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5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那坡地区是一个以黑衣壮族聚居为主的地区,这里人们以黑衣壮音乐为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特点。
本篇文章将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进行探析。
黑衣壮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黑衣壮族是壮族中的一个分支,其音乐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黑衣壮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传达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黑衣壮音乐中经常运用的壮族乐器如芦笙、木鱼、低音笙等,都是表达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
黑衣壮音乐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表达。
广西那坡地区位于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山水风情。
黑衣壮音乐中的歌曲往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歌曲《那坡夜色美如画》中描述了那坡的夜景如画、星空点点的美景,歌曲《那坡山歌》中歌颂了那坡山区的美丽山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黑衣壮音乐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壮族人民是热情、开朗的民族,喜爱歌唱和舞蹈。
黑衣壮音乐常常通过歌曲来表达情感,传递情感,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共鸣。
黑衣壮音乐中的情歌常常表达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让人们倾听并感受到情感的真挚。
黑衣壮音乐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
黑衣壮音乐在承载传统文化的也不断吸收现代音乐元素,使其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在现代舞曲《那坡欢》中,黑衣壮音乐巧妙地融入了嘻哈、摇滚等元素,使音乐更富有活力和时尚感。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表达、强调情感的沟通和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黑衣壮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也展示了广西那坡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魅力。
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中广大民众的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的浓缩体现,壮族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千百年来,壮族先民在历史的濯洗、积淀中,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就是其中宝贵的财富之一。
壮族嘹歌主要流传于平果、田东两县,田阳、马山、巴马、武鸣等地也有传唱,是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一,早在2005年就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①。
嘹歌“嘹嘹”数万言,以其原生态的风貌详细记录了壮族先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堪称壮族民俗风情的大百科全书。
本文拟通过对嘹歌中部分民歌的分析,从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就嘹歌中蕴含的壮族民俗文化进行粗浅探讨。
一、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节庆,或来源于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或来源于本民族的历史神话或传说,民族节庆往往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根源的体现,正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各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
广西壮族的民族节庆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等,嘹歌中关于这部分的传唱内容很多。
以农历三月三为例,三月三是壮族的扫墓日,五色糯米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嘹歌·三月歌》中对五色糯米饭从摘枫叶到蒸煮均有詳细唱述,“二月二七摘枫叶”,二月二八“枫叶舂碎晒太阳”,三月初一“枫叶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枫叶煮水得乌浆,白花煮水得黄汤;紫苏煮水就变紫,红蓝煮来红汪汪”。
然后“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②。
除扫墓祭祀外,三月三还是壮族的传统歌圩日,以平果县歌圩为例,20世纪90年代平果县模圩每到三月三就举办规模盛大的歌圩会,而《嘹歌·三月歌》就有专门描述平果县模圩歌圩景象的:“男: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在哪唱对歌。
女: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模圩出对歌。
”③又如《嘹歌·大路歌》:“男:桥要断由它断去吧,我们再砌一条新的桥;我们要砌一条弯弯曲曲的桥,去赶模圩歌圩。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而广西那坡地区则是壮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黑衣壮音乐文化,这是一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代代传承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就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探索,以期通过对这一独特音乐文化的研究,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黑衣壮音乐起源于广西那坡地区的壮族传统乐曲,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
据了解,公元960年前后,广西壮族先民在拓荒过程中与水部四夷结合,形成了黑寨壮乐。
壮族祖先用竹子做的唢呐、锣鼓等乐器,演奏一种急促而豪放的音乐,这种音乐包含了壮族先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自由的情感。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黑衣壮音乐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传承至今。
二、表演形式黑衣壮音乐的表演形式多样,一般包括合奏、独奏和小组奏。
在合奏方面,通常由多名乐手一起表演,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音乐热烈欢快,充满了朴实而豪放的乡土气息。
而独奏则是由单个乐手演奏,以展现其个人技艺和情感表达。
小组奏则是两至三名乐手组成的小型合奏,表现出更为细腻和富有张力的音乐形式。
三、音乐特色1.独特的音色黑衣壮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而著称,其中的唢呐、锣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唢呐是一种由竹制成的吹奏乐器,其音色雄浑激越,富有悠扬而深情的韵味。
而锣鼓则是由青铜制成,敲击时发出浑厚有力的声音,使整个乐曲更具气势和震撼力。
2.朴实的旋律黑衣壮音乐的旋律朴实而不失豪放,多以激昂的绳舞、柳阳舞等形式为伴奏,旋律多呈现出连绵起伏的音调,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展现出了壮族人民朴实、热情的生活情感。
3.浓厚的乡土气息黑衣壮音乐承载了广西那坡地区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其音乐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熏陶,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黑衣壮音乐在表现出豪放激昂的也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使得音乐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周婧(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壮族嘹歌蕴含着深厚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发扬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当地原始的风俗面貌向大众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民族节庆、婚恋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所蕴涵的民俗文化。
是壮族特有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族嘹歌越来越无人问津,甚至面临随时消亡的可能。
因此,需不断探索壮族嘹歌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其独特魅力。
本文针对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讨论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G24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4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72一、前言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壮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其一直以好歌善唱著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濯洗、积淀,出现了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作为壮族的重要财富,其主要流传在广西平果和田东两个县,田阳、马山、武鸣等地也有传唱。
嘹歌作为壮族五大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
已于2005年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壮族嘹歌“嘹嘹”数万言,通过对嘹歌中民歌分析发现,嘹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①。
二、嘹歌的产生与发展嘹歌最早出现在唐宋以前,其晚期作品则产生在“改土归流”时期。
我国相关研究专家将嘹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嘹歌的起源发展阶段,是从壮族文明社会产生一直到明朝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嘹歌发展逐渐成熟趋于标准的阶段,具体是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新嘹歌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嘹歌的发展②。
第一时期是关于嘹歌的起源发展,根据相关文献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古越人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就与嘹歌相似。
对壮乡音乐文化的欣赏与认识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铸成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
在56个民族中,壮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铸就了壮乡丰富的音乐文化。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刘三姐》、《布洛陀》等音乐作品广为流传。
壮民族音乐的韵律独特, 曲调优美,其中的山歌是其音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音乐要素,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素材。
壮乡的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
怎么样传承壮族的音乐文化,宣传和引导壮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成为现代壮族音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字壮族文化音乐文化山歌创新发展在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壮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民间音乐丰富多采,因此有“歌海”之称。
据老一辈族人说,在以前,不论男女,到了四、五岁时都要开始学唱山歌。
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形成了年幼学唱歌,青年唱山歌,老年教唱歌的传统习俗。
在农村中,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姻喜庆、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交际等都是用山歌来表达情意的。
山歌是壮族人民各个时代生活和理想的一面镜子,在人的生活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壮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被叫做“歌好”的供大家交流山歌的歌会。
每年的春秋时节,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定期聚集在山坡进行对歌活动, 有时通宵达旦连续唱个几天几夜,给农闲的相亲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丰富的生活。
互对山歌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
你对我答之中也产生了不少音乐作品。
许多壮族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是壮族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山歌反映了人民的生活, 是祖辈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
也是我作为壮族人民的一份子应该深入了解的壮乡文化之一。
壮族是一个以能歌善唱著称的农耕民族,族人最喜爱的民族音乐文化要数山歌。
经过祖祖辈辈发展起来的山歌种类有很多,如赶路山歌、放牧山歌、摇船山歌、田作山歌、情恋山歌和游艺山歌等。
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传统习俗及其传承特性探究论文关于壮族传统习俗及其传承特性探究论文一、壮族习俗简介在传统型社会中,壮族孕育并世代承传着传统型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并浸润和渗透到人生礼仪习俗中。
糯米因具有黏性强的自然属性而被赋予衡量亲缘关系亲疏程度的象征性。
壮族极为注重尊老价值观念形态的培育。
壮族婚姻习俗内化着尊崇祖先、敬奉父母(长辈)等价值观念。
壮族年届37岁、49岁、61岁、73岁时祝寿,期间制作糯米粑粑、糯米粽粑和米花等传统食品,藉此营造较为浓厚的亲情氛围,构建“爱老”和“孝老”的人际关系。
“壮族认为,每个活着的人有12‘宽’,即12魂魄;人死后,认为‘冥宽’离开了遗体。
”为死者买水与念经超度等丧葬习俗内化着“死者魂安”与“生者心安”的核心性价值观念形态。
禁忌习俗约束并规制着壮族社会行为方式,壮族生育禁忌、节日禁忌与丧葬禁忌塑模而成一种“规避”风险社会行为模式并趋于社会和谐发展生存样式。
笔者基于实地调查,试就壮族传统习俗及其传承特性作初步探析。
二、内化性(一)内化祈求健康长寿河道村壮族承传着祝寿歌《老人寿元六十一》:出门万里都有余;老人寿元六十三,生活长流永保安;老人高寿八十五,祝你鸿运年年有;老人高寿九十七,祝你丰衣更足食;老人高寿一百一,家庭环境数第一;老人高寿一百三,富贵荣华全家安;老人高寿一百六,钱财粮米万样足;老人高寿一百八,家兴财旺万年发。
祝寿歌既内化着祈求老人健康长寿,又寄寓着人们丰衣足食、富贵荣华与家兴财旺的心理祈求。
为老人祝寿时,板慕新村、勤勒村、河野村、革赖村、八宝镇老寨村和底尧村壮族姑娘送寿幛;那歪村壮族子女下跪拜寿;勤勒村壮族摆放一碗米,并将糯米粽粑、油炸粑、米花和茶等物品摆放在神龛前桌子上献祭,儿子、姑娘下跪拜寿和敬茶。
为老人祝寿第二天早上,革赖村壮族子女向老人敬奉一杯茶,意为“寿延88岁”;向老人敬奉一杯酒,意为“寿延99岁”。
祝寿时送寿幛、下跪拜寿和敬茶(酒)等都内化着祈求老人健康长寿的愿望,糯米粽粑、油炸粑和米花等寄寓着亲缘关系浓厚并内化为“尊崇祖先”“尊老”的价值观。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那坡地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要民族的地区,在这个地区,壮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中,黑衣壮音乐文化是广西那坡地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本文旨在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的特点进行探析。
一、起源黑衣壮音乐文化起源于广西那坡地区的壮族社会,它是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的壮族人在举行祭祀仪式时,会穿上黑色的衣服唱出悲伤的曲调,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唱法被发扬光大,并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即黑衣壮音乐文化。
二、音乐特点1. 艺术表现黑衣壮音乐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悲怆、哀伤、凄婉的艺术形式,通过歌词及演唱方式来表现出歌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表现技巧方面,黑衣壮音乐文化注重喉音发声、断续唱法,以及豁口吐字等方法,使其演唱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语调。
2. 传统曲目黑衣壮音乐文化还有着独特的曲目体系,包括了许多广西那坡地区乃至整个广西壮族地区的经典曲目,如《爱情一往情深》、《三潭映月》、《彩衣衫》等。
这些曲目是黑衣壮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那坡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配乐方式在黑衣壮音乐文化中,常采用以板胡、伶仃筝、笛子、三弦等传统乐器为基础的演奏方式,笛子与板胡的合奏配合使音乐声更加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三、文化意义黑衣壮音乐文化在广西那坡地区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它以优美的音乐和深刻的意蕴吸引着众多壮族人和爱好音乐的人士欣赏,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黑衣壮音乐文化代表着广西那坡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曲目体系深受当地人民喜爱,通常被广泛传承和表演。
其次,黑衣壮音乐文化也是广西那坡地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壮族文化内涵,在展现壮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最后,黑衣壮音乐文化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将会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黑衣壮音乐是广西那坡地区的一种独特音乐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歌曲风格、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方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的特点进行探析。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特点之一是歌曲风格独特。
黑衣壮歌曲是一种充满悲壮感和豪放情怀的音乐形式,歌词内容深情激昂,歌曲节奏磅礴激烈。
黑衣壮歌曲通常表达的是壮族人民的英勇奋斗、团结互助、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这种独特的歌曲风格使黑衣壮音乐在广西那坡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特点之二是表演方式独特。
黑衣壮音乐通常以群众性的舞蹈表演形式呈现,常常伴随着壮族传统舞蹈的动作节奏。
在黑衣壮音乐表演中,歌手们身着黑色的传统壮族服装,配合着舞蹈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黑衣壮音乐的表演方式独特而具有震撼力,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共鸣和热情参与。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特点之三是文化内涵丰富。
黑衣壮歌曲透露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这些歌曲讲述了壮族人民的悲壮历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壮族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特质和独立自强的民族气节。
在黑衣壮音乐中,壮族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得以传承和弘扬,激发了人们对家乡、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黑衣壮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广西那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特点之四是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黑衣壮音乐是广西那坡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形式,与当地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黑衣壮音乐通过歌颂当地的山川美景、流淌的河水和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展示了广西那坡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
黑衣壮音乐也是壮族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壮族民族的独特艺术审美和民族精神追求。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具有独特的歌曲风格、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发展【摘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困扰。
就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从多角度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壮族民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有着异彩纷呈的音乐体裁。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
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
数百年来,历代传承,以其调式独特的活跃性,创作词曲的随意性;田园牧歌式的写意更是勾勒出了壮族人民勤劳、质朴,善良美好的本性。
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一、壮族民歌的起源与分类(一)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
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朝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壮族民歌是在壮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壮语隶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种方言,因此,壮族民歌也因地域性的不同而保持着迥异的风格,不过大体上壮族民歌都是依赖壮族的生活环境而存在。
(二)壮族民歌从形式上主要分为,勒脚歌、散歌、排歌,其中以排歌为主要代表。
每一首歌通常只吟一事,是排歌的一个典型特征,其词曲创作上较为自由,比较著名的有《嘹歌》、《布伯》、《莫一大王》。
其中《嘹歌》最具有代表性,从内容上大多都是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欺压下的恋爱男女悲欢离合的感情生活。
歌词结构一般为四句为一组,其旋律优美、节奏欢快,一般演唱的的形式大都以互问互答的形式,把它们拆开了就可以成为独立的情歌。
(三)壮族民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古歌、叙事长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童谣等,每种歌曲的传唱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尤其是仪式歌和情歌,其中时政歌规定最为严格,一般不能随意吟唱,更不容许乱唱,所唱歌曲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以吟唱。
壮族的传统民谣与音乐传承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们的传统民谣与音乐传承自古以来就是其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民谣与音乐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与感情,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将就壮族的传统民谣与音乐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一、壮族民谣的特点壮族民谣是壮族人民回想故乡、祭祀祖先和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
这些民谣多以歌咏形式展现,歌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们的生活、爱情、家族、自然景观等方面。
同时,壮族民谣的语言熟练运用了方言,更富有民族特色。
在音乐形式上,壮族民谣通常采用了自然的音节,如山泉流水、鸟鸣声等,使得音乐更具生命力。
此外,壮族民谣还大量使用了特殊的音阶和音调,形成了与其他民族音乐迥异的独特风格。
二、壮族音乐传承的方式壮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口传和师徒相传。
口传是传统的壮族音乐传承方式,通过家族中长辈对后辈的口述和教授,将民族音乐的知识和技巧代代相传。
这种方式使得壮族音乐能够从一个时期流传至另一个时期,保持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同时,师徒相传也是壮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
年轻一代壮族音乐人会寻找有经验的音乐家作为自己的导师,从他们那里学习技巧和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水平。
这样的传统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壮族音乐的传统元素,也为壮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壮族音乐的现代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壮族音乐已经发展出多种形式,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壮族音乐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壮族传统歌舞表演是广西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壮族音乐也开始进入现代娱乐行业,融合了时下流行元素,更具时代感。
一些壮族音乐人通过音乐节目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壮族音乐的魅力,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壮族音乐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学者们对壮族音乐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壮族音乐传承面临的问题与展望虽然壮族音乐在现代社会中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__民族音乐赏析_____题目名称_ 壮族音乐与文化 __ 学生学院__艺术设计学院 ______ 专业班级__10环境艺术设计3班_ 学号___ 3210009054 ____学生姓名___ 姚丁凌 ____ 指导教师_____ 傅强 __2011 年10 月23 日壮族音乐与文化姚丁凌指导老师:傅强摘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这篇论文主要说壮族音乐的由来,特色,和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了解壮族音乐文化,了解壮族风土人情.关键词:文化民间音乐民族1壮族与其民族音乐的由来壮族是中国岭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后裔。
越人支系众多,史称百越。
先秦时,生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骆越和东北部的西瓯两支,是今日壮族的先民。
他们长期保留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和文化传统,是现代壮语中南北两大方言和壮族音乐中南北两路风格的渊源所在。
而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与自然作斗争的产物。
最早的民间音乐作品应该是反映原始人对自然界的最初的、极其幼稚的一些看法,应该是反映劳动生活的短小而节奏性的作品。
但由于这样的作品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不过,我们认为广泛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妈勒访天边》、《康特射太阳》等,应该是壮族民间音乐中比较早的作品。
因为这些作品都叙述了天地、日月、山川、树木等自然界的形成过程;叙述了人种、谷种的来源,表现了古代壮族劳动人民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看法。
《盘古》也是口头流传较早的作品,因为它叙述了洪水翻天给壮族人民带来灾难。
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或洪水都是与古代壮族人民紧密的联系着的,是壮族人民的祖先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和自然灾害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生活)。
2壮族音乐特色壮族有13378162人(1982年统计),其中90%以上聚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云南文山、广东连山、湖南江华等地。
壮族的传统民歌与民间音乐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民歌与民间音乐是他们文化瑰宝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情感和生活。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民歌和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对壮族人民的意义。
壮族传统民歌是壮族人民代代传诵的口头表达形式,是他们丰富的民族情感、历史故事和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壮族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民间叙事歌谣、山歌、田歌等。
这些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抒发了壮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他们对故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壮族民歌不仅在婚礼、葬礼、祭祀等传统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壮族人民通过民歌来传承历史和文化,表达感情和心声。
他们常常在宴席上,或者夜晚的篝火边,齐聚一堂,共同演唱壮族传统民歌。
这样的歌唱传统不仅增进了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深化了壮族人民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体验。
壮族的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创作和演奏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包含了丰富的乐器和表演形式。
壮族民间音乐采用了多种乐器,如马头琴、板胡、唢呐等,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音乐效果。
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娴熟而独特,使得壮族民间音乐在音乐界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壮族的民间音乐表演常常伴随着舞蹈和歌唱,形成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和情感体验。
壮族的舞蹈和表演技巧独特,充满了活力和激情,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讲述着壮族人民的故事和传统。
这种形式不仅吸引了本族群人民的关注,也赢得了其他民族和国际上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壮族传统民歌与民间音乐对壮族人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们是壮族文化的瑰宝和象征,是壮族人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唱歌曲和演奏音乐,壮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壮族传统民歌和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感情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歌唱和音乐表演,壮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再次,壮族传统民歌和民间音乐是壮族人民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壮族是广西的主要民族之一,而在壮族的音乐文化中,黑衣壮音乐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在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更是深受人们喜爱,这种音乐文化在当地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黑衣壮音乐的历史渊源黑衣壮音乐是广西那坡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传统文献记载,黑衣壮音乐起源于壮族的祭祀活动,属于一种宗教仪式音乐。
在古代,壮族人民通过黑衣壮音乐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借助音乐的力量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壮族文化的传承,黑衣壮音乐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广泛运用,也成为了壮族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黑衣壮音乐的表现形式黑衣壮音乐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该音乐形式中,歌唱是最为突出的部分,壮族人民常常以清悠动听的歌声来表达对生活、自然、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情感。
而伴随着歌声的舞蹈和器乐也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独特的舞姿和乐器演奏进一步丰富了整个音乐表演的视听效果,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
三、黑衣壮音乐的文化内涵四、黑衣壮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面临着被淘汰和遗忘的风险。
黑衣壮音乐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黑衣壮音乐,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展相关的文化传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还需要注重黑衣壮音乐的推广和传播,通过各类音乐节、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这种音乐形式,从而保证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
广西那坡壮族山歌价值论文摘要:那坡壮族山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唱歌活动,而是一个壮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个瑰宝,其浓厚的历史韵味让我们加深对找中华民族的了解;其独特的腔调及唱法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带给当地经济的契机;其寓教育于山歌更是促进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那坡壮族山歌的种种价值证明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那坡壮族人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去继承、挖掘、发扬。
那坡壮族也称“黑衣壮”,自称“敏”、“仲”、“嗷”,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山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山歌。
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山歌的“活化石”。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变革,传承的主要途径正在消失、活动场地逐渐缩小、师承断层等原因,那坡壮族山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深入认识这朵奇葩的各方面价值不失为传承和发扬那坡壮族山歌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主要论述那坡壮族山歌的历史、艺术、经济及教育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人们透过山歌的内容,了解一个民族的哀乐、荣辱、好恶,懂得这个民族的论理观念、是非准则、行动指南,可以说那坡壮族山歌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是那坡壮族族民的历史。
历史应该被铭记,不应该被遗弃,否则21世纪浮躁的人们很容易失去思考和判断是非的根,而那坡山歌就是那坡人的根。
为了把这个蕴含着那坡悠久历史的山歌流传下来,让子孙后代铭记那坡的历史,那坡县文化馆副馆长黄峰在负责收集整理《中国民歌集成》中那坡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后,编了一本《黑衣壮歌谣艺术与传承保护初考》,继而整理申报将那坡壮族民歌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自此那坡壮族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本书探索黑衣壮歌谣的起源,记载了那坡经典、濒临绝唱的歌曲以及传承保护的方式。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是中国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它传承了广西壮族的民间音乐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探析,探讨其文化特点和艺术特色。
一、黑衣壮音乐起源和发展黑衣壮音乐起源于广西那坡县,是当地壮族人民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起初是壮族抗击外侵的一种战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表述壮族生活和情感的民间音乐。
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音乐一直扮演着宗族仪式和社会联系的重要角色。
二、黑衣壮音乐的表演形式黑衣壮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独唱、合唱、对唱、哼唱等形式。
表演者通常身穿黑色衣服,头戴红帽子,手持铜鼓或银板,伴以鼓乐和舞蹈,形成独特的音乐画面。
在表演过程中,歌者通过高亢的喉音和激情四溢的唱腔,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黑衣壮音乐的艺术特色1. 独特的音乐形式:黑衣壮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它的音域宽广,唱腔独特,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有力,富有激越的节奏感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这些特点使得黑衣壮音乐独具魅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
2. 丰富的歌曲内容:黑衣壮音乐的歌曲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壮族生活的歌曲,如《牧童之歌》、《田家歌》等,也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歌曲,如《孝心歌》、《劳动歌》等。
这些歌曲既展现了广西那坡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又表达了壮族人民的情感和态度。
3. 独特的服饰和舞蹈:黑衣壮音乐的表演者通常身穿黑色衣服,头戴红帽子,这种服饰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还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
在表演过程中,歌者常常伴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如奔跑、旋转、踢踏等,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黑衣壮音乐的文化内涵黑衣壮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对黑衣壮音乐的演唱和聆听,人们可以感受到壮族人民勇敢、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到他们对家族和社会的深厚情感和热爱。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文化特点探析广西那坡地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位于广西北部,境内主要居住着壮族人。
黑衣壮音乐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传统和艺术内涵。
本文将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文化特点进行探析。
1. 历史渊源:黑衣壮音乐是广西那坡地区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据传,明朝末年,广西各地纷纷抵抗倭寇入侵。
那坡地区的壮族人民以黑衣包头巾的形式结成保卫家乡的义勇队伍,他们在战斗中发出独特的呐喊声,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后来被称为“黑衣壮”。
2. 表演形式: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通常以合唱形式进行演出,由一群壮族男子穿着黑衣、戴着黑巾,排成一字形或弧形,齐声高歌。
演唱过程中,他们以特定的节奏、音调和技巧进行变化,形成独特的音乐效果。
演唱者还会进行跳跃、扭动身体等肢体动作,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
3. 歌曲内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歌曲内容主要描绘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这些歌曲通常以壮族语演唱,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赞美等。
歌曲中融入了丰富的壮族文化元素,并以富有感情的歌唱方式表达出来。
4. 音乐特点: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的音乐特点鲜明独特。
它采用了独特的音调和节奏,常常以高昂豪迈的方式表达出壮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歌唱形式中融入了丰富的装饰音乐和技巧,如颤音、滑音等,使歌唱更具变化和表现力。
黑衣壮音乐还注重合唱的和声效果,演唱者通过合理的编排和组织,形成悠扬高亢的音乐效果。
5. 文化传承:广西那坡地区的黑衣壮音乐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代表了他们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设立了专门的艺术团队,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黑衣壮音乐演唱者;组织举办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黑衣壮音乐;将黑衣壮音乐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
广西那坡地区黑衣壮音乐作为该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音乐特点。
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摘要】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民俗;传承“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1]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就明确指出了艺术的产生与风俗紧密相关。
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
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时曾说:“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
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
”[2]因此,“不将民间艺术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
”[3]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那坡壮族之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味的民歌艺术,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精神就是那坡壮族民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一、生产习俗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了民歌与生产活动等民俗的关系:“……各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家庭、村落、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仪礼等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民间歌唱和讲述相随。
”[4]作为众多民俗事象之一种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那坡壮族世代耕作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这些生产习俗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延续至今,并对他们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影响。
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是与他们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那坡壮族现在多聚居在山体庞大、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石山区。
但在初迁之时,这里地表植被完好,林木茂盛,野果繁多,野生动物物种丰富。
由于这里山高谷深,野兽频频出没,那坡壮族以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品。
无论从事哪一种劳动,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靠家族乃至全屯的力量集体完成。
有学者认为,这种劳动生产方式铸就了那坡壮族团结协作、勤劳勇敢、朴实敦厚的族群性格。
团结协作的精神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该族群产生了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诗敏”(虽明)及“诗敏”的演唱方式上。
“诗敏”演唱多以同声二重唱或同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混声重唱或小合唱偶尔为之。
那坡壮族认为,唱“诗敏”若不与他人合作则难以成歌,一人分别演唱“诗敏”的高、低两个声部,唱得很不流畅,要和别人合唱才会唱好。
因此,“诗敏”是一种集体性的民歌,那坡壮族集体性的劳作方式造就了“诗敏”的演唱方式和多声部形态。
”[5]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多声部民歌“诗敏”的形成所依托的集体活动背景。
因为生态环境恶劣,为战胜自然,那坡壮族经常集体劳作,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这种劳动方式相关的音乐,产生“领和”关系,如一领众和、领和交错、领和重叠、以和衬领的组合方式。
虽然那坡壮族的集体活动方式并不仅限于集体劳作这一方式(例如还有集体祭祀仪式、庆典仪式或集体求偶形式等),而集体活动方式只是提供了产生多声部歌唱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但这可能是“诗敏”诞生的土壤和温床。
集体生产方式与“诗敏”多声部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壮学研究那坡壮族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劳动经验和生产技术,他们往往将艰苦的劳作寓予充满诗性的民间艺术活动中,把物质生活方式化成了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
如他们总结出了种植蓝靛、织棉布、染黑布等各种技术,在自种、自织、自染、自制黑衣黑裤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与之相应的劳动歌,劳动的各个环节都伴随着优美的民歌。
如染布时唱《壮家蓝靛歌》,织布时唱《织布歌》,捶布时唱《捶布歌》。
反映农耕生活的农事歌或劳动歌,如《伦陇酸拨诺》(种花歌)、《伦系哪》(耕田歌)等,也是由生产习俗而产生的。
二、节日庆典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绝佳载体之一。
结构功能学派大师布朗认为“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6],民族传统节日“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就在于:节日构成独特的民俗环境,有力地控制着千百万人的行为选择,使民族文化艺术得以广泛而长久地传播,民间艺术就在节日民俗的环境中生长、传承、传播、发展。
广西那坡壮族节日庆典也成为其民歌传播、传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歌圩是那坡壮族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风俗性节日,它以男女两性“以歌传情”、“倚歌择配”为中心,融商业活动、文化娱乐、人际交往于一体,是一种全民性的狂欢活动,它对那坡壮族民歌的保存与传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于歌圩,明邝露在他所著的《赤雅》“浪花歌”条有较详细的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
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
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
相得则唱和竟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
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
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其中“峒女”即壮女,因为壮人把山间开阔地带叫做“峒”。
可见歌圩历史久远。
那坡县共有传统歌圩点38个,是广西歌圩点最多的县份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那坡壮族规模较大的歌圩节,本地话叫“单”,也叫“风流节”,是那坡壮族的狂欢节。
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打扮一新,翻山越岭来到县公园——这里一直是城厢镇等周围几个乡镇风流节所在地。
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歌圩上,青年男女相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如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邀请歌”,如得到对方答应,便开始唱“询问歌”,相互了解之后,再唱“赞美歌”、“爱慕歌”、“交情歌”、“定情歌”、“离别歌”,通过以歌代言抒发情感,增进了解,互赠情物,相约下次见面日期。
有不少人是通过对歌相识、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的。
歌圩上除了部分未婚青年男女是“倚歌择偶”之外,还有一些人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唱,以歌会友,互相斗歌,笑唱风声,歌声满山遍野。
令人神往的歌圩,既是那坡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和人们娱乐的好方式,也是其民歌传承的又一重要场所。
那坡壮族众多的其它节日也多与民歌紧密相关,民歌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人们多唱本族群特有的风俗歌,比如《拜年歌》、《正月歌》、《新年四季歌》、《请仙歌》等等,亲朋好友在节日里互相走访,欢聚时往往唱歌助兴,放松心情,释放生活的压力,互相取乐,甚至唱到通宵达旦。
民歌犹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
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
”[7]没有了民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将变得多么的枯燥、单调、干瘪。
在节日风俗中,民歌借助节日得以生存和传袭,同样,没有了民歌很多节日活动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可以说民歌是那坡壮族节日风俗的精神和生命力,民歌为各种节日庆典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节日庆典活动更加绚丽多姿。
民歌就这样与节日习俗紧紧相连,民歌是许多节日的主导、核心和主要内容,没有民歌也就没有其节日,而没有了其节日,民歌也就缺少了依托。
在那坡壮族传统社会里,节日庆典与民歌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丰富发展。
三、人生礼仪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人生礼仪是社会的民俗事象之一,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8]那坡壮族人生礼仪的各式各样民俗活动都与民歌不可分离,他们常以民歌来表达自已的快乐与哀伤。
那坡壮族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家里要为新生婴儿举行一个相当隆重的仪式——做“三朝酒”。
届时,全屯的人以及亲戚朋友都要来祝贺,产妇的娘家要邀请家庭中的三姑六婆组成一支相当庞大的队伍,带上活鸡、活鸭、糯米饭、黄姜、猪肉等礼物,外婆要给孩子备好背带、衣服、鞋帽、小棉被、布等等,前来为新生婴儿贺三朝。
贺三朝仪式相当复杂,礼节相当繁缛,在这复杂的仪式和繁缛的礼节中,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歌谣。
这些或长或短的歌谣,其内容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都是对新生婴儿的赞美和祝福,对祖先的感激和祈祷。
但具体的歌词,有许多却是触景生情、顺情而出的,统称贺“三朝歌”仪式歌。
其中唱得最多的是反映外婆送来“红背带”的《连送纳》,把外婆做“红背带”的过程,从种棉花到纺纱到一针一线地织成布的细节都唱出来,把外婆对外孙的一片深情唱得淋漓尽致。
做“三朝酒”之后还要请“满月酒”(俗称“姜酒”或“送背带”)。
满月酒仪式上,也有道公主持仪式和人们唱歌祝福的内容。
除了唱祝贺歌之外,还唱赞歌,赞颂小孩今后茁壮成长、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才华超人,长大了孝顺父母,当上清官,服务百姓。
满月那天,还有一种必行的仪式,当地风俗叫“卖月子”,即在人们唱《论漏纳》的歌声中,外婆给孩子穿上第一套新衣服,又将崭新的背带裹住孩子,放在奶奶的背上,由奶奶背着孩子跨过门坎,迎着朝阳,沐浴和风,走出村庄,边走边唱:“上街买书、上山打柴、下河挑水、下地种菜。
”意在小孩以后勤奋好学,聪明勇敢。
[9]这类祝福歌和赞美歌在诞生礼仪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保存。
那坡壮族特别重视婚礼仪式,婚礼通常是隆重和热烈的,并伴有许多歌唱活动。
唱山歌分两堆,一堆是亲家对亲家,一堆是主人对客人,相互对唱,祝福新人相亲相爱,百头偕老。
这样的对歌既是亲朋好友的感情交流,又是敦厚的礼仪,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和礼节教养也在歌唱中传给了下一代。
在那坡壮族传统社会,衡量一个婚礼是否隆重,其标准是:杀了多少头猪、备了多少斤酒、来了多少客人、是否通宵对歌。
前三个标准表明的是婚礼的规模,最后一个标准表明的是婚礼的质量。
通宵对歌,说明来的客人们玩得很开心、很尽兴,婚礼很正式、隆重、热烈。
可见,是否有民歌对唱是那坡壮族社会衡量婚礼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民歌成全了那坡壮族的结婚庆典,使结婚庆典成为人们甘愿、乐意参加的活动。
婚礼上的歌唱活动是才艺比赛、礼俗展演、道德教化、审美教育、交际娱乐手段,它以这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喜欢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持续的综合教育。
民歌在丰富婚礼仪式内容的同时,也使自身随极具生命活力的婚礼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
那坡壮族的祝寿仪式也与民歌密切相关。
他们一般只有年届六十一、七十三、八十四、九十五时才做酒祝寿、补粮,这四大寿辰分别被称为“福”、“寿”、“康”、“宁”,届时至亲好友来祝寿,客人就要唱各种颂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