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那坡壮族山歌价值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宝库中具有典型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一种音乐文艺形式。
它是广西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卓越的音乐品质,成为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广西壮族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壮族民族文化个性。
它的节奏清晰、旋律悠扬、朗朗上口,直接表达出壮族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节奏鲜明明快广西壮族民歌的节奏鲜明明快,节奏感强烈,旋律朗朗上口,活泼热烈,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
广西壮族民歌的节奏感很强,用鼓、板子等器乐打出规律的节奏,使歌曲更加欢快、生动。
广西壮族民歌的节奏与情感体现的深度、方向等息息相关,它反映了壮族民族文化中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旋律悠扬动听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和声部组合明快欢快,非常和谐。
在演唱时,歌唱者对音高、音色、音调的把握也很重要。
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往往显得非常的动听流畅,优美的旋律结构和不同寻常的、富有创意的和声更是无可取代的原因。
三、开放包容富于变化广西壮族民歌在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都具有开放包容、富于变化的特点。
在壮族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和影响中,广西壮族民歌吸纳了很多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元素并融合进创作中,使得广西壮族民歌更加饱满、丰富,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广西壮族民歌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壮族青年歌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在广西壮族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着许多的创新。
创新发展的主要体现有:一、富于时代气息广西壮族民歌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代时代的文艺特点和音乐方式,在歌词和旋律上更加地趋于时尚、流行,并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音乐形式。
如壮族青年歌手朱英扒的《妹妹咿呀哟》,采用现代民谣的形式搭配故事情节,旋律流畅,富有时代气息。
二、结合舞蹈更具表现力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进行创新,广西壮族民歌也在舞蹈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和创新。
踏歌而行,壮乡山歌也发烧壮乡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多元化发展,壮乡山歌也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时下音乐市场中备受瞩目的一支力量。
在追寻传统文化之美的道路上,壮乡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感受那些让人心驰神往的山歌之声。
壮乡山歌,源远流长。
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被誉为“歌中之王”。
壮乡山歌以其明快、豪放的旋律和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山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山歌中既有“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也有“豪放直率”的表达方式,这些特点使得壮乡山歌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壮乡山歌还有非常丰富的传统题材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作、情感和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精神内涵。
壮乡山歌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上,更体现在它引发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上。
壮乡山歌的歌词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既有庄重悲壮的题材,也有欢快活泼的内容。
壮乡山歌以其精神内涵和道德意蕴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成为了音乐市场中备受追捧的宝贝。
在当代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更加渴望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壮乡山歌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
它代表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都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壮乡山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壮乡山歌也走进了文化市场中,成为了一种热门的音乐风格。
传统的山歌艺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是音乐会、艺术展、还是流行音乐市场,都能听到悠扬的壮乡山歌。
更为重要的是,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们开始将传统山歌与当代音乐相结合,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了时尚元素,赋予了山歌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创新不仅为山歌注入了新的魅力,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踏歌而行,壮乡山歌也发烧【摘要】壮乡山歌是中国壮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探讨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山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得到重视和保护。
介绍了山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壮乡山歌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随后,分析了山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以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强调了壮乡山歌的魅力不容忽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以美丽的发展。
(字数:128字)【关键词】壮乡山歌,传承文化,历史背景,特点,现代社会,传播,表现形式,魅力,保护,传承,美丽发展1. 引言1.1 探索壮乡山歌的魅力壮乡山歌是壮族人民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生活哲理。
探索壮乡山歌的魅力,就像是打开一扇连接古老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窗户,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壮乡山歌不仅仅是简单的歌曲,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它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旋律,表达出壮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爱情的热爱和向往。
每一首山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仿佛能够感受到壮族人民生活的点滴细节和思想情感。
探索壮乡山歌的魅力,就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也能够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壮乡山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饱含真情实感,让人们不仅仅在听歌中感受到美妙旋律,更能够领略到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壮乡山歌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处。
2. 正文2.1 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文化是我们对历史的回顾,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文化传承更显得尤为重要。
壮乡山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
传承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源。
壮乡山歌源远流长,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壮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通过学习和传唱山歌,不仅可以增进家庭、社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民族团结与友谊。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嘹啰山歌通过其特有的旋律和歌词,将壮族人民对生活、情感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呈现出来,成为了壮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传统音乐的衰落,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挽救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嘹啰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加强保护措施,保护嘹啰山歌的原始形态嘹啰山歌作为壮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嘹啰山歌的保护措施。
应该加强对嘹啰山歌的调研和收集工作,收集并记录各地的嘹啰山歌版本和传承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嘹啰山歌保护档案。
应该加强对嘹啰山歌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禁非法擅自录制、复制和传播嘹啰山歌资源,避免对嘹啰山歌原始形态的破坏和变形。
二、加强传承与推广工作,传承嘹啰山歌的精髓与魅力嘹啰山歌作为壮族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曲调和歌词,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
为了加强嘹啰山歌的传承与推广工作,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传承嘹啰山歌的精髓与魅力。
应该加强对嘹啰山歌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发掘优秀的嘹啰山歌演唱者和传承人,培养和支持一批优秀的嘹啰山歌传承人。
应该加强对嘹啰山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和传播渠道,推广嘹啰山歌的优秀作品和传承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喜爱嘹啰山歌。
三、弘扬嘹啰山歌文化,促进壮族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壮族重要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嘹啰山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内涵,对于壮族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嘹啰山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嘹啰山歌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弘扬嘹啰山歌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
可以组织举办嘹啰山歌演唱会和比赛活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嘹啰山歌传承人和爱好者参与展示嘹啰山歌的优秀传统和创新成果。
踏歌而行,壮乡山歌也发烧【摘要】壮乡山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踏歌而行,传承壮乡山歌已成为当下亟需关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壮乡山歌的历史渊源、传承的重要性、艺术特点、发扬光大的方法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通过对因地制宜将壮乡山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实现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以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踏歌而行,壮乡山歌也发烧,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望未来,壮乡山歌必将在新的时代展现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壮乡山歌、踏歌而行、传承、历史渊源、重要性、艺术特点、发扬光大、现代社会意义、发烧、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壮乡山歌的传统意义壮乡山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地区有着深厚的传统意义。
壮乡山歌是壮族人民用来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祭祖神、劳作娱乐等多种目的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壮乡山歌传统意义的核心在于其与壮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壮族山歌被用于祭祖、劳作、宴会等场合,成为连接壮族人民与祖先、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情感和记忆的纽带。
通过山歌传唱,壮族人民能够感受到家园的温暖和亲情,传承和弘扬族群的文化传统。
壮乡山歌还承载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山歌中,常常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景观、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壮乡山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1.2 踏歌而行,传承壮乡山歌壮乡山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踏歌而行,传承壮乡山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的文化保护活动。
壮乡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意境,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踏歌而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壮乡山歌所传递的文化精神,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独特魅力。
浅谈山歌进校园的意义摘要:壮族人有着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山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流传于民间千年的壮族山歌,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
在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旧时山歌是人们谈恋爱的工具,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在广西蔚然成风。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歌逐渐被人们淡忘,在这样的形式下,如何让山歌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非遗山歌传承发展山歌这种传统文化的存活空间越来越小,导致许多年轻人都不了解祖先留下的这些传统文化,想要发展这种传统文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要做到因地制宜,所以山歌走进校园是有效的方法,这样能使山歌最大程度的传承。
一、充分理解山歌内涵、价值、审美观(一)山歌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广西壮族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
壮族人人爱唱歌,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几乎人人能歌善唱。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
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壮族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
(二)山歌有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性特点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
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丰富多彩。
山歌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除了单声部壮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壮歌。
时而平行,时而跌宕起伏。
山歌在表演过程中,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演唱方法不一样,歌圩上,对唱是主要的活动方式。
对唱是一对一对的声乐演唱形式。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摘要】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中国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广西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等。
传承方式也得到了多方支持,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培训活动、举办演出比赛等方式,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育推广工作也得到了重视,通过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宣传嘹啰山歌,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文化遗产。
跨地区合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地区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了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取得积极进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广西壮族, 嘹啰山歌, 保护, 传承, 历史背景, 特点, 措施, 传承方式, 教育推广, 跨地区合作, 结论.1. 引言1.1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传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同时也积极推动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传承方式和教育推广工作。
跨地区合作也成为了推动广西壮族嘹啰山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广西壮族嘹啰山歌将得以传承下去,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支持的重要课题,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呵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与特点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历史上,壮族嘹啰山歌起源于古代嘹哨,是壮族先民在山林间吟唱的一种歌谣。
随着时间的推移,嘹啰山歌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音乐形式,被传承至今。
壮族嘹啰山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歌曲的内容多为描写山水自然和生活情感,颂扬祖先英雄和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
39声乐美学视角下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l music aesthetics——广西壮族山歌——guangxi zhuang folk song蒙丽妃摘要:广西具有“歌海”“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的美誉,因为这里的人们崇尚唱山歌,而山歌也充斥着壮族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广西壮族山歌题材涉及非常广泛,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礼仪、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和社会理想等。
山歌属于声乐,不同于器乐音乐的纯音乐,山歌是歌词与纯音乐的结合,既有文学性又有音乐性。
关键词:声乐;礼仪;社会生活;音乐;文学;艺术Abstract :Guangxi has the reputation of " Gehai" and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folk songs of the world ar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because people here advocate the singing of folk so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k songs are fi lled with everywhere in people's life.Folk songs of Guangxi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the topics not only refl ects the Zhuang peopel's attitude of love ,marriage ,family ,but also refl ects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etiquette ,habits and custom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deal ,etc..Folk songs belongs to vocal music ,which is diff erent from the pure music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yrics and pure music ,with literariness and musicalityKeywords :vocal music ,etiquette ,social life ,music literature and art.引言: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表现类别,声乐指人通过嗓音来表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形式。
险品”。
第二,要加强官员道德情操的自我修养。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孔子忧虑四件事情: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及时改正。
其中品德不培养被放在了首位。
培养的具体内容包括:①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述而》)。
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取信于民。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作为正卿,按照天子的规格在家里举办舞会,如同县政府的办公大楼按照白宫的规格来建造,在孔子看来,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②守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③自省之心。
行廉政,拒腐败,注重人的自律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一个人要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日日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作风,及时发现不足与错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这是对错误和挫折进行深刻反思、抵制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有效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论语》中种种对于修德的论述,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日常家庭和工作生活中的私德,而对于存在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则很少涉及,有的时候甚至以私德来压抑社会公德。
如《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叶公是楚国叶县长官,向孔子夸耀,他的家乡有个人,其父亲偷羊,他出面作证,是个为人正直的模范。
孔子驳斥叶公说,在偷羊的事情上,父子相互隐瞒才是正直。
由此可见,在公德与私德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是以私德为重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在道德修养领域内的着力点,形成了“重私德而轻公德”的特色。
人们普遍认为:私德不讲究的人,往往就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重要。
中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然而中国人缺乏社会公德的现象比如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现象却屡见不鲜。
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保护与发展探索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群众的生活、工作、爱情等丰富多彩的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原生态民歌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在数量、质量、传承和发展上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因此,保护和发展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保护的现状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减少。
壮族民间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原生态民歌种类繁多,但由于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现代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人口流动等,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数量不断减少,在许多地区已经濒临失传的边缘。
二是传承断层。
传统的壮族原生态民歌多是口传为主的,经由一代代传承下来,已形成稳定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环境改变、生活方式转变等,使得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逐渐减少或断层,壮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面临严重的风险。
三是质量下降。
一些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方式、曲谱、歌词等方面已经发生变化,不如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纯粹和保留了更多的文化特征。
一些商业化、电子化等形式的壮族原生态民歌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文化载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元素的新型艺术形式,但却失去了传统壮族原生态民歌所具备的纯正性和独特性。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保护和发展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显得非常迫切。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壮族原生态民歌保护意识。
广大民间艺术从业者、文化传承者和文化爱好者应该增强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认识,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原生态民歌保护的认识度。
二、加强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
应该注重传统壮族原生态民歌的口传为主的传承特点,通过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民间团体、文化机构、学校等,组织传统壮族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传承人和艺术继承人。
山歌音乐文化论文一、《唱着山歌等你来》音乐分析(一)主要音乐元素该部作品采用了广西两个经典曲调作为音乐发展的主要元素,其一是采用了广西平果嘹歌中的“哈嘹”曲调,其二是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的主题音调。
这两个曲调对整首乐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平果嘹歌——“哈嘹”音乐元素“《嘹歌前言》中介绍说:唱嘹歌时,都用“嘹嘹”调子,而且是两男对两女,一唱一和,交替实行。
”1“哈嘹”是广西平果嘹歌的一种重要曲调,《唱着山歌等你来》灵活使用哈嘹这个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实行改编。
另外,这首合唱曲采用了民族唱法实行演唱,对唱是壮族传统活动“歌圩”的主要活动方式,该歌曲中加入“对歌”,以此体现壮族传统的音乐文化。
但在该作品的演绎上,保留“两男两女”的基本形式,但是以合唱团四部合唱的形式表现,使音域更为宽广,音色更为饱满,音乐更具包容性,不同音色,不同层次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音响更具表现力,其音响效果会与传统嘹歌两男两女对唱有不一样的美感。
2.“刘三姐”音乐元素在对这部作品实行深入分析的同时,在其中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够发现“歌仙”刘三姐的倩影,这位歌仙所演绎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其中的曲调更是成为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经典音调。
将《唱着山歌等你来》与前者的其中一部分实行对比能够发现,《山歌好比春江水》(谱例1)的旋律隐藏在《唱着山歌等你来》(谱例2)当中。
在《唱着山歌等你来》中作曲家使用前者大众所熟悉的曲调因素,使听众对旋律有了便于记忆以及朗朗上口的特性,达到了更多人对壮族音乐元素有一定的感受性。
可见,该作品对融合壮族的音乐元素,体现壮族音乐特色,弘扬壮族人民的艺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引子(1~14小节),由宫音在低音声部持续实行作为引子开头的伴奏。
接着由六度缩进的音阶式下行,加上三个六连音分解和弦式的五声音阶模进上行,然后回到柱式的伴奏织体上,音符时值的扩展,钢琴音色的悠扬婉转,为接下来演唱者的情绪增长做了准备。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群众创造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广西壮族民歌主要表现富有南疆气息的田园风光、生活习俗和祖先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以及反映生活中的感情、思想和生存状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特点(1)旋律美妙优美: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多为四声调式,多数采用5度间隔的旋律,旋律流畅、优美、婉转动人,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柔和细腻的音乐风格:广西壮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情感细腻、柔和、缓慢,并通过声乐技巧、节奏动作和口型等方式表现感情。
(3)多重声部的吟唱方式:广西壮族民歌主要是由多名歌手同时演唱,由多重声部组成,既强调和谐、统一,又反映了群体创作的表现方式。
二、文字特点(1)咏史怀古,抒写国土深情: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多以吟咏历史、反映日常生活为主题,其中不乏描写深情的乡土风光和地方特色,抒发对祖国土地的深情,表现民族感情。
(2)明快通俗,表现真实生活: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耐听,既表现了真实生活,又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民间艺术。
三、表演特点(1)身体语言的表演方式:广西壮族民歌的表演方式有美妙的声腔和优美的袖舞,舞蹈和姿势也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
(2)多种载体传颂:广西壮族民歌流传渠道多样,既有口耳相传,也有书写记载、电视广播传播等多种方式,是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在传承的同时,也进行着创新发展。
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广西壮族民歌结合当代的音乐、艺术和文化元素,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和创新,例如:(1)探索跨界融合:广西壮族民歌进一步与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进行融合,例如与现代流行音乐、舞蹈等进行跨界合作,创新出独具风格的广西壮族民歌风格。
(2)推广传承和开拓市场:广西壮族民歌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建设广州民歌馆、开展文化旅游等方式推广传承,同时也在市场化方面开拓市场,为广大民歌传承者提供了收入渠道。
从旅游开发角度谈保护广西壮族山歌08文管熊真全 0801050106摘要:上世纪80年代左右,壮族山歌盛行时的景象是“以歌代话、借歌传情”,而那令人神往的漫山遍野的歌声,如今在当地也很难再听到。
去年6月,百色市那坡县壮族民歌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有看到了壮族山歌兴起的曙光。
对于一个高度汉化的壮族,尤其是一个久违的福音。
关键词:现状旅游开发山歌广西壮族山歌的现状唱山歌原是作为壮族人民的一个可以说是下意识的行为,人们在外出干农活的时候,或者上山砍柴的时候,为了排解孤单而唱山歌,后又发展成为情侣之间相互传达爱意、亲人好友之间相互传达感情的方式。
这样逐渐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
到了近代,随着汉族对壮族的影响越来越大,汉化也随之加快。
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也随之慢慢汉化,山歌也不例外。
到了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所讲的五大族(满、汉、蒙、回、藏)的团结里,已经没有了壮族。
在当时看来,壮族就是汉族,当时也没有壮族这个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汉化推行政策和人们思想进步,壮族山歌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遗忘。
据壮族的老人们回忆说,以前村里会唱山歌的人很多,几乎每天每处都会有歌声响起。
在山上劳动,男子累了会站在山头对着远处的女子唱,歌词即兴编出。
壮歌很有趣,属对歌,一问一答,对歌的同时斗智斗勇。
男子唱完女子对,一来一去难止息。
山歌唱得最多的时候是婚嫁。
伴郎和伴娘的对歌甚至会从黑夜对到白天,当地人笑称“山歌三天三夜唱不完”。
那时的山歌在人们心中非常重要,是一种男子必备的才华。
不会唱山歌的男子会被人耻笑,甚至难以娶到妻子。
这些如今都变成了传说。
行走在广西的土地上,在偶尔遇见的民间山歌组织,在山歌比赛的现场,我们能够想象山歌曾经的盛行。
壮族山歌是一代人的娱乐方式,备受推崇。
为什么在新一代人的生活里,它在渐渐淡出?一位老人的回答简单却耐人寻味:年轻人都走出村子去打工了,忘记了山歌。
我在农村的时候,常常听见老人们唱山歌,很是喜欢,可是自己又不会唱,这现代的大环境里,长辈们没有传授的意识,因为壮族山歌没有教歌的传统,以前一代又一代的人都会唱,那是他们在山歌遍地的环境中自学而来。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5篇第1篇示例:广西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山歌文化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山歌作为广西壮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现状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调查背景广西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其山歌文化在当地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山歌是壮族民间传统歌谣的一种,内容涉及民族传统、历史故事、生活琐事等,歌词简单质朴,旋律优美动听。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传统山歌已经濒临失传。
二、调查方法为了解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当地村落,与当地壮族老人交流,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壮族青年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山歌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与文化艺术机构、学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山歌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三、调查结果1. 受访壮族老人认为,山歌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他们表示希望广大年轻人能够重视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和发扬山歌文化。
2. 调查发现,部分广西壮族青年对山歌文化的认知度较低,很少有人能够唱出完整的壮族山歌。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等原因所致。
3. 文化艺术机构和专家学者认为,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一批懂得欣赏和传唱山歌的青年人才,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山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四、发展建议1. 加强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专门的山歌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
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山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建立相关网站和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和喜爱广西壮族的山歌文化。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民间艺术中最典型的形式之一。
嘹啰山歌起源于广西沿海一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广西壮族人民的喜爱。
嘹啰山歌的演唱形式独特,一般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随唱随和,采用长调、颤音、连音等复杂的技巧。
演唱时,一般会伴随着打击乐器、木管乐器等,使得整个表演形成了浓郁的古朴气息。
在嘹啰山歌的演唱中,常常表达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爱情等最深刻的情感,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嘹啰山歌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和传承压力。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市场营销的影响,导致了许多嘹啰山歌的演出和传承不断萎缩。
为了保护和传承嘹啰山歌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政府鼓励富有壮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嘹啰山歌节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欣赏。
同时,他们还以传统村落为载体,开展苏玛、苗刀等传统文化活动,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嘹啰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政府与相关人员开展“档嘹啰,传民族之精髓”等活动,以传承嘹啰山歌文化,也通过系统的研究、整理、编辑、出版等方式将嘹啰山歌进行记录和保留。
同时,他们还采用数字化技术,将嘹啰山歌制成音频、视频等形式,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分享。
最后,政府还组织培训班、开展示范性演出等途径,以便更好地传承嘹啰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邀请老一辈的艺人,为年轻人讲授嘹啰山歌的演唱技巧和传统文化知识,以此保证了传统的演唱形式和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广西壮族嘹啰山歌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是壮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艺人、企业、学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嘹啰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广西壮族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广西壮族嘹啰山歌是壮族的民歌艺术,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嘹啰山歌以其雄浑豪放的音乐表现、优美动听的歌词、独特的演唱形式和丰富的舞蹈韵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壮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嘹啰山歌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严峻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嘹啰山歌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保障壮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组织人才培养、加强嘹啰山歌的宣传和推广等方式,为嘹啰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性保障。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嘹啰山歌的保护,规范嘹啰山歌的传承方式和演出形式,防止商业化、过度包装等现象对嘹啰山歌的破坏。
此外,政府还可以把嘹啰山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嘹啰山歌的传承,让更多的族人和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嘹啰山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传承工作需要在宣传、教育、演出等方面同时进行。
在宣传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各种形式宣传嘹啰山歌的知识和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嘹啰山歌的精髓和内涵。
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嘹啰山歌的教育,开设嘹啰山歌专业和课程,培养年轻人对嘹啰山歌的热爱和兴趣。
在演出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嘹啰山歌的传统演出形式,如“七叉八骨”、“捞猪节”等,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和欣赏。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嘹啰山歌的保护和文化认同,让嘹啰山歌成为广大壮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代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时代的责任和挑战。
壮族人民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不断创造和传承新的民族文化艺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保护和传承嘹啰山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民间组织和广大壮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广西那坡壮族山歌价值论文
摘要:那坡壮族山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唱歌活动,而是一个壮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个瑰宝,其浓厚的历史韵味让我们加深对找中华民族的了解;其独特的腔调及唱法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带给当地经济的契机;其寓教育于山歌更是促进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那坡壮族山歌的种种价值证明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那坡壮族人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去继承、挖掘、发扬。
那坡壮族也称“黑衣壮”,自称“敏”、“仲”、“嗷”,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山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山歌。
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山歌的“活化石”。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变革,传承的主要途径正在消失、活动场地逐渐缩小、师承断层等原因,那坡壮族山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深入认识这朵奇葩的各方面价值不失为传承和发扬那坡壮族山歌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主要论述那坡壮族山歌的历史、艺术、经济及教育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人们透过山歌的内容,了解一个民族的哀乐、荣辱、好恶,懂得这个民族的论理观念、是非准则、行动指南,可以说那坡壮族山歌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是那坡壮族族民的历史。
历史应该被铭记,不应该被遗弃,否则21世纪浮躁的人们很容易失去思考和判断是非的
根,而那坡山歌就是那坡人的根。
为了把这个蕴含着那坡悠久历史的山歌流传下来,让子孙后代铭记那坡的历史,那坡县文化馆副馆长黄峰在负责收集整理《中国民歌集成》中那坡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后,编了一本《黑衣壮歌谣艺术与传承保护初考》,继而整理申报将那坡壮族民歌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自此那坡壮族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本书探索黑衣壮歌谣的起源,记载了那坡经典、濒临绝唱的歌曲以及传承保护的方式。
它以歌词的形式记录着那坡的历史,是那坡壮族人智慧的结晶,同时对当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经济价值
“尼的呀,青山不老歌不断,山歌年年唱春光……”在2001年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黑衣壮一曲“尼的呀”如天籁之音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自此,那坡黑衣壮民歌成为了广西独特民族文化品牌,它以一副宁静致远的姿态出现在喧嚣、快节奏的世界面前,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备受旅游业的亲睐。
据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那坡县精心包装、宣传、推介,全力打造黑衣壮民族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借助黑衣壮民族风情誉满海内外这一文化品牌,那坡县着力开发民族原生态旅游资源,巧打边境旅游“三张牌”,据相关统计,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那坡县实现旅游收入50万元,同比增长25%,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创下历史新高。
2013年上半年该县共接待旅游人数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
那坡壮族山歌为那坡带来了发展机遇,其旅游业的合
理开发与利用,不仅促进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力的推动了整个百色市的经济发展。
三、艺术价值
“过山腔”是那坡所有的壮族都会唱的曲调,壮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是不会唱的,它在艺术创作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过山腔”在旋律音调方面的审美特征是通过它那独具特色的曲式结构和大量的衬词来表现的。
在演唱“过山腔”时往往要加上一些固定的语气词以做衬腔用。
常用的衬词有“啊”、“郎”、“备”、“侬”、“娘”、“咯”、“咧”、“耶”、“呐”、“呀”、“哩”、“哈”、“尼”、“罗”、“勒”等。
此外,从歌词的字数来说可以是每句五、七、九、十一个字,一般成单数以便于押韵,偶数则难以押韵。
而在每一节中,可以是二句、三句、四句。
从押韵的规律上说,其韵一般在每一句的第三、五、七个字上。
正因其简单明了,易学易唱,琅琅上口,所以容易在群众中扎根,成为千里壮乡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娱乐形式。
除了陶冶人的情操,那坡山歌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是那坡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四、教育价值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往往成为人们维护各民族的独立、尊严以及复兴斗志的精神支柱。
那坡壮族山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蕴含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信息,而教育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那坡壮族人对子孙后代的
教育与山歌有着密切联系。
1、那坡壮族山歌对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山歌能提高注意力。
那坡山歌在格式上讲究押韵,在对歌过程中可以随时变化,只是谁主动变换,另一方则必须跟着变,而一旦对歌者跟不上,则说明其输了。
在这种灵活变化的山歌互动,人的注意力的广度、稳定性、分配及转移等方面都得到强化。
其次,山歌能提高观察力。
在那坡壮族的山歌中,情歌是最普遍的一种,少年少女通过情歌对唱来变大他们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唱情歌除了包含山歌的热点外,更重要的是体现爱慕者的真诚,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爱慕的对象,引起对方的共鸣。
因此,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唱山歌时,需要观察姑娘的外貌、穿着、动作等等,以便从中找出赞美的灵感。
最后,山歌能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期,在那坡山歌对唱这一活动中青少年可以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那坡壮当地,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山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先练习唱简单的山歌,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根据一定的格式和韵律,结合相应的情景来填词,对山歌进行自我创新,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性。
这些活动都需要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作为基础。
2、那坡壮族山歌对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
首先,培养良好的意志。
从儿童时期的赏歌到青少年的练歌、唱歌,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他们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
在那坡山歌与个人的荣誉、爱情密切相关,如果唱不好会
遭到旁人的讥笑和嘲讽,甚至连累到终身大事,因此就算面对各种困难,那坡壮人都会默默忍受着,依靠坚强的意志力把山歌唱好。
其次,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那坡壮族山歌文化中蕴涵着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和谐的情感、健康朴实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的毅力、乐观向上、宽厚待人的生活态度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最后,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一方面,那坡壮族人们把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爱融入山歌中,再把这种感情延续到后代子孙身上。
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山歌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那坡壮族山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唱歌活动,而是一个壮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个瑰宝,其浓厚的历史韵味让我们加深对找中华民族的了解;其独特的腔调及唱法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带给当地经济的契机;其寓教育于山歌更是促进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那坡壮族山歌的种种价值证明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那坡壮族人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去继承、挖掘、发扬。
参考文献
[1] 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 黄永珍.试论客家山歌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J].神州民俗,2010(152)
[3] 廖夏林.铜鼓客家山歌的经济价值功能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