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 格式:docx
- 大小:112.54 KB
- 文档页数:6
1.简述对“美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
答:美有多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第三层含义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的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
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在于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程度与性质。
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
2.结合实例论述设计美的本质特征。
P98答:设计美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它与技术美有许多相似的东西,但设计美在更高的一个层面涵盖技术美,同时兼容并包含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某些因素,是社会美的基础实体。
(1)功能性特征。
好比现代家庭的室内设计,起居生活区域的布局要考虑使用,方便,去掉不必要的装饰,更多的体现简洁中的人文因素,使主人一天劳累能到家中得到调适。
(2)社会性特征。
像埃菲尔铁塔、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的应用都是社会性的劳动成果。
(3)形象性特征。
(4)变易性特征。
变易性特征在服饰时尚和日用消费品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这种变化促进新的设计思想、思潮、风格的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 结合实例简述西方古代设计文化的美学的意蕴1 实用与审美的探讨2 人与自然的抗衡Eg.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先写出西方文化的特征在分开讲①对建筑的(郊外古堡)2 对建筑的外形3对建筑的尺度(体量感大)4建筑的变革(中国祖宗方法不可变西方不断革新x不同)4.结合实例简述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 p561 推崇宗法礼仪与“拔尔而怒”的审美追求。
Eg.商代后期的四羊方尊,它的设计适用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目的性需求,充满着丰富的观念文化内容。
2 把握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
Eg.苏州园林“艺圃”浴欧门,它的设计就考虑到了与自然协调相一致的整体关系,体现了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
《设计美学》第三章纲要一、名词解释:1、文化整合P92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P112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3、文化价值P112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最高的文化价值在于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以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
4、生态系统P120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5、设计P120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6、时尚P109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7、市场机制P120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了解:期待世界:是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集体无意识:是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先天的非个人的心理机制。
个体无意识:是以一种情结表现出来的原型。
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类型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生态系统:将各种文化形态依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连接而构成的系统。
文化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具有质的飞跃。
大设计: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边际效用:是指有无某一种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
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的经验或习惯性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二、简答题1.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答: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特有的生存样式系统,它是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从事自我创造和发展的成果。
A.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
B.产品的设计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涉及了科技文化与整个人文文化的联系。
04026设计美学(实践)考试大纲和练习带答案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第一节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第二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第三节设计美学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第二节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第三节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第四节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五节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二节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第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设计第四章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第一节中国现代设计的简要回顾第二节设计美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第三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第五章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第一节当代设计观的建立第二节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第三节当代设计的内容和层次第四节当代设计美学观第五节大众文化与当代设计美学第六节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设计美学》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是学生深入认识设计专业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指导,课程中有大量讨论和研究的设计理念和美学的问题,是把美学思想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课程。
本课程探讨主要围绕现代设计理念与美学思想这个中心,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以哲学思想为根基的美学观念与设计艺术发展的关系之密切和直接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美学是从现代设计发展的视角,通过对设计美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读来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在于《设计美学》(Design&Aesthetics)与《设计概论》、《设计史》共同构成设计类各专业史论课,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学习《设计美学》有助于理解、发现和解决设计中的美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对提高设计水平,创造美的设计,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大有裨益。
艺术设计与美学知识考点一.选择题1.艺术品的结构层次不包括思想观念层。
(易错)2.艺术品的结构层次包括:意境、物质、形式。
(易错)3.审美活动机制包括:需要、趣味、理想。
(易错)4.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情感教育。
(易错)5.美育的能动性不包括完全不受审美对象的局限。
(易错)6.美学性质的定位是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科学。
(易错)7.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包括感性与理性。
(易错)8.美学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不包括审美需求。
(易错)9.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易错)10.审美感知最大特点是以审美态度对待对象。
(易错)1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是审美理想。
(易错)12.第一次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可并列对举的美来论述的是朗基弩斯。
(易错)13.广义的荒诞实质是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易错)14.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感觉和感受科学。
(易错)15.美国波普艺术最盛名的是安迪·沃霍尔。
(易错)16..结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易错)17.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界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工业设计即“认识运动”。
18.最早实行工业设计师登记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19.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是毕加索。
20.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时代。
21.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并提出“少则厌烦”。
22.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角度划分的艺术类型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
23.德国“电动汽车之父是”斐迪南·保时捷。
24.1927年为巴塞罗那大展德国馆设计“巴塞罗那椅”的作者是米斯·凡德罗。
25.1750年《美学》一书的作者是鲍姆伽通。
26.1926年包豪斯的校名里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即设计学院。
27.反对“有计划商品废止制”代表人物是埃德加·考夫曼。
28.欧洲设计体系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026)主编:罗礼平、潘日明编写:郑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2月《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026)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考核要点(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3.功能转化原理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1.文化的形态构成2.设计文化的构成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1.形式美2.技术美3.功能美4.艺术美5.生态美(五)符号表现论1.符号与传播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1.风格范畴的内涵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4.装饰的审美趋向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
设计美学考试题要1.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与美学原理的关系问题,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2.设计,在汉语里就是设想计划的意思。
它是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它可以改变外物,满足需求。
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法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3.设计美学形成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即技术与艺术浑然一体的手工业时代(从原始社会到蒸汽机出现之前)。
在这个阶段,设计过程中技术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
4.设计美学想法:威廉.莫里斯继承和发扬了罗斯金的设计美学思想,认为设计应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他强调手工艺,明确发机械化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比机械产品美观。
在产品的装饰上,他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传统的风格,提倡采用哥特式风格;还要求艺术家师承自然,在装饰上特别崇拜自然主义,采用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为装饰题材。
5.新艺术运动——它继承和发扬了“艺术与手工艺”所强调的自然风格,但却更加自由、流畅和夸张,迷恋曲线符号,带有梦幻般的色彩。
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
他们用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来象征和隐喻自然生命。
6.比利时建筑师、画家亨利.凡.维尔德,是早期功能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7.包豪斯的设计美学思想的精髓与负面影响;a.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守自然和客观的法则。
b.这种风格消解了各国的建筑文化与建筑传统,淡化了设计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内涵,使富有创造性的设计艺术陷入模式化的陷阱,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批评。
8.设计美学是美学原理在设计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和表现。
一方面研究人在进行设计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另一方面设计艺术如何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9.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从广泛意义上来说,设计作为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从原始的造物活动就开始了,经过手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直到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设计美学思想在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
艺术设计与美学知识考点一.选择题1.艺术品的结构层次不包括思想观念层。
(易错)2.艺术品的结构层次包括:意境、物质、形式。
(易错)3.审美活动机制包括:需要、趣味、理想。
(易错)4.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情感教育。
(易错)5.美育的能动性不包括完全不受审美对象的局限。
(易错)6.美学性质的定位是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科学。
(易错)7.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包括感性与理性。
(易错)8.美学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不包括审美需求。
(易错)9.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易错)10.审美感知最大特点是以审美态度对待对象。
(易错)1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是审美理想。
(易错)12.第一次把崇高和优美作为可并列对举的美来论述的是朗基弩斯。
(易错)13.广义的荒诞实质是对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易错)14.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感觉和感受科学。
(易错)15.美国波普艺术最盛名的是安迪·沃霍尔。
(易错)16..结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易错)17.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界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工业设计即“认识运动”。
18.最早实行工业设计师登记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19.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是毕加索。
20.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时代。
21.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并提出“少则厌烦”。
22.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角度划分的艺术类型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
23.德国“电动汽车之父是”斐迪南·保时捷。
24.1927年为巴塞罗那大展德国馆设计“巴塞罗那椅”的作者是米斯·凡德罗。
25.1750年《美学》一书的作者是鲍姆伽通。
26.1926年包豪斯的校名里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即设计学院。
27.反对“有计划商品废止制”代表人物是埃德加·考夫曼。
28.欧洲设计体系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026)主编:罗礼平、潘日明编写:郑颖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2月《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4026)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考核要点(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3.功能转化原理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1.文化的形态构成2.设计文化的构成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1.形式美2.技术美3.功能美4.艺术美5.生态美(五)符号表现论1.符号与传播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1.风格范畴的内涵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4.装饰的审美趋向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
《设计美学》第四章纲要一、名词解释:1、内容P12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2、审美形式P125审美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3、形式美P126形式美:事物的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4、色彩P127色彩:是人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觉。
5、节奏P129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6、均衡P131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
7、对比P132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机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8、技术美P159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9、功能美P159功能美: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10、艺术美P159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11、生态美P159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它把审视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参考: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审美判断:是人们对于对象作出的审美评价,是以情感为中介,以生活逻辑和个体审美经验为依据,不含有概念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同质媒介:是指构成艺术品的媒介对艺术传达方式能够产生作用的特性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一种概括,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
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P125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第一节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第二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第三节设计美学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第二节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各国的发展第三节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第四节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五节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第三章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第一节何谓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二节现代设计的后现代转向第三节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设计第四章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设计第一节中国现代设计的简要回顾第二节设计美学中的传统文化情结第三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第五章当代设计美学的批判第一节当代设计观的建立第二节当代设计的美学特征第三节当代设计的内容和层次第四节当代设计美学观第五节大众文化与当代设计美学第六节当代商业设计恶俗美学的批判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设计美学》是一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是学生深入认识设计专业的较高层次的思想指导,课程中有大量讨论和研究的设计理念和美学的问题,是把美学思想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课程。
本课程探讨主要围绕现代设计理念与美学思想这个中心,不同程度地运用了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系统论、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以哲学思想为根基的美学观念与设计艺术发展的关系之密切和直接是显而易见的。
设计美学是从现代设计发展的视角,通过对设计美学思想的诠释和解读来认识设计、理解设计。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在于《设计美学》(Design&Aesthetics)与《设计概论》、《设计史》共同构成设计类各专业史论课,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学习《设计美学》有助于理解、发现和解决设计中的美学问题,有助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对提高设计水平,创造美的设计,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大有裨益。
1.简述对“美是什么”的理解和认识一、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二、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论述,对我们认识美是什么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途径。
他认为“美”这个词有好几层或者多种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素质),第三层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究美。
三、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四、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结合实例论述设计美的本质特征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功能性特征设计产品的审美价值必须体现在产品的功能之中,设计美不仅在于功能性本身,更在于功能性最终的合目的性。
现代家庭的室内设计首要考虑室内布局、采光等的适用、方便,更多的注重人文因素,做到产品为人服务。
社会性任何产品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过程和产品都凝结着丰富社会意义,例如磁悬浮列车不仅具有功能美和形式美,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巨大进步和劳动成果的重要内容。
形象性设计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特殊的形象性,设计美的形象性不仅包含了一般形式美感的形象特征,更是体现了表层下的社会形象。
PH灯具外形类似松果,体现了产品感性的视觉形象,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实用功能。
由于其材料的运用有利于进行批量性生产。
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
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变易性设计美的审美价值观与审美标准也表现出时代审美的变易性特征,服饰装扮已成为彰显时尚的重要元素,去年的撞色搭配到如今流行的荧光色系和星空图案反映了消费者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促进新的设计思想、风格的形成,体现了设计审美的变易性。
《设计美学》第二章纲要一、主要概念:1、功能P47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2、需要P47需要: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映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3、价值P66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4、审美态度P525、审美价值P66审美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6、审美淘汰P53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做出的否定。
7、审美意象P77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联结的心理表象。
8、期待视野P769、实践活动P83实践活动:人的主观之见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10、产品的审美功能P63参考;功能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生理或物质需要的性质。
情感性消费:是指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人情味的生活。
审美接受:是人在观照审美对象时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审美经验。
审美创造:是一种把主观观念客观化和物化的过程。
认知: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输入和思维加工。
意向生成: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它是一种融合理智和情感的想象表象的形成运动。
同构同功:是指有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
二、简答:11、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P49答:关于人的需要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首先,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以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性需要作为人与动物工友的自然属性,便属于天然性需要。
它们是以本能的形式出现的。
天然性需要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之中,并从属于社会性需要。
其次,从其社会功能上,可以将需要划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需要。
前者包括衣食住行等,它们是与人的生理和物质活动相关的需要;后者是以真善美为核心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联的需要,如认知的、审美的、社会交往的需要。
再者,从其存在状态上,可将需要划分成现实性的和潜在性的。
现实性需要时已经存在的且有具体指向的需要,而潜在性需要则是虽有或缺性感觉但并无具体指向的需要。
选择题1,设计艺术的形态范畴以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工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空间环境设计。
2,美学的考察,以审美感受为中介,形成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结果在主体方面表现为审美经验,在客体方面表现为审美价值。
3,人工形态: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加工而成。
人工形态的特点:符合人的目的性;具有人的主体性特征;具有社会性,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4,设计产品在材料的运用上,存在的几种倾向:运用自然材料;模仿自然材料;使用新型材料。
5,视觉的恒常性一般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6,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完形心理学在美学上的延伸和应用。
代表人物是美学家阿恩海姆。
7,由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产品的功能划分为: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审美功能8,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结构的形成都源于人的需要。
9,人的需要表现出的特点:a,指向一定的对象;b,周而复始的周期性;c,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d,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10,精神分析美学的审美理论是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20世纪初,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
11,荣格利用“集体潜意识”来解释原始文化及艺术创作的问题,认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个性,而在于从艺术家到人类的共性。
12,弗洛依德认为,对《俄狄浦斯王》的审美,是深藏且压抑的我们无意识得以被激发释放出来而得到快乐。
13,审美淘汰的出现,反映了人们消费生活中精神需求的增长。
14,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建筑师沙利文(L.H.Sullivan,1855-1924)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用以反对学院派建筑的仿古倾向和装饰风格。
15,成功的工业设计,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先进的技术;独特的商业模式;优秀的设计16,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可以认识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
指将造型要素构成的信息,借助于视觉的形式,以传递为目的的设计。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一、名词解释1、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P122、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
P143、结构的层次性: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P154、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合. P155、结构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处于静态或者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互相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
P156、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
P177、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P188、知觉: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P189、良好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经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或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而完整的图形以及形成在一个共同方向上的运动。
P2510、同形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欧诺个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P2611、技巧: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
P3512、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P3813、生产技术:是指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P3914、完形质:由只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P4615、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P3916、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P3917、意境:由产品实体俞孔坚、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P43 18、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P4719、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P4720、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P6621、审美态度:是审美需要引发的,从而使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交融、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一、名词解释1、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P122、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
P143、结构的层次性: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P154、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合。
P155、结构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处于静态或者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互相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
P156、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
P177、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P188、知觉: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P189、良好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经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或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而完整的图形以及形成在一个共同方向上的运动.P2510、同形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欧诺个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P2611、技巧: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
P3512、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P3813、生产技术:是指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P3914、完形质:由只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P4615、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P3916、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P3917、意境:由产品实体俞孔坚、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P4318、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P4719、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P4720、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P6621、审美态度:是审美需要引发的,从而使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交融、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
P5222、审美价值:事物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性质,具有直观性。
P6623、审美淘汰:从宜人性和精神功能出发,在产品选择中能够做出否定。
P5324、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连结的心里表象。
P7725、期待视野: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
P7626、实践活动:人的由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包括物质产生和金水根生产,它是一种对象化过程。
P8327、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和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
P6328、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重组,为共同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逐渐融合,组成新的文化体系。
P9229、文化:是以人作为目的,反应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的范畴。
P11230、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P11231、生态系统:指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P12032、设计:一种综合性策划和形式创造活动,作为生产的前提,它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
P12033、时尚: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所形成的社会流行倾向。
P10934、市场机制:依据商品交换原则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
P12035、内容: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P12436、审美形式:指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程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P12537、形式美: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P12638、色彩:是人堆不同波长光线的感觉。
P12739、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P12940、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
P13141、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
P13242、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P15943、功能美:使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P15944、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P15945、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P15946、符号:是指表征对象是人为确定的,确定之后便具有约定俗称的效用。
P16747、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形象上的想死来构成符号。
P16748、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因果或空间联系的符号。
P16749、象征符号:通过约定俗成的方法形成的与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号。
P16750、性质符号:它是利用媒介的材料质地因素来构成符号,如色彩作为造型符号。
P16851、单一符号:作为一个世纪存在的时间与一定时空相关联,如产品或艺术品本身即可看作为单一符号。
P16852、规则符号:按照规则而习惯地使用的符号如科学符号或交通符号。
P16853、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
P16554、言语:是在具体日常情境中由说话人所发出的话语。
P16555、语构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
P18156、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P18157、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以及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
P18158、传播:信息由发送到接收的过程,有不同模式和多种组成要素。
P20059、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当一种类型的产品构成一定的审美形象时,它的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便升华为一种风格。
P20160、装饰: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心理需要,在产品风格的构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P23161、虚与实:指空间与实体的互动关系,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实体感。
P21762、巧与拙:作为风格的范畴,巧指人工修饰的美,拙指自然素朴的美。
P21863、雅与俗:作为审美性态的范畴,雅既可指高雅清逸的审美趣味和不同凡俗的习俗,俗可以指风俗习惯也可以指流行于民间的、大众化或浅显易懂的文化形式。
P21964、浓与淡: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浓指浓密、浓厚、或浓艳。
淡指平淡、清淡或疏淡。
P22065、线性造型:以线条的律动和情感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造型。
P23966、通用性设计:费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设计。
P239二、简答题67、简述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不同之处。
P1268、自然形态的情感内涵由何而来,在功能层面对人有何启示?P769、人工形态中,材料、结构、形式与功能之间是怎样关联和互动的?P1670、简述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的三种不同趋向。
P1471、简述产品结构的一般特点。
P1572、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时间模式的三种作用。
P1973、简述感觉的刺激模式中,空间模式的三种不同作用。
P1974、简述德苏瓦尔对技术产品的三项规定。
P2975、简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
P3476、在功能形态中几何造型与有机造型各有什么优劣?P4077、对人的需要如何加以划分,它对设计有何启示?P4978、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设计灵感的源泉?P5279、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由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分化出来的?P5180、为什么说审美需要具有渗透性,它反映在人的多种活动之中?P5281、简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双向结构产生出的两方面的结果。
P6982、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P7083、简述设计产品作为一种人工客体包含的三方面组成要素。
P7984、何谓文化,为什么说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是决定设计质量的关键?P9385、简述文化划分的三份法。
P8986、何谓文化整合?P9287、设计为什么能将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P10088、何谓生态设计,它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作用?P10789、为什么说市场效应具有二重性?它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什么?P11290、如何统一设计的文化取向和市场取向,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P11391、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P12592、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P13993、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P14594、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P15795、简述生态美的理论意义。
P15896、影响信息(或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哪些?P16497、符号与信号的区别何在?符号种类怎样划分?P16798、产品语言作为一种形象化符号,如何表现它的意义?P17699、简述商标形象设计的五方面要求。
P192100、不同时代、民族和地域特点对产品或建筑风格的变迁有什么影响?P171 101、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风格研究形成了哪些范畴?P217102、为什么说装饰变革可以成为风格变革的先锋?P328三、论述题1、试述技术与艺术的异同。
答:异: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作用,通过人工自然的创造,发挥着替代和延伸人的自身功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命过程,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环境。
艺术活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审美效应发挥着认识的、教育的、心理调节的和娱乐的功能。
同:技术和艺术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观因素。
技术和艺术都包含知识的成分。
P34 2、试述你对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三种特性的理解。
答:所谓姐狗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律性组成。
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P153、试述在产品设计的历史中,实用和认知因素是怎样向审美因素转化的?答:建筑物通过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关联获取独特的精神功能和象征意义—巴黎雄狮凯旋门参照于古代拜占庭帝国的军士坦丁堡凯旋门。
P704、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答:这不是矛盾的,这正是美学所研究的美感的矛盾二重性问题,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与个体心理的直觉性是并存的,这说明审美活动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人的感官虽然是个体的,具有超功利性,但经过长期的文化教养,也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感官。
P146运用符号学原理来分析不同的标志和广告设计。
P189从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视角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哪些规范和要求?P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