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世界上第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在国外被发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7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制作的冰裂纹瓷器更是被誉为“瓷器中的珍品”。
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一、哥窑的起源哥窑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因创始人为哥姓而得名。
哥窑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哥窑以生产青瓷而著称,其制作工艺独特,尤以冰裂纹最为出名。
二、冰裂纹的诞生相传,在北宋时期,哥窑有一位名叫阿二的工匠,他痴迷于瓷器制作,希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瓷器。
一天,阿二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不慎将一件即将完成的瓷器跌落在地,瓷器瞬间裂开,呈现出一种犹如冰裂的纹理。
阿二被这种纹理所吸引,他认为这是瓷器的一种新生命。
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冰裂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
三、冰裂纹的传说关于哥窑冰裂纹的传说,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爱上了一个平民男子。
然而,这段感情却因为身份的差距而备受阻碍。
公主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决定化身成一只蝴蝶,飞过千山万水寻找爱人。
不幸的是,在她即将找到爱人的时候,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被冰封在了一块冰中。
男子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抱着冰块哭泣。
泪水滴在冰块上,形成了冰裂纹。
后来,男子将这块带有冰裂纹的冰块烧制成瓷器,以此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冰裂纹的技艺传承冰裂纹瓷器制作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成为哥窑的标志性产品。
这种瓷器以其独特的裂纹纹理,展现了自然、古朴、典雅的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裂纹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为瓷器制作中的瑰宝。
五、冰裂纹的影响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不仅在我国受到推崇,还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各地瓷器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冰裂纹瓷器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结: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是我国瓷器制作工艺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浪漫传说。
对高仿龙泉青瓷的再认识有人说高仿龙泉青瓷是大药,所以认定高仿者是古玩世界的大敌,更是万恶之源,这话表面听起来似乎有道理,真的是如此吗?龙泉窑自五代就有零星烧制,宋至清有近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流芳百世,深受海内外青瓷爱好者的青睐。
龙泉青瓷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其供需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龙泉青瓷的高仿瓷器,也称赝品,历史上后朝仿前朝,元代仿宋代,明代仿宋代,使之国外的拍卖市场几经尴尬,民国34年,龙泉人陈佐汉仿制的南宋龙泉器几乎乱真。
解放以后,龙泉市恢复龙泉青瓷生产,做旧作为一种复古工艺又得到传承发扬。
今年35岁的高方龙大抵算得上当代龙泉数一数二的作旧复古工艺专家,由于他的聪明勤劳,在他的家里的有52寸等离子大彩电、空调、汽车等一般城市人也羡慕的东西,而三楼50平方米的工作室更是叫人刮目相看,他介绍道:我们打小就和龙泉瓷打交道,家里的泥墙上至今还留宋元明青瓷残片,对青瓷的亲近与生俱来。
为了发展龙泉青瓷推进现代工艺品生产技术,近几年他跑遍杭州、上海、、福建、北京、四川等地的古玩收藏市场,花费30多万元收购了数以吨计的各代龙泉标本,“这些都是典型精品残件,这件南宋龙泉官窑把杯,很稀有的……”高指那陈列厨上一批标本介绍道。
我们细细寻觅,发现这间散发着中国历代青瓷光芒的工作室内,有十分罕见的圆形倒流壶,有“夺得千峰翠色来”釉色的梅子青玉壶春瓶,有源自瓯江栩栩如生的天青釉百圾纹四鱼盆,明代方型刻画莲花和鹿纹的花盆等标本,少见的品种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了龙泉青瓷的高贵品质与美丽,他说龙泉也是仿青铜器、各代的金银器形制的,只要当时社会上有的龙泉大家庭里也有。
这话不假,我们经常在拍卖会上见到稀奇古怪的精品龙泉,在这里会面了,不过要说青瓷工作室不如定龙泉青瓷标本博物馆更贴切,高的诚实坦言加上满屋子的标本令我们对他的高仿事业刮目相看,原先对他的人品的种种猜疑顷刻烟消云散,反而肃然起敬。
哥窑产地在哪里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其传世的数十件作品可说价值连城,为北京、上海、台湾的博物馆所收藏,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可说是辉煌过一时。
然而,其产地在哪里,如今却无人知晓。
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上,宋代陶瓷兴盛繁华,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陶瓷,历来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称。
其中除定窑外,其他四座均属官窑。
所谓“官窑”,即为适应宫廷皇家贵族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生产,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
其瓷器的造型、釉色、装饰,主要根据朝廷有关专家设计的样式进行生产,在工艺上要求精益求精,不惜工本,工匠也是挑选民间最为优秀者。
其产品完美典雅,质地优良,制作精细,专供宫廷享用,只准收藏于宫中,严禁流散民间。
其工艺技术也对民间绝对保密,甚或其产地也是秘密的,决不允许民间模仿和推广,同时宫廷需要时就兴盛,不需要时就废弃,生产范围很小,延续烧造的时间一般也较短,于是更增添了其皇家器物的高贵神秘性。
哥窑瓷器是宋代官窑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很有特色的品种,它以器身满布大小开片为主要特征。
其作品胎厚釉润,制作规整,造型素雅古朴,庄重不俗,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颇合宋代崇尚典雅的时风。
釉色主要有灰青、浅青、米黄等。
大小开片,大呈深褐色,小呈米黄色,两种纹片纵横交织,颇有奇趣,被人冠之以“金丝铁钱”和“文武片”等美称。
是传供宫禁内苑、帝王之家鉴赏把玩的高级艺术品,深受上层社会的喜爱,于是获得极好的声誉。
后世竭力加以仿制,所仿者确也难辨真赝。
近世为古陶瓷爱好者所追捧,古董商常常不惜高价收购这种格调高雅的精美瓷器,研究者也对它倍加关注。
哥窑瓷器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宫廷中的世代相传保存下来的。
皇宫里很少有官窑瓷器供皇帝使用。
比如在考古和墓葬发掘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即使在外面看到,也是从宫里偷偷流传出来的。
但是,到了近代动乱的时候,就开始失传了。
如今,世界上剩下的哥窑瓷器已经不多了。
粗略估计,大概有几十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少数流散国外。
钧瓷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
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
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
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
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汝窑粉青釉盖盒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
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
龙泉窑和哥窑的区别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
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哥窑瓷器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
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陆明华【摘要】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
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龙泉窑除大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
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人士直接称其为哥窑。
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期刊名称】《紫禁城》【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14页(P54-67)【关键词】龙泉窑;哥窑;瓷器;产品风格;青釉;瓷窑【作者】陆明华【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5哥窑和龙泉窑,是历史上两个在产品风格上有着密切关系的瓷窑。
哥窑主要烧造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龙泉窑除大量烧造青瓷外,个别窑场也发现烧造与哥窑相似的米黄釉和青釉开片的瓷器。
前者所烧产品过去称为传世哥窑瓷,后者径直被称为龙泉窑或龙泉哥窑瓷,也有当地人士直接称其为哥窑。
但两者之间实际上还是形似而神不似,亦即是说,两者存在着不少共同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哥窑和龙泉窑,即过去有人说的哥窑和弟窑,这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富于戏剧性的传说故事:章生一、章生二在浙江处州各主一窑,烧造瓷器,章生一所烧之窑谓之哥窑,章生二所烧之窑谓之弟窑,亦即龙泉窑。
此说纷纷扬扬传播了数百年。
近数十年来,随着不少机构和收藏家对处州窑场烧造产品明确以龙泉窑名之,弟窑之名很少有人沿用。
而哥窑之名经久不衰,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瓷器产品,哥窑,将成为一个永恒的名称。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哥窑者很多,只是局限于窑址未发现,对哥窑瓷器的研究很难有突破。
但由于龙泉窑窑址发现了不少具有哥窑开片特征的瓷器标本,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的哥窑窑址就在龙泉。
那么,这种判断是不是正确?龙泉确实是哥窑瓷器的产地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客观的一面,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揭秘“哥窑”
袁野
【期刊名称】《江苏陶瓷》
【年(卷),期】2022(55)4
【摘要】本文依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本人烧制哥窑型器物作品的经验,对哥窑的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研究和判断。
(1)哥(官)窑型、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2)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元代仿南宋官窑;(3)传世哥窑不是瓷器,而是釉陶;(4)传世哥窑的窑址在杭州,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5)传世哥窑器是南宋官窑中缺陷美的巅峰艺术品类。
【总页数】5页(P82-85)
【作者】袁野
【作者单位】上海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再议哥窑与龙泉哥窑瓷器
2.开片粼粼说哥窑--试论有关哥窑的几个重要问题
3.哥窑与弟窑的鉴赏与探究——评《哥窑与弟窑》
4.云和叶氏哥窑制瓷技艺与中国传统瓷器文化——评《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
5.浅议传世哥窑茶器的创新设计与烧制技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见证中i制瓷技术的革新发展苏唯谦大窑龙泉窑考古遗址楓洞岩客址。
An©xcava彳ion sit© of a Longquan Kiln a彳Dayao Village元旦假期,在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举办的跨年大展“大元•仓一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文物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因为展览聚集了元代浙江龙泉窑的全球瓷器“爆款”。
历经千年的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沿续历史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窑系。
繁盛时,龙泉窑瓷器畅销全球。
此前不久,浙江龙泉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与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遗址,同时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哥窑”最重要的实物依据位于龙泉市小梅镇、查田镇(及庆元县竹口镇)的大窑龙泉窗遗址,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
龙泉境内遗址保护范围511.9公顷,有青瓷窑址126处,分布在龙泉市小梅镇的金村、高际头村、大窑村、洋岙头村和查田镇溪口村、上墩村。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考古专家表示,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沿续历史最长、窑场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大窑龙泉窑遗址作为龙泉窑的核心产区,在中国陶瓷史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大窑龙泉窑遗址揭示了宋代至明代我国制瓷手工业生产发达地区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风尚,是研究南宋至明代当地历史发展、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
大窑龙泉苗遗址真实直观地展现了龙泉容系的发展演变历程,是研究龙泉青瓷历史和考究“哥窖”的最重要实物依据。
据了解,上世纪30年代起,龙泉窑的研究和考古保护工作就已展开。
自1928年陈万里对龙泉g遗址进行系统调研以来,在近90年的时间里,浙江省考古所、龙泉市博物馆对大窑龙泉窑遗址的调查考古工作多达几十次。
特别是近十年,浙江省考古所制定考古工作计划,联合龙泉市博物馆开展全面调查。
龙泉青瓷:博物馆。
A view of Longquan Celadon Museum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先后对大窑枫洞 岩窑址、溪口瓦窑洋遗址、金村古码头 遗迹等进行考古、发掘。
哥窑瓷器的收藏价格“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哥窑瓷器的收藏价格有多高?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哥窑瓷器的收藏价格,一起来看看。
哥窑瓷器的收藏价格目前一件当代哥窑瓷器的价格在5000元-8000元之间,省级大师约8000元-15000元,如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的哥窑冰裂纹,三年前售价还在5000元-6000元,现在达万元以上。
2009年,龙泉青瓷被评为中国陶瓷界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国务院又命名龙泉市为中国陶瓷历史名城,对龙泉青瓷的市场推进是一大利好。
宋代哥窑瓷器目前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仅几百件,以致多年来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哥窑逐高的天价。
2004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哥窑六瓣葵花盘,被一日本收藏家以146万美元购得;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以100万英镑拍过一件宋代哥窑瓷。
不过,有精明头脑的陶瓷爱好者早将目光聚焦到当代哥窑的收藏上,2005年省珍品馆举办首场龙泉青瓷展,当时还是省级大师的夏侯文,其售价在2000元-5000元的哥窑作品被众藏友一揽而空,6年后,该作品的价格已经增值十倍。
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宋瓷虽没有唐代之恢宏气势,然优美高雅则过之。
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有不饰粉黛、洗去铅华之自然之美。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余为定窑、汝窑、钧窑和官窑。
哥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裂纹,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致。
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较粗疏的黑色裂纹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
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仿制的器物也是越来越精巧。
本期有两件读者藏品,一件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一件为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
两件仿哥佳器都已经呈现了宋元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开片自然,釉面温润。
“龙泉哥窑”与“传世哥窑”都不是真正的哥窑,即“哥哥洞窑”_元德艺术基金会X上图为元“哥哥洞窑”标准器:一个绝无仅有的具有分合二重性的“千手观音”瓷中铸像。
此巨器上的黄色釉面是用高温弱还原焰烧出,质感如“果冻”,它与青花同时烧成,温度与气氛也完全一致,但由于用弱还原焰烧出统体纯正的黄釉,却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象此器这般巨硕的器物上烧成统体纯正的黄釉,就更是因难上加难而成为无法再现的奇迹了,从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用高温弱还原焰烧就的铁离子黄釉,读者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理解此器的无与伦比的价值。
然而,更加有价值的却是:此'哥哥洞窑'标准器确认了苏麻离青和哥窑纹线烧制工艺中的那个关健的“两点一度”的具体数椐;它对于元青花的价值在于:确认了苏麻离青的爆炸性和麻仓老坑对这种爆炸所作的抑制性,苏麻离青的爆炸力与麻仓老坑的制约力之间发生着的抑制和反抑制的矛盾斗争惯穿着苏料青花的全部内容,这对矛盾在数值上被苏麻离青的膨化公式W=M*V中的V理性地表现出来,其M*V就构成苏料青花的DNA,从而元青花包括永宣青花都是用'转基因'的方法,通过修改DNA也就是通过修改M*V的方法而生产出来的。
由于米黄釉及其中的“假裂纹”与苏麻离青在同一个环境下烧成,也就是说:苏麻离青的起爆点到终止点与哥窑“假裂纹”的开裂点到终止点是重叠的,苏麻离青的晕散进程与‘假裂绞’的生长、发育和完成的进程也是完全重叠的,或者说,“蓝宝石”与“假裂纹”的所谓的“两点一度”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哥窑面釉就成了一张插进苏料晕散进程中的试纸,这样一来,就把“蓝宝石”的烧成过程的秘密从头至尾给完全地这无遗漏地表现出来了,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哥窑和元青花的互相印证下,才能建立起苏麻离青的膨化公式W=MV。
原来,苏麻离青的这种会爆炸的色料的起爆点与哥窑“假裂纹”的开裂点是重合的,苏料起爆之后,其晕散的面目是与哥窑面釉的色泽随还原焰的强弱而一起变化的:苏料的膨胀度也随着这种色泽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动,因此,正象哥窑面釉的色泽可由还原焰的强弱来控制一样,苏麻离青的爆炸力或晕散程度也受这种还原焰的控制。
剑有龙泉,可知龙泉有瓷,千年窑火,传承未灭——龙泉窑说起龙泉,人们常会想到两样东西,一个是龙泉宝剑,另一个就是龙泉窑青瓷,这两样东西都闻名天下,均经过了烈火的炼造而成;宝剑至刚,而青瓷至柔,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成为了龙泉的标志,青瓷的柔美与清雅更得世人的青睐,或登堂,或入室,成一时之风尚,时至今日,龙泉青瓷无论盘、碟、壶、碗,还是瓶、罐、炉、尊,或得人欣赏把玩,或品茗论道,亦为一时之盛。
近年,随着对于龙泉窑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关于龙泉窑瓷器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和加深,关于龙泉窑的展览也不断举办,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琢瓷作鼎碧于水——龙泉窑瓷器》、浙江省博物馆《刮目相看龙泉窑——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展》、首都博物馆《温温玉色照瓷瓯——龙泉窑青瓷艺术展》都先后举办,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龙泉窑的面貌。
龙泉窑青瓷的烧造成功并名扬天下,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龙泉窑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县,龙泉窑即是指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窑口,但不是说龙泉窑就是一座窑,而是对龙泉地区烧造瓷器的所有窑炉的统称,龙泉窑的窑址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松溪、笔架山、大方、黄金坑等300多处,足见当时龙泉窑烧造之盛。
烧造瓷器既要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又要有充足的水源,龙泉县能烧造名扬天下的青瓷就拥有这样的天然条件,龙泉县境内有连绵的山岭,瓷土等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茂密,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和燃料,同时瓯江从这里发源,既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丰足的水源,也为青瓷产品的输出与销售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水路运输条件。
龙泉窑青瓷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有特定含义的,与龙泉青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等同视之,龙泉青瓷是泛指龙泉地区烧造的各类青瓷,当然也包括龙泉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则是专指从五代末宋代初开始烧造的区别于以往时代和其他地区烧造的青瓷的瓷器品种,这种区别主要是釉色上的不同,一般的青瓷釉色为深绿色、暗绿色,青中泛黄、青色较深且不匀润;而龙泉窑青瓷的釉色独具特色,呈浅绿色、草绿色,尤其是在南宋以后更是以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闻名天下,这种釉色青翠娇艳,色泽温润匀净。
“宋代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哥”很受伤,但不喊疼近日,故宫博物院再次被爆料,其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送本院科技部门检测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严重受损。
作为故宫博物院仅有的1106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可以想象其不菲价值。
但是,故宫博物院却紧紧捂住“哥”的嘴巴不让喊疼,也不让知情者往外说。
时隔多日,“哥”的伤口终于被人发现,终于有人替“哥”喊冤,“哥”的受冤过程才算渐为人知。
然正值人们把目光纷纷投向这位“遍体鳞伤”的“哥哥”时,又不断爆出料来,说公布的此“哥”已非彼“哥”,还有南京博物院的专家说受伤的是“官”不是“哥”……,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扑朔迷离,让看客们摸不着头脑。
爆料连连,拍卖市场上持续火爆的陶瓷文物再次成为聚焦热点;谜团重重,宋代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悬案又悬。
穿越历史,概谈宋代五大名窑穿越至宋代,概观历史,方知宋代是中国瓷器空前发展的划时代时期,达到了鼎盛的发展阶段。
“汝、官、哥、钧、定”各具特色,作为宋代瓷器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有关五大名窑的相关问题,文物界和历史界向来争议很大,难成定论。
又由于五大名窑传世珍品存量极少,一般人难以接触,诸多原因造成包括圈内的一些人对五大名窑的认识不全面深刻,直接导致了故宫博物院这一宋代磁盘受损后争论纷纷局面的尴尬呈现。
宋代五大名窑到底怎么回事?它们之间有多少恩怨瓜葛?文物古玩艺术品市场上充斥大量的名窑瓷器又是为何?一系列相关问题扑面而来,实在让人难辨是非真假。
笔者在此概谈一下个人眼中“五大名窑”前世今生,一供同好略作参考,二作抛砖以引美玉。
汝窑:名瓷之首,五窑之魁汝窑因位于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而得名。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是其典型特色。
汝窑烧瓷时间较短,仅20年左右,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
因其传世品极少,所以物因稀而贵。
根据目前统计,传世汝窑瓷器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黄长伟龙泉青瓷简介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源自于山东龙泉文化,是中国古代传水瓷器的一种。
可以
追溯到公元618年,它来源于那个时代大量瓷器行业和研究室,在那时,它正式把传世经
典龙泉青瓷洗面、洗把手方艺搬迁到安阳密码。
在安阳熙熙攘攘的古城地道中,你会发现龙泉青瓷裂面的神奇,这是高泰晶的熟练加
工和技艺者的成果,从龙泉青瓷最原始的物料到最精致的外观,它们都在那里凝固成一道
道弥漫着永恒气息的斑斓色彩。
龙泉青瓷,在形态上圆润如同淡墨,又分藏如含烟,器质洁白如雪,又光洁如玉,它
的形状各异,种类有花瓶、茶壶、盘、碗、杯等,而和其他瓷器相比,它另一个特点就在
于它的烧造工艺,热度完全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准,然后就将窑洞的表面涂抹上一层薄的釉,以便烧制而成。
高泰晶象征着高贵历经、醇厚余香,且烧制出的龙泉青瓷保持着青莹雅致的美感,促
使它一直都受到很多收藏家和爱好者的青睐,被誉为古代文化的经典,是代代传承的特殊
文化名物。
黄长伟,在安阳熙熙攘攘的古城发现了传世经典的龙泉青瓷,他把它带回家,开始了
自己对于龙泉文化的研究。
从最初的采集器件到考察工地、历史档案、经典技艺,他把这
门技艺传播到安阳及其他地区,让更多人了解到龙泉文化凝聚出来的美好。
中国青瓷的代表龙泉青瓷,日本八件认定国宝,龙泉青瓷独占三件展开全文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青瓷的代表。
不仅在全国各地有广泛的市场,其足迹也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东非、北非乃至欧洲等地。
纵观世界陶瓷的历史,12—16世纪可谓龙泉青瓷的世界。
放眼海内寰宇,从皇宫到民间,从都城到村落,从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到中亚、西亚大漠腹地……诸多重要的遗址都有大量精美的龙泉青瓷出土,表明龙泉青瓷是当时通行世界的器用,引领着世界陶瓷的风尚。
皇宫到民间宋元时期的都城如浙江临安、蒙古哈喇和林等地区,都有龙泉窑青瓷出土。
此外,元明时期的一些贵族墓葬中,如元代鲜于枢墓、明代宋晟夫妇墓等亦有龙泉窑青瓷作为随葬品。
这些发现,充分证明了龙泉窑青瓷自12世纪便已进入上层社会甚至宫廷,成为名人雅士的日用珍玩。
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迎来了对外出口的黄金时代,国内重要港口遗址,如宁波港、泉州港等,以及南海一号、华光礁1号、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等重要沉船遗址中均出土(水)了大量龙泉窑青瓷,由此揭开了龙泉窑青瓷大量向海外传输的辉煌历史。
元代,太仓是与官府关系最为密切重要港口,樊村泾是一处港口、仓储、市场遗址。
从2016年1月发掘至今,出土瓷片约150吨,其中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当时甚至使用龙泉青瓷残器修砌道路或铺墁地面,足见此处龙泉窑产品的数量之大,这是除浙江龙泉窑址考古外,全国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一次龙泉窑青瓷考古发现。
太仓樊村泾遗址发掘区域全景华光礁1号沉船发现于西沙群岛海域,该船约沉没于12世纪中叶的南宋前期。
出水了大量龙泉窑青瓷,研究表明,华光礁1号沉船由泉州出发,经由西沙群岛驶往东南亚。
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龙泉窑青釉刻花碗“南海一号”是于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南宋早期的贸易商船,距今8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沉船中出水的大量龙泉青瓷和福建各地窑址的仿龙泉窑作品,为进一步研究龙泉青瓷的输出及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世界各大博物馆藏的龙泉窑瓷器鉴赏,真的是“国际宠儿”1991年,遂宁市金鱼村发现一处大型宋瓷窖藏,经清理发掘,出土瓷器985件,其中有一批极为珍贵的南宋龙泉窑瓷器,堪称国宝。
南宋龙泉窑青釉盘口弦纹瓷瓶四川宋瓷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瓷瓶四川宋瓷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四川宋瓷博物馆实际上,国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都收藏有龙泉窑瓷器,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多么庞大。
南宋龙泉窑堆塑蟠龙莲瓣纹盖罐上海博物馆南宋龙泉窑蟠龙瓶温州博物馆元龙泉窑梅子青釉双耳带环瓷瓶四川博物院实际上,龙泉窑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宫廷的关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都有为数不少的龙泉窑瓷器收藏,可以说,在龙泉窑的收藏方面,两岸故宫的藏品相映生辉。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故宫博物院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台北故宫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故宫博物院明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台北故宫龙泉窑自宋朝开始成为一代名窑后,生产的瓷器不仅在国内销售,更远销亚洲、欧洲甚至澳洲、非洲各国和地区。
如今,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龙泉窑青瓷。
元龙泉窑刻花菱口大盘托普卡帕宫托普卡帕宫是位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座皇宫,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1924年之后变成帝国时代的博物馆。
托普卡帕宫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元代的龙泉窑瓷器珍品,见证了元朝时期与西亚地区的密切联系。
元龙泉窑露胎龙纹大盘托普卡帕宫龙泉窑云龙纹折沿大盘托普卡帕宫元龙泉窑缠枝牡丹纹兽耳衔环瓶托普卡帕宫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我们可以看到大量龙泉青瓷,这源于日本人当年对中国文化的敬慕之心。
南宋龙泉窑鬲式炉东京富士美术馆早在隋唐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先进制度、文化等十分憧憬。
因此也喜欢追求来自中国的各类器物,中国的瓷器自然也不例外。
南宋龙泉窑琮式瓶东京富士美术馆作为宋元时期的名窑,龙泉窑瓷器自然也成为了他们热衷于收藏的器物。
因此在日本,主要的博物馆、大财团、寺庙以及古玩商都热衷于收藏龙泉窑的精品青瓷。
快讯:世界上第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在国外被发现
“龙泉哥窑” 是“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
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支持证据为龙泉有关窑址出土的瓷
片残器(迄今为止,各博物馆没有传世“龙泉哥窑”整器,
民间也没有发现一件传世“龙泉哥窑”整器)。然而,“龙泉
哥窑”的真正风貌靠这些出土的瓷片残器是反映不出来的,
因为窑址出土的瓷片残器都是不合格产品的遗存。所以,寻
找完整传世“龙泉哥窑”器应该是“龙泉哥窑”研究的一个
重要方面。
一年多来,笔者一直在留意国外各拍卖行的图录,意在寻找
传世“龙泉哥窑”的踪迹。工夫不负有心人,近日,笔者在
国外一个著名的拍卖行网站的宋瓷图录中发现了世界上第
一件“龙泉哥窑”传世器(见附图)。该图录中还包括几件其
它宋瓷如定窑,耀州窑和龙泉窑等,它们的估价都比较高。
对笔者发现的这件“龙泉哥窑”传世器的估价不算太高,在
其图录的说明中仅说是“中国宋代时期的黑釉碗”,实际上
是《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该图录对该洗的白色开
片纹只字未提,也没有将该洗的特征与龙泉窑和哥窑联系在
一起。这清楚地说明国外拍卖行专家们还没有“龙泉哥窑”
这个新概念,明显是个天大的漏!
该“龙泉哥窑”折腰洗较小(暂不公布尺寸大小),器型完
整,稍不规整;圈足外墙有4个大小不一的缩釉露胎斑,显
示为黑胎,没有脱釉现象;墨绿釉色与浅白断纹合璧,美仑
美奂,惊世骇俗!“铁足”与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的一件
残器底足几乎一模一样,但其大美之象是出土物无法比拟
的。只有看一眼这个传世“龙泉哥窑”洗,才知道啥叫宋瓷
之美!才明白“哥窑”为啥能进入宋瓷五强之列!
总之,这件传世“龙泉哥窑”折腰洗鉴认的主要依据是:1.
拍卖行专家断代为宋代器物;2.
“铁足”与出土标本的“铁足“相符合;3.开片线为白色;
4. 器型与尺寸符合常见的龙泉窑笔洗特征;5.
墨绿釉色为龙泉窑稀珍釉色。该洗的发现对“龙泉哥窑”的
研究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重新定位意义重大,是古瓷研
究领域的一个大事件。
注:龙泉哥窑以前被称为溪口官窑。附有关图片
1. 在国外发现的这件传世《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的
“铁足”与下图龙泉窑址出土的残器的“铁足”几乎一模一
样。
A.《宋代龙泉哥窑墨绿釉折腰洗》的“铁足”, 该“铁足”
墙厚度约1毫米。
B.龙泉窑址出土的残器的“铁足”。
2.
拍卖行图录中的图片,虽然清晰,特别是白色开片线及“铁
足”与实物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没有真实地反映出该洗光亮
如碧玉的釉色特征。
3. 笔者拿到实物后试拍了大量图片,由于该洗光亮度极高,
釉面反光太强,很难拍照,挑出几张稍好的贴出来。此图釉
色最接近实物釉色:此图釉色最接近实物釉色:
放大图:该传世龙泉哥窑洗 的“铁足”(厚度仅1毫米)两
边与釉层交界处可见黄色结晶样沁出物(缩釉露胎斑处也有
此现象),
而出土标本无此沁出物。 -------------
黑胎墨绿釉龙泉窑是龙泉窑的颠峰稀珍之作,存世量极少。
网上文摘:
石少华先生在论及龙泉窑釉色时是这样陈述的:“龙泉窑釉
色多变,同窑不同色,同器不同色。除了几种常见的釉色之
外,还有其他釉色,其中非常珍稀的是月白釉和墨绿釉,墨
绿,这是一种完全玻化的釉色,出现于南宋黑胎器上。墨绿
釉实际上是将淡绿色透明釉罩在黑色胎骨上,釉色在薄胎骨
的反衬下呈现墨绿色的,颜色深的有人称之为黑釉。墨绿釉
质的透明度较高,光亮莹澈,釉层中厚,釉面坚致细润„„
这种墨绿釉器产于龙泉大窑、溪口等窑场,传世器屈指可数”
(《龙泉青瓷赏析》第243页)。龙泉青瓷研究专家的论述,
说明了墨绿色釉器物的稀少和珍贵。因其珍稀,墨绿釉器物
一般的陶瓷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难得一见。
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造型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工艺精细,是珍贵的官用
陈设器,器物轮廓圆润有度,器物小但气度不凡,体现出高
雅凝重的神韵,各部分衔接自然,比例非常协调,超凡脱俗,
极具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审美理念,凝聚了龙泉青
瓷工艺技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二、胎质致密坚
硬。黑胎墨绿釉出现于南宋中晚期,正值龙泉青瓷的鼎盛时
期,胎料加工精细,黑胎青瓷的胎土加有大量的紫金土等高
铁原料,胎色呈铁黑、黑灰、深灰、紫黑等颜色,在胎色的
映衬下釉色凝重沉静。由于加工精细,胎泥质量很高,胎骨
很薄仍不变形,密度大孔隙小,黑胎器胎质是龙泉青瓷中最
好的,一般烧成温度很高。三、釉质如墨绿美玉。釉色呈墨
绿色,柔和淡雅,玉质感强,极显名贵高雅,釉层不薄不厚,
烧成温度高,已呈玻化状态,釉面光润细腻,平滑如镜,釉
光内蕴外发,釉质之美已达南宋龙泉青瓷之巅。该器物釉质
呈半透明状,釉面亮润光滑,通透凝润,釉光含蓄,故观察
墨绿色釉器物,给人的感觉是滋润深沉、幽光弥漫,叫人叹
为观止。四、时代工艺特征明显。墨绿釉青瓷采用垫具烧制,
足端露胎,垫具垫于器物的足端,烧成后圈足基本不留痕迹。
据石少华先生介绍,黑胎器底多数平坦,修胎精细且黑胎圈
足的胎釉交界的边缘处一般不显火石红色,在器物的腹部有
接胎痕迹,但修胎很精细,接缝经修整后多不显露痕迹,对
黑胎器物的器口,石少华先生的《龙泉青瓷赏析》第382页
是这样陈述的:“黑胎器利口较多,口沿的釉层较薄,呈紫
黑、灰黑、紫褐等色,开片常较其他部位细碎,有老化痕迹
或者轻度剥釉,手感稍涩”。
网上另文转摘:
“在2012年11月9日,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
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
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
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
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
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
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
如果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是指龙泉哥窑,那本龙泉哥窑洗
就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哥”,因为它是第一个被发现,
并第一个被公布的传世龙泉哥窑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