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精原细胞瘤影像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3
睾丸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 表现刘江勇,王 骋,牟 俊,刘新峰,曾宪春,王荣品贵州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贵州 贵阳 550002[摘要] 目的:探讨睾丸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 特征,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 表现。
结果:44例均为单发,23例右侧,21例左侧;精原细胞瘤22例,卵黄囊瘤7例,胚胎性癌4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
CT 表现为大小不等实性肿块,肿块密度不均,内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未见明确钙化及脂肪成分;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并具有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等恶性肿瘤征象。
增强扫描示7例卵黄囊瘤实性成分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余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同程度强化,囊性坏死区无强化。
结论:睾丸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的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血清甲胎蛋白,有助于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键词] 睾丸肿瘤;生殖细胞;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4.03.022[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项目(黔科合成果-LC 〔2023〕022);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037);贵州省卫生健康委项目(gzwkj2021-373号)。
[通信作者] 刘新峰,Email :****************。
睾丸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绝大多数为恶性,好发于20~40岁。
组织学可分为2大类:一类来源于睾丸生殖细胞,约占95%,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畸胎瘤、卵黄囊瘤等;另一类来源于睾丸间质,如睾丸间质细胞瘤和支持细胞瘤、淋巴瘤等[1]。
睾丸生殖细胞来源肿瘤病理类型多样,不同组织类型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及预后差异较大,其中畸胎瘤CT 特征典型,易诊断,且绝大多数为良性,预后良好。
笔者搜集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恶性生殖细胞来源肿瘤,分析探讨其CT 特征,以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识。
2018年4月第25卷第7期约1.8cm×1.6cm,两年前患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图像显示淋巴结皮质菲薄,内见大片液性坏死区,取材失败原因可能是液化坏死明显和结节偏小、所选穿刺针偏细。
5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其中肺结核1例,反应性增生4例中,2例中年女性有慢性盆腔炎病史,抗感染治疗后超声复查腹膜后淋巴结形态缩小,2例男性经肠镜诊断为结肠克罗恩病,对症治疗后结节明显缩小。
明确诊断为恶性病变的39例中,宫颈癌27例,淋巴结转移性鳞癌21例,淋巴结转移性腺癌6例;余病例中恶性淋巴瘤3例,食管癌、阴道癌、卵巢癌、胰腺癌各2例,睾丸恶性肿瘤1例。
可疑恶性病变5例中,3例凝血块内见少量退变异型细胞及散在淋巴细胞,恶性可能,请结合病史;1例凝血块内见少量成团轻-中度异性上皮细胞,细胞浆丰富嗜酸,核仁明显,恶性肿瘤首先考虑;1例见少量幼稚淋巴细胞,恶性淋巴瘤待排查。
3例无法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病理报告为凝血块内见少量退变异型细胞及散在淋巴细胞,肿瘤不能除外。
当病理结果良性或仅为描述性诊断,而临床症状,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提示恶性时,建议再次穿刺或手术摘取活检,以明确病理性质[1]。
在本组取材失败的4例中,宫颈癌3例已有多器官转移,故未考虑再次穿刺,另1例因放弃治疗而不愿再行穿刺。
病理无法明确良恶性的3例,因经济原因不愿再次穿刺。
穿刺成功的关键是活检靶目标和穿刺路径的选择[2]。
穿刺前应重点扫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置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观察淋巴结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和血流情况等,多个淋巴结相互融合时,尽量选择较大且穿刺路径安全的淋巴结。
若单个较大淋巴结内部发生液化时,选周边实质部分进行穿刺,中央无液化坏死淋巴结尽量在皮质进行取材。
经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穿刺的路径一般选择仰卧位前入路进针,进针时要缓慢,动作要轻柔,注意避开大血管和腹腔重要脏器,若穿刺针在穿刺途中发生偏移,及时调整方向,直至刺入淋巴结内。
由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靠近大血管,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仍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熟练的穿刺技术,术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医药卫生《西藏科技》2019年12期(总第321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诊断陈雨琪|罗春兰|尼玛”(1•西藏大学医学院;2.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西藏拉萨850000)摘要: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2013.06至2019.06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其中30例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1例行泌尿系造影检查。
结果本组病例中有7例肿块位于左侧阴囊,16例位于右侧阴囊,2例累及双侧阴囊,2例位于腹膜后,4例位于下腹部;精原细胞瘤主要表现为类圆形、多发结节状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较清,密度多不均匀,可伴囊变、坏死、钙化及出血,增强后轻度不均匀性强化,内可见多发血管影穿行,其中4例出现分隔样强化;有隐睾病史者10例;14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
结论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CT增强检查显示肿块由睾丸动脉供血时,可对病变进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病理可最终证实。
关键词:精原细胞瘤CT增强影像鉴别诊断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睾丸肿瘤呈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中约有男性患者3-6/10万,我国每年发病率为1/10万左右,约占男性肿瘤的1%~1.5%,占泌尿系肿瘤的3%~9%⑴。
由于精原细胞瘤起病隐匿,再加之西藏地区患者健康意识及受教育程度有限,肿块发生时通常已属晚期。
本文通过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精原细胞瘤患者临床及CT 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精原细胞瘤患者,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36岁,主要以腹痛及发现阴囊无痛性肿块就诊,病程2个月至3年,2例AFP升高,13例B-HCG升高,其中10例患者有隐睾史(32.26%),患者于就诊前均未发现隐睾症状。
临床生殖细胞瘤、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瘤、非生殖细胞瘤、等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CT及MRI表现睾丸肿瘤比较少见,大部分为恶性。
睾丸肿瘤有两个年龄段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15—35岁,主要为睾丸原发肿瘤,第二个高峰71—90岁,以淋巴瘤和转移瘤为主,目前认为隐睾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睾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临床症状主要为睾丸肿大,伴阴囊坠胀感或疼痛,透光实验均为阴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白细胞等可帮助诊断。
生殖细胞瘤占睾丸肿瘤90%—95%,包括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占睾丸肿瘤35%—50%。
精原细胞瘤好发于35—45岁,>60岁、<10岁少见。
精原细胞瘤由原始生殖细胞分化而来,胞质丰富,并周围有多条纤维血管分隔,可出现片状坏死。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相符合,MRI显示肿块呈多发结节状,T1WI 呈等信号,与正常睾丸T1WI信号相等,T2WI信号低于正常睾丸组织,瘤内纤维血管分隔数量不等,粗细不均,增强扫描纤维血管分隔强化高于肿瘤组织。
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性癌,畸胎瘤,内胚窦瘤/卵黄囊留,绒毛膜癌,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等。
1、畸胎瘤:分为成熟性和非成熟性,它含有三胚层结构,瘤内囊性、软骨、钙化及脂肪成分,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一般为良性,成人可转变为恶性。
影像学表现一般呈边界清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
2、表皮样囊肿:好发于20—40岁,内充满角化物,MRI典型表现为病灶边缘出现“黑环征”,T2WI病灶内部出现洋葱皮征。
3、卵黄囊瘤:为婴幼儿最为常见肿瘤,也称内胚窦瘤,占儿童睾丸肿瘤80%,以无痛性睾丸迅速长大为主要症状,易肺转移,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
4、胚胎性癌:由原始退行性上皮细胞组成,发病高峰25—35岁,侵袭性强,易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5、绒毛膜癌:极为罕见,高度恶性,好发于20—30岁,睾丸生化中心退化,大部分患者睾丸大小正常,甚至缩小;转移发生早,易转移至肺、肝、消化道、脑,其原发灶及转移灶易出血,临床表现以转移症状为主,如咯血、消化道出血等。
超声诊断睾丸精原细胞瘤1分析超声显像诊断睾丸精原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
弥睾丸回声间存在的微小差别;漫性病变的超声特点为睾丸体边内强积增大,界不规则,部回声光点粗大、弱不均。
彩色多普1病历摘要可勒超声检查见睾丸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以呈斑点3岁双男,5。
发现右侧睾丸质硬肿物1d就诊。
超声所见:血粗频状或短线状也可呈分支状,管分支多,细不均。
谱多普勒右8mm5mm×2侧睾丸切面大小正常,侧睾丸大小3×20mm,阻显示肿块血流速度快、力低。
本例睾丸病变声像图符合局限其7mmX1轮廓整齐,内可见15mm椭圆形低回声3mmX1性睾丸病变改变。
边无内肿团,界清晰,明显包膜回声,部回声均匀,块周边睾丸应畸癌、超声诊断精原细胞瘤时,注意与胚胎癌、胎瘤()绒右组织回声正常。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侧睾丸内低回声团内睾毛膜上皮癌、丸白血病等睾丸肿瘤相鉴别。
恶性睾丸肿瘤彩血部及周边可见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管分布呈“ 球” ,彩状色血流图,括CI彩色多普勒)C包DF(、DE(量多普勒)均显能动静其并环绕肿块周边,脉、脉均有,中1支动脉血流频谱测与睾嘿示丰富的血流,对侧正常睾丸相比,丸内的彩色血流,显值:缩期峰值速度(S3.m/,张末期速度(D)73收P)46cs舒E1.地成倍增加,力指数(I降低(常<05)对诊断颇有帮阻R)通.0,m/,R).0()左彩cs阻力指数(IO5图1。
侧睾丸未见异常回声。
超助,例精原细胞瘤,为05。
需要注意的是,时弥漫性睾本RI.O有提示: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原细胞瘤)右精。
病理切片:镜丸精原细胞瘤与睾丸炎症在声像图诊断标准上有较大重叠,无病右下可见异形的精原母细胞浸润,理诊断:侧睾丸精原细胞均血明显特异性,为回声减弱不均,流信号增多,动脉流速增快瘤。
不应睾及阻力指数降低等,易区分,结合临床仔细判断,丸炎症睾血抗炎治疗后,丸肿大好转,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恢复正常可还如AF)绒资鉴别,可结合检测血中微量激素,甲胎蛋白(P毛HC,膜促性腺激素(G)以帮助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睾丸精原细胞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李晔雄睾丸肿瘤的病理分类◆生殖细胞肿瘤◆基质细胞肿瘤◆生殖细胞和基质细胞肿瘤→性腺胚细胞瘤◆附件及睾丸旁肿瘤→间皮瘤→软组织肿瘤→Granulosa(颗粒细胞瘤)→Leydig(间质细胞瘤)→Sertoli(滋养细胞瘤)→Granulosa(颗粒细胞瘤)◆其它肿瘤→类癌→恶性淋巴瘤睾丸生殖细胞瘤(GCT)的病理分类◆精原细胞瘤SeminomaClassic (typical) seminomaAnaplastic seminomaSpermatocytic seminoma◆胚胎癌Embryonal Carcinoma◆畸胎瘤Teratoma◆绒癌Choriocarcinoma◆内胚窦瘤Yolk sac tumor睾丸肿瘤的基本临床数据◆GCT地理分布:高发区—瑞士、德国低发区—非洲、亚洲◆精原细胞瘤占所有GCT的50%◆GCT发病高峰年龄20-35睾丸肿瘤的症状和体征◆无痛性睾丸肿物:最常见其它:隐性疼痛、肿胀、硬、急性疼痛◆感染引起的附睾炎或睾丸炎◆隐睾肿瘤引起的压迫症状:下肢水肿、尿频、尿痛睾丸肿瘤的病因不明◆隐睾◆遗传◆己烯雌酚◆克兰费尔特综合征(Klinefelter’s)◆其它:外伤,HIV等睾丸肿瘤的淋巴引流途径◆睾丸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生殖脊◆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淋巴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腹膜后)睾丸肿瘤的淋巴引流途径睾丸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腹股沟睾丸高位切除术→腹股沟切口→位于腹股沟内环的精索高位结扎◆减少局部复发及避免淋巴引流紊乱◆禁止经阴囊行睾丸切除术睾丸肿瘤的诊断-常规检查◆体格检查◆血液生化◆胸正侧位片◆胸部、腹部及盆腔CT◆AFP、HCG和LDH睾丸外生殖细胞瘤◆占全部生殖细胞瘤的10%◆最常见部位:纵隔、腹膜后、垂体◆罕见部位:甲状腺、副鼻窦、头颈软组织◆治疗原则:和原发于睾丸GCT一致睾丸GCT的肿瘤标记物◆AFP→肝、胃肠道、睾丸Yolk sac分泌→正常值: <15ng/mL,血浆半衰期5-7天→见于胚胎癌和内胚窦癌→精原细胞瘤:AFP阴性→NSGCT阳性率: I期10-20%, II期20-40%, III/IV期40-60%◆HCG→精原细胞瘤:15-25%阳性,对预后无影响→NSGCT阳性率: I期10-20%, II期20-30%, III/IV期40-60%◆LDH→晚期精原细胞瘤:80%增高→晚期NSGCT: 60%增高→预后因素之一睾丸GCT的肿瘤标记物AFP HCG LDH精原细胞瘤阴性15-25% 80%(晚期)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I期10-20% 10-20%II期20-40% 20-30%III/IV期40-60% 40-60% 60%半衰期5-7天18-36小时睾丸GCT UICC/AJCC临床分期(1)◆T 原发肿瘤pTx: 不能评价, p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pT1: 肿瘤限于睾丸,无血管或淋巴管受侵pT2: 局限于睾丸和附睾伴有血管或淋巴管受侵,或肿瘤侵透白膜达鞘膜pT3: 肿瘤侵及精索,有/无血管或淋巴管受侵pT4: 肿瘤侵及阴囊,有/无血管或淋巴管受侵◆N 区域淋巴结Nx: 不能评价N0: 无淋巴结转移N1: 腹腔淋巴结≤2cmN2: 腹腔淋巴结>2cm, ≤5cmN3: 腹腔淋巴结>5cm◆M 远处转移N0: 无远处转移M1: 非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肺转移M2: 其它部位远处转移LDH AFP (ng/mL)HCG (mIU/mL)S1<1.5 x 正常 和 <5000 和 <1000 血清肿瘤标记物(S )S3 >10 x 正常 或 >50000 或>10000S21.5-10 x 正常 或 5000-50000 或 1000-10000S0正常 和 正常 和 正常◆Stage I T1-4 N0 M0 Sx ◆Stage II T0-4 N1-3 M0 Sx◆Stage III T0-4 N0-3 M1 SxIA: T1 N0 M0 S0IB: T2-4 N0 M0 S0IS: T0-4 N0 M0 S1-3IIA: T0-4 N1 M0 S0-1IIB: T0-4 N2 M0 S0-1IIC: T0-4 N3 M0 S0-1IIIA: T0-4 N0-4 M1 S0-1IIIB: T0-4 N0-4 M0-1 S2IIIC: T0-4 N0-4 M0-1 S3T0-4 N0-4 M2 S0-3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分期Royal Marsden Hospital◆Stage I: 原发肿瘤局限于睾丸,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Stage II: 膈下(腹盆腔、腹股沟)淋巴结转移IIA: 淋巴结≤2cmIIB: 2cm<淋巴结≤5cmIIC: 淋巴结>5cm◆Stage III: 膈上淋巴结转移◆Stage IV: 远处转移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治疗原则◆I:◆IIA 和IIB: RT 30-35 Gy◆IIC:◆III: Etoposide/Cisplatin x 4 CyclesOr Bleomycin/Etoposide/Cisplatin x3 Cycles 残存肿瘤>3 cm <3 cm无效观察或手术观察按NSGCT化疗Observe if: Horseshoe Kidney, Prior RT, 炎性肠病RT—— Hockey Stick 20-25 Gy Chemotherapy RT for 5-10 cm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治疗原则◆Stage I: 单纯放疗—标准治疗◆Stage IIA-B: 单纯放疗◆Stage IIC-IV: 化疗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原则◆腹主动脉旁及同侧盆腔淋巴结照射(Dog-Leg, Hockey-Stick)是标准治疗DT 20-25 Gy, DT 150-200 cGy/F◆同侧阴囊不需照射◆对侧睾丸挡铅◆同侧腹股沟区不必照射“狗腿”照射野腹主动脉旁照射野作者时间例数总生存率(%)复发率(%) Hanks等198122997 (DFS) Duncan等1987103965 Dosmann1993282973 Fossa等1989365994 Giacchetti等1993184962 Kellokumpu等1990129956 Sommer等199********作者时间例数总生存率(%)复发率(%) Willan1985149987 Warde等1995 194 1005钱图南等199520099 3.5 Melchior等200112996.6 3.4 Livsey等2001409*96.897.2 (3年DFS) Santoni等200348797 (10)94 (10年DFS)I期精原细胞瘤的放疗结果◆5-10年生存率为98-100%◆5年无病生存率达95%以上◆死亡率低于2%◆是I期精原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手段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缺点◆大部分病人(80%)接受不必要的照射◆放疗毒副作用→急性毒副作用→胃肠道毒性:胃溃疡等→不育→第二原发肿瘤睾丸生殖细胞瘤放疗后第二原发肿瘤危险性StudyTotalRRPercentage of Second Cancer Wanderas et al (1997) 1135 (S) 3.4% 15 27.7Hanks et al (1992) 387 (S) 8% 15 3.4 Denmark (1993) 3256 -15 1.5 Follow-up (Years)Wanderas et al (1997) 2201 - 15 1.58 RT3.54 RT+CT 1.31 Surgery NCI (1995) 9739 -10 2.94-5.771.40 Surgery放射致癌或肿瘤易感性增加?I期精原细胞瘤的治疗进展◆单纯腹主动脉旁照射◆降低照射剂量至20-25Gy◆随诊◆单药化疗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治疗进展◆放射治疗→缩小靶区: 单纯腹主动脉旁照射→降低剂量: 20 Gy◆密切随诊(Surveillance)◆单纯化疗:carboplatin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照射靶区:腹主动脉+同侧盆腔腹主动脉旁腹主动脉旁照射和经典的腹主动脉旁+同侧盆腔照射随机分组研究1989-1993, MRC TE10◆入组条件→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病理证实,原发肿瘤为T1-3→既往无同侧腹股沟及阴囊手术史→睾丸切除术后8周内随机分组◆随机分组腹主动脉旁照射野(PA=T11-L5) vs 狗腿野(DL): 30 Gy/15次PA和Dog-Leg照射野PA (N=236)DL(N=242)P3年DFS96.096.6>0.05 3年OS99.3100>0.05 3年盆腔DFS98.21000.04 MRC TE10MRC TE10PA (%)DL (%)P Nausea & 0-2 89.0 83.0vomiting 3-4 11.0 17.0 =0.08Leukopenia 0-1 95.0 13.02-3 5.0 87.0 <0.001Diarrhea 7 14 =0.13Maximal sperm count in first 18 months>10 x 106/ml 59 38<10 x 106/ml 41 62 <0.01Fossa SD et al, JCO 1999;17:1146-54PA 及DL 随机分组研究结果腹主动脉旁照射后的复发部位I期精原细胞瘤的腹主动脉照射结果作者时间例数照射剂量(Gy)中位随诊时间(月)总生存率(%)复发例数(%)盆腔复发率(%)Kiricuta等199686306395.3 4 (4.7) 1 (1.2) Fossa等1999236305496.0 (3)9 (3.8) 4 (1.7) Bamberg等1999483265595.8 (4)18 (3.7)9 (1.9) Melchior等2001422862100 1 (2.4)0 Taylor等20013382096.810 (3.0) 6 (1.8) Logue等200343120629815 (3.5)9 Classen等2004675266199.62622(隔下) Niazi等200571257598.5 (10)1 1 (腹股沟)腹主动脉旁照射(去盆腔照射)◆有利点→减少剩余睾丸照射剂量:生殖能力、内分泌→降低胃肠道和血液系统毒性→挽救化疗耐受性较高◆不利点→是否所有病人均需做盆腔CT随诊?→省略盆腔照射在既往有睾丸下降不全及盆腔、腹股沟区和阴囊手术的病人是否安全?→不适用于隐睾和II期精原细胞瘤的治疗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放射治疗照射剂量:20 Gy?30 Gy?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照射剂量RCT MRC TE18 / EORTC30942◆入组条件→病理证实的睾丸精原细胞瘤→原发肿瘤为T1-3→临床分期为I期→AFP阴性, HCG可阳性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低剂量照射RCT随机分组30 Gy 20 GyMRC TE18 / EORTC3094230 Gy (N=313)20 Gy (N=312)P 5年RFS 97.096.4>0.052年RFS 97.797>0.05复发例数(61月)1011>0.05死亡例数1MRC TE18 / EORTC 30942: 结果I 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照射剂量RCT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低剂量照射RCT MRC TE18 / EORTC30942: 毒副作用30 Gy (N=313)20 Gy(N=312)P中度以上嗜睡20%5%>0.05不能正常工作(12周内)46%28%>0.05第二原发肿瘤(非生殖)60新的生殖细胞瘤36作者时间剂量(Gy)例数随诊时间(月)无病生存率(%)复发率例数(%)Read等199320943496.0 (5年)—Niewald等1995201015495.8 (4年)—Gurkaynak等200320534298 (5年) 1 (1.9) Jones等2005203126196.4 (5年)11 (3.5) Taylor等200120338-96.8 (5年)10 (3.0) Logue等2003204316298.0 (5年)15 (3.5)作者时间剂量(Gy)例数随诊时间(月)无病生存率(%)复发率例数(%)Sultanem等199825354097.1 (3年)0 Bamberg等1999264835595.8 (4年)18 (3.7) Classen等2004266756199.6 (5年)26 (3.8) Niazi等200525717598.5 (10年) 1 (1.3) Warde等2002252828.3年95.0 (5年)14 (5)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密切随诊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随诊结果(1)作者时间例数随诊时间(月)复发率(%)死亡例数Oliver等199******** Charig等199015-33-Allhoff等1991334890 Horwich等199210362180 Miki 等199******** Ramakrishnan等199******** von der Masse等199326148203 Germa等199******** Yonese等199322-230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随诊结果(2)作者时间例数随诊时间(月)复发率%(例数)死亡例数Warde等199********.7Francis等200012061150 Warde等20023459.4年16 (55)1 Chung等20022039.2年17 (35) Aparicio等20031435216.1 (23) Daugaard等2003394-17 (69)Choo等20058812年20 (17)0 Warde等20054219715 (64) Aparicio等*200510034 6 (6)密切随诊和观察: 费用随诊观察: 27’000 $39 %放疗后随诊: 19’000 $密切随诊或放疗比较RT S生存率--复发率0+晚期复发0(+)并发症和副毒作用(+) 0费用0+生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