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美学第四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四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四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四章重点

《设计美学》第四章纲要

一、名词解释:

1、内容P124

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2、审美形式P125

审美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3、形式美P126

形式美:事物的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4、色彩P127

色彩:是人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觉。

5、节奏P129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6、均衡P131

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

7、对比P132

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机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8、技术美P159

技术美: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9、功能美P159

功能美:实用产品所具有的合目的性特征的形式表现。

10、艺术美P159

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1、生态美P159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它把审视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参考:

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审美判断:是人们对于对象作出的审美评价,是以情感为中介,以生活逻辑和个体审美经验为依据,不含有概念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同质媒介:是指构成艺术品的媒介对艺术传达方式能够产生作用的特性

生态美: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范畴:是人们对事物认识一种概括,它反映着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的各种特性和关系。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P125

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

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

2.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P139

答:首先,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使用工具的生产劳动形成了形成了人的活动动态的工具结构,它不仅传递着人类的经验,规范着主体的活动样态,而且塑造着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以建筑艺术为例,“在历史上,建筑艺术历来都是其时代最先进技术的真实体现,当前的建筑仍然趋于采用最先进的空间技术。”这说明,无论人的审美趣味还是艺术风格的更迭,都会受到科技和物质生产水准的重大影响。

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的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特征。

其四,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它把人的科技视野和人文视野勾联在一起,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促进科技创新和审美文化的结合。

其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3.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P145

答:

A.实用和审美表现功能之间不产生干扰;

B.产品的装饰结合技术质量和对人的生理适应性;

C.装饰结合功能美,给人以舒适感。

4.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P157

答:

A.生活环境的洁净感和卫生状况;

B.环境的宜人性,可以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舒适感;

C.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发达也是直接关系到人的状态;

D.空间的秩序感,布局的合理化和情感化,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多样性;

E.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和谐。

5.简述生态美的理论意义。P158

答:生态美的研究把主客体有机统一观念带入了美学理论中,有助于建立人与环境有机联系的整体观,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共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对形式的观照、意义的领悟和价值的体验,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次,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生态文明涵盖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关系到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可以为提高生活的质量提供正确的导向。

再者,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的途径。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态审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按照生态规律开阔技术的视野,从而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理解;

1 审美形式具有的哪两种两种特质?

答:1 是材料的同质性。

2 是对审美感受的激发作用。

2 如何区分产品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

答:审美关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它反映了对象在什么程度上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产品的审美价值是产品所具有的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品的功利价值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前者具有的是精神功能,后者具有的则是一种物质功能。

3形式因素的表现性和情感意蕴指的是什么?

答:形式美的表现性,其主要特征在于形式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例如,水平直线给人以舒展感,垂直线给人以刚直感。曲线给人以柔和及轻盈感,折线给人以动感和焦虑不安感。线型的不同也体现在不同的建筑风格上:希腊建筑多用直线,罗马建筑多用弧线,哥特式建筑则多带夹角的斜线。

4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是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节奏: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的秩序感。

韵律最初出现于诗歌领域,是由劳动节奏逐渐变化为诗歌因素的,它是由夯的声音和打击节奏形成的。

比例是构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

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反映了事物与人的协调关系。

对称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某种不变的性质。

均衡是两个以上要素之间构成的均势状态,或称为平衡。

对比是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

协调则是将对立要素之间调和一致,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变化是由运动造成新形式的的呈现,它可以渐变的微差形式或序列化形式构成不同的层次。

5技术美产生的根源。

答:从美的本源角度来看,技术是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作为人的劳动形态,它是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正如史前人对石器工具的打制,从粗糙的外表到造型的匀整光滑,在人们对生产效能的追求中,逐步使石器工具获得了一定的审美特质,也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形式感受。审美价值正是从人的社会物质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技术美物化了人的活动形态,它是人类产生的第一种美的形态。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也使技术美具有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即古代以手工操作方式进行的技术活动,近代的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机器操作。

现代技术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物化。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的产品。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使自然界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利用的可能性。

二是作为人的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凝聚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绪通过人的活动而注入到产品之中。

总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和善的统一,使人的活动超越了客观必然性而取得人的自由,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自身本质的一种表现和自我确证,这正是技术美产生的根源,它成为人类一切审美价值的基元。

6如何在善于美之间作出区分?

答:善就物质领域而言是指功利价值,其效用是直接满足人和社会的利益和物质要求;就精神领域而言是指道德价值,它为人们的行为和品质提供好的范例。善和美不仅具有联系,而且具有明显区别,因此两者并不具有同一性。外表美的人可能道德卑劣,而品德高尚的人可能其貌不扬。

7简答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答:美感即审美经验,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并存,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并存,这是美学的基本矛盾。

8 功能美的意义与内涵

答:1 人工环境和产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他们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社会的前进的目的性和科技进步直观化和视觉化呈现在我们面前。

2 功能美通过产品+的组合秩序体现出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协调,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对人类时空的独特记忆。

3 产品是人们日常的依托,产品的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成为人们自我表现和个性美的一种展示。

4 产品的功能美通过人与物的关系体验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馨和人间的亲情。

5 产品的功能美是激发人们购买欲和促进商品交流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成为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展示和承诺,成为一种实体广告。

9 纯粹艺术以其类型有哪些?

答:纯粹艺术是脱离了功利而精神化的艺术,它可以充分、明确、深刻的表现现实事物形象,向人们提供富有深刻的、强烈的思想意义的审美对象。如绘画、音乐。

10 艺术美与纯粹艺术有何区别?

答:纯粹艺术是一种观念的存在,而艺术美便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一种审美价值。艺术美一方面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美,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产物,它融合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趣味和感受,成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和自我确证。所以,艺术美既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11 简答造型艺术中五种形象构成的要素

答:造型艺术中五种形象构成的要素是:线条、形的组合、空间、光影和色彩线产生于点的运动,可以表现出内在运动的紧张。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中国画也重流动的线的节奏。

形的组合是对绘画形象的整体构建,在西方绘画中称为“构图”。

光影构成了绘画中的色调,反映了物体形象的虚实对比,而色彩可以赋予绘画一种质地的真实感和表情性。

12 艺术抽象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答:艺术抽象是一个使意向脱离物象的实在性的过程,它要切断对象与现实的一切关系,使它的外观形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完满。

其次它使形象的构成尽量简化,以便人们在感知和联想中能够直接把握形象的整体,使各种细节与整体形成有机的联系。

艺术家从经验现实中抽象出的形象,是通过幻象的创造进行的,同时艺术抽象所创造的有机整体又是艺术家生命有机体的对应物,成为人类情感的符号。

应用:在产品造型中,艺术抽象有助于形体的提炼和构成,如在陶瓷和玻璃器皿的形体构成中,对于自然客体和人工客体的模拟转化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同时在产品形象构成艺术抽象的作用,不在追求模拟的形似,而在于取得形象的气韵生动,目的是要取得使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产品造型。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艺术抽象的作用则更加突出。从城市形体特征的把握,它的整体空间节奏处理都涉及对形体的塑造,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艺术抽象能力。

13 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的主体需要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而生态美则直接满足人们生态审美的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的直接参与者。

14 简答生态美的构成

答:生态美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的发现,而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欢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世界包括整个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15生态美的实践功能何在?

在实践功能方面,首先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对于生态美的观照,直接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实现向田园牧歌生活的回归,生态美的开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了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和科学方向的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引言 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 (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2、概括与变形。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3、装饰与色彩。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在招贴画上,常常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

艺术设计与美学(04026)重点电子教案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性建筑”; 吉奥?庞蒂——30年代意大利最富才华的设计师、建筑师、教育家,意大利设计师协会创始人。创办《多姆斯》杂志; 亨利?福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T型”车; 哈利?厄尔——美国工业设计师,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主任,开创了企业成立设计部门的先河,也是推行“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主要人物。1955年设计出卡迪拉克“艾尔多拉多”59型小汽车、“艾尔多拉多”型小汽车; 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师。设计出不少流线型交通工具; 罗斯诺普——美国飞机设计师。设计出“飞翔的翅膀”是世纪最经典的飞机造型; 格罗皮乌斯——德国建筑师,包豪斯首任校长,后任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包豪斯宣言》 迈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后移居美国,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提出“少就是多”观念;《巴塞罗那椅》 纳吉——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发展方向的转变起重要作用,后移居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 穆希——包豪斯最年轻的教师。《霍恩街住宅》 贝耶——包豪斯教师,现代字体设计的奠基人。移居美国; 保罗?雷纳尔——字体设计家,“未来体”Fotura的创造者; 马塞尔?布鲁耶——包豪斯教师,首次设计出钢管椅,开创现代家具新纪元; 英格?绍尔、格里特?绍尔——乌尔姆设计学院创办人; 马克思?比尔——包豪斯毕业学生,乌尔姆设计学院首任校长; 马尔马纳多——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二任校长; 马克思?布劳恩——德国布劳恩公司创办人,长期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布劳恩原则”; 古戈洛特、拉姆斯——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师,为布劳恩公司进行产品的系统设计,成为德国系统设计的典范。“白雪公主的棺材”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试表述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在城市设计中,无论其形成途经异同,但都隐含着按某种设计理想作为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而在城市环境的塑造和形成中,城市设计起到了关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 从19世纪的法国巴黎的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映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开始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性。慢慢的城市设计更多的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并且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伦理准则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这样,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的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目前现代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学科拓展,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实践创新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科学问题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讨论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二)基于全球环境变迁而考虑的绿色城市设计研究。(三)城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关注对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活力等的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城市设计运营管理机制以及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四)数字性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设计技术操作过程科学性的改善。(五)基于新型人—环境—资源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式的追求和探索。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等也显著拓展了城市设计的学科视野的专业范围,并将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深刻理解和认识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我们身处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空里,感受着广告文明带给我们的冲击与震撼。广告甚至会利用人在卫生间中短短几分钟时间的专注,炮制出各式特色的厕所广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文明的趋同,城市广告是国际化的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广告文化、广告文明。广告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一个国家广告发展水平,体现了其市场繁荣的程度,从而反映出其科技、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素质。 本文对广告的历史发展,做了简单扼要的回顾。最早的广告是口头广告1980年青海出土的距今6千年的陶制喇叭。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物是北宋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板,内容包含有招牌、商标和告白,是一幅图文并茂的印刷广告,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古代的广告形式除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外,还有招牌广告、中国独特的楹联广告、灯笼广告、旗帜广告、印刷广告、音响广告等。 其特点是形式古朴,内容单一,很少或无需成本。技术不高规模较小,影响微弱,职能简单。生产、销售、广告三位一体。 1841年在费城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公司,它们通过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在报纸上承包版位,卖给客户,这个办法后来推广到杂志。 这是代理制的起源。 20世纪初,是中国广告业逐渐发达时期,上海被誉为“广告之都”,广告形式多样,报纸成为主要广告媒体。1925北京上海报纸广告版占50%以上。电子传播开始兴起。 当时曾非常风行百货公司的橱窗广告。还有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交通广告、电影广告、空中广告、汽球广告、邮递广告、幻灯广告、电台广告等。1926年,第一家提供完整服务的华商广告公司创立。特点是广告机构多,媒介种类多,有简单的策划,效果显著,艺术水平较高,出现了法制管理。 “文革”广告活动几乎停顿。“红海洋”的政治广告。目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业活动异常活跃,我国传播媒介发展也极为迅速,已经发展成为种类齐全、辐射面宽、覆盖率高的传播媒介体系。 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怎样将这些原理用于广告,使广告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充分发挥出广告的功能。要在市场营销中充分的了解和调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过程。还要通过广告的心理战术,如选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设计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 3 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 4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 5 在现代设计史上,(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 6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 7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 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帕克斯顿 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保时捷 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DIA” 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BIIA” 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CAI” 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NRD” 14吉奥.庞蒂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 15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GM 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德.奥尼斯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 17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文丘里。 18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 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上海土山湾工艺院 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22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 23中国近代于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术院校—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 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 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特点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设计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系统分析了当代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以及设计美学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对我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具有1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设计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1门新兴学科。设计是1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2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1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作为1门新兴学科,目前我国对它的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滞后,在应用上的认识也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其等同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学科。因此,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1、学科定位任何1门学科都有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要准确把握该学科的定位,就必须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1方面,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促成了它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另1方面,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于审美和艺术理论,针对现代设计在审美和艺术上如何与技术结合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到当代社会,突出现实应用化特征的必然。所以,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首先必须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入手。工业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相应地,工业技术的发展引出了1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传统手工生产中的审美形式如何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也就是说,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是否需要审美与艺术的参与?如确实需要,又如何体现出产品的审美与艺术特征?同时,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如何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迫使艺术家们不得不考虑现代工业生产的形态问题,不得不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这样,经过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设计就应运而生了。可见,现代设计的诞生是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艺术直接介入技术的结果。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艺术介入技术的过程之中了。所以,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现实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是审美。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上升到首要地位。同时,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有时它甚至是引起购买欲的主要因素。另外,与产品功能质量并无直接关系的商品包装也为人们所重视。显然,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产品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从另1层面看,设计美学的诞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的必然结果。其次,从理论上看,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走向大众和现实应用的必然。所谓传统美学,实际上就是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班级 ——平顶山市的城市设计美学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对探讨城市美学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有重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城市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美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无论是想象的美还是感觉的美,都会让人因陶醉而向往的。城市规划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来做出发点的,其构思的中心就在于怎样构造意象、经营意向,而往上延伸还要体现审美的意象,也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说城市功能的美是本质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美是必要的。审美的意象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有体现城市的对称美、整体美。对于平顶山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体现城市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周围环境融合的一种思想,它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实现了人对美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城市的美由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条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城市,只要城市所具有的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就是美的表现。纵观各国、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美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美的城市是始终存

在的,这些想法造就了过去很多城市的辉煌和伟大,展现城市的美是城市规划者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1.平顶山总体美 平顶山市的美: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平顶山市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平顶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三苏坟、风景如画的II 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烟波 浩淼的昭平湖、著名旅游景区 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世 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风 景如画——画眉谷、北国小江 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 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

自考设计美学

1.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人的形式感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包含节奏、韵律、均衡等感受。 2.节奏: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周期性连续过程,它是一种有规则的重复,产生奇异 的秩序感。 3.人对节奏的认识,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 具体的劳动过程中 4.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 5.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6.审美形式: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一 级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7.形式美具有哪些形式法则?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8.韵律一词最初出现于哪个领域:诗歌 9.解释比例与尺度的基本概念 比例构成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匀称关系;尺度是一种衡量标准,涉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适应性。 10.形式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11.分析理解对比与对称的概念 对比是对事物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和不同性质之间的对照;通过不同色彩、质地、明暗、和肌理的比较产生鲜明和生动的效果,并形成在整体造型中的焦点。对称是事物的结构性的原理,它是一种变换中的不变性,它使事物在空间坐标和方位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性质。 12.生态美:与满足人的需要相关联的审美价值 13.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 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在这里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参与者。 14.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在高科技时代,对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①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②对技术美得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③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的特征;④美哉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⑤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美的审美教育职能。 15.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他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将人的感受, 审美经验和人生理想舞台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16.艺术美:以表现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的美。 17.谈谈生态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答生态美是与满足人的生态需要相关联的的审美价值。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的性质是不同的,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人在自然美的形成中只是旁观者;而生态美则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生态审美需要,其审美主体是融入其中的,构成直接的参与者。 18.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生态审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生态美只有内在于生态系统中才能感受到,也只有人通过生态过程本身才能感受到。生态审美涉及整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对象世界的交融与和谐。 19.通用性设计:非个性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如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服饰等的设计。 20.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艺术设计与美学

艺术设计与美学刘子川考试大纲 艺术设计与美学 每章重点 作者:刘子川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现代设计与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现代设计”的诞生;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了解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及特征; 本章重点:设计美学的界定和特性。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美学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 2、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3、设计美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三)设计美学的界定。 四、考核要求 (一)现代设计的诞生

1. 识记:现代科学观的建立、基于工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总景观。 2. 领会:基于机器文明的现代艺术。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诞生的综合背景。 (二)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 l. 领会: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点。 2.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传统工艺美术的稳定性和地域性。 3. 综合应用:他们各自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三)现代设计美术的界定 1. 识记:现代设计美学的概念。 2. 领会:现代设计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简单应用:现代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和类别。 第二章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观念与美学思想。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掌握现代设计诞生的过程;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到“乌尔姆设计学院”掌握功能主义的形成;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阐述,使学生了解到功能主义在欧洲的具体体现;对美国现代主义的设计体系的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在美国不同的体现。 本章重点:现代设计的欧洲体系和美国体系。 本章难点:这两大体系产生的环境以及对世界设计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一、填空题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 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 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10. 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 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13..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包括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6.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7.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 的享受。 8.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三、简答题 1. 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4. 城市设计元素 1、土地使用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3、开放空间 4、使用活动组织 5、交通与停车 6、保护与改造 7、步行街(区) 8、标志与标牌 5.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6.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重要性: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 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4.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11.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 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12.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1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4.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 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 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 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 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 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 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 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5. 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 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 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 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 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 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6、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 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 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 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 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7、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 ①街道式 一般街道式。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 制车辆出入。 两端封闭式。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 入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 活跃气氛。 Z形或折线形式。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 息绿化地。Z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 ③平行商业街。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 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 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 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步行街等。 18.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 街道对景。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 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 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 与趣味性7、注意视域的开放。 19.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 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 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 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20.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20.城市广场的分类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 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 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1.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22.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四、论述题 1. 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 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 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 构? 从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设计要点、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方面 来回答。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 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 知觉空间。 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 (1)、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 (2)、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 (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 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 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 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 二、城市景观的组成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 (1)、自然景观:由山、水、动植物和云、雨、风、雪、 光、气等景观组成。 (2)、人文景观:指各种建筑、构筑物、街道、小品、雕 塑等人工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诗文碑刻、堆山、凿洞、 挖地、人工瀑布、跌水、绿化等。 (3)、社会景观:是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如:社会 习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等(花灯节、花卉节、龙舟节、 冰雪节、庙会等)。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3.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标准和 不可度量标准。 ①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 建筑形态标准高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绿 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美学、心理和行 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 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 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 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 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 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 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 地方性等。 4.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都有 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 建设的主与次、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 形状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 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 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 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 的理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 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 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 设发展的动向。 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 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 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5.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设计?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 谈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 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 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 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 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6.绘图学院平面布置,说明城市空间的组织手法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 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 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 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 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 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 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 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 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 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 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 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 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 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①地面铺装和质地变化②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 理。---侧界面:①形状:②高度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