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真题名词解释

美学真题名词解释:

期待视野:德国尧斯用语。指读者以往获得的经验,知识以及文学素养、欣赏趣味等综合

形式的潜在的定向性的期待是文学阅读、接受得以可能的前提,也对理解发生的界域起限

制作用。尧斯用该术语作为接受美学的“方法论的顶梁柱”。认为借助“期待视野”,文

学实现其社会功能。尧斯希望用这个概念恢复文学与社会、美学与历史的本质联系。

时间艺术:德国莱辛用语。指诗。认为诗受时间规律支配,以时间中得声音和语言为符号,以描写动作或行为(包括思想感情和故事情节)为主要对象,它寓空间于时间中,通过描

写在时间上连续的动作表现出空间,化静态为动态,又从动中表现静,是一种时间艺术。

诗的最高原则在于表现真,为了真实中可以描写丑陋的形象,写出自然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

表现主义: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30年代德、奥、法和北欧各国。最初形成于绘画领域,后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其核心是宣扬艺术即自我表现,

主张艺术表现自我的心灵真实和深层潜意识,展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永恒真理,推动

自我感情的昂扬和追求精神人格的价值。强调艺术是人类的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其作品

多为艺术家主观激情的爆发,以形、色、线三要素根据情感需要作抽象的主观组合来传达

内心幻象,画面色彩鲜艳,线条粗放,形体扭曲、夸张、变形,具有强烈刺激性。表现主

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表现内心世界为其音乐主调,追求无调性的自由,运用没有

和声的对位,创立了“十二音体系”现代派音乐,直接表现现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变态。文

学上的表现主义集中在戏剧、诗和小说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梦境、假面、鬼魂和潜台

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象征作家的意念,往往情节离奇,语言类似梦呓,形象扭曲变态,

强烈地表现现代人异化的悲剧命运和破碎恐惧的心灵。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

的代表,表现主义抬高自我,贬低客观世界,否定模仿,强调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寻

求真实,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荣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

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

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印象主义:是在自然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于19世纪70年代首先在法国开始,以后逐

渐影响到整个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无思想性,不关心主题思想,

在文学创作中只是强调瞬息间的印象,要求作家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观察世界,并

在创作中极力渲染表达自己再瞬息间得到的感受和印象,追求描写细小琐碎的事物,注重

对场景自然主义的描绘,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美化着颓废阴暗的心理。

印象主义的成就主要在绘画方面,印象主义画家反对皇家美术学院鄙俗的沙龙气息和保守

思想,在绘画艺术的技巧上以及用色的革新上都有所贡献。

喜剧: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是以笑为特征,也是以笑为手段的一类戏剧。一般以讽刺

或嘲笑丑陋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进步得现实或理想为主要内容。西欧的大部分喜剧中,主人公都是品质恶劣,行为乖谬,随着冲突的开展而彻底暴露,引起人们的笑声,这

是讽刺的喜剧,我国大部分喜剧中的主人公则是品德高尚,机智幽默的人,主人公常常在

对恶人的戏弄中引起人们的笑声,此称歌颂喜剧,前一种如元杂剧《看钱奴》,后一种如

博马舍《费加罗的婚礼》等。喜剧的构成依靠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

喜剧性格的刻画,并以此引发不同含义的笑声。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松,每以好人

得胜,坏人受惩或好人的缺点得到克服而告终。

距离说(审美距离):布洛提出。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间隔或

差异、对立的美学理论。距离是主客体分化、分立的表现形态。艺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

景一般不是审美者此时此地直接面临的实际生活场景,主客体在时空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

间隔、距离。对象表现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者不相吻合,审美者便产生心理上的差异、距离。既可通过同化、顺应作用缩短距离;又可因主客体心理上的矛盾、对立,主体因不能

接受对象而扩大距离,乃至产生逆反心理;主体对对象取“旁观者”的态度,或缺乏相应

的感受力、想象力,或怀着与对象情境相反的目的、判断、情绪,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保

持和扩大心理距离;如果对对象取“分享者”的态度,切身感受、体验、理解对象,意识

到对象适应自己的需要,乃至移情于对象,便可以在想象中和情感交流中缩短距离,感同

身受,发生共鸣。距离的大小、远近,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疏密和审美感受的强弱,但不决定美感性质的正误。

黄金分割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一种数学比例关系。形式美法则之一。把长为1的直线段

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相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即X:1=

(1-X):X,用数字表示约为1:1.618,这样的分割就是黄金分割率。这种比例从古希腊

到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容易引起美感。黄金分割率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多艺术家、理论家的推崇,认为它是“不可违背的规律”。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蔡津于1854年正式提

出“黄金分割率”,形成为完整的理论。黄金分割理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试图用数

来解释众多的美学现象,并确立一种凝固不变的科学依据,但它试图用数来解释众多的美

学现象,并确立一种不变的美学公式,就失之简单和偏颇。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

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审美期待:人对审美创造美活动的期望。包括对审美活动的期待,对特定审美对象的期待

和对自己审美创造预期效果的期待。对审美活动的期待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性、目的性、预

期性,表现了人类求美、求真、求善、求知、求乐、求得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和达到自我

实现、人格完善的精神追求。对特定审美对象的期待是一种为强烈的心灵渴求所驱动的有

意识、有目的的定向性期望。它对审美对象有明确的选择性,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外界

环境的干扰,形成一种专注的探求的心理空间和心理张力,希望在审美观照、奢美探究和

审美体验中达到怡悦身心的目的。对审美创造的期待是通过审美感知、体验、想象,沿着

自己期望的特定目标改造对象,加工、提炼,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以期在自己的创造物

中展现客体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并力求达到预期的社会效应。审美期

待是审美创造美活动的内在动力。

诗性智慧:是维柯《新科学》特有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世界最初的智慧”即原始人的智慧,神学诗人的智慧,又称凡俗的智慧,是同后来才出现的哲学家和学者们所有的那种理

性的抽象的玄奥智慧相区别。在古希腊文里,诗即创造,诗人即创造者,因此诗性的智慧

也就是创造性的智慧。它的特点在于想象、虚构和夸张。这种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诗性的智慧也就是形象思维。

唯美主义:现代西方文艺和美学流派之一。19世纪末产生于欧美各国。主要代表有法国戈

蒂埃、美国爱伦坡、英国佩特等。主张艺术的生命始于感情享受,生命在于与现实无关的

纯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等口号否认文艺的认识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宣扬无思想性和不问政治,力图使艺术孤立于生活之外,并把艺术同现实对立起来。认为

美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艺术批评探讨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欣赏强调刹

那间的美感,而人生意义就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感受;艺术的生命开始于感觉、印象的

生动丰富,而归结于无关现实的形式之美感和纯美。唯美主义绘画发展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提倡培养精细的艺术敏感性,对20世纪的工艺美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美的无利害感和超功利性,走上了形式主义和反理性的道路,在文艺界与美学

界产生了消极影响。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出自苏轼《与侄书》。宗白华《美学散步》提出,就像烟花,这一刻还在天空绽放着,下一刻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虽然觉得惋惜,却不能改变。其实再美的事

物再轰轰烈烈的爱情始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的平淡至平凡。列如一个人的事业到达

了颠峰(这就是灿烂之极)时选择成家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这就是归于平淡)。

崇高:美学范畴之一。朗基努斯最早提出。事物形体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伟大雄浑,令人

震惊或崇敬、神往的特性。与“优美”相对。博客开始把崇高与美并列为美学范畴。有物

体的崇高与精神的崇高之分。主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

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

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最为主要

在于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

的敌对力量努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

优美:审美范畴之一。与“壮美”“崇高”相对。优美的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

的共鸣,并且激发人们产生对于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是人对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其最基本审美特性是和谐,一方面体现在主客体统一关系中,表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的浑然交融,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中,合乎形式美规律的外在形式与真

善美的内容相互协调。

壮美:与优美相对,审美范畴之一。它在内容上体现人的刚健、豪迈的气概,在形式上表

现为粗犷、硕大、高亢等特征,比优美更加震撼人心,激起人愉快与振奋相混合的情绪体验,但不含有恐惧感。

丑:与“美”相对,审美范畴之一。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的、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把丑引为审美范畴,它是对美的否定,

同美相比较而存在,想斗争而发展的。

怪诞:美学范畴之一,怪诞表示一种特殊类型的装饰图案。怪诞遍及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事物的怪诞往往具有神秘奇异的色彩、形状,因其罕见使人惊赞。社会中的怪诞表现

为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表达方式奇特,凡存真、向美者则美,反之则丑。艺术中的怪诞通

过虚拟、想象和大幅度的变形、夸张的形象,为揭示特定的内容服务。

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

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到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现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事物和现象之所以是美,在于美客观地

存在于现实世界,真正的美,最高的美属于客观现实生活本身,生活就是美的本质。这一

定义是车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他由此出发论述了美感,艺术美与现实美

的关系,艺术的作业呢等重要美学问题。

游戏冲动:德国席勒用语。指人实现审美状态的意志、要求和活动,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

动的统一。认为源于人的物质存在的感性冲动和源于人的精神存在的形式冲动各有片面性,

并受到自然要求和精神要求的强制,人在这两种冲动中是不自由的。只有形成一种新的冲动,将这两种冲动结合为一时,人才会既意识到自己的理性自由,同时又感受到他的感性

生存,这种新的冲动就是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把形式送入物质之中,把实在送入形式之中,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得到自由。它的对象是活动形象,是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即

最广义的美。因此游戏冲动实际上是审美活动。席勒游戏冲动的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对黑格尔美学有直接启示,对近代西方美学中的游戏说等也有重要的影响。

游戏说:用游戏活动解释艺术起源和审美本质的美学理论。认为游戏在形态上多为对实际

生活活动的模仿,在性质上是与纯粹快感相结合的身心自由活动。德国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由游戏”是审美快感的根源。席勒发展了这一论点,认为艺术冲动是一种“游戏冲动”,表现为“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的综合。游戏的根本特点是人性中理

性与感性的和谐。游戏的状态即自由的审美状态,审美即游戏,艺术起源于游戏。斯宾塞

提出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发泄于无实用价值的自由模仿活动。朗格认为游戏是孩提时

代的艺术,而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艺术欣赏的核心是一种不带实用利害感的“有意识

的自我欺骗”。谷鲁斯认为游戏是为生活作的“练习”,艺术是高级的游戏,人只有以游

戏的态度观赏对象才能有审美欣赏。俄国康德普列汉诺夫将游戏与劳动说结合,认为意识

是游戏,而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游戏说在西方现代美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模仿说: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类对现实世界模仿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人类

跟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不仅模仿美的外形,还能模仿

人的性格、精神方面的特征。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又模仿现实世界,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世界的模仿,不仅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偶然现象,更重要的是模仿其必然性和普遍性。古罗马贺拉斯

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艺术不仅模仿生活,还要用虚构、想象进行再创造。法国狄德罗强调模仿的创造性,模仿中真与美的统一。德国歌德认为艺术模仿应从特殊性

出发反映普遍性。这是模仿说的第一个重要转折。

古典型艺术:德国黑格尔用语,指理念与形象水乳交融高度统一,完美地体现了艺术理想

的一种艺术类型,是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之一。黑格尔以理念与形象的完全

符合作为艺术理想,认为理念与形象完全符合便产生古典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中的内容不

再是象征型艺术中那种不明确的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理念,是具体的心灵性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古希腊艺术是古典型艺术的典范,它内容明确,形式稳定,技巧完美,是古典

型艺术理想的完全实现,也是整个艺术理想的完全实现。但由于古典型艺术还有物质外壳

束缚着精神,不能满足理念或精神抛开物质,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认识自己的要求,便在精

神挣脱束缚,溢出和超越形式的过程中解体而发展为浪漫型艺术。

高峰体验: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

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之为高峰体验。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

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心理学家称之为“高峰体验”。即指人们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

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

接受美学:西方美学浪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于德国。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尧斯、伊瑟尔等康斯坦茨学派的五位年轻学者。以读者为研究中心,通过考察文学的接受和

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史的发展规律。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文学活

动的最初的阶段,作品的潜能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到实现。读者在文

学活动中不是一种被动因素,它本身是一种创造力量,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由作者

的创作所赋予,也由读者的阅读所补充和丰富。文学史本质上是文学效果的历史。接受美

学的基本贡献在于突出了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中的读者的作用,系统研究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象征型艺术:德国黑格尔术语。指人来早期理念与形象分裂,形象压倒理念的一种艺术类型。是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之一。黑格尔认为理念在开始阶段,是不确定的、抽象的、片面的,缺乏艺术理想所要求的具体性,不能产生出一种合适的表现形式,只能

在自身之外的自热事物和人类事迹中去寻找表现形式,把自己束缚在外在于自身的感性材

料上,表现出对形式的挣扎和期望。在象征型艺术中,理念和表现形式都不确定,具有暧昧、模糊的特点和神秘色彩、崇高风格。象征型艺术是艺术的最初阶段,其代表是古代东

方艺术。象征型艺术有两个缺陷:理念不明确;内容与形式互相外在。它必然解体而发展

为古典型艺术。

理念: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美学史用语,该词含义广泛。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是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构成的世界的元素,认为人类的法、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均为理念的表现。在黑格尔美学中,理念即美。黑格尔认为就艺术美来说的理念不同于哲学的逻辑理念,而

是理念化为符合现实的具体形象,并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帖的统一体的那种理念。在

艺术美里,理念与之产生、显现出的感性形象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就

是理念”。在艺术作品中,思想或理性内容就是理念,艺术形象就是理念显现的感性形式。理念是绝对真实的,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也是真实的。

有意味的形式:英国贝尔用语。意味指不同日常情感体验的一种特殊的、高尚的、排斥现

实生活中种种考虑的“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指能引起人们奢美情感的、以独特

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等形式关系,包括“审美的地感人”、激发审美感情的意味和“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两个方面。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它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情感的表现和主观创造,是独立于外部事物的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它可传达创作者的感情,是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性质”。审美活动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

集体无意识:瑞士荣格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的两个层面。后者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原始人类的共同遗产,它通过一些记忆形式逐代传下,积淀在大脑组织的结构之中。它不直接提供固有的思想,只提供产生思想的可能性,提供各种类型的幻想活动,包含所积淀的人类祖先无数有代表性经验的公式化组合的原始意象。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所沉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它使人听到、看到人类原始意识的遥远回声或原始意象。荣格用“集体无意识”概念说明各民族文艺创作中的“母题”等复杂现象,推动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发展。

接受美学:西方美学浪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于德国。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尧斯、伊瑟尔等康斯坦茨学派的五位年轻学者。以读者为研究中心,通过考察文学的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史的发展规律。认为文学作品的产生只是文学活动的最初的阶段,作品的潜能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到实现。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是一种被动因素,它本身是一种创造力量,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由作者的创作所赋予,也由读者的阅读所补充和丰富。文学史本质上是文学效果的历史。接受美学的基本贡献在于突出了阅读接受和批评活动中的读者的作用,系统研究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古典主义:盛行于十七世纪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由于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典范,因此有“古典主义”之称,它是法国专制君主制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和绝对歌颂王权;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温和折衷”和“自我控制”,同时又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信条,批判不合乎资产阶级道德理性的封建道德;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人,重视格律,注重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中选取创作题材,塑造自己的理想英雄人物;主张运用民族规范的语言,提出“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注意追求艺术的完美。但有的古典主义作品迎合贵族情趣的倾向,作品往往缺乏生动地生活画面,人物的性格固定的、片面的,缺乏丰富的个性特征,艺术上有形式主义的缺陷。

艺术直觉:又称审美直觉,是艺术家特有的感觉能力,指艺术家用感官感知艺术对象感性形态时,能超越理性思考,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做出的直接了解和认知。艺术直觉勾

连着文学创作的“形象”与“认识”的两极,对于文学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异质同构:

诗意栖居:

寓教于乐: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功用的观点。“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既劝谕读者,又使之喜爱,在娱乐中得到教育。这里提出的双重目的、效果,通过情感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劝谕的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思想性与艺术性、情感趣味性的结合。这种观念对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性作了概括;对艺术教化作用的重视形成了后世功利主义艺术观。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 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 7、功利性: 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在这里,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1.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原型理论 2艺术美 3审美(美学) 4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 6美学学科 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 9美感 10审美形态 11审美需要 12审美理想 13审美趣味 14审美活动无功利 15自律性 16审美体验 17游戏说 18审美意识 19艺术传达 22崇高 21优美 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 21优美 22崇高 23《论崇高》 24利奥塔德 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 27罪孽说 28焦虑说 29喜剧 30丑 31荒诞 32“狂欢化” 33人本主义美学 34审美经验 35本质直观 36超验世界 37感知 38想象 39接近联想 40类似联想 41对比联想 42再造性想象 43创造性想象 44审美态度 45审美距离 46游戏说 47集体无意识说 48模仿说 49表现说 50有意味的形式说 51符号说 52艺术品 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

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 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 57意象 58仿象 59兴象 60喻象 61抽象 62意境 63有我之境 64无我之境 65艺术的审美功能 66艺术的认识作用 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68灵感 69美育 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 71《美育书简》 72审美教育 73柏拉图的美育观 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 75席勒的美育观 76马克思的美育观 77化育 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 80完美的人 81审美的人 82消融查滓 83”观“ 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 87艺术想象力 88形式符号性 89开放性 90他律性 91意象的物态化 92意象世界层 93悲剧性 94.反思判断力 95先验想象力 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 98人本主义美学 99焦虑说 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 101利奥塔德 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 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 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容:教师职 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 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 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 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 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 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 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 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 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规律。 7、格拉底法*: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