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三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在16到17世纪间,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通常称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他们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矛盾,对理想社会制度作了空想的描写。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在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进入第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的准备相联系,其主要代表有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他们认为,应当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本身,他们要求建立完全平等的共产主义体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于是他们设想通过普遍平均的办法来消灭阶级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因此他们的学说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点。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著作已经不是像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单纯地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也不是像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那样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他们不仅相当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而且还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设想未来社会,并作了广泛的社会实验。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马布利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法国伯爵,是19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著名百科全书派学者让·勒朗·达朗贝尔的学生。他爱好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神学和封建制度采取批判态度。13岁时,他曾拒绝参加宗教仪式。 圣西门一生写了许多著作,1802年,写了《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1808年发表的《19世纪科学著作导论》,比较详尽地发挥了处女作中的基本思想。1813年写的《人类科学概论》和《万有引力》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规律性的见解。1817年以后的著作《论财产和法制》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圣西门又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著作,如《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从哲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但直到1825年4月发表《新基督教》这部圣西门最后的著作,才标志着他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厦的完成。马克思说:圣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一、写作背景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领袖拉法格的请求,将《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改写而成的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它的写作背景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从总体上看,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已经由它的上升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开始向它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提到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聚集和团结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广泛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确立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核心,而要建立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武装,重在思想建党。这是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的大的历史背景。 从具体国家建党情况看,在欧美各国中最早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它的成立,促进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德国的统治阶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反动政府一方面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企图宣传一些庸俗的折中主义,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影响,而从德国党本身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又受来自工人运动内部的拉萨尔派机会主义的影响。这时,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杜林以社会主义的“改革家”面貌出现,他拼凑了一套所谓包罗万象的“终极的真理”和最终形式的理论体系,企图以其假社会主义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从而瓦解工人运动。为了批判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保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写下了《反杜林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清算和批判,同时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法国工人党是在工会活动的基础上建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比较混杂。除了马克思主义者外,还有其他机会主义者也打着社会主义招牌,混入革命队伍,散布各种错误思想。为了帮助法国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成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帮助它同无政府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堕落为宗派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划清界限,在《反杜林论》发表两年之后,恩格斯应拉法格的请求从《反杜林论》中抽出三章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于1880年分期刊登在《社会主义评论》第3—5期上,原名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版德文版单行本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的发表,在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以后,其思想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数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名字,传颂着很多不朽篇章,留下了众多动人的故事。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像一群灿烂的新星呈现在人类思想史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杰拉德?温斯坦莱等人。他们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幻想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天资聪颖,14岁时就到牛津大学深造。在大学里,莫尔阅读了大量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最喜欢读的书。大学毕业后,他很快成为出色的律师和知名的议员,还担任过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但他没有满足于锦绣仕途和荣华富贵,而是致力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他亲眼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深有感触,这引起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当时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韦斯甫契的游记风靡整个欧洲,他在游记中说,在巴西南纬18度的地方留下了24个人,在那里安家落户。莫尔遂决定假借24个人中的一位,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于是写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莫尔在书中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他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致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1535年7月7日,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任英国教会的首领被判死刑。有人规劝莫尔悔过,他回答说:“自由的代价的确很高,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在走向刑场时,他从容告别家人,面无惧色,一路谈笑风生;临刑前,他对刽子手说:“我的脖颈短,好好地瞄准,不要出丑。”莫尔被杀害后,其头颅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空想社会主义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提纲(必背知识)第一课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探究与共享答案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提 工人运动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 基础 揭示了 (1)◆★★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 ★★探究与共享及答案(教材P11) 提示: 学生要善于抓关键词,提炼观点。 ①“文学语言”“批判” 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手工工场时期)空想社会主

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②“摆脱幻想”“法律条文”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人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 ③“积极合理的设想”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2)◆★★为什么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探究与共享及答案(教材P12) 失败的基本原因: ①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是从“人类理性”“永恒正义”等原则出发,面不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出发。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把无产阶级当作“同情的对象,面不了解其真正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看不到他们是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力量,因而把实现理思社会的希望者托在个别能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上。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们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拒绝一切革命行动,幻想通过宜传示范、向统治者呼吁等和平途轻、实现他们的社会改革方案。 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是空想的根本原因)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上的缺陷是由唯心史观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局限性造成的。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法国还没有大机器工业,英国尚未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同时,无产阶级也刚刚从劳动群众中分离出来,尚无能力采取独立的行动。既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了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的学说只能是空想。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4)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4)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编辑:卢立臻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间和标志;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学会使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畴,综合分析探究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学社会主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内容。 难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说明: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方能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理解其科学性、实践性,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和英国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的材料导入。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 提问:为什么人们选马克思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学习完本课后请你讲一讲原因。 本环节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60年代,回荡在英伦三岛上空的机器轰鸣声,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回忆第11课内容。图片展示: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的对比。 提问:工业革命在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具有怎样的消极影响?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工业革命使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工人的遭遇更加悲惨;另一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与发展。 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19世纪工人与资产阶级生活状况。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复习上一课的内容。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提问:当工人斗争的逐渐兴起时,欧洲一些国家制定了哪些措施? 欧洲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篇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 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我们从摩莱里的

《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巴贝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刚刚建立的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把革命实践同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结合起来。但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普遍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 最后,在十九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前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社会原理的探索成果,丰富了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把其推进到最高阶段。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着的学说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无产阶级和贫苦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要求的反映。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本书是1880 年由《反杜林论》中的《概论》和第三篇的第一、二章改编而成的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它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在1880 年给该书写的《法文版导言》中称它是《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批判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杜林提出系统的假社会主义理论和和改革社会的实践计划,攻击和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他打着革命的旗号,披着科学的外衣,在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几乎都成了他的信徒,甚至连党的领导人倍倍尔也受其迷惑。杜林还同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勾结妄图分裂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另组新党。杜林的反动理论学说在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给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团结统一,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抽出两年时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同时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使之成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作为一部“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 《反杜林论》问世两年后,恩格斯将其中的若干章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反击法国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进攻,帮助法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该书不仅推动了法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而且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中广泛流传。在短短的10 年间就译成欧洲10 多种文字,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很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它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有重大作用。 二、中心思想 本文批判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第一次以论战的形式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矛盾方法,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全面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三、内容讲解 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线索,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全文共3 章。 一 第一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本章共28 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理论来源,(第 1 段) 1 、科学社会主义(即现代社会主义),从其内容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进行考察的结果。 2 、科学社会主义就其思想理论来源来说,是从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材料出发的,批判地吸取了它们的合理内容。按照恩格斯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中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能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635 页)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2019年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2019年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篇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主张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和揭露的基础上,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观点。 第一,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莫尔提出,未来社会应实行财产公有,大家都热心于公事,“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都富裕”。康帕内拉提出,未来社会要实行绝对的公有制,没有阶级的区分,没有贫富的对立,由贫富对立而引起的一切恶习也都不再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和少数人发财、多数人贫困已成为过去。梅叶提出,人人生而平等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就是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的社会平等。欧文认为,私有制、宗教和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和祸害,其中最主要的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是隔阂、仇视、欺骗、敲诈、卖淫等各种丑恶现象的根源,也“是各国的一切阶级之间的纷争的永久根源”。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私有制的主张,但对私有制带来的弊端和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第二,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合理分配。莫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贫富两极对立,“一面穷困不堪,一面又奢侈无度”。欧文通过对资本主义企业赢利的计算,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巨量财富,大部分落入了资本家的私囊,造成了工人阶级挨饿受冻,日益贫困。欧文痛斥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是“知识与无知的结合,富贵与贫困的结合,奢侈与忍辱受苦的结合”。欧文认为,资产阶级政府是掠夺、暴虐和欺骗的集合体,它使用暴力和欺骗手段“掠夺和折磨生产阶级,并为他们制造低劣、有害和罪恶的条件”;它经常宣称“保证人民得到持久的福利”,实际上是空话。针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思想。圣西门提出,“要各按其能,各按其劳”。这已经隐约反映出他对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猜测。傅立叶提出,分配应该按劳动、资本、才能三方面进行,即“按比例分配”。欧文还提出了消灭货币和实行按需分配的思想。欧文还播撒了创办合作工厂的种子。曾经在英国出现的合作工厂、合作社的试验,都是欧文合作制思想的产物。马克思写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圣西门、傅里叶与欧文思想的政治伦理旨趣 一、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情境,都直接面对并接受了大工业资本主义的生存机制已然成型的事实,摒弃了先驱们对农业社会小国寡民的心驰神往,从而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病时,依然把乌托邦政治建筑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基础上。萨尔沃指认:“从那时起,政治生活的中心已不再是田产广大的农村,而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城市。资本与劳动,利润与劳动力,机器与工业制成品,已成为社会新现实的体现。为了避免冲突与骚乱,必须从这一新的现实出发。”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进的产物。大工业革命为欧洲人带来了全新的生存体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化生产既创造了欧洲工厂的效率,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有产者阶层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也重新组织了社会交往方式,重构了整个欧洲人的生存模式。但当私人劳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劳动之际,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却形成了日益尖锐的矛盾,“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和群众利益处于对立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而在个体生活愈来愈被组织到社会的、他人的生活建构中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张。面对着底层社会的贫困、堕落和被奴役,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强烈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经济对立和政治对抗,意识到无产者解放的正义性所在。但他们也从大工业组织制度中想象到了劳动联合、消费联合以至整个社会阶级间的大联合对于未来制度安排的重要意义,尽管这种合作制度并非意味着以消灭私有制为根本内容,而只是平等、正义、普遍福利的需要。18、19世纪充满激进、反动、虚伪和捉摸不定的政治情境构造出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政治哲学的成长空间。文明社会信誓旦旦地要为全体公民们提供自由与平等之正义保障,并以此裹挟劳苦大众同富有公民们一道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然而,革命之后的政治既没有带来普遍福利,给劳苦大众以平等的财产权,使他们摆脱贫困和受压迫;也没有兑现普遍政治自由、权利平等的理性之诺。对于无产者而言,“任何一种政治变革都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使他们在政治上不满的原因”。③专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人民共和制、代议共和制、军事独裁制,都只能是实实在在的奴役制和暴力恐怖。“民主政治比二者更可怕;马略和苏拉,克伦威尔和罗伯斯庇尔,两个君主的血淋淋的人头,公敌名单和独裁专政,这一切已经铿然有声地宣告了民主政治的‘恐怖’。”④但当启蒙政治被宣告也是奴役、欺骗和幻想的时候,工人们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斗争愈演愈烈,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和运动便从其中凸显出来。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是18世纪启蒙政治哲学的实践表达。恩格斯认为,“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实践方面体现了这种唯物主义”⑤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⑥。18世纪启蒙运动至少为他们提供了两大政治标尺:普遍福利原则与理性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摘要:本文介绍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恩格斯的这篇著作及其中的理论对今天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指出了当代学生学习借鉴该著作的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任何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通过阅读这篇著作,我深刻地理解到,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 开始就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相反,每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且是 在不断地冲突和修正中形成的。 读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下面,我将就这篇著作的主要内容及我的认识进行阐述。 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学说,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也不例外。恩格斯在文章的开头就说:“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在第一章中,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9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在本章中,恩格斯详细介绍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阐述了他们的学说中的积极地、先进的因素,也指出了其学说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恩格斯在文中说到:“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此可以看出,三大社会主义学说从它们产生开始就注定了只是空想。 但是,正是这些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根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同时,恩格斯也强调,三大空想家的思想长期支配着19世纪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种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在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马恩之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重新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原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 一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1]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头脑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都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但是,除了封建贵族和作为社会所有其余部分的代表出现的[2]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之间的普遍的对立。正是由于这种情形,资产阶级的代表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背负着自己的对立物:资本家没有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

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陈文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的回顾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回顾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更好的促进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我们的科学结论也应当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科学的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得出正确理论总结,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像一个灯塔指导 着人类朝着目标前进,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并且又是相当漫长,但是却阻挡不了人类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执着追求。 本文试着以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为核心线索,分析其中成败得失,为我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空想社会主义之利弊 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16、17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文字性的描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等,到了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理论探讨,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阶级观点。 到了19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有了较为清晰的蓝图,对通过生产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废除私有制,取消财产不平等主张具有进步意义。同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理论对今天中国建设社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理解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局限性的原因。 知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标志,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让学生学会使用从主观、客观不同范畴,源流际会的综合分析方法探究历史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2.通过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在阅读“探索与争鸣”中关于青年马克思的材料的过程中,感悟“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2.让学生在学习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共产主义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作用的过程中,在感慨“思想的力量”的同时,对杰出的思想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难点: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演变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工业革命开启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日趋尖锐。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由此导入新课。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 插图《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法德等国的工业化,也在深入推进中。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劳资双方矛盾加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 插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