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借喻和借代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修辞方法辨析】借代与借喻借代与借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从概念上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一般以特征代本体,或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等等。
譬如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中将粜米的农民称为“旧毡毛朋友”,这是借用他们头上戴的来代替其称呼,就属于借代修辞方法。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它不像明喻那样说“甲像乙”,也不像暗喻那样说“甲是乙”,而是根据两者相似点,直接把甲说成乙,以乙喻甲,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
譬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直接用“草”来比喻旧社会给予他的是粗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贡献的人们的却是像“牛奶、血”那样”的“精品”。
这比直说更通俗、形象而又幽默、风趣。
因为借代与借喻都是直接以此代彼,不出现本体,因此容易混淆,难以分清。
其实两者由明显区别:一是构成的基础不同。
借代是借用与本体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借体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异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是借用与本体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本体与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譬如:1、他和一群红领巾在一起唱歌。
2、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
第一句用“红领巾”直接代替少先队员,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这是借代。
第二句以“祖国的花朵”比喻少年儿童,这是是借喻。
有人说,借代侧重于相关性,借喻侧重于相似性,这种说法确有道理。
二是两者的作用也不同。
借代在句中的作用重在称代,借喻在句中的作用重在说明或描写。
如上文例子中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并无比喻之意,其作用只是以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
而借喻虽然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但其作用重在比喻。
如同第二句中用“花朵”来比喻少年儿童,主要是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三是变换方式不同。
因为借喻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能改成明喻。
譬如上文例句“他在辛勤培育祖国的花朵”,可改为“他在辛勤培育像花朵一样的儿童”。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介绍借喻和借代都是语文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又部分的学会说呢过总是分不清楚两者的区别,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借代和借喻的区别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
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
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
“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
“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
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
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
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
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例子
借代与借喻都是修辞手法,用一个词或短语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来表
达特定的意义。
它们的区别在于,借代是通过转换词义或词性来实现,而借喻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借代:
- 阿姨年过花甲,每天依靠“德州扑克”来打发时间。
这里的“德州
扑克”用来代指扑克牌游戏。
- 他一直沉浸在“江湖”的世界,很少与外界接触。
这里的“江湖”
指代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
2. 借喻:
- 她是我生活中的太阳,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这里用“太阳”比
喻她给我的帮助和快乐。
- 这个城市是一只沉睡的巨兽,一觉醒来将会焕发无限的活力。
这里
用“沉睡的巨兽”比喻城市潜力巨大,等待发展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使用应该符合语境,并且在写作中要适
度使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借喻与借代区别指导区别借喻与借代,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借代是用一小部分代整体,例如操场有一群红领巾,红领巾为借代,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第一,以事物的特征、属性代替该事物。
如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中的“芳菲”即指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第二,以部分代全体。
也就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代指该事物。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鳞”,是鱼的特征,这里代指鱼。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其中“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个船。
第三,以人物生理特征或标志代人物比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
黄发,这里指代老人。
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又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专用名称代通用名称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其中“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
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女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比较特殊。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借代和借喻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
记住是相关性,部分可以代替整体,特征可以代替事物。
比如: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
不能说少年队员象红领巾。
再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是借代,用“枪杆子”来代替“武装斗争”。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喻中的喻体和本体具有相似性,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两者不同类,借喻可以改成明喻,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中的本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 而借代中的本体和代体可以是同类事物。
借代则不能改。
借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借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孤帆一片日边来。
如何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两种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形象力。
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详细探讨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首先,借喻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借喻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像……”或“如同……”等引导,将一个实际物体或概念取代为另一个具体的事物,以达到修辞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他的嗓子像磨损的铜铃,发出低沉而嘶哑的声音。
”这句话中,将个人的嗓子与磨损的铜铃进行比较,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嗓子发出的声音。
而借代与借喻不同,它是通过将一个代名词或名词用来代替或象征一个相关的事物。
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简化或强调表达。
例如,“他是我的朋友,他总是为了别人的幸福而付出。
”这句话中,代名词“他”代表了前文中提到的“我的朋友”,以避免重复提到。
总之,借喻和借代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借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加深表达的意义和意境,而借代则是通过简洁的代名词或名词来简化和加强表达。
在实际应用中,借喻和借代常常结合使用,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境。
只有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如何区分借代和借喻借代和借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两种,用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虽然在表达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在使用方法和含义上存在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借代和借喻的定义、区别和例子,并提供一些判断和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指导。
首先,借代指的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句子或形象来取代该事物的说法。
通常,借代表达的是一种间接的、隐晦的说法,通过间接地指代来表达被指代事物的特点、特征或情感。
借代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能够使文本更富有诗意、情感和神秘感。
借代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为曲折、迷离,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明月”作为借代手法,代指夜空中的月亮,但由于是用“床前明月光”的说法来间接指代夜空中的月亮,使诗句更具诗意和神秘感。
与此相比,借喻是运用一种事物或概念来比拟表达另一种事物。
借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和象征性的比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加读者的体验感。
该修辞手法常用于描写、说明和比较中,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交流和写作中。
借喻的使用可以使得表达更贴切、生动。
例如,我们常用“狮子般勇敢”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勇敢,此处的“狮子”即为借喻,用来比喻人的勇敢性格,增加了描述的形象感。
在区分借代和借喻时,最关键的区别是指代关系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借代通常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示所要表达的事物,通过其他事物或词语来间接指代,它是一种词义上的替换。
而借喻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直接拿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是一种形象上的比拟。
此外,借代多用于文学作品,语言更加曲折、含蓄,适用于诗歌和叙事等文学形式。
而借喻更常用于日常的交流和写作中,可以非常贴近生活,并且更加直观形象。
在实际运用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表达目的和语境来选择借代还是借喻。
借代适用于那些需要引起读者联想、开启想象力,并且增加诗意和神秘感的场景。
而借喻适用于需要生动形象地比喻、直接表达特点和情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
区别借喻和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
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例如: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这两个例句,第(1)句中的“三座大山”与其所代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具有“压迫”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而第(2)句中的“红领巾”与其所代替的少先队员之间是戴与被戴的关系,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又如:
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这一句中的“尖鼻子”是指长着尖鼻子的人,部分代整体,二者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而“豆芽菜”代替的是体质弱的象豆芽菜一样的人,二者具有相似性,所以是借喻。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是借喻,还是借代:
(1)孤帆一片日边来。
(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
(5)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6)旌旗十万斩阎罗。
{附答案}
(1)借代(2)借喻(3)借代(4)借喻(5)借代
(6)“旌旗”为借代;“阎罗”为借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
例子(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
例子(3):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温庭筠
(以「帆」借代帆船。
)
例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潜
(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
例子(5):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以「白衣天使」借代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