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敦煌_吐鲁番经济文献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45.56 KB
- 文档页数:5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的书法史研究价值由荣新江、李肖、孟宪实主编的《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华书局2008年版)是近年出版的有关吐鲁番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力作。
本书收录了吐鲁番地区1997~2006年间新出土及征集的文献三百余件,分上、下两册,印制精良。
从书中所收文献的时间跨度而言,有纪年的文献从4世纪至8世纪,最早的一件是前秦建元二十年三月(384年)的《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较晚的为唐天宝年间(742~756年)的几件公文书。
在讨论此书所收的文献以前,先来回顾一下以往所知4世纪新疆出土的写本书迹。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前凉写本《李柏文书》(328年)。
《李柏文书》为书信草稿,内容完整的有两件,均为行书,笔画较粗、墨色较深的一件还有很浓的隶意。
此文书是前凉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墨书遗迹,对研究行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备受关注。
此外,以往吐鲁番所获4世纪文书较受书法界关注的有前凉升平十一年(367年)《王念卖驼券》、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韩 辞为自期召弟应见事》、北凉神玺三年(399年)《仓曹贷粮文书》等等。
这些文书写本对书史研究的价值均体现在其书迹为一般民众或基层官吏日常所写,字体未受某些条件制约,譬如书碑铭石要求字体古雅以示庄重,抄写佛经要求字体工整以示虔诚。
以上所举文书墨迹在铭石书、章程书、行押书三者中属于“相闻者也”的行押书,均为魏晋时广为流传的行书和行楷书的例子。
这种书体不像隶书(即当时的铭石书)、正书(即章程书,是早期的楷书)那样规整,也不像草书那样率意放纵,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书写时笔意相连、速度较快,又便于识读,因此使用最为普遍。
这些书迹在用笔、结体上还有较浓的隶书意味,可以看到早期非书法名家所写的行书、行楷书的形态。
书中所收前秦《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上册176、178页)史料价值很高,据整理小组成员研究,它是目前所知纸本书写的最早的户籍。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
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分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
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
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卷号索引
刘再聪;李亚栋;宋广玲;李超云;张敏
【期刊名称】《吐鲁番学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1.本索引依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年)及各
图版敦煌遗书,对《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以下简称《释录》)中编号、定名不确切者更改且出注。
【总页数】14页(P136-149)
【作者】刘再聪;李亚栋;宋广玲;李超云;张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4.11
【相关文献】
1.《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录文考订
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通读辨误举例
3.揭开敦煌遗书的神秘面纱——《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15卷出版
4.北图工作产品(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5.《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补校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导读: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卡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道教文献研究(批准号为98BZJ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卡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道教文献研究(批准号为98BZJ007),最终成果为工具书《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全书约24万字。
该项研究利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道教文献,考察了隋唐时期敦煌地区道教发展的历史概况,对敦煌道教文献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教研究中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成果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篇章:综述篇。
概述了敦煌道教的历史,考察了敦煌文献与唐代所编《道藏经》的关系,阐述了隋唐至宋初敦煌地区道教的宗教活动、修持方法,以及佛道二教的相互影响。
目录篇。
搜索世界各国收藏的敦煌遗书,考订并分类著录其中的道教文献,编制一份基本完整且实用的文献目录和收藏索引,以便敦煌学或道教学的专家学者查阅敦煌道教文献。
研究篇。
利用敦煌文献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包括隋唐道教某些道派、某些早期道教缺佚经书、道教思想教义、科仪制度、修持法术等。
资料篇。
整理校订某些重要的敦煌道经文本,尤其是现存明《道藏》失收或残缺的早期道经写本。
前两篇已编成一本研究性工具书为《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后两篇待编为一部专题研究论文集。
现将该成果的综述篇和目录篇介绍如下:一、综述篇1.敦煌道教的历史概况。
分三个时期论述敦煌地区道教的历史。
(1)汉末魏晋河西道教的传播;(2)北朝隋唐敦煌道教的兴盛;(3)安史之乱后敦煌道教的衰落。
论证了敦煌地区道教的兴衰,与中原地区道教的发展状况存在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认为安史之乱后不再有敦煌道经写本的观点。
本篇梳理出70件可能写于吐蕃占领期和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文献,并据之论述当时敦煌道教的概况。
2.敦煌道经与一切道经。
利用敦煌道经写本提供的证据,论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道藏》(或称一切道经)形成及编修的历史。
敦煌文献的分布英国——藏卷最多最长者英国藏卷都是斯坦因第二次、第三次中亚探险时所得,凡是汉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文献皆归伦敦的英国博物馆保管;凡是于阗文、龟兹文、藏文、婆罗谜文文献皆归伦敦的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保管,绘画则由资助斯坦因探险的英国、印度分藏。
1973年,由于英国图书馆东方部与英国博物馆分立,所以原在英国博物馆东方图书与写本部的斯坦因敦煌收集品全部转移到新建的英国图书馆藏书库保管,现在编号S.00001-S.13624和P.01-20,“S.”是斯坦因(Stien)的缩写,所编皆为手写本,“P.”是印刷品(Printer)的缩写。
在13624号写本和20号印本中,S.00001-S.6980和P.01-19号是最早由英国学者翟林奈博士(Dr. Lionel Giles)编目的,并于1957年出版《英国博物馆藏敦煌出土汉文写本注记目录》,不久在日本学者努力下这部分内容全都摄成缩微胶卷公布于世,我国学者刘铭恕据以编成《斯坦因劫经录》,与王重民所编《伯希和劫经录》等合为《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一书,于1962年5月出版。
其内容又印入了台湾黄永武主编的《敦煌宝藏》大型图册中,黄永武还续编了S. 6981-S.7599号的卷子。
1991年,荣新江将S.6981-S.13624号中的非佛教文献编为《英国图书馆藏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一书并于1994年出版,其内容则全部印入《英藏敦煌文献》一书共15册中。
藏于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敦煌藏文佛教文献共765卷,已由比利时藏学家瓦雷·普散编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出土藏文写卷目录》中,其后还附录日本学者从藏文、于阗文卷子背面著录的汉文内容的目录163号。
由于斯坦因最早进入藏经洞直接获得大批卷子,王道士又是把大捆的因而比较完整的卷子最先提出来,所以英藏卷子最多而又最长(俄藏号数虽多,但分量并不大)。
法国——藏卷最精最广者法国收藏的敦煌文献都是伯希和1908年所得收集品,全部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汉文写本3600馀号,回鹘文写本300馀号,粟特文写本78号,于阗文写本66号,藏文写本2216号,另有梵文写本若干卷和未编号藏文写本900馀号。
2020年第6期(总第184期)敦煌研究D U N H U A N G RE S E A R C HN O. 6. 2020T O T A L184清朝兴复敦煌的现实及历史原因—兼论敦煌在清朝新疆经略中的作用邓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闵行200240)内容摘要:清前期,清朝逐步统一了直省和藩部地区,形成了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即清朝的版图结构大体可分为直省和藩部两个部分。
甘肃作为清代直省的边缘地带和地处最西北的直省,在清朝西北边疆经略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康熙 朝开始,清朝的统治范围逐步延伸到甘肃边外的藩部地K,地处嘉峪关外的敦煌地区也逐渐内地化并成为甘肃的一部分。
综观整个清代,敦煌地区在清朝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开发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是清朝经略西北边疆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清朝;敦煌;兴复;边疆;作用中图分类号:K877. 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6-0124-07H istorical R easons for the U nification o fD unhuang in the Q ing D ynasty—-W 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ole Played by Dunhuang inthe Management of XinjiangDENG Tao(S c h o o l o f M a rx is m, S h a n g h a i J ia o T o n g U n iv e rs ity, M in h a n g, S h a n g h a i 200240)Abstract: In th e e arly Q in g d y n a sty, th e Q in g E m p ir e g ra d u a lly u n ite d o u tly in g vassal areas a n d areas c o ntro lle d b y lo c a l m ilita ry g o v e rn o r s u n d e r th e c o n tr o l o f th e c e n tra l g o v e rn m e n t, to th e e ffe c t th a t th e n a tio n a l te r r ito ry o f th e c o u n tr y c o n siste d o f tw o d is tin c t p arts. A s a f r o n tie r are a o f th e vassal p ro v in c e s, as w e ll as th e w e s te r n m o s t p r o v in c e o f th e e m p ire, G a n su p r o v in c e p la y e d an e x tre m e ly im p o r ta n t ro le in m a n a g in g o f th e n o r th w e s te r n f r o n tie r in th e Q in g d y n a sty. B e g in n in g in th e K a n g x i era, D u n h u a n g w as g ra d u a lly a ssim ila te d as a p a rt o f G an su. T h r o u g h o u t th e Q in g d yn asty, D u n h u a n g p lay ed a u n iq u e p a rt in stab ilizin g a n d u tiliz in g th e n o r th-收稿日期:2019-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17ZDA177)作者简介:邓涛(1986— ),男,湖北省钟祥市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清代边疆和民族历史研究。
《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出土唐代法制文书考释著作。
14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百年来敦煌地理文献及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将其主要成果概括为九个方面: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敦煌历代行政军事建置研究、瓜沙地区古城遗址的调查研究、汉唐军防设施的调查研究、瓜沙乃至河西古代开发研究、汉唐道路驿站的调查研究、瓜沙绿洲灌溉渠道水系的调查研究、汉唐绿洲变迁及沙漠化研究、瓜沙古地名和地名群落研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作了若许构想。
关键词:百年 敦煌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研究中图分类号:K92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041-13敦煌地理文献,为敦煌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批文献除《大唐西域记》等少数几种外,大多为我们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它们的面世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敦煌学、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新史料。
利用这批地理文献及其他有关史籍,从事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可称之为瓜沙史地研究,为敦煌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领域。
近百年来对于敦煌地理文献以及历史地理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硕果累累。
一、敦煌地理文书的整理研究早在敦煌文献面世之初,一些学者即对地理文书进行迻录、校勘、研究和刊印,使学术界得悉这批珍贵的宝藏,并为其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1909年,罗振玉对敦煌所出《沙州都督府图经》(P12005、P12695)、《西州图经》(P12009)等地理文书进行校录,辑入《敦煌石室遗书》①。
罗氏还为一些地理文书作跋,对文书撰写年代等问题予以探讨②。
1911年,刘师培在其《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中对《贞元十道收稿日期:2010-05-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研究”(08BZS050)作者简介:李并成(1953-),男,山西浑源人。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及历史地理研究。
关于敦煌文献的“数字化”问题作者:荣新江来源:《敦煌研究》2024年第04期内容摘要: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整理和研究,大多数已经有了标准的录文本。
目前,中国古代文献已经进入数字化阶段,但敦煌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是图片,而不能检索文字。
文章从图片、编目、电子文本、检索四个方面,探讨敦煌文献真正数字化的途径。
关键词:敦煌文献;敦煌文献数据库;IDP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4)04-0092-05On the“Digitization”of Dunhuang DocumentsRONG Xinjiang(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Abstract:Having been collated and studied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most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found in the Library Cave at Dunhuang have already been copied into standard transcripts; at present, these ancient manuscripts have now entered a period of digitiz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databases for the Dunhuang documents consist mainly of images, the text of which cannot be retrieved.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ruly digitize th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including studi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images, cataloguing, digital texts, and document retrieval methods.Keywords:Dunhuang documents; Dunhuang documents database; IDP(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包括佛经、道书、四部典籍、公私文书等各类文献材料,其中典籍部分有些有文本传世,有些则是佚书,而公私文书则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