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影响个案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两名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的个案调查,对其语法偏误进行了研究。
依据中介语理论,将语法偏误主要分为误用、误加、缺失、重叠、错序等类型,同时指出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学习环境时期产生语法偏误的重要原因。
本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级水平的越南人学习汉语时的语法特点。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语法偏误越语汉语习得案例分析一、引言无论在学习本民族语言还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经常会出现各类偏误,这是难以避免的。
以汉语为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由于国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各有不同。
越南语和汉语都属于孤立语,和汉语一样几乎没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
越南学生可能因为母语本身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所以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并没有感到特别困难,虽然有的声调也发不好,如阴平和去声往往区别不清,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对于越南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时最困难的是汉语语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我们有必要对不同母语背景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者进行偏误分析,掌握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弄清楚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深入了解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和范围本文首先将语料整理记录下来,然后再对越南学生的偏误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初级水平越南留学生在语法上的偏误类型,并阐明其原因。
(二)理论依据笔者认为,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偏误,是一个语言系统,并且这个系统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实验研究。
迁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将对迁移理论进行简要回顾,明确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定义和分类。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方法的运用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迁移作用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本文还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迁移作用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机制和策略,以期为提高第二外语元音习得效率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迁移,简单来说,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或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迁移现象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元音习得方面。
元音作为语言的基础元素之一,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其准确习得和掌握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中的迁移作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母语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不同语言背景下元音迁移的特点以及迁移对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影响机制等方面。
母语迁移被认为是影响第二外语元音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母语元音系统会对学习者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产生正向或负向迁移。
例如,某些元音在母语和第二外语中发音相似,学习者可能会将这些元音的发音习惯迁移到第二外语中,从而促进第二外语元音的习得。
相反,如果母语和第二外语的元音系统差异较大,学习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产生负向迁移。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元音迁移特点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者们发现,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在第二外语元音习得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迁移模式。
例如,英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元音时,可能会受到英语元音系统的影响,产生特定的迁移现象。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学课程论文题目: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姓名: 李静茹学号: 201332010514 班级: 2013级 5班日期: 2016年6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目录摘要 (i)1.引言....................................................................................... ..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1 2.1习得——学得假说………………….…………………………………………..….2 2.2 情感过滤假说………………………………………………….……...……….…23.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34. 总结...............................................................................................3 参考书目.. (5)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着手,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启示。
以著名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的两大假说理论,习得——学得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例,分析了理论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包括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的解释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字:二语习得;习得——学得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英语教i1. 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是开始于幼儿期,包括按时间的第三次或以后的任何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报告在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两个概念,从它们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分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等方面,做了仔细深入的分析。
但是,把语言变异异和语言偏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比较少。
在二语习得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对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了自己一些浅层面上的理解,在这里主要是在语言系统中谈语言的变异和偏误。
首先,语言变异和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在学习者在学习语言一段时间之后不自觉的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第二,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都含有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影响;第三点是在交际过程中,两者都是在语言系统中形成的。
语言变异与语言偏误的相同点比较少,两者本身是一个独立体,没有多少相关的联系。
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却可以为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语言中变异和差异的内涵。
第一,从概念上说,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话者在语言表达系统中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语言偏误指的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准。
从两者的概念上看,语言变异是因为环境和交谈对象的不同产生的心理现象反映到语言上,它是根据交际的内容、场合等因素自由变换,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庄重和自由之别;语言偏误是规律性的错误,大部分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通过语言偏误的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学习的难点。
语言偏误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需要时间和教师的指导,需要学习者刻意去改正。
这种偏误是学习者中介语特征的体现,对于偏误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产生的原因上看,语言变异是由于交际的环境、场合,交际的对象、交际参与者的职业、身份、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在语体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侧重。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比较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周元辉摘要: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两种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习得的年龄不同、习得的动机不同、习得的方式不同和习得的环境不同等方面;而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两种习得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以及都必须经过一定的语言习得阶段等方面。
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差异正是第二语言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因此若采取适应的措施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同时,本文探讨的两种习得之间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语言的习得。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点;相同点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人们在幼年时期对自己母语的习得,而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要晚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本文谈到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人们对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习得。
要探讨两种语言习得的性质或特点,最好的办法是将第一语言习得跟第二语言习得作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出二者的异同。
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1、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不同1.1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研究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产生于18世纪,始于德国的哲学家Dietrich Tiedemann对他的孩子婴儿时期心理和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
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发展较慢。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Chomsky的生成语法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日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而且在近几十年内,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a.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tic Theory)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述介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领域相对新的一个领域。
尽管如此,不难发现,存在大量的理论来解释超出第一语言范围的复杂语言习得过程。
目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为了向读者更好地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前沿思想和观点,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共同主编了《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第三版一书,系统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
与前两版有所不同,第三版更加系统全面的涵盖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作者在书面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观点,以及论述二语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这对于当代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发展1 引言30年来,二语习得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二语学习理论汇聚了各种思路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整体。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是由Rosamond Mitchell,Florence Myles和Emma Marsden 共同主编、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关于第二学习习得理论系列丛书之一,2013年出版。
本书从多视角角度系统地介绍分析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研究理论和各个学术流派的价值。
每个章节从较为广泛的视角如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理论。
资助信息: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3YJA740042)基金和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3WYB013)基金支持,在此鸣谢。
2 内容概述本书共有十章。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介绍,包括一些关键理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研究者对这些理论的认识角度有不同,但是这些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二语习得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较为完善的理论的特点进行讨论后,作者呈现了当前对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辩论。
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作者:赵馨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06期摘要: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的获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弄清楚第一语言的作用,有助于第二语言的教、学。
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第一语言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
并且提出一些关于语言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第一语言;作用;第二语言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6-031-01一、引言一般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的获得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
有一种看法认为:“从心理学观点上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习者的两个语言系统无法和平共处,而是不断的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它在人的记忆新知识的过程中是一直存在的。
”另一种看法否定了前一种观点。
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
因此,重新认识并明确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理论基础对于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否定第一语言的作用。
至19世纪60年代末期,第一语言的作用仍认为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的是负迁移。
这种观点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都是由第一语言造成的。
正是这些干扰了第二语言的学习。
根据这种行为主义理论,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们总是不将学习者的错误看作他们学习中的正常现象,而是看作由于负迁移而产生的恶劣影响。
因此,外语教师们坚持在课堂练习中要以“问题区域”即容易犯错误的方面为主,认为这样才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消极影响。
简单说来,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获得只有消极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重新评估的阶段。
从19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人们开始重新研究第一语言,并且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点。
有一些发现是很令人惊讶的。
Dulay和Butt所作的一个案例研究给这种说法提供了例证,这个研究是对一些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孩子学英语过程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对第一语言的影响罗仁地 (Randy J. LaPolla)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接触及其结果最近跟双语很有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语言接触。
Thomason & Kaufman (1988, 还有Thomason 2001) 的研究纵览语言之间广泛接触的情况,并从中归纳出语言接触的一些原则。
他们认为语言接触与因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影响是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接触越强,影响越深,接触的程度与所呈现的影响的深度成正比:如果接触程度不深入,一般所呈现的影响只限于借词,语法和语音影响的现象只有在有比较深入接触的情况下才会呈现。
语言学家对语言接触越关注,就越发现其普遍性。
以前我们做语言分析和语言比较的时候,不怎么重视语言接触,只是当我们碰到了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的时候就会说“可能是语言接触的影响”。
Dixon (1997) 认为语言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发展很类似,呈现“疾变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 的现象。
所谓的“平衡”是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长期并存、接触,慢慢地、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有长期持续性的平衡情况。
但是偶尔会有所谓的“疾变”情况。
这通常是在有外族侵占或民族迁徙的情况下出现。
以前我们多数注意到“疾变”的结果,而比较少注意到长期并存的结果。
Dixon 认为语言接触是影响所有语言的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再也不能象以前一样,轻视语言接触。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双语教育和双语情况。
真正的双语情况正是我上面所说的,只能在有比较深入的语言接触的情况下才能呈现。
基本上来说,深入而长期的双语情况最后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我指的是社会双语情况):第一种结果:说话者完全转用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消失。
第二种结果:两种语言在类型上单向或互相同化,形成一个语言区域 (Sprachbund, linguistic area)。
第一语言虽然被保留,但却已蜕变成为另一种类型的语言。
如果第一语言是弱势语言(人口少而又没有文字),而第二语言是强势语言,那么第一种结果最有可能实现。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中介語研究典籍讀書會」
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影響個案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系蔡美智
2005. 11. 25
閱讀文獻:
Cook, V. (ed.) 2003.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 Balcom, P. 2003.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of L2 English on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L1 French.
In Cook (ed.), 168-192.
2. Jarvis, S. 200
3. Probing the Effects of the L2 on the L1: A Case Study. In Cook (ed.), 81-102.
參考文獻:
Balcom, P. 1995. Argument structure and multi-competence. Linguistica atlantica 17, 1-18.
Cook, V. 2003. Introduction: The changing L1 in the L2 user’s mind. In Cook (ed.), 1-18.
Cook, V. 1993. Wholistic multi-competence: Jeu d’esprit or paradigm shift? In B. Kettemann and W.
Wieden (eds.)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3-8. Tu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rvis, S. 1998.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 Publications.
Kemmer, S. 1993. The Middle Voic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avlenko, A. & Jarvis, S. 2002. Bidirectional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 23, 190-214.
一、第二語言使用者腦中的第一語言
多語知能連續融合模式(Cook 2003: 9)
分隔互通融合
←────────────────────────→
○LA○LA
○LB LB LA & LB
二、L2英語對L1法語中間句式的影響
(一)句式選擇
1. 何謂中間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 (Kemmer 1993)
2. 何以中間句式:動詞差異大(Balcom 1995),對比項目多
(二)法英中間句式對比
1. 動詞前加反身代詞se
(7) a. Les barbecues *(se) vendent bien pendant l’été.
b. Barbecues sell (*itself) well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2. 時、空、情態狀語皆可
(8) a. Un tricot de laine se lave à l’eau froide.
b.*A wool sweater washes in cold water.
3. 允許非人稱主語
(9) a. L’année prochaine, il se traduira beaucoup de textes acadiens à l’Université de
Moncton.
b.* Next year, there will translate many Acadian texts at l’Université de Moncton.
4. 賓語可以不受動作影響
(10) a. La musique de Mozart s’entend merveilleusement bien au théâtre Capitol.
b.*Mozart’s music hears marvellously well at the Capitol Theatre.
5. 接受主事短語(par + Agent)
(11) a. Ce costume traditionnel se porte surtout par les femmes.
b.*This traditional costume wears mostly by women.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四)雙語與單語的差異
1. 對於反身代詞與狀語正確用法,雙語與單語兩方接受度差異不大。
2. 對於非人稱主語、不受動作影響的主語及主事短語,雙語方接受度
31%、73%、33.3%低於單語方58%、88%、50%。
3. 雙語方將中間句改為被動句的比例49%比單語方38%高。
4. 單語方回答不確定的比例7%大於雙語1%,展現較強的語言不安。
(五)雙語使用者L1損耗?
三、L2英語對L1芬蘭語的影響
(一)損耗乎?修護乎?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 Aino愛儂異於往常語言耗損研究對象。
2. 收集多種語料(Ellis 1994: 670):自然、抽樣診斷、語誤訂正、自評等。
(三)語病分析
1. 自然對話
常見語病十五項:
語法類三項:*-ssa (on) →-lla (in) Eg. 1
*nütten kanssa (meet with) →nütä (meet) Eg. 3 詞彙類五項:*pudota (fall) →kaatua (fall down) Eg. 4
*kattoo (look) →vahtia (guard) Eg. 5
*jakaa sen sun kanssa→antaa sull vähän sitäEg. 6
(share it with) (give a small piece)
*mennä (go) →kadota (get lost) Eg. 8
短語類七項:*pääsemme … yli …(get over) →toivumme Eg. 9
*ottss suihku (take a shower) →mennä suihkuun Eg.11
*kokeita (take tests) →lapsilla on kokeita Eg.12
*ottaa bussi (take the bus) →mennä bussilla Eg.13
◎觀察
(1) 語病多無關語法體系,僅涉及語詞搭配與詞義擴充,此知識領域
對單、雙、多語人士而言皆終生發展(Jarvis 1998: 8)。
(2) 語病與正確用法並存,顯見L1知識並非受損,而是加入新概念。
(3) 例3、5、6、9、10、11幾種用法,英語流利的芬蘭年輕人也接受。
【延伸討論】何以英語流利的芬蘭年輕人接受11,不接受12、13?
2. 語病抽樣拍攝影片
受試者邊看影片邊說,同時錄音,誘發說出病句。
◎觀察
(1) 沒出現之前的語病,僅例12有問題,但不是受L2英語影響。
(2) 可見L1知識完好,僅日常對話觸及的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
受L2影響。
3. 語誤訂正
十五句含語病,搭配二十句引自網路的新聞。
◎觀察
(1) 二十句新聞語料訂正八句,而十五則病句則接受其中九句,有問題的
六句也只能訂正四句,例11、12因之前曾與研究者討論動詞ottaa (take)
的用法,標明有誤,但未訂正。
(2) 上一個影片測試證實愛儂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一般芬蘭人接受的用法,
這個訂正測試則顯現愛儂有時無法判斷哪些用法不正確或是不地道。
【延伸討論】何以認定例11、12有誤,但接受例13?
4. 自評
評定十五則病句芬蘭人是否接受,自己是否接受,及自己是否這麼說。
◎觀察
(1) 評定十二句對芬蘭人來說有問題,但對愛儂本人來說只有五句有問題,
其中兩句還是研究者展示正確用法後才判為語誤。
(2) 可見L1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與隱性知識間有差距。
(3) 語序變化。
(四)語言損耗與語言習得間的關係。