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社会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班级:10汉本4班姓名:韦妮佳学号:1001040144

【摘要】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壮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得以传播,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通过口头来传承的。但是在本身传唱上存在模式化,而传统的民歌又由于地域性和语言的限制,导致了民歌不能从广度上来获取广大的市场,其光芒被流行音乐的灵活性轻而易举地掩盖掉。此外,民歌发展中的另一障碍是本民族语言的退化。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渐向城市化靠近,通过唱情歌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讯设施所取代,用山歌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随之东去。其婚丧嫁娶由于在影视媒体的影响下,日渐摒弃了原有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壮族民歌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保护发展

一、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歌的意义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它主要包括传习与教育、建立有关的机构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壮族民歌尤其是壮族山歌是壮族的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山歌包含了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一座巨大的原生态资料,有重要的科学和文献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能让一部分壮族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去专门从事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专项记忆、专门知识的学习,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继承,甚至成为他们终生的职业;再者,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纳入或安排传统民间文化的教与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人们逐渐趋向潮流,慢慢被汉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慢慢消失。如今,外国歌曲和流行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壮族山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要想保护并传承壮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将其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壮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壮族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有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之分。

静态保护指的是对壮族人民聚居比较密集的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资料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聚居了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因此对壮族文化尤其是壮族山歌文化的保留资料会更加丰富和齐全。静态保护的主要方法是对壮族山歌的歌谣、歌词及其演唱者活动的搜集、记录、拍照、录音、录像、整理、制作与出版,是壮族民歌的歌词、曲谱及演唱活动以图书或音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

(一)全面搜集

静态保护的重点在于搜集,在搜集壮族民歌的过程中,要做的全面搜集。所谓全面指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广西各个地区的壮族民间歌谣的歌词、曲谱搜集要全面;对大同小异的作品搜集要全面,不能因为相似而舍弃不记录;对完整的长歌要搜集,对因歌手不全的片段作品也要搜集;口头流传的要搜集,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壮族歌谣民间抄本也要搜集;传统的要搜集,新创作的也要搜集;歌颂性的要搜集,揭露不良倾向的也要搜集。总之,一定要尽可能的搜集得全面、充分。

壮族民间歌谣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不但同它的创作者——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也同整个历史、社会的各个环节和各种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搜集壮族民歌的过程中,不要只盯住歌谣本身而忽视许多相关的重要资料。有些民歌如果在注释中对其产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加以简要说明,那么他们的重要意义就会凸显出来,给研究者提供出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线索。

(二)忠实记录

要在搜集壮族民间歌谣的同时要保护歌谣的真实性,就有必要忠实的记录。忠实记录包括壮族民间歌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忠实的、原生态的记录,既是科学研究的初步作业,又是推广优秀民歌的根本依据,是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忠实记录是民间歌谣搜集者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

忠实记录的要求是:既要忠实于原创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的艺术形式。但为了实现这两点,最关键的还是忠实于壮族民间歌手的语言和歌唱,有了他们的原话和声音,就什么都有了。壮族民歌自然是由壮语演唱,民族语言和方言是民歌的载体,它们与包括民歌在内的一切口头艺术有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

的关系,如果把方言词语改变为普通话的词语,那么,壮族民歌地域性或民族性的特征和风格就会丧失。民歌的语言不但表意,同时也是表情的,壮族山歌除了直率、豪爽、明朗、淳朴,还有含蓄、烘托、双关和暗示的一面,因此为保留它的微妙传神的特点,就必须忠实的记录。如广西情歌中唱道:“当初同妹刀切藕,如今同妹刀切葱。刀切藕断丝不断,刀切葱断两头空。”这次歌词中的比喻和双关都用的很巧妙,原封不动的记录了壮族民歌的精彩之处。

在记录过程中,对于作品的流传地区、搜集时间、地点,演唱者与搜集者本人的姓名、年龄、籍贯、民族、身份、文化程度、住址等,都应当一一注明。这不但是科学性、忠实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了自己重访或其他学者进行更深入地调查的需要。

(三)慎重整理

在全面搜集和忠实记录的基础上,在尊重民间歌手口头创作的前提下,为了推广普及和利用而对一部分基础较好的民歌作品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补,并以图书或音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是传承和保护壮族民歌的一个好方法。将口头流传下来的壮族民歌变成书面作品,从“聆听’的声音变成“阅读”的文本,总是会有一些变化的,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保持原貌。但是,整理的过程中,主观上还是要使这种文字写定的作品尽量保持原貌。要求做到“四个不改变”,即:不改变原作的体裁;不改变原作的情节和结构;不改变原作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不改变原作的主体思想。努力去实现这些要求,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壮族民歌的发展

对于壮族民歌这种口头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和发扬就必须有创新和发展,对壮族民歌的发展创新也是一种动态保护。就是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使现代人们的生活更富于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特色。从发展的眼光的看,想壮族山歌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确立文艺事业与文化消费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壮族民歌的动态保护。让文化消费的需要,尤其是它的发展需要,尽可能成为文化事业的需要和动力,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更新,保持与民众消费之间更密切的关系;让文化创新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使大众文化的品味得到不断的提升。所以,在大量传统壮族民歌的基础上,改编和再创作出一批既有浓郁传统民歌特征,又有时代风貌的好作品,乃是民歌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必须。如今社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