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_李佳南
- 格式:pdf
- 大小:147.20 KB
- 文档页数:2
二语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影响二语学习是指人们学习的第二语言,通常也是非母语。
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学习第二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和难度,情感因素也是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情感因素是指与人的情感、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有关的因素。
在二语学习中,情感因素主要包括焦虑、内在动机、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些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的成效和效率,同时也会影响他们选择是否学习和持续学习的时间。
一、焦虑学习者的焦虑是学习二语时最常见的情感因素之一。
它可以是普遍的焦虑,也可以是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焦虑。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焦虑,都会对学生的學習能力和学習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语言产出和语言听力、阅读和写作等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成绩和学习效果。
为了缓解焦虑,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各种策略,例如专注于语言方面,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同时也可以使用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以增强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和表现。
二、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愿意去学习的积极动力的一种,它与绩效无关。
内在动机的产生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主性、意识、自我决定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有关。
对于学习二语的学生,他们愿意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在动机主要来自于个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保持学生的内在动机要求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积极的看护,提供正向反馈并加强对他们学习的支持,以增强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三、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将自己置于社会集体中的一种感觉或心态。
自尊心可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效能。
学生的自尊心通常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观念之上的,因此其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并创造一个积极的语言学习环境,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积极反馈,并提高对他们的学习的信任和支持。
四、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在语言学习难题中所表现的信念。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学习第二语言(二语)已成为许多人不可避免的任务。
而母语是我们所掌握的第一语言,它对我们的语言学习和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首先,母语能够成为二语学习的基础。
母语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掌握的第一种语言,我们对它的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基础的认知框架。
在学习二语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框架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语言的语法和发音。
例如,在学习英语时,中文母语者可以运用中文中的某些语法特点来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法,并且这些语法特点通常也可以被正式认证和证明,例如英语语法中主语和谓语一致的规则和中文语法中主谓宾结构的规则类似,可以使学习者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法。
其次,母语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能力。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产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实际应用,才能够真正掌握它。
而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言产出。
母语扮演了我们思维和表达中的基础,它可以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思维转化和语言表达。
当我们在学习二语时,我们可以将母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应用到二语习得中,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产出能力。
第三,母语能够增强学习者对新语言的学习兴趣。
学习语言并不是一件易事。
而母语的存在却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学习新语言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它和母语不同的地方,这就给了我们挑战和探索新事物的机会。
母语能够诱发我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从而兴趣更浓地学习新的语言。
总之,母语对于学习二语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它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从认知框架的建立到语言表达和学习动力的构建,都充分体现了母语的作用。
对于学习者而言,充分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可以更加轻松、自然地学习二语。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精选30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给高考生的励志文案11、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2、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我品尝着拼搏的快乐,拼搏精彩着我的生活。
4、好好使用我们的大脑,相信奇迹就会来临。
5、努力一定成功,放弃注定失败!6、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地快乐。
7、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
8、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9、如果你有理想,那么高考无疑是你理想道路上需要迈出的一步。
10、总想赢者必输,不怕输者必赢。
11、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2、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13、相信自己,没有问题。
14、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5、人的潜能是一座无法估量的丰富的矿藏,只等着我们去挖掘。
16、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7、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18、备战高考的路上,难免艰辛,但是,你不是一个人在长战斗。
19、天助自助者。
我们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20、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2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2、奋力拼搏,誓考重点;争分夺秒,再创辉煌。
23、因为你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是美好的!24、时不我待,争分夺秒备战高考。
25、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26、丢掉手机,冰封恋情,放下懒惰,收起矫情,“闭关”奋斗从此时!27、漫漫长路,你愿一人独撑,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只任汗水溶于泪水,可脚步却从不停歇。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2021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探析范文 摘要: 提到母语和第二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诸多研究都是将着力点放到了母语对二语习得带来的阻碍或者是干扰上,对于母语给二语习得带来的促进作用少有谈及。
母语会对二语习得带来干扰和阻碍这个观点一定程度上不够客观,相对片面地夸大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忽视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促进作用。
母语非但没有影响阻碍二语的学习获得,反而在很多方面与二语习得保持着互相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对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母语;二语习得; 促进; 正相关; 传统观点认为,母语带给二语习得的影响有诸多方面,如语音、词汇、语调、语法、语境等诸多方面的束缚。
长期形成的母语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习惯,对第二外语的习得造成较为重大的阻碍和干扰。
一、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关系 语言学习研究者对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而母语到底是促进第二外语的学习还是阻碍第二外语的获得这个话题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那么,母语和第二外语到底是什么关系?母语对第二外语的促进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1.语言的普遍性 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大概有数千种之多,在语言符号的表现形式、书写规则、发音、语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着差异。
那么,为什么现在世界上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对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来达到无障碍交流呢?有些二语习得者更是比以二语作为母语的nativespeaker掌握得还要熟练和准确。
许多以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单纯听他的口音,已经无法分辨英语是其母语还是二语了。
语言是世界上最能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媒介,由于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因而语言也有共性可循。
例如所有的语言都含有构词和造句的规则,所有的语言都有类似的语法分类,所有的语言都有着形式不同但却意义相同的表示时态的方法,最关键的就是,无论一个正常儿童的父母母语是什么,也不论他是否拥有以二语作为母语的人的母语环境,他都能正常学会一门第二外语。
一、母语迁移作用概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消极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是众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根据传统语言学的观点,母语只能对英语学习有负迁移(消极迁移即“负面”negative影响或起“干扰”(interference 作用。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语言的同一性, 较少考虑如何利用语言共性来促进“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并存,也就是说母语对二语习得既存在着促进作用,又存在着干扰作用。
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分析比较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作用,并以理论和实证阐述这一观点。
二、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语言是客观现实的编码体系,语言具有表达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功能。
人类有着共同的自然世界,从而使语言具有同一性。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中,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 但语言本身对客观世界——时间、空间等事物的反映都是同一的,即可以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
正是这种“同一性”的存在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提供了可能,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
Cummins在语言具有“同一性”的基础上,对于母语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提出语言相互依赖假设理论:母语是任何语言学习的基础,它有学习转移的功效,在心理上、社会上及教育上母语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他指出:二语习得总是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上,母语非但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是任何语言学习的资源。
从母语学到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转移到第二语言。
Cummins的观点反映了语言的同一性。
曾有过一个很好的形容: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进入教室时可以脱下,弃之门外。
浅谈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几点影响作者:赵雯琪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3期摘要: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对语言的学习是掌握语言并能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必备过程。
语言学习的过程包括对一系列声音、符号及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以及语言使用所必需的技能,如发音、书写等。
汉语是我们最早学习接触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多重影响,本文以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学习者为例,简单分析汉语对英语在语音和语法学习上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汉语英语学习影响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经常犯“汉语式英语”的错误,尤其是在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词不达意,前后不通的错误。
这不仅影响了语义表达,还使得整个段落毫无章法,直接拉低整体水平。
导致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英语语言掌握不够牢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语表达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影响。
这种影响和干扰,让人在思维浅层建立起英语与汉语的对等意识,进而会在潜意识中指引我们套用汉语的标准来表达英语。
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这是普遍存在的。
一、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学习的影响语音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步,掌握了规范的语音、语调不仅有助于我们流畅表达个人观点,而且对于后续新单词的学习有重要辅助作用。
汉语与英语在语音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对于英语学习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譬如,汉语语音分生母和韵母,二者组合拼音而发出汉字的音律平仄;在英语中语音则区分出来元音和辅音,两者交错构成了英语发音。
对汉语拼读的掌握,对于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两种语音有很多字母的发音都一致,如B发[b]音;D 发[d]音;F发[f]音等。
因此,掌握了发音规律之后,遇到很多新词汇,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意思,它的大致发音也可以分辨出。
汉语的语音对于英语学习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典型的如“th”在英语中常发[θ]或[ð],但是受到汉语发音影响,很多人都发的[s]或[z]音节;尤其是很多英语音节本身带有一词多音的性质,如字母“a”本身有[ei]、[e]、[æ]、[i]等多种发音,汉语的干扰会使得语音掌握起来颇有难度;英语与汉语还有一个显著区别表现在重音节,汉字大部分都是有一个或两个音节构成,因此不存在重音节变化,但是英语单词由多个音节构成,因此很多单词的重音节都不在第一个字母,尤其是带有前缀或后缀的单词,如important;difficult;affectation等重音节的部分都不在词首;还有很多单词里面有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如/f/-finish;/p/-plane;/z/-please;/g/ -green等单词,一定要注意送气和声带变化。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已经被众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界人士广泛接受。
母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的语言,对个体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这种母语影响以及借助母语来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对于习得者的二语能力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认知和语言层面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母语对认知层面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等方面。
母语是个体最早掌握的语言,其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与个体的思维紧密相关,形成了个体思维的基础。
这种思维方式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了许多正面的作用。
母语的习得使得个体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有更快的进步速度。
在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习得者可以利用母语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加速二语习得的过程。
母语对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母语对个体的记忆和注意力有一定的训练作用,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记忆和注意力操作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这表明在进行语音、词汇记忆以及语法规则运用等方面,母语的影响可以提高习得者的认知能力,促进二语习得的进程。
母语对语言层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在二语习得中,母语对习得者的词汇积累和语法知识的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语对于习得者的词汇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
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词汇,来快速理解和记忆目标语言的词汇。
母语的存在和运用使得习得者在理解目标语言的词义和搭配时能够从熟悉的角度入手,降低了习得的难度。
在语法方面,母语也通过其语法结构和习得者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习得者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来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这种对比和转移的过程可以使习得者更快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母语对二语习得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它也可能对二语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对比二语与母语的神经学习差异二语学习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相对于母语学习,二语学习涉及到不同的神经学习差异。
本文将探讨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的神经学习差异。
首先,对于母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在婴儿时期就开始接触母语,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语言。
这种学习方式与大脑的神经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这些连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
这种神经发展过程使得母语学习者能够更自然地使用语言,几乎不需要思考。
相比之下,二语学习者通常是在成年时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发育完全,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加强相对较难。
因此,相对于母语学习者,二语学习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学习第二语言。
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词汇记忆等方式来掌握语言。
这种认知努力是由于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所致。
此外,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还需要面对一定的语音和语调差异。
研究发现,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音和语调时,大脑中的听觉皮层和运动皮层会进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发音新的语音和语调。
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在语音和语调上遇到困难。
这是因为母语学习者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音和语调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会干扰他们对新的语音和语调的理解和发音。
此外,二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研究表明,母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词汇时,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结构会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结构帮助母语学习者将新的词汇与其相关的语境和情感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
然而,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对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不够熟悉,他们可能会在词汇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应用来巩固新的词汇。
总之,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神经学习差异。
二语学习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学习第二语言,他们可能会在语音、语调和词汇学习方面遇到困难。
然而,通过积极的学习和练习,他们仍然可以达到与母语学习者相当的语言水平。
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摘要:母语迁移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个复杂而受诸多因素制约的认知过程。
本文通过英汉对比,分析了几十年来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其迁移的多种语言和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正迁移负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现象。
语言迁移虽然是一种“跨语言影响”,但多数研究的还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所以语言迁移就成了母语迁移的代名词(唐承贤,2003)。
1 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1.1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起促进作用(Gass和Selinker,1994)。
1.2 负迁移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
1.3 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迁移母语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交际迁移(transfer in communication)和学习迁移(transfer in learning)(戴炜栋,王栋,2002)。
交际迁移只在说话和理解言语时发生,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标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暂时的或个别的交际目的;学习迁移是早在说话和理解话语前就发生了,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的目标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Ellis,1994)。
2 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2.1 语言因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孤立语,两者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英语的学习中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斯琴,赵智芸,2006)。
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语音层面上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母语的口音对外语发音的影响,中国人讲英语或多或少带有中国口音,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分辨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的“声调语音”(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不完全一样,这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接触的语言,习得母语是人的自然发展过程。
母语不仅是人的文化基础,也是人对其他语言习得和学习的基础。
因此,有人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首先,母语激活了人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人对任何语言的习得和表达的能力。
母语是一个人接触和使用最多的语言,母语的学习和使用建立了一个人的语言基础,这是使人具有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的关键因素。
当我们在习得其他语言时,母语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其他语言的发音、文法和语用。
第三,母语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意识。
母语是一个人文化的载体,在母语习得过程中,人们学习并理解了自己文化的知识、价值和观念。
文化意识是理解和适应其他文化的关键因素。
学习其他语言时,母语对于合理运用文化信息和处理跨文化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母语习得有助于理解跨文化交流的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所以母语对于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中,对跨文化认识有很微妙与重要的作用。
最后,母语是人们思维的基础。
思维方式、思考模式、推理和分析能力等都与母语有关。
学习其他语言时,母语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影响则显得更为明显。
已经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母语有助于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所以,母语对于人的日常思维以及学习其他语言的思维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母语习得对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母语能够激活人的语言能力,培养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并且是人们日常思维的基础。
母语对于学习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成功至关重要,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母语的优势,并要庆幸自己拥有家乡的语言。
(981 words)。
从语言迁移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课堂上或课堂外对除了母语之外的另一语言学习。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并且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母语对于二语习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的,而语言迁移又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本文即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正迁移;负迁移;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母语之外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因素,尤其是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以说,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1、相关概念(一)母语和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在种族和社区使用的语言,因此也被称为“母语”。
一般来说,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因此也被称为“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指的是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以外的任何语言。
其特点是接触时间往往晚于第一语言,交际能力不如第一语言。
(2)比较分析假说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人类的对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基础上。
因此其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
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robert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并阐释了他的对比分析假设。
其中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迁移”。
此假设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养成了一套母语习惯,这些习惯会影响外语的学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比对,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设”最初的表述。
二、语言迁移(一)语言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主要通过语言迁移来实现。
所谓“语言迁移”主要是指母语的习惯迁移,即学生将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应用于外语学习。
这种习惯转变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情感因素和第二语言习得于 薇(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外语教学和习得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以情感因素最为重要。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语言习得中的认知因素,而忽略了动机兴趣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存在。
事实上,情感因素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论文首先分析了克拉申的/情感障碍0和外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然后浅析了情感因素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如何降低和消除语言学习者的情感障碍以达到提高外语教学和认知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语言习得;情感因素;情感障碍收稿日期:2004)01)12一、引言语言习得论认为,人主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接触或语言的输入,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语言。
20世纪50年代,N.Chomskey 提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应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0(language acquisition advice),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这第一语言习得规律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二语习得模式。
在二语习得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南加州大学K 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说:习得)))学习假说,自然次序假说、监督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其中的第五假说)))The Aff 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引起西方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此假说被提出之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表明,影响外语教学和习得效果的因素都与习得者本人有关,其中以情感因素最为突出。
而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习得中的认知因素,忽略了动机、兴趣、信心、焦虑等情感因素的存在。
实现上,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
二、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指学习者因为某些心理因素而影响了语言习得的效果。
Krashen 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输入(Comprehensive in 2put)的一种心理障碍0。
(K rashen,1985)。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如何掌握一门或者多门第二语言已成为人们的切实需求。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的习得建立在母语的基础之上,且在二语习得时其母语逻辑思维的发展一般已较为完善。
由此可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我们应重视母语的影响,将母语的有效影响发挥至最大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及语言习得机制中语言普遍性理论的分析与讨论,并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影响。
二、语言迁移、图式理论“迁移”(transfer)原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上世纪中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和Robert Lado 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
20世纪40至60年代,众多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最大限度地影响了第二语言习得,至此语言迁移理论兴起。
Ellis 认为:“一个关于迁移的理论很可能就是一个关于外语习得的一般理论,因为母语的作用很难与影响外语发展的其他因素分割开来”。
(EllisR,1994)[2]。
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一般有两种情况,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目标语学习。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语干扰,“主要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997)[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日/第004版
心理学
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
——双语情感启动的异同
李佳南陈俊贺晓玲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情感既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调这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也可以通过词汇和语句等语言方式表达。
情感的非语言表达与识别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语言影响决策过程中的情绪唤醒
沃尔夫假设认为语言影响思维。
对双语人群的研究发现,很多双语者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使用母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情感体验则相对较弱。
当双语者想要表达强烈的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使用母语;否则,会使用第二语言。
Dewaele 对1039名双语者进行了调查,问题为“如果你骂人的话,通常会使用哪种语言?”结果发现,最多的被试选择了母语,因为他们认为母语更能够表达愤怒情绪。
另一项研究中,Dewaele要求1495名双语者对短语“我爱你”的情感强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大部分双语者认为用母语说“我爱你”时情感激活的程度最强。
谎言作为一种话语,能够激起特殊的情绪。
DaSilva和Leach研究了双语与谎言识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要求被试观看一盘录像带,录像中的情景为主人公在说谎或陈述事实,然后被试对其是否说谎进行判断。
结果发现,相比于使用第二语言,当录像带的主人公使用母语时,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更高。
因为说谎是能引发尴尬和焦虑的情景,而使用第二语言会增加情绪距离,使主人公在说谎时更加坦然,尴尬和焦虑程度较低,从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降低。
决策曾被认为是纯认知的过程。
近年来研究发现,决策过程也会受情绪影响。
Keysar探讨了语言对决策过程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实验中分别给被试呈现以下两段不同的材料:(1)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
方案A:200人会获救;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可能性为1/3,全部死亡的可能性为2/3。
(2)美国正面对一种不寻常的亚洲疾病冲击,600人可能死亡,现在有A和B两种治疗方法。
方案A:400人会死亡;方案B:无人死亡的机率为1/3,600人全部死亡的概率为2/3。
结果在材料(1)的条件下,72%的人选择方案A;在材料(2)的条件下有78%的人选择了方案B。
这是因为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把死亡看作是损失;第二种情况则相反。
面临收益时,人们会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倾向风险偏好。
Keysar将上述材料呈现给英日双语者,结果发现,在用日语进行决策时并未出现框架效应,这说明第二语言的使用导致被试情感激活程度较低,转而更多依赖分析性的思维,所以减小了决策偏差。
可见,语言通过影响被试的情感唤醒程度而影响决策。
然而,并非所有实验证据都支持母语的情感表达性强于第二语言。
研究者将经典Stroop范式改为情感Stroop范式。
实验以不同颜色呈现不同效价的情感刺激,要求被试忽视情感刺激的含义,尽快判断其颜色。
结果发现,对消极刺激的判断要比对中性或积极刺激的颜色判断用时更长。
Sutton等人采用情感Stroop范式,发现用两种语言呈现的情感词在颜色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程度相似,并未发现两种语言加工过程中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存在差别。
Segalowitz等人则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不同语言的情感词加工过程中情感效价的自动激活,结果也没有发现两种语言条件下情感激活程度存在差异。
第二语言有时也可促进情感表达
研究第二语言情感表达性,需控制实验材料、熟练程度、习得年龄和优势语言等的差异,这
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较性。
Harris等人探讨了二语的习得年龄对情感激活程度的影响,发现早期双语者(7岁之前开始学习二语)在加工母语和二语过程中情感激活的程度相似,且显著高于晚期双语者(7岁之后开始学习二语)。
陈俊、李佳南近期的研究发现,非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时情感自动激活的程度要显著强于二语加工;而熟练双语者在加工母语和二语时情感激活的强度并无显著差异。
研究也提示我们,随着二语熟练程度的提高,交往中频繁使用第二语言,通过书面学习具有情感意义的词汇会变得真正与说话者“相关”,双语者在经过“切身感受”、“身临其境”地使用二语之后,二语的情感表达性会逐步提高。
双语者的二语水平是一个从不熟练到高熟练的渐变连续体,对双语者从初学第二语言开始进行追踪研究,关注其情感表达性的动态变化特点,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当前,双语情感表达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解决部分学术争议的同时,也为二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诸多启示。
除了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和使用频率之外,双语者如果熟悉二语国家具有的文化特异性情感脚本,就会有助于在交流过程中选择更适合富有情感的词汇,使交流过程更顺利。
例如:黄河被中国人喻为“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而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是“河流之父”,美国人称之为“老人河”。
由于文化的差异,密西西比河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情感蕴含。
语言中融合了一个人全部的生活感受和社会经验,对母语的情感总是同对乡土、亲人、生活群体、传统风俗等交织在一起的。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第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时可能会存在劣势。
但笔者认为,在某些情境下第二语言也可能会促进情感的表达。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如果双方中一方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另一方的母语,那么对于使用母语这一方,对方使用自己的母语很可能产生减小情感距离、增进彼此好感的作用。
第二语言所具有的“增加/减小”情感距离的作用,除考虑不同情境的差异外,也要考虑交流双方的感受。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情境等因素对双语者使用二语时情感激活程度的调节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BA120177)、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235)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