登之勇。 第三段一转前段的曲折紧张,节奏平缓,瞬间消除紧张

哥窑的特征

哥窑的特征 哥窑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这是它的典型特征。“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还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 金丝铁线实际上是陶瓷烧造中的一种缺陷美。在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如果你们看过出窑,就会觉得非常神奇。哥窑刚一出窑,釉面炸裂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瓷器能炸多长时间呢?能炸两年。我买过一个新的哥窑瓶子搁在家里,夜深人静时,就能听见“嘣”一声,“嘣”一声,一直要持续一两年的时间,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 哥窑能够呈现金丝铁线,原因就是它要炸两年。当它出窑冷却以后,过去直接搁入炭黑水,现在直接搁进墨汁里,拿出来以后,瓷器就形成大块的黑开片,非常清晰。很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所以就搁在那儿,时间长了,气体进去以后,会氧化成黄色。金丝铁线因此而形成,它是时间造成的。我们从这点可以判断,如果没有黄线,它的烧造时间就很近。那么,有黄线是不是就很古老?不一定。现在有人能加速金线的氧化过程。有人用几个月的时间,用烟熏制,强化它的氧化过程。所以你看到金丝铁线全部完美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的。 金丝铁线的说法,并不是很久远的事,到了清代才有这样一说。《处州府志》中载:“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当时对哥窑的记载说它这种细小的开片冠绝当世。哥窑的工艺,已经由原来的无法控制,到能够主动控制,这个过程已经变成了一个主观的追求。 关于哥窑的开片,还有很多传说。有一说是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造青瓷,各有成就。哥哥忠厚,瓷器卖得好,弟弟顿生妒意,就抓了一把黏土搁在釉缸里,这样开窑后就会使釉面开裂。本来开裂了是个缺陷,没想到被推到极高的地位,反而卖得更好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弟弟在开窑前往里泼水,使釉面炸裂。这些实际都是一些外行的说法。外行不知道烧造的工艺,这个工艺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哥窑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叫缺陷美。我在《家具篇》中讲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 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官窑也有这个特征。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曹昭是松江人,就是今天的上海市郊区。《格古要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关于古董的文献,在明初成书。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

宋代哥窑辨析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 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即开片也,釉以米黄、豆绿二色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凤唇,其釉极厚纯粹,万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既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及宋型之精。” 以上文献,可资参考。 关于哥窑器的化验 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测定结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学成份、纹片的颜色以及底足切削形式等都与龙泉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