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同步练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 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中国现代__________、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古文字学家,是继_________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
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五四”文学革命时最早发表理论文章提倡文学改良的是。
3. 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是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创立的_______。
4. 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是郭沫若于1942年创作的_____。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现代意义的白话新诗集是()A.《尝试集》B. 《女神》C. 《星空》6. 诗篇《天狗》收入下列哪一诗集()A.《女神》B. 《星空》C.《战声集》7. 诗篇《天上的街市》收入下列哪一诗集()A.《女神》B. 《星空》C. 《战声集》二、阅读能力提升8. 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回答问题。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因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来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诗中用“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比喻_________,又用_________比喻诗人火热的爱国之情。
(2)诗歌第一节中“殷勤”、“思量”的含义是什么?(3)诗歌第二节描写“炉中煤”什么样的外观?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黑奴”?(4)“炉中煤”的“前身、过去、今朝”各是怎样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5)“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 郭开贞文学家鲁迅《女神》《星空》2. 胡适3. 创造社4. 《屈原》5. B 解析:A项《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作者胡适,诗集融鲜明的创新性和局限性于一体,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C项《星空》出版于1923年,共34首诗,作于1921年10月至1922年12月,在《女神》之后;B项《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司马迁发愤郭沫若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
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
”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
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
”“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因为替李陵辩解,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
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
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
得官的重大原因是由于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
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
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释】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解析】“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强烈地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安眠”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古松”,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烘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解析】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D项正确。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沁园春·雪》一词作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毛泽东。
其中“沁园春”是词的题目。
B.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课文《敬业与乐业》中,课题“敬业与乐业”就是论据。
C.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令爱、惠存、高寿、借光、赏脸等都属于敬辞。
D.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觞、樽、玉钟、瑶盏、玉壶等都是酒杯的美称。
【答案】 C【解析】【分析】A“沁园春”是词牌名。
B课题“敬业与乐业”是论点。
D玉壶是酒壶的美称。
樽是盛酒器。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诸葛亮的作品源远流长:《诫子书》谆谆告诫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师表》向后主刘禅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三顾茅庐》表达了对刘备赏识的感激之情。
B.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作者分别是刘禹锡和周敦颐,他们皆属“唐宋八大家”,题中的“铭”与“说”在古代都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
C. 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屈原就用了大量的独白表达了对风、雷、电的赞颂。
D. 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与德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表现手法异曲同工,都是通过人物前后态度行为的转变折射社会现实,前者反映人情冷暖,后者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 C【解析】【分析】A.《三顾茅庐》表现刘备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B.刘禹锡和周敦颐都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D.法国作家都德。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2022年-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
(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
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
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答案】 D2、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师举例阐释“宴饮类文学作品的悲伤情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石崇《金谷诗序》)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王羲之《兰亭集序》)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D.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答案】 A3、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燕王拜送于庭”一句的特殊句式,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
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以其无礼于晋C.夫晋,何厌之有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答案】 B4、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答案】 B5、在“古今多不同”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几组包含古今异义词的句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韩麦尔、奧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
按照表现形式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D. 《谈生命》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其作品《繁星》《春水》是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哑剧和广播剧。
故答案为:C。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D.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答案】 A【解析】【分析】B项,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他们没有同时在世的时间,所以B项说法有误。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1.诵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诸侯。
王甚任之。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屈平属.()草稿未定,..()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不容也,故忧..()之害公也,方正..()之蔽明..()也,邪曲愁幽思..()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惨怛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河北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漆园吏游梁,郭沫若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徽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回到宋国来,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
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受着清和的春风吹煦,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
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
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
”他一面冥想,一面打他的草鞋,因此他的工程也进行得很慢。
一双草鞋三天也打不成,五天也打不就。
卖得好的时候,可以卖个一两双,卖得不好的时候,只有原样而去、原样而回。
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
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
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象他自己在走,好象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
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象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
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
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
——“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
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象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象臃肿的南瓜?啊,假如你真是南瓜的时候呵!”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
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
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象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啊啊,朋友,你来得真是恰好!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
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啊啊,朋友,你来得却是不凑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天下第一楼》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满分:70分时间: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9分)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8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人,好像都摆脱不了qī惨的命运。
在这样的命运面前,有人选择了隐逸,比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有人选择了远离,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有人选择了抗争,比如狂放不羁、性格刚毅的嵇康……他们摒弃了雕liáng画栋的大宅,选择了竹庐草屋;他们放弃了锦衣玉食,选择了短褐粗食。
不管哪种选择,都与怯.懦无关。
他们也曾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志,但是现实让他们无可奈何。
所以,他们是孤独的,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怯.懦( ) qī( )惨雕liáng( )画栋(2)“狂放不羁”中“羁”的意思是: 。
(2分)(3)画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分)(4)请写出“采菊东篱下”的下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下面省略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卢孟实(感觉不适)留我晚上看吧。
全赢德的伙计柜上的,愿留的都留下,千万别让他们没地方去,还有……(一阵眩晕)王子西(扶住)怎么啦?去后面躺躺。
B.成顺(知道瞒不过去)是掌柜的让我……罗大头掌柜的是你祖宗?跪下!C.王子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爷要,就……卢孟实不行。
有批老主顾不见常贵不吃饭。
D.小伙计第、第九条,店员不许看落子,听花鼓,不许……卢孟实人家为什么看不起“五子行”?不能自己走下流!我看你是吃饱了,家里有富裕了,给我走着!3.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_______当今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_______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白鹭》同步试卷一、基础与运用(共8题;共45分)1.(8分)读拼音,写词语xiá zi kǒu shào bái hèshì hàoxián qìjìng kuàng qiàn rùqīng chéng2.(5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嫌(xián jiān)短蓑毛(shuāi suō)恩惠(huì huí)音韵(yùn yūn)铿锵(jiānɡ qiānɡ)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白鹭》一文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B.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D.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4.(2分)下列划线字、词或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白鹭是一首精巧(精致、巧妙)的诗。
B.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C.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没有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D.“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是说白鹭的本身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5.(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B.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C.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D.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6.(2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首尾呼应,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B.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C.这篇课文其实是告诉同学们,要善于在寻常事物中发现美,让同学们明白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发现美。
郭沫若《白鸽子》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那时候家里还有几只鸽子,都是些俊俏的白鸽子,白得象一团棉花。
”这里作者借助了哪些词语来描写鸽子的特征?- 俊俏、白、象一团棉花。
2. 下列哪些角色在小说中是主角?- 父亲、义士、母亲、小文、姑姑。
答案:小文和义士。
3. 阅读下面这句话,“他恨不得一口把这俩眼珠子吞了。
”这时他正在干什么?- 在悄悄地看母亲做针线。
4. 阅读并解释下面这句话,“他把钱递过去,脸红了一下”。
- 表示他有点难为情。
5. 在小说中什么情况引起了小文的妈妈生气?她为了让姑姑开心,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小文报名参加合唱队,因为父亲去世没有钱交,妈妈不想到义士那借,选择把自家鸽子卖了买票。
6. 下列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义士?- 长须、瘦削、身经百战、背上沉重的行囊、满脸沧桑。
答案:以上均可。
7. 阅读以下文字,判断下列句子的确切描述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割舍的东西。
这个故事里,姑姑的东西是她的过去,义士的东西是他的理想,母亲的东西是她对女儿的爱,小文的东西是她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白鸽子的情感。
-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割舍的东西。
这是一个暗示,说明故事中人物生命中重要的东西。
8. 小说《白鸽子》的主题是什么?- 个人理想与责任意识、传承爱与关怀。
9. 故事讲述了那几个人?- 父亲、母亲、姑姑、义士、小文。
10.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最后一个幽默的事件是什么?- 背景:解放战争时期。
最后一个幽默事件:小文遗失的信封被交到自家手里。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
我校决定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2)《弟子规》中有“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责,须顺承”等古训,对古代这些有关“孝”的要求,你是如何看待的?(3)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0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
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4)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答案】(1)好好侍奉父母(晚辈侍奉长辈)(2)示例一: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并践行这些传统要求。
因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就算有些要求有点过分,我们也应遵从,順从也是一种孝。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些要求。
新时代讲究平等,对待父母尊重即可,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示例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要求。
对一些好的传统,我们应该传承;对此不合理的要求,则应摒弃。
(3)与父母平等相处;善于与父母沟通交流;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听父母的话,但顺从有度;表达感情的方式活泼、有创意等。
(4)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参考图片可以看出是一个小孩搀扶一个父辈走路。
“孝”的古文字也由两部分组成,上面代表大人,下面是“子”,据此可以猜测“孝”的本义是晚辈侍奉长辈。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可以认同,可以不认同,也可以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
答出合理的理由即可。
(3)从A可以看出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表达感情的方式活泼、有创意等。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B.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风筝》、《孔乙己》、《故乡》等。
D.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风筝》是散文,不是小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对联从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成。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此联的上联概写岳阳楼的自然景观,下联暗引《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两两相对,整齐优美。
欣赏这样的对联,可以陶冶情操,学到推敲锤炼语言的方法。
B. 如果欧阳修想再收一位门生,从生活现实的角度他应该从“李清照、纳兰性德、元稹、黄庭坚”四人中找李清照。
C. 假如你的一首七言律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140元稿费。
D.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
《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答案】 A【解析】【分析】B项,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他们没有同时在世的时间,所以B项说法有误。
C项,七言律诗共七句,每句八个字,计算结果应该是280元。
所以C项说法有误。
D项,《童年》中高尔基捡破烂,说法有误,应该是阿廖沙捡破烂。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
逐项阅读分析其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或者是故事情节等内容,紧扣字眼,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年代、流派等,因为有些题目的错误之处很隐蔽,根据平时的积累回忆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对照即可。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同步练习(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馆》是一台大戏,它之所以大,不仅是因为它汇集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表现了三个时代的更迭....。
..轮替以及黑暗统治必然衰退的历史规律,而且因为老舍先生写作姿态的雍容华贵《茶馆》的戏剧结构并不刻意追求完整,却自有一种严谨之风、沛然之气。
(),便如盐化水般灌注了时代气息和社会命题。
它没有一句搅动情绪的大气势、大腔调台词,却在日常生活的静水流深....里折射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意识的因袭、特定情境的定势。
《茶馆》培养和熏染..了我的戏剧趣味,给我提供了可资回味的艺术启迪。
从《茶馆》中让我知道,真正好的戏剧,不是空洞说教,而是深潜在人物生命内涵里的哲思;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反映的是人的处境和人的命运,它以穿透时空的魅力,为后人不断提供思想启迪。
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更迭B.雍容华贵C.静水流深D.熏染解析:更迭:轮流更替,多用于时代、人事等。
此处语境形容三个时代的轮替,使用正确。
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高雅从容,庄重大方。
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
此处语境形容老舍先生写作姿态,适用对象错误。
静水流深:通过表面平静的水并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来暗喻表面不声不响的人却蕴藏着大的智慧。
此处语境指从日常生活里折射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意识的因袭、特定情境的定势,适用对象错误。
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
此处语境指《茶馆》培养了我的戏剧趣味,褒贬失当。
答案:A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达官显贵、重大历史不是《茶馆》的内容,它只凭一群小人物挣扎悲戚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B.《茶馆》没有写达官显贵、重大历史,只凭一群小人物挣扎悲戚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C.《茶馆》只凭一群小人物挣扎悲戚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没有写达官显贵、重大历史D.《茶馆》写的不是达官显贵、重大历史,而是一群小人物挣扎悲戚的微妙心理与命运悲剧解析:解答时,要补写的句子后文为“它没有一句搅动情绪的大气势、大腔调台词……”,从句式一致的角度应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B项语气更强烈,态度更坚决。
《第0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1.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有关唐对外交往的正确叙述是()A.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B.天竺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在社会上至今还保留着唐人的某些风尚C.唐太宗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D.唐玄宗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3.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这一艘艘帆船反映了()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C.商业贸易繁荣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的繁荣4.“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的“东瀛”指的是()A.天竺B.朝鲜C.日本D.印度5.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6.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这位“伟大僧人”的贡献是()A.促进中日友好交流B.维护了国家统一C.促进中印友好交流D.推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7.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A.《日本书纪》B.《大唐西域记》C.《金刚经》D.《西游记》8.从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这些史实得出的结论中( )①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③唐朝只和日本、印度这两个国家有往来A.①②正确③错误B.①正确②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①③错误②正确二、非选择题9.新华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新闻在线】材料一 2014年4月14日,大型群雕《鉴真东渡》在江苏扬州大明寺鉴真广场正式落成。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一、阅读课文1-5段,回答问题: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苹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是不很妥。
B.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通常是一个贬义词。
C.有时候,我们说了一句话但听者不太明白,于是我们又换一种说法,这两句话的意味。
D.作者认为韩愈将“推”字修改为“敲”字可能不是那么妥当。
E.“推”和“敲”哪一个字用得比较恰当,不在于字的本身而在于作者当时要说的哪一。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1、2段举出《屈原》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B.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C.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D.第1-5段,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善用文字联想意义的好习惯。
3.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为什么?4.为什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推敲’”?1.AD(A“从来”有误,文中“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D、此两句诗“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2.D(很少用“树叶”的。
)3.“木”作为“树”的概念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把“木叶”排斥到“木”的疏朗形象以外去,这样,“木”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4.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这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屈原诗中的“木叶”,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曹植诗中的“落叶”,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
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有“木叶”微黄的颜色,没有其干燥之感,缺少那飘零之意,且颜色湿黄非枯黄。
郭沫若《屈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节选)
郭沫若
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
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
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儿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徊徘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么?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
屈原是谁?
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
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你请……不要问我。
……我……我是什么话都不想说。
我只想……就这样……就这样抱着先生的脚,……抱着先生的脚,……就这样……死了去吧。
[屈原不禁潸然,两手抚摩着婵娟的头,昂头望着天,如此有间。
] [婵娟始终仰望屈原,喘息甚烈。
]
屈原(俯首安慰)婵娟,我没有想到还能够看见你,你一定是逃走出来的,你是超过了死线了。
你知道宋玉是怎样吗?
婵娟(仍喘息)他……他跟着公子子兰……搬进宫里去了。
屈原那也由他去吧。
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
正义的路是崎岖的路,它只欢迎勇敢的人。
……那位钓鱼的人呢?
婵娟听说丢进监里去了。
屈原(沉默一忽之后)婵娟,你口渴吧?
[婵娟点头。
]
屈原(两手移去,将案上酒爵取来)这儿有杯甜酒,你喝了它吧。
[婵娟就爵,一饮而尽,饮之甚甘,自己仍跪于地,紧紧拥抱着屈原的两膝,昂首望之。
]
[屈原以两手置爵于神案上之后,仍抚摩其头。
俄而,婵娟脸色渐变,全身痉挛。
]
屈原(屈膝俯身,以两手套其颈,拥之于怀)啊,婵娟,你怎样?你怎样?
婵娟(凝目摇头)先生,……那酒……那酒……有毒。
……可我……我真高兴……我……真高兴!(振作起来)我能够代替先生,保全了你的生命,我是多么地幸运呵!……先生,我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责任。
我始终诚心诚意地服侍着你,因为你就是我们楚国的柱石。
……我爱楚国,我就不能不爱先生。
……先生,我经常想照着你的指示,把我的生命献给祖国。
可我没有想到,我今天是果然做到了。
(渐渐衰弱)我把我这微弱的生命,代替了你这样可宝贵的存在。
先生,我真是多么地幸运呵!……啊,我……我真高兴!……真高兴!……
屈原(紧紧拥抱着婵娟)婵娟!你要活下去呵!活下去呵!婵娟!婵娟!……
婵娟(更衰弱)……啊,我……真高兴!……(喘息与痉挛愈烈。
终竟作最大痉挛一次,死于屈原怀中,②殿上灯火全体熄灭,只余月光)
[屈原无言,拥着婵娟尸体,昂首望天,眼中复燃起怒火。
]
(1942年1月11日)
【注】郑詹尹:南后郑袖之父,受南后密令用毒酒毒死屈原。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表现出屈原对祖国命运的忧虑,更表现出了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的无奈和痛心。
B.“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一句,与鲁迅先生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
C.“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表明屈原在与郑詹尹交谈之后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其一直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D.“谁能够不怕艰险,谁才可以登上高山”,既是对宋玉的批判,也是对婵娟的教导和赞扬,它体现了屈原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詹尹给屈原送去毒酒,并以进为退企图引诱屈原喝下,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卑鄙、狡诈的反面形象呈现给读者。
B.作者运用诗化的语言,痛快淋漓地抒发人物情感,能引发读者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特色。
C.作为屈原形象的诗意补充,婵娟在屈原的教导和感化下,自身人格得以不断完善,更能衬托出屈原作为先觉者的崇高价值。
D.剧本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它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和抗争精神,投身民族解放事业。
8.选文中两处画线的舞台说明都写到了“月光”,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9.剧中是如何塑造婵娟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错误,从“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可见,屈原即使是与“不高兴的人”交谈也能使心境平静,更加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
)
7.(3分)B(“现实主义文学特色”不当,应为“浪漫主义”。
)
8.(4分)第一处写风和雷电止息,月光斜照,烘托了宁静恬淡的气氛,也反映出了屈原在与人交流之后,心境由孤寂转为平静。
(2分)第二处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气氛,反衬出婵娟死后屈原悲怒难言的心情。
(2分)
9.(6分)①侧面交代。
通过屈原对河伯的独白侧面表现出婵娟对屈原的尊敬和支持,塑造了一个尊敬师长、有正义感的婵娟形象。
(2分)②正面描写。
婵娟正式出场后,通过对婵娟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她对屈原的景仰、知恩图报和甘愿献身的精神。
(2分)③对比衬托。
将宋玉和婵娟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宋玉的“阴柔”和对屈原的背叛衬托出婵娟刚强的气节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