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与提喻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比喻、借代,你分得清吗?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赶紧来看!表现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0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0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0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 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做些比较。
1.转喻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 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玉邻里攀比而负债。
(Joneses :neighbors 用“琼斯家”指代“邻里”)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 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Ford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 用品牌名指代实物)(2)根据实物名称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 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用“钱”指代“有钱人”)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听到过往的飞机声。
小学语文比喻、借代、设问等8种常用修辞方法讲解,收藏给孩学习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我们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收藏、学习!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are ways of making our language figurative. When we use words in other than their ordinary or literal sense to lend force to an idea, to heighten effect, or to create suggestive imagery, we are said to be speaking or writing figuratively. Now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 common forms of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
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1)Simile:(明喻)I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特性)in common. 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as, as if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Simile 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其本体和喻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
英语 simile 的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仿佛"等。
英文修辞手法介绍英文修辞手法介绍1. 平行(Parallelism)在句子结构中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以及使用短语或从句来表达相似的想法。
例如:"I would rather be a meteor, something, every, every which way, all the way, bright, across the sky, every day, than just a grain of sand, lying there, shining for one day."2. 反复(Repetition)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短语来强调某个想法或情感。
例如:"I am not a princess, I am not a slave, I am not a victim, andI am not a quitter."3. 押韵(Rhyme)在词语的末尾使用相似的音韵来组织它们。
例如:"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we go together, in the circle of life."4. 头韵(Alliteration)在词语的开头使用相似的音韵来组织它们。
例如:"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5. 隐喻(Metaphor)使用一个比较或类比来说明一个抽象概念或想法。
例如:"He is a lion in battle."6. 明喻(Simile)使用像“像”或“如同”这样的词语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She sings like a bird."7. 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使用一个问题来表达一个陈述或观点,而不是提出真正的问题。
Figure of Speech【整理自PPT】1。
Simile 明喻❖是比喻的一种,是对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且常带有比喻词,如:❖ Like/ seem / be something of / as /resemble/ comparable to /similar to / akin to/ be analogous to❖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Robert Burns)2。
Metaphor 暗喻❖对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所不同的是在形式上,暗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多通过Be 动词来联系.省掉比喻词.❖明喻:Life is like an unexplored river,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great beauty and dangerous surprises .❖暗喻: Life is an unexplored river,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great beauty, and dangerous surprises。
3. Personification 拟人❖本质上是一种暗喻,其特点是赋予非人类范畴的东西一些人的特征.❖The forest held its breath, and the trees seemed to listern intently.❖The sun kissed the green fields。
The thirsty desert drank up the water。
4。
Metonymy 借代/换喻❖是通过借用与某种事物密切相关的东西来表示该事物。
例如用单词word 来表示话语或者消息news,用硬币penny来表示钱 money。
❖Word com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send a pair of giant pandas to the United States。
比喻和借代的区别举例一、意思不同1、借代:修辞格的一种。
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2、比喻:(1)修辞格的一种。
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
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2)比方。
二、出处不同1、借代: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譬如这里闹鑊铎,把似书房里睡取一觉。
”凌景埏校注:“借代,这里是与其的意思。
”2、比喻: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二:“你的比喻不对!男人是不能够拿花来比的。
”三、侧重点不同1、借代:是指用借体代本体,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
2、比喻:是指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比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四、典型古诗事例借代: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用“朱门”借贷显贵之家,豪门望族。
释义:显贵之家内飘出酒肉的香气,而路边却有冻死的穷人。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用“缙绅”借代做官的人,达官贵人。
释义: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以“管”“弦”代指管乐器、弦乐器,进而借代音乐。
释义: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比喻: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2、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注:连用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快。
高考必备的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论马来语颜色词语中的隐喻和转喻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的马来语,由于受到多种外来语言的影响,词汇极为丰富。
颜色词作为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各方面反映了其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隐喻和转喻这两种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极大地扩展了马来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和转喻理论在马来语颜色词语义扩展中的应用,希望对跨文化的语言教学以及从类型学视角进行的跨语言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马来语颜色词隐喻转喻一、引言马来语是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分支下的一种语言。
从14世纪开始,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多数马来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人将一种叫作“Jawi”的改良阿拉伯字母作为马来文字。
19世纪殖民地时期,英国占领了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地,英国殖民者将马来文拉丁化,印度尼西亚被荷兰占领,印尼文也被荷兰人进行了拉丁化改造,因此马来文和印尼文除了在拼写上有些区别之外,其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广义上讲,有人认为马来西亚语和印尼语同属于马来语。
马来语除受印度尼西亚各族语言的影响外,还吸收了华、英、荷、印等外来语的丰富词汇,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现代语言。
目前,世界上以马来语为母语的人有将近3亿。
颜色词是语言词汇中极为独特的一部分,它是反映各种波长光谱的物理概念,也包含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认知语言学的两大重要理论——隐喻和转喻,在颜色词语义扩展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探讨马来语颜色词语义扩展中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希望能对跨文化语言教学以及类型学语言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二、雅各布森的隐喻、转喻机制首次使用并阐释隐喻和转喻这一对重要概念的语言学家是雅各布森,他在著作《隐喻和转喻的两极》中对这两大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
自此,隐喻和转喻这两大理论就被当作两种重要的修辞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种语言研究。
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将具体概念比喻成抽象概念,或将具体概念比喻成类属概念的一种修辞手法。
Synecdoche (提喻)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part is used for the whole, the whole for a part, the specific for the general, the general for the specific, or the material for the thing from which it is made. 一种修辞方法,以局部代表整体(如用手代表水手),以整体代表局部(如用法律代表警官),以特殊代表一般(如用直柄剃刀代表杀人者),以一般代表特殊(如用贼代表扒手),或用原材料代表用该材料制造的东西(如用钢代表剑)
Example: lend me your ears (give me your attention).
He saw some new faces in the classroom.
A fleet of ten sails \ To earn one’s bread \ To count heads
Many hands provide great strength.
The poor man had twelve mouths to feed.
Lend me your ears. ( give me your attention.)
Metonymy(借代)换喻,转喻: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word or phrase is substituted for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as in the use of “ Washingt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r of “the sword” for “military power”.
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
Example:bowing to the sceptered isle. (Great Britain)
Young people should have more respect for gray hairs. (old people)
The kettle is boiling. (water in the kettle)
He took to the bottle.他爱上了喝酒。
(wine in the bottle)
I’m reading Lu Xun. ( Lu Xun’s works)
He’s listening to Beethoven. (Beethoven’s works)
He is booked out for the whole season.他这个季演出的票全订出去了。
(the tickets for his concerts)
When she entered high school, she would wear a wardrobe that no one else would be able to match.当她上中学时,她所穿的衣服任何一个人都没法比。
They will resort to the sword if the negotiation does no work.
She is the first violin in the band.她是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
Both are figures of speech used in rhetoric. They’re not the same thing, though metonymy is often interpreted so widely that synecdoche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of it.
As for Synecdoche, You use this when you speak of a part of something but mean the whole thing. When Patrick O’Brian has Captain Jack Aubrey tell his first lieutenant(陆军中尉)to “let the hands go to dinner” he’s employing synecdo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