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干扰(迁移)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母语迁移是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影响英语学习与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本文分析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使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从中得到启示,并探讨了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英语教学“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母语迁移是普遍存在于英语学习中的一种现象,主要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产生的积极有效的作用称为正迁移,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产生的干扰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全面了解和把握迁移的作用,充分发挥母语正迁移的影响,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信心。
1.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尤为明显,因为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之前,母语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母语知识来理解学习英语,而这些习惯恰恰是产生负迁移的因素。
母语对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四个方面。
1.1 语音负迁移汉语与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英语与汉语中的音不是一一对应的,有些发音相似,有些发音差别很大。
有的音汉语中有英语中无,而有的音汉语中无英语中有。
在学习英语时,初学者会不自觉地用汉语中的相近音来判断英语的发音,例如:汉语中的妈妈,对英语中的mami(妈咪),儿童会根据汉语的发音发出ba bi的音来称呼爸爸,nai ni称呼奶奶等,这都属于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现象。
还有的学习者有时用汉语标注英语的发音。
例如,单词ever,有的学习者会标注“ai wo(爱我)”来帮助学习。
1.2 词汇负迁移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影响,习惯借助汉语词汇来学习英语词汇,而英汉词汇完全对应是很少的,不对应时就会出现词汇负迁移。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泛泛而论,缺乏深度)摘要: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中介语、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起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有深远意义。
本文介绍了偏误分析的研究发展过程及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偏误分析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偏误分析二语习得中介语语言迁移一.偏误分析理论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Behaviorist Theory)在语言学中占重要地位。
它强调语言是一种习惯。
语言的教和学重在背诵和模仿,并力求通过重复来达到语言习惯的形成。
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则是不容原谅的,应立即被纠正,以免对正确语言习惯的培养形成干扰。
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母语习惯向目标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两种语言相似时,正迁移发生,当两种语言有差异时,负迁移出现。
只要对母语和目标语进行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作用,就可预测出学习过程中的偏误,并且还可以对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使行为主义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动摇。
他认为人类对语言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
人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偏误,正如孩童在学习母语过程中也会出错,而这些错误恰恰反映了他们掌握母语的动态发展过程。
他还发现人们这两种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多雷同。
科德也明确提出了偏误对语言学习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身的一套学习系统,而偏误正是这个系统存在的表现。
斯林柯也提出了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从其母语逐渐向目标语过渡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恰恰是由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标语所做出的不准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它是一套有规则且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并非我们所想的无规律的不可容忍的错误,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目标语规则的过程,对语言教学有重大意义。
醚塑姐浅析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吴均(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睛要j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和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
正迁移和负迁移。
凡是母语对夕}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
我们称其为正迁移,R旋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
一方面。
母语与英语有着相通之处,可以促进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增加英语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另一方面母语又会干就.学习者的语音、语法掌握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学习者应利用其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不利因素。
苯文从舨两方面探讨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指出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利用母语,避免滥用母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母语的俄既镧同】母语;英语学习;正负影响一、母语影响英语学习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
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量酹毵而—个人,一旦掌握了第一种语言,母语,这种语言就必将成为他终身离不开的工具,所以,—个人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即在学生对外语剐系熟悉之前,母语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唯—语言体系,这样—来,很容易就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运用于外语学习,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对于这种作用看法也不一致。
但终归有了一些共识: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肯定有某种影响,这种影响的性质,“对比分析”理论认为有正负之分,正的影响对外语学习起积极作用,能帮助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
负的则为干扰因素,给学习带来困难,是造成语言偏误的根源之一。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第二语言为英语,大多数中国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英语,因此,原有的知识必然会对新的语言系统的掌握产生影响。
对比分析研究的代表人物l ado把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归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母语被认为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的来源,是外语学习的绊脚石。
试论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与负迁移现象摘要:语言迁移广泛地存在于二语习得中,对迁移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主流研究与理论。
分别列举分析了语音、词汇、句法、写作、语用等方面的正负迁移的外在现象及其产生的内部原因,并指出迁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探讨迁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空白。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脱离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对此,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第一语言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二十多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很大一部分围绕着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上。
二.迁移的理论基础学者们研究第一语言第二语习得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一般认为,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即第一语言会妨碍或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
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认为,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种干扰(interference)又称为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由于负向迁移,人们常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看成是逐渐用第二语言的特征来取代第一语言的特征,使自己的第二语言能为接近于以该语言为本族语的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过程。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点派生出干扰说的理论,其核心是“习惯”和“错误”两大问题。
语言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一个人在学习母语时,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桂诗春教授说得好,二语习得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
因为有了母语为起点,学习者在习得二语的过程中,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因此第一语言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学习者由于第一语言的干扰会产生错误。
干扰的来源是“先行抑制”(proactive inhibition)。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如果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目的语)都含有某种意义,但是该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不同,那么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使用中就可能出现错误,他可能把第一语言的实现手段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去。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摘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错误的产生及其特点对二语习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研究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途径之一,错误分析也就成为了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错误分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引起二语习得错误的根源。
本文发现,引起错误的根源除了常见的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外,还有交际策略的误用和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在探讨这些错误根源时,力图揭示这些根源是如何引起错误产生的。
紧接着阐释了错误分析的过程及错误分析对于外语教学的重大作用。
希望借此文能让大家对错误分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期望能对大家的二语习得有所帮助。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errors occur in language learning,so the study of errors is go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 to study second language , error analysi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study .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errors and reveal how they affe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of error analysis , including interlingual-transfer , intralingual-transfer,the improper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 Then it explains the proces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t . By writing this paper , I want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error analysis and hope it helpful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关键词:错误,错误分析,二语习得,错误根源,外语教学一、引言错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名词解释语言的生成性: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它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受规则支配的,这些规则就是语法。
人们利用语言的规则,可以从有限的、基本的语言单位去构成无限数量的、复杂的语言系统,这就是语言的生成性。
迁移:迁移一般指学生的经验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
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其中起促进作用的影响是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是负迁移。
学得的经验如果恰当地运用,其效果是正迁移,反之是负迁移(干扰)。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
场依存性具体表现为:看待事物往往倾向于从宏观上着眼、从整体上审视,即使对于个别信息,也容易受到整体背景的影响和事物明显的特征的影响,知觉往往比较集中。
场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看待事物常常倾向于以微观为基点,善于对每一个具体信息做出分析和辨认,而较少地受到整体背景的影响。
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常信赖于个人的内部标准或利用个人的内部参照来进行。
进行信息加工时,能较快地从整体中抽出部分来加以认识。
教学原则: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和测量外显行为的心理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两个主要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经典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中介语假说P169 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关键期”假说:从2岁到5岁或者12岁青春期开始前,是人的大脑语言功能向左半球侧化的过程。
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母语思维方式作为母语文化的心理层面,影响中介语输出,不可避免的产生母语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维转换。
标签:母语思维方式;母语迁移;英语学习;影响;对策一、引言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语言学的热点问题,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
它是指学习者将母语的某个成分或结构移植到外语学习中。
母语迁移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有的是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有的是阻碍和不利于二语规范化的负迁移。
不仅母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会对中介语(interlanguage)有影响,与母语相关的文化也会迁移到外语学习中,促进或阻碍外语学习的过程。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输出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用英语这门外语来展现作者的思维,观点和态度的认知过程。
语言表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组合,更多的体现了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心理层次的内容。
所以,英语表述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表达和语言结构。
本文试图探讨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二、母语思维方式和母语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尤其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人的所思所想无一不受其本族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产生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的根本原因,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戴炜栋,张红玲,2000)。
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
而语言表达往往是受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的,尤其是思维方式这种心理层面的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1. 母语负迁移 迁移(transfer)⼀般指的是在第⼆语⾔习得的过程中,先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所产⽣的影响。
迁移分为两种:⼀种是当第⼀语⾔与第⼆语⾔在语素或句法等⽅⾯类似或⼀样,对后者的学习会产⽣促进作⽤(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做⼲扰(interference)。
在中国考⽣准备雅思考试的过程中,负迁移主要指的是因汉语与英语属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思维模式及⽂化背景等⽅⾯存在很⼤差异,⽽在英语学习中,汉语的习惯会⾃动地⾸先出现在学习者脑中,潜意识中对英语产⽣影响,尤其体现在书⾯产出上。
2.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语⾔的迁移可体现在⽬标语⾔的各个⽅⾯,英语写作是语⾔的具体运⽤,所以它能体现学习者对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在这⼏个⽅⾯汉语的负迁移影响。
2.1 在词汇⽅⾯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英汉词汇不可能完全对照,所以有些词汇在意义和⽤法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可能出现各种现象,如: 冠词缺省:如表达某⼀类事物时,要么⽤不定冠词a/an,要么在名词后⾯加复数形式s/es,但汉语中⽆些表达,所以学习者往往忘掉。
动词的⼈称、数和时态和语态的形式等变化形式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学习者也容易忘记或⽤错,尤其在图表分析中,时态⽐较混乱的现象很普遍。
议论⽂中被动语态的表达也是考⽣不善于运⽤的⼀项,过多的主动语态往往削弱⽂章的正式性。
搭配不当或意义混淆:如“接电话”往往译成receive the call,⽽正确的表达应为 answer the call,“不论⽂化⽔平的⾼低”往往将“education”和“culture”相混。
此外议论⽂中的“有”除具体的某个⼈“有”某物以外,基本上都是there be,⽽不应⽤have. 助动词will, be going to主观性太强,在雅思的第⼆篇⽂章中应多⽤be to do替换;⽽sb. can多换成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于should, must等情态词也因语⽓过于强硬⽽多换成更客观的It is necessary / imperative that sb………的表达形式。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与干扰(迁移)摘要:本文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分析了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与影响,阐述了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的策略,以期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进而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关键词:母语第二语言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一、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1.双语教学界对母语作用的认识新疆的汉语教学有悠久的历史,但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指导,却是近期的事情。
解放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基本上“对比教学法”-“翻译教学法”。
比如,前一时期在新疆使用的中小学使用教材,甚至中高等教材就是在以“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编写的,教材的练习中翻译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
当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上黑板做练习或口头回答问题时,也不是地问“这个字,词,句在维吾尔语里怎么说?怎么翻译?”总之,在长期的汉语教学过程,翻译是教学的手段及目的,学生靠母语学汉语,甚至完全依赖于母语。
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发展,任何事物都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如前所述,在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得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借鉴”往往变成了套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甚至被一些新奇的表面所吸引。
或对某种方法全面赞同,或为所采用方法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失望,乃至一概否定。
比如说,新疆汉语教学的普遍提倡用直接发(如果借鉴的是真正的直接法的话)以后,完全否定了语言知识介绍、词汇对照及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新疆的实际来讲,这种理念仍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因缺少教学法理论方面较深刻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中导致了形式主义的“怕翻译”,产生了完全否认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促进作用的另一种倾向。
目前这种思想在汉语教学中对教材编写、教师配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评估等工作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第二语言教学中母语作用的理论依据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
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甚至是一些最新的教学法一直很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并非无科学道理。
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个刚学会外语的学生,总是在心里把外语译成本族语。
”马克思的这一句话,生动的描写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第二语言)有哪些异同。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斯大林讲:“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教材的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思想的真实性表现在语言之中。
”语言和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第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之处,即第二语言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是,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
在讲母语与思维和第二语言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必须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
这些差别主要由掌握母语与掌握第二语言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
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是自幼开始的。
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相成的。
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完成的自觉过程。
因而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截然不同。
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
确切地说,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就是他们的母语,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而语言学习者第二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却是要把思维从母语的基础上转换到后学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无论如何还是离不开母语。
直接法及上述一些教学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不顾客观条件的生搬硬套,便给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二、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语法和修辞学习方面的影响与干扰维、哈等少数民族学生不适应所学汉语言中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句式,常常不自觉地套用词语的语法结构形式和句式。
例如,汉语的主—谓—宾句式,在维、哈语中则为:主—宾—谓结构。
又如:在判断句:“你是人,我不是人吗?”的句式中,由于母语语法习惯的影响,有的汉语习得者说成:“你人,我不人吗?”由于汉维语的修辞习惯和技巧不同,习得者往往用母语修辞去套用。
在修辞层面,如词语和言语行为结构的民族文化修辞规范、叙述方式,言论体裁和修辞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即产生迁移现象。
修辞是民族文化在言语表达的反映,语言、民族不同,修辞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5] 。
三、母语影响用第二语言思维方式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连贯地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法、说理方式、思维模式无不表现出特定文化的某些特点。
Robert kaplan在研究了不同国籍的学生写作后,认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写读后感或讲话时明白直接地写出自己的观点,把它们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在有些写作中学习者错句较混乱,出现一些语法错误,笔者开始认为,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语法规则所致,后来笔者发现有些错句是由于母语的语言思维定势所致。
1.母语对语体、文体方面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者往往不习惯目的语的语体表达方式,难以掌握目的语中特有的语体、文体。
2.习得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心理过程不同,前者对后者产生迁移。
学习第二语言前,习得者已掌握了母语,小学、中学后主要任务是对母语民族文字学习,并使民族语言与文字协调发展,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入学以后才开始,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习得者(儿童)的心理过程与学习母语时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不同的语言基础,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动机,情绪,还有不同的语言环境与语言素材。
以上心理过程的差异性都可能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定的负迁移。
3.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与影响的策略4.针对上述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形成语音偏误的原因,为了避免产生上述现象,在语音教学中要采取以下教学法:5. 图示法-利用语言发音发生图,形象地表示出声调的高低及某个难点。
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发音图及发音时不同的发音部位的差异。
6.演示法-教授语音者借助一些特殊的方法演示某些音位的特点;或自身演示不同的音位,让学生说出不同音位的区别。
将语音系统或不同语音系统的相似音进行对比。
7.分辨法-将不同对象的人的音放在一起反复听辨。
8.词汇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在不同时期融入文化知识的教学。
词语的教授不仅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还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的文化义。
词汇的文化义的差异性是语言学习者难以掌握的,教学中对两种语言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异同。
利用“同”来扩大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防止词汇学得和习得的“负迁移”。
9. 词汇教学和理解分析文章篇章结构时要着重讲授含有特殊民族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如讲授有特定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典故、名言名句等,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词语、褒贬不同和潜在观念差异的词语等。
10.在语言交际时,注意与母语、母语词汇方面差异性大的时间词、方位词、颜色词、称谓词、姓名、否定词、谦词等,在语法讲授和篇章分析时注意,因两种评议结构差异性、语法结构与句式结构的差异性,通过对比,把握两种语法的特殊性,以便准确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结构。
11. 复杂的语法结构往往成为汉语阅读、篇章结构分析的“绊脚石”,面对修饰成分较多,结构复杂句子和多重复句,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
因此培养学生分析复杂句法结构的能力是提高汉语能力的前提条件。
12.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见面话,禁忌话,成语,典故,习俗及勉励功能,了解语体特征等,排除母语言话对第二语言言语交际能力的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
13.汉语教学中,排除语言习惯与思维定势,养成用目的语民族思维的良好习惯。
有的学习者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了语法结构和句子结构,但在交际场合时仍不能进行交际,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交际者本身的语言能力欠佳外,主要是没有掌握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及交际应酬方式等,这也是受到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影响。
因此,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突出地反映在人的语言思维与表达方式上。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和表达工具,一方面促进着思维的发展,同时受到思维的制约。
研究者表明,作为表露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语言,在组织与表达上要取决于民族的思维方式。
14.移入目的语(汉语)文化,提高学习者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较大,文化对交际产生重大作用,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从不同方面移入目的语的文化,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进行目的语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移入,主要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结合语言教学本身对与语言密不可分的文化内容进行文化移入式的“文化教学”。
另一种是开设与所学语言有关的文化课等。
强化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意识,排除母语的文化迁移,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参考资料:[1]王鉴. 李介.双语教学的心理研究[J]兰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板)》1996年9月.P59-61.[2]赵爱国.姜雅明著.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2005年4月第二次印刷P183.[3]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第一次印刷P3-16.[4]赵爱国.姜雅明著.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