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桂林本7-32条【麻杏甘石汤】及麻黄汤医案研讨

1. 【7.32】当做是倒装句,顺句是「发汗若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7.32】发汗若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若下后」(宋本分成两条,下面的内容都一样,前面的内容,发汗后一条,下后一条,桂林把两条都放在一起,这是可以的),就是发过汗后,或用过下法后,不可以再用桂枝汤,这句话逻辑是完全不通,再下之后如果气会上冲,抗抵力还有作用,当然还是可以再用桂枝汤,用过下法之后,如果他还是一个表虚伤风的证,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说当用过汗法后,就不要再用麻黄剂,如果发过一次汗,病邪没有发干净,第二次发汗就用桂枝汤,所以【7.32】的逻辑是错的,一般的读《伤寒论》的,就把这条当做张仲景常用的倒装句的句法,就是发汗后或下后,有于以下这些证状,不可以用桂枝汤,整条变成「发汗若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

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是一个人经过汗法,或是下法之后,如果那个人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就不要再给桂枝汤了。

「…而喘」「喘而…」的这些条文,要稍为做一个连属,比如说「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闷」,是用麻黄汤,而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都有喘证,好几种以喘为主证的方子,跟麻杏甘石汤要如何分辨?

临床上要花心思。

2. 石膏、白朮跟苍朮都可以制衡麻黄的发汗功能

麻杏甘石汤的基本组合,麻黄可以把肺里的邪气逼出来,石膏可以清热,有了石膏,麻黄发汗的力道也不会太强,一般蛮可以把麻杏甘石汤当做标准的石膏麻黄的比例,用了半斤的石膏搭配上四两的麻黄,其实病人吃了几乎不会发汗,上次教白朮跟苍朮也有讲,朮如果多于麻黄多少比例,就不会发汗,石膏、白朮跟苍朮都可以制衡麻黄的发汗功能。

但是有一个情况下,它的制衡效果不会很明显,就是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里,石膏会发石膏的汗(阳明汗),麻黄会发麻黄的汗,大青龙汤虽然麻黄的发汗会受到石膏的制衡,但是说不定还是会出很多的汗,如果有里热,属于肌肉里面的阳明热,石膏会把它逼出来,大青龙汤的出汗,就不太看得出石膏麻黄互相牵制药性的作用。

3.麻杏甘石汤是干又热的肺,小青龙汤是湿冷的肺,小青龙石膏汤是又湿又热的

麻黄把邪气宣发出来,当然要加多一点的杏仁来肺能够降下去,如果这人的气是一直往上,呼吸变成很浅,好像能肺里变得很没有空间呼吸空气,这些都是喘证。当遇到这样好像吸气有困难的时候,张仲景的书就会加杏仁,我们就会知道说如果张仲景如果遇到咳嗽会用五味子,如果遇到喘,就会用杏仁,五味子跟半夏的药都可以调整到咳嗽的机能,就是可以镇定人的咳嗽的作用,杏仁在张仲景的药法是比较镇定喘的现象。

当然麻杏甘石汤临床的作用还不是这样,甘草二两炙,跟桂枝汤一样,稍微打个底,调和药味,订个中焦的方位。

麻杏甘石汤是一个肺里有热、热气闷在里面的状态,所以才会用到这样的药物组合,可是石膏跟杏仁到底是比较润一点药,所以麻杏甘石汤针对的肺部,一定是比较干燥的肺部,不像小青龙汤是面对的是一个比较湿的肺部。

而小青龙汤加石膏是面对一个水很多又很热的肺部,小青龙汤是又冷又湿的肺,麻杏甘石汤的肺是比较干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的是比较湿热的,是这样来分它的。

当遇到这样的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张仲景原文里,是把麻杏甘石汤当做一个定喘的方剂,临床上,小青龙汤也有喘、桂枝朴杏汤也有喘,麻杏甘石汤的主证也有喘,如果气喘的证状是由感冒引发的,这三个方如果用得对,效果会很好,相反而言,如果是一个气喘的体质,不是由受风受寒引发的气喘,就

要另外调气喘的体质,这三个常用气喘外感的方,如果遇到没什么理由发作的气喘,有时候就不一定那么有效。

我们要知道,每个汤证的主证结构,如果刚好合乎主证的结构,就会很有效,如果不合,张仲景的方,不但没有效,而且会让人受伤,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学习法,其实就是主证抓法,这好比说桂枝新加汤,病人往往出现在产后或是月经之后,营血比较虚的时候。

结果有一次助教跟我说:我有这个证,他说我打完篮球,出了一身汗,脉就很沉迟,身疼痛,可不可以用?

我听了也很有道理,就是因为出了大汗,身体肌肉腠理之的津液也有损失,也干掉了,身体不能补充津液上来,没有水来导气,逊络不通,于是身体就发痛,于是用桂枝新加汤,用人参生津液,用生姜把邪气逼出来,这样就可以做到它要做的事情,所以主要是抓住主证结构,病是怎么来的倒是不需要那么重视。

4. 麻杏甘石汤证的汗出是因肺热,皮毛想帮忙,但无汗有汗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

首先,一般的医者,看到这个方子用到四两的麻黄之多,就连麻黄汤也只用到三两麻黄,所以就会有人很疑惑「这样的人怎么会汗出?」,就是麻黄用那么多,就是要开汗孔,可是这人怎么可以流得出汗?

可是实际上麻杏甘石汤证的病人,多半是像张仲景说的这样流得出汗的,因为麻杏甘石汤是因为肺里有邪气,闷热在那边,肺主皮毛,肺感觉到闷热时,皮毛多

多少少会有点想出汗的感觉,皮毛想帮忙分担一点,帮忙散热,帮忙呼吸,这个时候,皮毛汗孔多半是开的,肺是闷住的,这个时候不等于麻黄汤证,麻黄汤证的喘是寒邪束住了皮毛,皮毛不开,所以这人会喘,麻杏甘石汤证不是那样束在体表了,是闷在肺里面,所以体表反而想要帮助肺,实行呼吸的机能,所以会排汗,麻杏甘石汤证无论有汗无汗都是可以用的,而且有汗的是常有的状态。

喘是张仲景标示这个汤证的主证,但是麻杏甘石汤证家常遇到,不一定是面临喘证,会比较觉得同样是咳嗽,小青龙汤的咳嗽是水比较多的咳嗽,就是呼噜呼噜的声音,麻杏甘石汤证是水比较少的,就是像博美狗或吉娃娃狗叫的声音,很清脆的干咳声,其实小青龙汤也好,麻杏甘石汤也好,同学学了以后,会觉得很方便,因为人感冒咳嗽是有习惯性的,讲白一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如果家中父母是小青龙汤证的体质,每次感冒咳嗽都是小青龙汤证;如果是麻杏甘石汤证的体质,每次感冒几乎都是麻杏甘石汤证,所以如果可以记得家中听过的咳嗽声,就可以先把药买好放着,有机会就可以用得到。

5. 麻杏甘石汤是的石膏是清肺热,大青龙汤的石膏是清肌肉里的热

「无大热者」,这么多的石膏,病人应该身体内有大热,偏偏麻杏甘石汤证是一个不一定有大热的现象,因为麻杏甘石汤或许是肺在热,或许肺热到都发炎,同学要晓得肺是一个「比热」非常低的脏,如果是一个烧到90度的肉丸,叫你拿一定会烫伤,可是如果是烧到90度的肉松叫你拿,是不是就敢拿?

因为没什么密度,比热很低,拿一下手挥一挥,还不见得被烫到,所以肺是这样松松的一团,所以不管肺热到什么程度,全身其它的地方不一定会明显感觉到高

烧,会觉得胸口热烘烘的,人有点燥热,一个肺在烧的情况,这人不一定变成体温很高,所以「无大热」是一个可以标示麻杏甘石汤证的主证的蛮好标示法,但也只能说「蛮好」,因为如果你的麻杏甘石汤证,是比较严重的肺在发炎,或是民初时的白喉,那种很严重的发炎现象,人可能会高烧,所以万一是有烧的时候,麻杏甘石汤还是可以用。

但如果以张仲景的辨证学来说,如果病人「汗出而喘,有大热」听起来是白虎汤证,又出大汗又有高烧,就不是麻杏甘石汤证了。

所以「无大热」在意思上是指「只是肺在热」,而它产生的热度就不是像阳明区块那么严重,柯琴,《伤寒来苏集》的作者,说:这条文一定有问题,一定要改成「有大热、不汗出」,这样的喘才合乎用麻黄、石膏。

他这样写就是误把麻杏甘石汤看成是大青龙汤了,因为大青龙汤是外面有寒邪束住皮肤,用麻黄开掉束住皮肤的寒气,里面有肌肉发烧的热,所以要用石膏清掉肌肉的热。

但是麻杏甘石汤跟大青龙汤的状况是不一样的,麻杏甘石汤是邪气在肺里,热气在肺里,所以用这些药,把肺里的邪气开掉,帮肺降温,这样就完成麻杏甘石汤的药物要做的事情。

6. 麻杏甘石汤的煮法及科中用法及注意事项

麻杏甘石汤的煮法是用水七碗,先煮麻黄去掉两碗,如果一般中药房买的麻黄都已经泡过或煮过一次了,如果要完全照张仲景的煮法,就用五碗水煮起,煮掉两

麻黄升麻汤随笔

麻黄升麻汤随笔 一、原文助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 二、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 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本方以发越内陷郁热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而病解。故此为表里不和,上热下寒的治剂。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四、医案选例 案一,谢某,男,38岁。初诊于1989年5月6日。 素患肺结核,常服抗结核药,病情控制平稳。上周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咽部溃疡而有脓点,服抗生素后,咽痛好转,但增泻痢频作,日三四行,肠鸣腹痛,而手足厥冷,胸闷咳嗽,痰黄量多,舌淡边红苔薄腻,脉寸浮滑,尺迟无力。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虚实互呈。选用麻黄升麻汤。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199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后。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精深中医常用方剂解析汇报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柴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 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环球中医药2015年8月第8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15,Vol.8,No.8957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830011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王玉龙(硕士研究生)二张焕二王娅妮二刘秋燕二吕光耀)];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吕光耀);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实验室(吕光耀)作者简介:王玉龙(1988-),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脑血管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三E?mail:410783961@https://www.doczj.com/doc/d713646551.html, 通讯作者:吕光耀(197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三E?mail:sontse@https://www.doczj.com/doc/d713646551.html,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王玉龙 张焕 王娅妮 刘秋燕 吕光耀 【摘要】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剂当中,与不同药物配伍,其功效和治疗作用亦各异三本文从发汗解表以治疗伤寒表证;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治疗各种咳喘证;利水消肿以治疗水肿证;温散寒邪治疗经脉诸证;解表散邪治疗风疹瘙痒等皮肤病五个方面论述了麻黄在方剂中的功效及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三 【关键词】 麻黄; 功效; 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8.017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微苦,主归肺二膀胱经,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消肿利尿,还可祛风止痒,温 经散邪三李时珍[1]言: 麻黄苦温无毒三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却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通腠理,解肌,泻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三”麻黄中空而浮,长于升散,其气微香, 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三主治伤寒表证二咳嗽气喘二风水 水肿二小便不利二风湿痹痛二阴疽痰核二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 痒等三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含有生物碱类二黄酮类二挥发油二多 糖二酚酸类等多种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血压二利尿二 平喘二发汗二兴奋中枢二抗凝血二抗病毒和抗癌二免疫抑制二抗 氧化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二心血管系统二平滑肌等具有广泛的 作用[2?3]三现将麻黄的功效及其在方剂中的配伍二治疗意义阐述如下三1 发汗解表治疗伤寒表证麻黄性温气薄,轻扬发散而猛烈,气轻浮,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启毛窍,散寒邪,入太阳少阴经,可发汗解表,散太阳寒邪三陶弘景誉称其为 伤寒发表之第一药”三张璐言麻黄[4] 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泻寒实”三汪昂言麻黄[5] 入足太阳,兼走手少阴二阳明而为肺家专药三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二卫中风热”三1.1 发散风寒,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发汗散寒,解卫气之闭郁为君,与透营达卫之桂枝相须为用,使发汗之力倍增三缪希雍[6]言: 麻黄轻扬发散,故专治风寒之邪在表三”如麻黄汤中,麻黄常与桂枝配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三柯琴[7]称麻黄汤 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 麻黄二桂枝,即汤也之源也”[8]三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常用组合,正如‘本草纲目“载: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三”此乃相须配伍典范三柯韵伯[7]赞其: 为卫分驱风散寒第一品药三然必籍桂枝入心通血脉,出营中汗,而卫分之邪乃得尽去而不留三”现代研究发现,麻黄与桂枝配伍时,吸收过程加速,起效时间缩短,可迅速有效地增强发汗作用[9]三赵云生等[10]研究发现麻黄多糖是麻黄具有发汗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三侯小双等[11]通过实验证实麻桂相须配伍发汗作用增强三 1.2 解表清里,治疗风寒外束里有郁热证 李时珍[1]称: 麻黄汤虽治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 经火郁之药也三”麻黄辛散开通,其发汗解表力峻,但单用表 虽解而里热不除,故风寒外束,里热内郁证,多与石膏二知母二 黄芩等清热除烦之品合用,以获解表清里之效,体现 火郁 发之”之意三麻黄为肺经专药,开皮毛二宣肺气三麻杏甘石 汤中,麻黄与辛甘大寒之石膏配伍,石膏借麻黄入肺以清肺 热三大量石膏清热宣肺,麻黄解表祛邪,使邪从外来,又从外 出;大青龙汤中,石膏清热除烦,借麻黄发散之力发越被寒邪 郁闭之阳气;麻黄升麻汤中,重用麻黄宣肺郁热,升麻利咽, 助麻黄宣发郁火,二药伍用,共达升阳散火之功三‘宣明论 方“之防风通圣散二‘外台秘要“之石膏汤及现代的感冒退热 方等,都是这一应用形式的发展三刘静等[12]分析 核心药 组”麻黄二石膏在方剂配伍中主要起到发散郁热二宣肺平喘二 发越水气二发汗除烦等作用三 1.3 助阳解表,治疗阳虚外感证 王好古[8]言麻黄: 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三”素体阳 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麻黄常与温里之附子二肉桂等同用三 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温少阴之经,麻 黄发汗解表,开腠散邪为君,附子温肾助阳,麻附配伍于扶阳 中促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可收温中解表之功,取表里兼 治之法也三麻黄附子甘草汤二再造散二麻桂饮等均可体现此

方剂故事大柴胡汤-推荐下载

医案故事——大柴胡汤 经方也有猛将军,大柴胡汤至稳妥 刘渡舟医案:某女工,患心下坚满,短气胸闷,须太息后而舒。心烦恶心。曾多次服用舒肝调胃之药,但效果不明显。舌边红,脉沉弦有力。 此因肝胆气郁,日久化火,兼挟痰饮所致,非大柴胡汤不能克之。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6克白芍9克大黄6克大枣7枚药成后分温三服,尽剂后则坚满诸证皆消。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病机 六经:太阴病[病性:虚寒(或寒湿);病位:里(中焦之脾)]方证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病症 以“脉缓弱,舌淡苔白,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为主症。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无双。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金匮方,草桂枳实枣黄姜;腹满发热大便滞,速投此剂莫仿徨。 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与之相媲美。我常以本方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是虚证而予补法。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当然在肝胆疾病出现黄疸时也是传统的利胆药。不过此时芍药当用赤芍,且量也要大一些。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方证研究的毕业论文。他把古今运用大柴胡汤的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临床运用以肝、胆、胰感染性疾病最为突出。我也曾经以此方治疗多例胆囊炎,如杨某,女,36岁,2002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

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升麻汤辨证加减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4%与参照组71.4%比较,2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标签: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麻黄升麻汤;临床效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其往往会伴随内脏淤血的现象,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以往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选择促胃肠蠕动的药物等对患者不良症状进行改善,但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1],此种治疗方案效果一般,且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中医对本病则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参照组男17例,女11例,患者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73.6±4.6)岁。其中支气管扩张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肺气肿9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患者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74.2±4.5)岁。其中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肺气肿8例。在自然资料比较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强心、控制感染、平喘、解痉等。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升麻汤辨证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如下:桂枝、茯苓、苏子、知母各取12 g,当归、炒黄芩、炒白术、制玉竹、炒白芍、天冬各取15 g,升麻、炙甘草、干姜、石膏各取10 g,炙麻黄、丹参分别取8 g、20 g。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个疗程为5剂。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显示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基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由柴胡、黄芩、半夏、枳实、芍药、大黄、生姜、大枣组成。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1、大柴胡汤“方-证”关系研究 1.1大柴胡汤对少阳阳明合证研究 大柴胡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属于中医“腹痛”、“心下急”、“呕吐”等范畴。其发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阻滞,脉络瘀阻,邪毒内生,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故选用大柴胡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 大鼠实验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2.5%戊巴比妥钠(0.1 mL/100 g)腹腔内注射麻醉,腹部正中切口进腹,于胆胰管肝门水平用无损伤血管夹暂时夹闭,经十二指肠侧壁逆行胆胰管穿刺,按0.15 mL/100 g体重剂量匀速注射5%牛磺胆酸钠,10 min后去除血管夹和穿刺针,缝合十二指肠穿刺孔,连续缝合腹壁,制成ANP模型。大柴胡汤组制模前48 h、24 h、2 h分别用大柴胡汤2mL灌胃,制模方法同ANP组。假手术组开腹后只轻轻翻动十二指肠及胰腺。大鼠造模后于3 h、6 h、12 h分批处死,每个时间点每组处死6只。记录腹水量,测定血清淀粉酶,HE染色观察胰腺、肺、肠壁组织病理改变;按Schmidt方法对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严重度评分。伊文思蓝(EB)染料血管外渗法检测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 1.2大柴胡汤对胆囊炎豚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

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 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根。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参考麻黄加术汤)【转归及处理】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或服热粥,以助药力。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李翰卿目录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着。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数据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 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它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澄空按语:李翰卿先生熟读伤寒,彻其大意,证之临床,行之有效,激励后生用简易经方普度众生。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桂枝汤方第一

麻黄加术汤寒湿症

麻黄加术汤 《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桂枝6克、炙甘草3克、白术12克、麻黄9克、杏仁6克。 [用法]水煎温服,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怯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讧。身体烦疼,无汗等。 [本方点滴]本方即麻黄汤加白术组成。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方中配白术健脾燥湿,白术配()麻黄能尽去表里之湿。白术不像羌活只怯表湿,白术能健脾运湿,所以白术即治表又治本。 [应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麻黄6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炙甘草3克 [简单记法]方名四味药 [用法]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疼者。发热,日晡(下午3—5时)所剧者。 [本方点滴]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怯湿。麻黄杏仁宣降肺气,开启上方肺闸门,通调水道,使湿邪从下()而出。薏苡仁利湿且清利,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荨麻疹、银屑病等。 麻黄汤 《伤寒全生集》 [药物组成]桂枝、川芎、防风、羌活、炙甘草(甜草)、麻黄、杏仁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温发汗,疏风止痛。 [主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腰背项强拘急,发热如灼,恶寒无汗,脉浮紧。 《伤寒全生集》麻黄汤与《伤寒论》麻黄汤有何异同? 共同点: 共有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二方均可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不同点: 主治:《全生集》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较《伤寒论》麻黄汤为重。表现为发热如火炽,头痛如斧劈等。

组成功效:《全生集》麻黄汤视为《伤寒论》麻黄汤加防风、羌活、川芎组成。加防风、羌活增强发汗解表功能。川芎与羌活善治头痛,又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其中川芎善治头顶疼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后脑连项痛,防风以加强疏风止痛之效。 大青龙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桂枝6克、石膏18克、麻黄12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3克 [寓意记法]桂草食黄杏、生枣。 [原方对照]桂草石黄杏、生枣。 [说明]桂,姓;桂草,寓一姓名。 [用法]水煎服,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表实证,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汗闭,烦躁,口渴,脉浮紧。《伤寒论》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加术汤 【方药】麻黄三两(去节)(9克)桂枝二两(去皮)(6克)甘草一两(炙)(3克)杏仁七十个(去皮尖)(9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原文】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 【解说】本文主治寒湿在表之证。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以“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存,是故不愈也。”惟用麻黄加术汤寒湿并去,表里同治。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寒湿。湿邪盛者,可易白术为苍术。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 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运用】 一、外感寒湿 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处方: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连投2剂,诸症悉平而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2年版)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讲课稿

《金匮要略》方剂歌 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4、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14、甘草泻心汤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17、升麻鳖甲汤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麻黄升麻汤随笔终审稿)

麻黄升麻汤随笔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麻黄升麻汤随笔 一、原文助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 【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二、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 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本方以发越内陷郁热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而病解。故此为表里不和,上热下寒的治剂。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四、医案选例 案一,谢某,男,38岁。初诊于1989年5月6日。 素患肺结核,常服抗结核药,病情控制平稳。上周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咽部溃疡而有脓点,服抗生素后,咽痛好转,但增泻痢频作,日三四行,肠鸣腹痛,而手足厥冷,胸闷咳嗽,痰黄量多,舌淡边红苔薄腻,脉寸浮滑,尺迟无力。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虚实互呈。选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随笔解析

麻黄升麻汤随笔解析 麻黄升麻汤随笔 一、原文助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 【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 二、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 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

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本方以发越内陷郁热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而病解。 故此为表里不和,上热下寒的治剂。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四、医案选例 案一,谢某,男,38岁。初诊于1989年5月6日。素患肺结核,常服抗结核药,病情控制平稳。上周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咽部溃疡而有脓点,服抗生素后,咽痛好转,但增泻痢频作,日三四行,肠鸣腹痛,而手足厥冷,胸闷咳嗽,痰黄量多,舌淡边红苔薄腻,脉寸浮滑,尺迟无力。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虚实互呈。选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8克,升麻4克,白芍、天冬、黄芩、知母、生石膏、玉竹、当归各2克,干姜、桂枝、白术、茯苓各4克,炙甘草2克。 上方服用3剂,咽痛止,咳嗽轻,胸满除,腹泻减少,腹痛止,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病愈。(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9) 案二,高某,男,38岁,农民。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曾因潮热盗汗,经拍诊断为肺结核。今感冒10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