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4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是指以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融入了现代音乐语言和创作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下面将从蒙古族音乐特色、创作手法以及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蒙古族音乐特色是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的基础。
蒙古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和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包括喉音唱法、长调和脉音。
喉音唱法是蒙古族音乐的独特技巧之一,即通过控制声带和呼吸等技巧,同时发出多个音调,形成富有磁性和神秘感的音色。
这种特殊的唱法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中经常被运用,代表了蒙古族音乐的音域宽广和独特的声音质感。
长调是蒙古族音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以缓慢的节奏、广阔的音域、抒情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为特征。
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中,长调常常被运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传递蒙古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脉音是蒙古族音乐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指用额托伦(蒙古族的长笛)演奏时,通过控制呼吸和舌头的振动,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
脉音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常常被运用,使得音乐更具韵味和情感。
在创作手法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常常将传统蒙古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形成新颖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旋律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常常使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并采用传统音乐的节奏和和声,使得歌曲更具民族特色。
在编曲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常常使用蒙古族传统乐器,如马头琴、额托伦和阿呷琴等,与现代乐器相结合,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常常通过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和理解,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和传统,通过蒙古族音乐元素的提取和演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性的艺术歌曲。
在歌词创作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常常以蒙古族的生活、自然景观和情感为主题,通过歌词的抒发和情绪的表达,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创作手法。
通过运用蒙古族音乐的喉音唱法、长调和脉音等特色,结合现代音乐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
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作者:谷继峰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摘要: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资源丰富,我们不但要保护好它的原始形态,而且要想尽办法做好每个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和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创作的源泉,特别要掌握好运用民歌及民间素材进行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运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大类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涌现出来的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作品,大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而且提供了不少成功的范例。
在音乐创作史上,民族民间音乐也一直很受作曲家重视。
一、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通过对很多作品的研究分析和有关资料显示,关于这个问题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原封不动地以民歌为主题或以民间器乐节奏进行创作;二是补充民歌结构或添加乐音进行创作;三是选择民族民间音乐核心音调进行创作;四是根据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音乐主题提炼,分析调式、调性特点进行创作。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分类论述。
(一)原封不动地以民歌为主题或以民间器乐节奏进行创作。
在许多交响乐、协奏曲及独奏等器乐作品中,都有这种情形。
如刘福安创作《安徽民歌随想曲》时,选择了几首典型的安徽民歌加以组织和发展形成了管弦乐乐曲。
贵州作曲家韩贵森在创作钢琴独奏《花灯变奏曲》时,采用了贵州独山花灯调的民歌素材。
该作者1993年创作的混声合唱《好花红》,也是根据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改编的。
作者在保持原民歌形态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了3/4、2/4等节拍的变化,通过对盛开在“百花丛”中的好花的描绘,赞颂了繁花似锦的新时代,抒发了对祖国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
声乐作品创作,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完全利用广东民间舞狮打击乐节奏,使音樂雄浑有力。
如《酸枣刺》,利用了牧童的舞蹈及打击乐器拍子。
又如吕冀《保卫山西》中的一段:参考京戏中的快板、广东曲的慢板,以及绥远民歌《想亲亲》中的一段:加重了情感节奏。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是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形式,其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和草原风情。
如何创作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成为了音乐创作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歌词和唱法四个方面探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
一、旋律方面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是以呼麦,马头琴和手鼓为代表的。
因此,在创作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时,可以借鉴这些元素,融入到旋律中去。
同时,旋律也应该充分体现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例如,调式要使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五声、六声、七声和八声调式,旋律要有较大的音域、变化多样的音乐元素和节奏,同时要具有富有弹性的旋律线条等。
二、节奏方面蒙古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是强调打击乐器节奏,例如手鼓、马头琴等乐器的节奏清晰、有规律、有力量感。
在创作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时,可以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节奏设计。
例如,当歌曲节奏和声效准确和谐时,既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也为演唱者与听众构建起音乐交流的桥梁。
三、歌词方面歌词内容应紧密贴合歌曲主题,并注意运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语言,以便更好地表现蒙古族风格。
蒙古族文化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历史传统等元素,可以借鉴这些元素,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更易唤起听众的共鸣。
同时,歌词应注意使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听众理解和传唱。
四、唱法方面蒙古族音乐唱法强调发声的空间感和气音弦鼓的共振。
在创作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时,唱法也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唱法特点,例如,歌曲旋律线条要求具有空间感,鼻音和发声技巧应尽可能利于声音共振,使得歌曲能够更加充分地表现出蒙古族音乐的内涵。
综上所述,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需要综合考虑旋律、节奏、歌词和唱法等方面的特点,使得歌曲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艺术的创新和进步。
创作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是一项有挑战性和有深度的音乐创作工作,需要有创新和持久不断的努力,才能推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探讨民间音乐素材包含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民间音乐作品,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探究正可以从这样一个较广的角度出发。
首先,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灵感源泉的作用,即创作者可以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
民间音乐以其丰富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对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借鉴,以及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从其中汲取素材和灵感,产生有创意、有文化内涵、有情感表达的新作品。
其次,民间音乐还可以成为音乐创作中的创意核心,即创作者可以在原有的民间音乐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
创作者可以通过改编、混搭、重构、融合等多种方式,将民间音乐进行转化和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新意的音乐作品。
民间音乐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主题、音乐元素、演唱方式等都是极具变化性的,所谓“源远流长”,可以说无穷无尽。
创作者可以从民间音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发挥创造力,形成独特的音乐资源,以此进行创作。
第三,民间音乐还可以作为音乐创作的文化符号,即创作者可以通过使用民间音乐,传达出对于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关注,表达出对于文化独特性的追求和保护。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本土音乐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问题。
创作者通过使用民间音乐素材,表达出对于民族本土文化的珍惜和继承,在音乐发展中扎根于本土,使得音乐更新更有意义、更有内涵。
最后,民间音乐素材作为音乐创作基础,可以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音乐创作要想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格局和思维,而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多种实现途径,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从而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实现音乐的跨国传播。
同时,民间音乐素材还可以为音乐创作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音乐结构和风格,促进音乐创作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将传统的音乐素材和现代的音乐语言巧妙地融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探讨民间音乐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音乐创作中,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可以为作品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音乐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可以通过引用曲调、节奏、乐器和曲式等方面体现。
通过引用民间音乐的曲调,可以给作品赋予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流行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歌曲调的运用,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这些曲调的运用让作品更具中国味道,引起听众的共鸣。
通过引用民间音乐的节奏,可以为作品增添活力和节奏感。
民间音乐的节奏常常简单明快,能够使人产生跃动的节奏感,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通过运用民间音乐的乐器,可以为作品增添特殊的音色和韵味。
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乐器有二胡、琵琶、唢呐等,运用这些乐器可以为作品注入独特的东方韵味。
通过采用民间音乐的曲式,可以为作品赋予独特的结构和形式。
中国民族音乐曲式有很多,如关山月、双调等,这些曲式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还可以注入作品更多的情感和情绪。
民间音乐通常以歌唱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它能够通过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来表达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在音乐创作中,可以借鉴民间音乐的表达技巧,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和编曲等方面来表现作品中所需的情感。
当作品需要表达激情和热情时,可以运用民间音乐中激昂高亢的旋律和激烈的节奏来实现;当作品需要表达温情和柔情时,可以运用民间音乐中柔和细腻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来实现。
通过借鉴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更加真实和直接地让听众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还有助于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危险。
而音乐创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可以使作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起到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过向现代社会传达民间音乐的价值和魅力,可以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及其价值分析当代民族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发展。
借鉴传统民歌是当代民族声乐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探讨当代民族声乐中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以及这种借鉴带来的价值。
借鉴传统民歌可以从曲调中寻找创作灵感。
传统民歌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通过借鉴传统民歌的曲调,当代民族声乐可以吸收其中的优点,为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苗族十八曲中的《迎亲歌》、藏族的《唐卡·纳仓》等,这些传统曲调富有特色,经过当代民族声乐的借鉴,可以进一步丰富当代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使之更加丰满和完整。
借鉴传统民歌可以从歌词中吸取文化内涵。
传统民歌的歌词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其歌词的借鉴,当代民族声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川藏民歌《葬花吟》中的歌词“少年意气龙腾虎跃”,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通过对这些歌词的借鉴,当代民族声乐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民族文化的独特特色,让人们感受到民族的力量和魅力。
借鉴传统民歌可以从表演形式中学习技巧。
传统民歌在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表演技巧和方式,这些技巧可以通过借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蒙古族长调中的“长音传音”,在现代音乐中可以借鉴其中的技巧,让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传统民歌中的舞蹈、服饰、器乐等元素也可以在当代声乐的表演中加以借鉴和融合,丰富表演形式,提升观众的艺术享受。
借鉴传统民歌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
传统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传统民歌,当代民族声乐可以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这样的对接可以使当代声乐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审美需求,同时又保持了对传统民歌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借鉴传统民歌,当代民族声乐可以在发展中保留其独有的特色,展现出更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和表现力。
当代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民歌的路径可以从曲调、歌词、表演形式等方面展开。
这种借鉴不仅可以为当代声乐的创作提供灵感和思路,还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一、引言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音乐艺术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更是展现了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音乐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分析其音乐元素和风格特点,以期对蒙古族音乐创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二、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特点1. 音调清晰高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音调通常较为清晰和高亢,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这与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深受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和牧民生活的影响。
2. 采用特色乐器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演奏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特色乐器,如马头琴、马鞍琴、长鼓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能够为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增添浓厚的民俗特色。
3. 以咏叹调为主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以史诗般的咏叹调为主,描绘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英雄、家国情怀、爱情故事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1. 借鉴民间传统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首先要借鉴民间传统,深入挖掘蒙古族音乐的源头,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和特色。
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蒙古族音乐才能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作品。
3. 增强史诗感和情感共鸣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要着重塑造史诗感和情感共鸣。
歌词要富有史诗气息,以史诗般的叙述方式来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共情。
4. 突出音乐的魅力和张力在音乐创作中要注重突出音乐的魅力和张力,通过音乐元素的丰富运用和旋律的跌宕起伏,使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大草原之歌》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
该歌曲以大草原为背景,通过深情的歌词和高亢的音调,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祖国大草原的热爱和对自由奔放生活方式的向往。
乐曲中融入了马头琴、长鼓等特色乐器的演奏,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整首歌曲富有史诗感和情感共鸣,展现了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现代作品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应用及其和声编配作者:曾令阳王康义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5期摘要:丁丕业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侗寨酣歌》是其声乐套曲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该套作品中旋律部分多处出现了广西侗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笔者将对其中应用了笛子歌中音乐素材的几处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现代作品;和声编配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57-03丁丕业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赵行道先生、吴祖强先生,1960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1962年返京进修一年,在罗忠镕先生门下全心钻研管弦乐配器法和交响乐创作,其一生创作声乐、器乐作品347首,作品编号达98号,公开发表了108首,其中《侗寨酣歌》便是其声乐套曲中一部重要的作品。
《侗寨酣歌》是一套描写侗族人民生活百态、侗寨美景以及侗族人民期盼更美好生活的声乐作品,音乐中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特色。
侗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广西、湖北、贵州、湖南等地均有其聚居地分布。
《侗寨酣歌》由7首声乐曲组成的声乐套曲,其主要描绘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的侗族人民聚居的生活场景等,整套作品中处处充斥着广西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与特色,在对这套声乐套曲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该套作品中旋律部分多处出现了广西侗族民间音乐的素材,而在伴奏部分,作曲家则为这些素材精心安排了适合其风格且恰到好处的和声。
笔者将对其中应用了笛子歌中音乐素材的几处进行简单的论述。
笛子歌是侗族音乐中用侗笛伴奏的侗歌,侗语称“嘎笛”,通常由男吹奏女歌唱,曲调悠扬、动听、明快。
一、素材原型应用及其和声编配(一)笛子歌与自然音级上的三度结构和弦1、三和弦在作品的的第一首——《勒勉溪边来洗头》中,在这首歌曲也是整套作品的开端处,前奏的高声部旋律便明显地采用了侗族民歌中嘎笛(笛子歌)中的素材。
116艺术家The artists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因此,保证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收集整理工作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实际特点,相关人员在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应深入探究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收集整理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艺术的发展,并达到更好的收集整理效果。
一、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收集整理的特点(一)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分布较广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收集整理工作最直观特点是其地域分布较广,因此,不同的民族在生活和地域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该民族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1]。
例如,土家族的代表性音乐是摆手舞,苗族的代表性音乐为花鼓,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收集会受到地域分布较广问题的影响,因此,应结合各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及聚集地进行逐片收集。
例如,我国的西南地区生活着很多羌族人民,但他们不仅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也分布在回族、藏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的甘孜、汶川等地,因此,在收集羌族的音乐时还要考虑到其民族聚居地较广的实际问题,要清晰地辨别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实际区别,清晰音乐种类到底归属于哪一个民族。
此外,因为长期的民族融合,也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一些音乐不具备非常明显的民族音乐特征,从而形成了融合的形态,因此,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应当找到这类音乐形式及曲调最原始的民族,之后再进行收集和整理。
(二)少数民族歌曲语言种类较为丰富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9个少数民族有其独有的文字,因此,在收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该少数民族的实际语言种类,并且保证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尽量不出现差错。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在收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语言翻译成汉语,以便于整理、传承和发展。
以羌族的音乐为例,羌族属于汉藏语系,也属于藏缅语族羌语支,还分成南北两种方言,其中,南部方言有木卡、雁门等六种土语,北部方言有回龙、镇平等九种土语,因此,在对这类少数民族的音乐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少数民族歌曲语言种类较为丰富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古老的语言手稿还要进行合理的转译和收集。
论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歌风歌曲的创作摘要: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歌风歌曲的创作主要由作曲家深入民间,对各民族民歌进行整理、挖掘、改编、发展,再应用采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歌颂新生活,抒发人民热爱祖国、家乡的真情实感的特点的歌曲。
关键词:五六十年代民歌创作一、代表作品音乐分析下面将通过代表性的作品《洪湖水浪打浪》具体分析1.旋律分析:这首歌是根据江汉平原流行的《襄河谣》和天门小曲《月望郎》作为素材创作的。
作曲家张敬安在这部歌剧中使用了《襄河谣》歌曲中关于饱受洪水之苦的灾民的曲调。
低音部分的旋律在歌曲开始的时候是平缓起伏的,两个声部以二重奏的形式交替出现,相互映衬,最后变成了齐唱。
这首歌的第三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再现。
二重唱的主旋律是在高声部,低音部分进入比高音部的部分晚两个节拍,旋律在下四度进行模仿,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三段之间采用相同的间奏,三段结尾采用相同的长音,使歌曲既具有自己的特点最后又得到统一,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悲欢离合。
2.曲式分析:整首歌由三段组成。
前奏旋律悠扬明快,描绘了洪湖的自然风光,它由四个乐句组成,起承转合的结构,使旋律更加流畅。
第一段由“开始、结束、转折、结束”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合理,构思巧妙,曲调流畅。
第二段是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二重唱的对比段,其中第一个乐句的节奏活泼,旋律明快。
第二句的旋律舒展自如,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个乐句和前一段一样,形成了二重唱的“合尾”形式,将第一段和第二段统一起来。
第三段是对第一段的复制和扩充,最后以“合尾”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3.歌词分析:《洪湖水浪打浪》歌的歌词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
在上部分歌词中,着重描写了洪湖的景色。
在第二部分歌词中,着重抒发感激之情,歌词简洁生动,深刻的内涵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
歌词运用了江阳韵的,既适合表达宏大豪迈的感情,又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的音律。
4.衬词衬腔:《洪湖水,浪打浪》中衬词的运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着重探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希望能对蒙古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可以分为歌曲创作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
在歌曲创作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通常以草原风情为题材,歌词多以描绘草原景色、表达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为主题。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常常采用特有的蒙古族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呼麦、长调、马头琴等,给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感觉。
蒙古族歌曲的编曲也十分考究,常常运用多重和声,创造出奇异而富有韵味的音乐效果。
在演唱技巧方面,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其独特的传统。
首先要提到的是呼麦,呼麦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歌唱方式,通常由一位歌手同时发出低音与高音,形成一种模拟乐器的声音。
这种独特的歌唱技巧赋予了蒙古族歌曲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形式。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演唱还常常伴随着跳舞,舞蹈动作多以马跃飞奔、猎户追踪、民族传统节日庆祝等为主题,舞姿优美、舞曲激昂,与歌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演出呈现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还受到了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蒙古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这些都为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在社会方面,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传统习俗也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许多歌曲都以蒙古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为背景,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由此可见,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汲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使得这种音乐形式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出了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也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元素。
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演唱技巧都使得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一、引言蒙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特有的草原风情和独特的音乐艺术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
蒙古族的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而闻名,而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更是其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展开研究,希望通过对其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蒙古族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蒙古族风格的音乐艺术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上。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多为高低跌宕、变化多端,富有激越的民族韵味。
其节奏则多为规律明朗、跳跃翻飞,充满了奔放和欢快的感觉。
这些独特的音乐特点使得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在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2. 词曲融合在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中,词曲的融合是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之一。
蒙古族的歌词往往含义深远、典故丰富,富有诗情画意。
而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与歌词相契合,将歌词的含义完美地表达出来。
这种词曲融合的创作手法为蒙古族艺术歌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3. 声乐特色突出蒙古族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声乐特色而著称。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中,常用的唱腔有喉音、滚舌音等,这些唱腔在艺术歌曲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通过这些特殊的声乐技法,蒙古族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性,更在声音上营造出了特有的民族气息。
1. 融入蒙古族的民族特色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必须注重体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可以通过选用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元素、采用特殊的音阶和调式、运用独特的节奏和节拍等手法,来体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在选材上可以选取蒙古族传统的故事、传说、风俗习惯等作为歌词内容;在编曲和演唱中可以融入蒙古族传统乐器的演奏和声乐特色,以此来加强对蒙古族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2. 强调情感表达蒙古族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蒙古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崇尚自由,热情豪放,这些情感都可以通过艺术歌曲来进行表达。
浅析羌族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途径郑仁清【摘要】羌族民歌历史悠久,在现代社会环境影响下,特别是汶川“5 ·12”特大地震后,它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必要、更受重视,将羌族民歌运用入音乐创作就是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式之一.通过对羌族民歌调式、旋律特点进行研究,对当代作曲家根据羌族民歌或羌族民歌特点创作的声乐曲、器乐曲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羌族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途径,主要体现为:原始民歌原样使用,原始民歌变形使用,原始民歌改编、创编后的再运用,根据羌族民歌特点创作音乐主题4种方式.此4种方式丰富了音乐创作的素材,使音乐极具个性、内涵,从而为羌族音乐的保护、多元化传承、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0页(P98-107)【关键词】音乐创作;原始民歌;羌族音乐;素材运用【作者】郑仁清【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羌族民歌历史悠久,既有远古游牧生活的特点,又有岷江上游山区农耕生活的特点,主要有仪式歌(祖惹木)、酒歌(西惹木)、歌舞(萨朗)、劳动歌(直布勒惹木)、山歌(喔都惹木)等。
但在现代社会环境影响下,特别是汶川“5·12”特大地震中,羌族民歌文化遭受重大破坏,其传承也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对羌族民歌的保护与研究,经过众多单位和个人的努力,获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文便是在这些成果和先前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研究,通过对羌族民歌特点及当代作曲家根据羌族民歌创作的声乐曲、器乐曲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羌族民歌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途径。
羌族民歌表达了羌族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以及美好祝愿和寄托,它们中的很多民歌可以根据音乐创作需要直接作为素材使用,如廖纲源词,黄万品曲的合唱作品《羌族锅庄舞曲》①。
《羌族锅庄舞曲》为复三部曲式,由第1部分(前奏+AA1+BB1)、连接、中部(C)和再现部(BB1+A2A3)组成。
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探讨民间音乐是指在乡村、农田或民间活动中产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等紧密相连。
在音乐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民族特色,表达作曲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民间音乐素材可以增加作品的民族特色。
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音乐文化。
通过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让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独特音乐风貌。
可以运用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四大件”——琴、棋、书、画,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运用西藏的传统乐器和调式,来体现西藏的神秘和宏伟。
这样的作品既有着浓郁的民间色彩,又能够让听众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民间音乐素材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
民间音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在创作中,可以借助民间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作曲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力量和表现力,让观众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可以运用民间音乐中的节奏变化,来描绘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多样性;可以运用民间音乐中的旋律起伏,来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这样的作品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也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民间音乐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音乐创作中,通过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可以对传统进行创新和演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通过创新的方式,也可以让民间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可以运用民间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加入现代的编曲和演奏技巧,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现代感的作品,既可以保持传统的韵味,又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热爱。
民间音乐素材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民族特色,丰富作品的内涵,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作曲家可以借助民间音乐素材,表达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让作品更具有情感力量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播。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研究
蒙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是蒙古族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和欣赏性。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创作手法。
一、创作手法之歌曲词曲的联合创作
歌曲的歌词和曲调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通常是联合创作的结果。
蒙古族民歌传承者和创作者往往根据某一主题或情感,共同创作词曲,并在歌曲表现上下足功夫。
例如《草原情歌》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歌词和曲调上都充满了草原的情感和特色。
二、创作手法之吟唱技艺的运用
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吟唱技艺。
在创作时,演唱者常常会根据歌曲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吟唱方式;在表现情感的时候,演唱者也会运用不同的吟唱技巧,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
蒙古族民族乐器是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
在创作时,演唱者必须深刻理解每种乐器的特色和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歌曲更加协调和谐。
例如,在演唱《草原情歌》的时候,一般伴奏有马头琴、民族管弦乐等,这些乐器在共同演奏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
蒙古族民歌在形式上非常注重韵律的使用。
在创作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时,韵律的使用成为重要手法之一。
演唱者要求清晰、准确地演唱出每一个音,尽可能地保持旋律和韵律的统一,从而使歌曲更加吸引人。
总之,蒙古族风格艺术歌曲的创作要求演唱者在语言、音乐、韵律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创作出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和表现力的艺术歌曲。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產劳动。
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音乐创作创意
作曲家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即基本乐思的形成。
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物质材料,现实生活、具体对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转化为由乐音为主所构成的音响。
当代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启示很重要。
这里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基本乐思的形成对创意起枢纽作用。
基本乐思是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并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
它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一种两部对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见的一种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它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
在创意的过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
为此,作曲家常会反复吟唱(演奏),对所创作的音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求得两者的最佳统一。
在这种意义上,创意就具有通过即兴创作与表演两者相互结合而使乐曲逐步定形的特点。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
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
音乐创作塑形
在使内容物化(音乐化)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需按照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根据一定的音乐逻辑,用适当的音
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熟练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至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时,既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也会由于形式美的要求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
在创作中,最初的构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过程。
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就是具有合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使音乐通过重复、变化、平衡、对比、层递等表现手段以取得多样的统一。
这个基本原则随着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在历史上呈现为不同的音乐结构,多种的风格样式和各种变体。
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而又带有个性的乐曲,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新意,这常是作曲家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乐曲的形式定型以后,通常就可算是创作的完成。
但在实际上,这个成品还需经演出的检验。
演奏家、听众会对它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反应,作曲家也会进行一些修改、变动。
歌曲的创作是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
平果用"嘹嘹"衬词来唱的"嘹歌类"山歌(也叫欢嘹),"流传的地区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
流行于平果县境内以其特有文化现象而自成体系的平果嘹歌。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
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
《嘹歌》--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
一片热土,一部古老的民间长歌。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
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
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
那坡那坡壮族民歌是黑衣壮历代传唱的民歌。
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
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的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一百六十多套。
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
那坡壮族也称"黑衣壮",它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
那坡壮族民歌是黑衣壮历代传唱的民歌。
黑衣壮族人不仅能歌,还很善舞。
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跳起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等等古代壮族的舞蹈,场面蔚为壮观。
黑衣壮以黑为美的服饰、原汁原味的动听山歌甚至发展到二声部重唱,曲调柔美悠长。
富宁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
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
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称为即兴表演。
最早出现于古代音乐初创时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国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即兴创作因时代、民族而有不同的传统。
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音乐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的余地,不易尽善尽美。
因此,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成创作与演出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代演出实践中,仍保存即兴创作成分的,如东方某些民族的音乐以及西方的爵士音乐等。
西方某些现代作曲家有时也强调即兴创作的因素,如偶然音乐与一些先锋派的作品,
着意在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上,其基本含义已有所不同。
与其他艺术相比,作曲家对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角度略有不同。
他往往不太注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着重从生活中取得感受与启示,强调对生活的整体印象、气氛及其运动的过程。
或许更深入一步的是生活中的某种意境、神韵以及对生活的本质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这是由于音乐难以直接表现具体形象而带来的创作特点(现实生活及思想、概念往往只通过比拟、隐喻、象征、概括、抽象等手法而被间接反映在音乐之中)。
作曲家也有可能通过间接的生活体验取得创作的冲动,只要这些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形象、气韵及其本质等以及由它们所引起的感情与体会是作曲家比较熟悉的。
同样,作曲家也能从以往的乐曲,尤其是民间音乐中获得灵感而进行创作,因为这些是在历史上已经被典型化的生活在音乐中的具体反映。
但是间接体验生活的前提,仍然是直接体验生活的长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